唐敖慶

唐敖慶

唐敖慶,理論化學家、教育家、科技組織領導者,1915年11月18日出生於江蘇宜興,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吉林大學教授、名譽校長,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理論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他還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了中國的科學基金制度。著有《分子軌道圖形理論》、《大分子體系的量子化學》等作品。2008年7月15日11時15分唐敖慶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唐敖慶唐敖慶

1915年11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早在國中學習期間,他就顯示出是一名有培養前途的優秀少年,深得老師的賞識。但因家境困難,無力升入高中,遂考入無錫師範學校繼續學習。

1934年7月 ,畢業於江蘇省無錫師範學校。

1934年8月—1936年1月,為籌集上大學的費用 ,任宜興縣官林鎮凌霞國小教師。

1936年2月,進入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大學補習班學習。這時,《大公報》上連載曾昭掄教授有關訪日觀感的文章,曾昭掄的學識和文采贏得了唐敖慶的敬慕和產生了師從的願望。

1936年8月 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

“七七”事變爆發後,隨校南遷,先在長沙臨時大學學習,1938年隨校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繼續學習。

1940年7月 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任教。此時,唐敖慶剛結婚不久,夫妻倆居住在一間公寓的窄小套間裡,生活十分清苦,唐敖慶除了承擔大學的助教工作外,還在一所中學兼課,經常奔波於西南聯合大學和城郊中學之間。

1946年5月,在吳大猷的推薦下,朱光亞與李政道、唐敖慶一起隨華羅庚赴美,開始了在美國學習研究核物理的生涯。

1949年11月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並獲得榮譽獎學金。

教育工作

1994年,唐敖慶最後一次到吉大授課1994年,唐敖慶最後一次到吉大授課

1950年1月 回國,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教授。

1952年9月 調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任教授,與蔡鎦生等創建化學系。

1955年6月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學部委員。

1956年3月 任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副校長。

1978年5月 任吉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1980年12月 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學科評議組化學組召集人。

1981年5月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

1981年8月 當選為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

1982年8月 當選為第二十一屆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主席團成員

1986年2月 主持組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出任主任。任吉林大學名譽校長。

1986年6月 當選為第三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1987年12月 任第二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

1990年11月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三屆理事會理事長。

唐敖慶唐敖慶

抗日戰爭勝利後,唐敖慶和王瑞駪、李政道、朱光亞、孫本旺等,以助手身分隨同我國知名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大猷於1946年赴美考察原子能技術。爾後,唐敖慶被推薦留在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入學後,他同時選修了化學系與數學系的主要課程,頑強地進行學習,為他後來從事的理論化學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而深厚的基礎。入學一年後,唐敖慶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後期,隨著國內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校內的三百多名中國留學生中發生明顯的政治分歧,國民黨控制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會”,揚言要以中國留學生的名義開展一系列“擁蔣崇美”活動。這時唐敖慶已讀過《新民主主義論》一書,他堅信書中指出的令人信服的真理:只有革命,中國人民才有出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他旗幟鮮明地與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學,通過各種途徑對此進行宣傳活動,這時他的寓所,已成為議論國事的場所,曾被戲稱為“唐氏茶館”,在鬥爭中形成了進步的學生組織“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同學會”,唐敖慶當選為第一任主席。“中國同學會”與“中國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等進步組織一起,開展了許多活動,如於1949年10月在紐約河邊教堂(Riversidechurch)附近的國際學生公寓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會,介紹國內情況,向聯合國發出簽名通電,要求驅逐國民黨代表,接納新中國的代表;發起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人一元勞軍運動”等。

1949年11月唐敖慶獲得博士學位後,歸國報效新中國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謝絕了導師的挽留,衝破重重阻力,終於在1950年初回到了祖國。從此,唐敖慶開始了獻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光輝歷程。

政治生涯

1986年,唐敖慶1986年,唐敖慶

唐敖慶還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參加發展科學事業、國家政權和黨的建設工作。

195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至1964年,任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4年12月至1975年1月,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3年6月4日至22日,任第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任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任第七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

個人生活

父親唐林根在鎮上經營一小店,出售農副產品和日用品。在唐敖慶6歲時,父親把他送到私立養初國小讀書。唐敖慶上學不久,母親因終日操勞,過早地離開了他。母親去世後一年,父親再婚。繼母褚氏出身書香門第,陪嫁帶到唐家大量書籍。褚氏非常喜歡唐敖慶,對他說這些書就是他的書,可以隨便看,唐敖慶如獲至寶般痴讀起來。家裡的書讀完了,他就到親友家借,書籍成了他人生中形影不離的伴侶。

1931年8月,唐敖慶考入無錫師範學校,教化學的張汝訓老師上課時,講了不少化學家刻苦搞科研的故事,唐敖慶對化學的興趣就此濃厚起來。有次,他在《大公報》上讀到了大名鼎鼎的化學家、中國化學學科奠基人曾昭掄的故事。當看到曾昭掄因迷戀化學,走在路上和電線桿子又說又笑地談論新發現,被過往行人嘲笑為精神病時,唐敖慶對他產生了無限崇敬,也萌生了師從曾昭掄的願望。

唐敖慶進了北大,但因家庭貧困,他在學校里只能半工半讀。每天,他都在昏暗的油燈下挑燈夜戰,久而久之,他的眼睛患了高度近視,眼鏡片上的螺紋一圈圈地增加。每天早上起來,眼前模糊不清,要像瞎子似的摸來摸去才能摸到眼鏡。上課時,即使坐在教室第一排,他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眼疾成了他前進途中的絆腳石。對付這個惱人的問題,唐敖慶的對策是加強記憶力,提高上課效率,把教授講的內容要點和繁瑣的化學符號、公式全都強記在腦子裡,課後立即打開記憶閘門,將其迅速記在本子上。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大學畢業後,順利留校任教。

1963年,教育部委託唐敖慶在長春辦一個物質結構討論班,並在全國高校挑選了八位青年才俊。那年初夏的一個夜晚,吉林大學化學系青年教師孫家鍾和江元生等8人應邀來到唐敖慶所住的灰色小樓。就在這天晚上,一個後來聞名國內的科學研究集體就此誕生。在唐敖慶的帶領下,他們瞄準了“配位場理論”進行攻關,這個創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直無進展的難題,最終被他們攻克了。1982年,唐敖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如願以償成了“中國量子化學之父”。更令唐敖慶興奮的是,通過這個討論班,他為國家又培養了一批從事量子化學方面科研的棟樑之材。如今,唐敖慶的“八大弟子”中,孫家鍾為中科院資深院士,江元生為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鄧從豪為中科院院士,張乾二為廈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鄢國森為四川大學校長,戴樹珊為雲南大學化學系系主任。

唐敖慶平時穿著簡單,常年只穿一身中山裝或一套中式便裝,雖為大學校長,但他不用專車。回到北京後,唐敖慶一直記掛著在吉大和大家一起研究的“高分子固化理論與標度研究”課題。他給他的科研合作者和博士生寫了共104封親筆信,字裡行間全是他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主要貢獻

培養學術人才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唐敖慶到長春支援東北高等教育事業,與物理化學家蔡鎦生、無機化學家關實之、有機化學家陶慰孫通力合作,率領來自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金陵大學和東北師範大學等校的7名中年教師和11名應屆畢業生,開創了東北人民大學(後改名為吉林大學)化學系,經過30多年的艱苦工作,已使吉林大學化學系躋身於國內先進行列,並於1978年在該系物質結構研究室的基礎上,創建了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現此所已成為享有盛譽的理論化學研究中心。

唐敖慶在吉林大學先後主講過無機化學、物理化學、物質結構、量子化學、統計力學等十多門課程,經常同時講授兩門甚至三門課程,以具有嚴格科學體系的課程內容和獨特的授課風格,對基礎課教學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培養出一批基礎理論紮實、治學嚴謹的主講教師。

唐敖慶唐敖慶

隨著化學系基礎課教師業務水平的逐漸成長,唐敖慶的教學工作又轉向了一個新層次,將培養青年學者的工作從校內擴大到全國。通過指導研究生、辦進修班、學術討論班等形式,培養更高一級的專業基礎理論人才。受教育部委託,他和盧嘉錫、吳征鎧、徐光憲等教授一起,先後於1953年在青島、1954年在北京舉辦了兩期物質結構暑期進修班,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物質結構師資;1958—1960年、1963—1965年在長春先後主辦了以學術前沿重大課題為研究方向的高分子物理化學學術討論班與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在這兩個討論班上,唐敖慶在國內首先開出了高分子物理化學方面的系列課程和群論及其在物質結構中套用方面的系列課程。1978—1980年,以吉林大學為主,聯合山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和東北師範大學等校在長春共同舉辦了量子化學研究班和進修班,學員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共有中、青年教學科研人員259人。此後還辦了多次短期講習班,1985年4月、1987年7月先後在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舉辦了微

觀反應動力學講習班,1986年暑期與徐光憲等在長春舉辦了量子化學教學研究班,1988年、1989年的暑期,他又在長春舉辦了長春地區和全國的高分子標度理論講習班等。從1953年到1966年,唐敖慶先後指導過物質結構、高分子物理化學專業方面的20多名研究生;1978年恢復研究生制度以來,他共招收了14名博士生、26名碩士生。

通過高分子物理化學學術討論班和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的培養和科研工作,湧現出一批具有高水平的學術領導人,如孫家鍾、江元生、鄧從豪、劉若莊、張乾二、鄢國森、戴樹珊、沈家?、湯心頤等。唐敖慶以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實踐,為一些基礎學科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基本上可以立足於國內的重要經驗。

唐敖慶在擔任教育領導工作中,對吉林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1956年他作為副校長,協助著名教育家匡亞明校長使學校有了迅速的發展,吉林大學於1959年進入了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的行列。從1978年起,他就任吉林大學校長,主持和領導學校的全面工作,自覺地貫徹重點高等學校要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精神,使學校各項事業又取得了新的發展,在教學質量和科學水平的提高上又有若干新的突破。

開拓理論化學研究

唐敖慶是中國量子化學的主要開拓者,他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及時把握國際學術前沿的新動向,開拓新課題,為趕超國際學術先進水平,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就,在分子設計和合成新材料方面已經或即將產生其深遠的影響。50年代初美國著名量子化學家皮澤早期揭示了“乙烷分子中C—C單鍵的阻障內鏇轉”效應。唐敖慶在此基礎上,利用國外已有的數據和資料,提出了一個可以計算許多複雜分子內鏇轉的能量變化規律的公式,即“勢能函式公式”。利用這一公式可以推算出物質的一些性質,為從分子結構改變物質性能提供了理論上指導的依據。1955年,這項研究成果發表之後,美國著名量子化學家威爾遜曾給予很高評價,國內外的教科書和學術專著曾廣為引用,並於1957年1月獲得我國首次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頒發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60年代初,我國在雷射、絡合萃取、催化等科學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積累了許多資料,急需從理論上總結規律。化學鍵理論中的重要分支——配位場理論正是上述領域所需要的基礎理論,但還很不完善。唐敖慶就立即以這一重大科學前沿課題為研究方向,帶領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的骨幹成員,以兩年多的時間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了配位場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成功地定義了三維鏇轉群到分子點群間的耦合係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從連續群到分子點群的不可約張量方法,進一步統一了配位場理論中的各種方案,並提出了新的方案。此項研究成果被1966年北京國際暑期物理討論會評為十項優秀成果之一,討論會認為這項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配位場理論,為發展化學工業催化劑和受雷射發射等科學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並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70年代初,分子軌道圖形理論作為理論化學的一個新的重要分支,已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注意。唐敖慶和江元生1975年就著手於此領域的系統研究。十多年來,提出和發展了一系列新的數學技巧和模型方法,他主要的貢獻是提出了三條定理(本徵多項式的計算、分子軌道係數計算和對稱性約化),使這一量子化學形式體系,不論就計算結果還是對有關實驗現象的解釋,均可表達為分子圖形的推理形式,概括性高,含義直觀,簡便易行,深化了對化學拓樸規律的認識。唐敖慶還將這一成果,進一步套用到具有重複單元分子體系的研究,得到規律性很好的結果。基於上述貢獻,“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及其套用”研究成果,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56年,在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的鼓舞下,唐敖慶為解決國家建設急需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問題,轉而從事高分子反應與結構關係的研究,和他的高分子物理化學研究集體(包括學術討論班的學員)對高分子主要反應中的縮聚、交聯與固化、加聚、共聚以及裂解等逐一進行深入研究。把凝膠化理論發展成為溶膠凝膠分配理論,引入易測定的溶膠反應程度概念,使研究範圍從凝膠點以前擴展到全過程;利用臨界反應程度與最大反應程度的概念,使理論預測範圍從凝膠點擴展到凝膠區間和凝膠面;引入相應校正參數,刪去了等活性與內環化的假定,形成了完整的高分子固化理論,在國內塗料與固體推進劑工業中得到廣泛套用。在加聚反應領域內提出了一種用機率論求解動力學方程的新方法,在Ricatt方程求解上做出了貢獻,歸納為圖形分析的方法,發展成為反應機理與分子量分布關係的統一理論,並由此推導出共聚物鏈段分布與分子量分布函式。高分子反應五個方面的工作形成具有明顯特色的體系,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的建立與發展,為高分子結構與反應參數間建立定量關係、為設計預定結構的產物確定反應條件與生產工藝及配方提供了理論依據。他和他的研究集體,30年來在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領域辛勤耕耘,其主要研究成果“縮聚、加聚與交聯反應統計理論”獲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近10多年來,唐敖慶又在其他新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在70年代中期,他已敏銳地注意到原子簇化學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十年來,他從原子簇化合物的化學鍵性質和結構規則的關係出發,在對碳烷和多面體碳烷的化學鍵性質進行量子化學計算研究的基礎上,按其骨架多面體頂點數和面數相對大小進行分類,從理論上建立了適用於多種原子簇化合物(包括帶帽多面體和稠合型硼烷,多面體碳烷、碳硼烷和過渡金屬雜硼烷,多層夾心化合物,過渡金屬羰基化合物及鉬鐵硫原子簇化合物等)的統一拓樸結構規則,用於解釋600餘個已知化合物的結構,得到了滿意的結果,揭示了上述各類化合物之間在化學鍵和幾何結構之間的關係。近年來,唐敖慶又和他的合作者們在高分子統計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開拓了一個新領域,即高分子固化理論和標度研究,他系統地概括了各類交聯和縮聚反應過程中,凝膠前和凝膠後的變化規律,解決了溶膠凝膠的分配問題,提出了有重要套用價值的各類凝膠條件;特別是從現代標度概念出發,從本質上揭示了溶膠—凝膠相轉變過程,得到了標誌這一轉變的廣義標度律,目前正深入研究高分子固化的表征問題。

教學風格獨特

唐敖慶早年授課的照片唐敖慶早年授課的照片

唐敖慶曆來主張高等學校的教師,應該既從事教學又搞科學研究,必須同時具備這

兩種能力。因為這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搞教學的教師知識面要寬,但不搞科研,教學就達不到應有的深度,教學質量也不能提高;搞科研的教師在某一領域的知識要有深度,但不搞教學就無法開拓知識面,科研水平也很難提高。

他一貫重視教學工作,並身體力行,即使進入老年之後,仍然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繼續進行開拓性的教學工作。師生對他講課的反映是:“唐老師講課常聽常新,永遠保持著有國際水平的新鮮內容。”有的說:“聽唐老師講課,好比是一次藝術享受。”唐敖慶由於青年時代就患有高度近視,從大學學習開始便練就成驚人的記憶力,所以在備課時,主要靠思維記憶,只寫個簡單提綱就走上講壇,講課深入淺出,富有邏輯性和啟發性。他這種獨特的講課風格,在課堂上可以使師生精神高度集中,思維活動交織在一起,對提高教學效果是很起作用的。他的廣博學識與精湛的講課藝術,對中青年師資的培育影響深遠。

唐敖慶經常教育自己的研究集體,要正確對待科研成果,注意加強科研道德修養。他認為,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是許多人合作的結果,導師與助手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有貢獻的同志一定要尊重別人的勞動;年長的同志要注意培養年輕的同志,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將自己考慮的課題交給他們,搞出了成果,我們年長的同志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勞動。在發表論文署名問題上,唐敖慶的原則是:“是我的主要思想,並付出了勞動,我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在我指導下完成的,我的名字放在後面;我只提了些意見,不能寫我的名字。”

領導科技組織

1982年唐敖慶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後,非常重視學會工作,主張化學會要繼承和發揚化學界老前輩、老理事長的優良傳統,團結全國化學界,為發展祖國的化學事業而共同奮鬥。他自己身體力行,為維護學術界的團結,樹立優良的學風和會風,為提高我國化學學術水平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在中國化學會領導體制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與其他三位理事長盧嘉錫、嚴東生、錢人元教授聯合倡議,設立執行理事長制度,每人擔任一年,促進了學會的民主和團結。

唐敖慶唐敖慶

1986年初,作為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決策之一,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唐敖慶被任命為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在較短的時間內,他悉心組建領導班子,配備得力幹部;根據中央方針、政策,多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提出了“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的評審原則,成功地指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項目評審工作的順利進行,得到科技界的廣泛支

持。在他主持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揮科學家的集體智慧,使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工作形成了既有自由申請又有主動組織,既有全面安排又有縱深部署,對支持我國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敖慶為創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科學基金制度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9年,高教部委託吉林大學主辦《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經過籌備於1980年開始正式出版,並從1984年開始同時出版英文版。《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由楊石先任主編,唐敖慶任副主編,1985年楊石先逝世後,一直由唐敖慶任主編。在領導工作中,唐敖慶依靠編委會的集體智慧,倡導以國內外著名科技期刊為榜樣,堅持嚴格的審稿制度和嚴肅的編輯作風,在來稿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他提出了“量入為出”的選稿原則,從嚴篩選稿件,保證了刊物的質量。《高等學校化學學報》所登論文,多被美國化學文摘《CA》和蘇聯文摘雜誌《Pж》所摘錄。據美國《化學文摘資料來源索引》1989年第4期公布的,該編纂年度(1988年7月至1989年6月)《CA》摘引量最大的世界1000種期刊,《高等學校化學學報》排在第244位,在其摘引的33種中國期刊中名列第1位,已成為中國化學學科的核心期刊之一。

唐敖慶一直將周恩來總理關於“活到老,學習到老,工作到老,改造到老”的教導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現在仍然“壯心繫科學,孜孜為國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繁重行政工作之餘,每年還回到吉林大學講課,指導博士研究生;經常應邀到兄弟院校做學術報告;精力充沛地繼續率領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和化學系理論化學研究集體向新的科學領域開拓前進。正如1990年4月他對來訪的記者所說的那樣:“我們老一代學者,要花大力量培養青年一代,我之所以擔任行政工作以來,沒有放棄教學和科研工作,就是因為我覺得培養青年人才是關係到我們國家未來的大事。為了中國科學的未來,為了祖國的昌盛,我願意耗儘自己的餘生。”

個人榮譽

194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獎學金。

1993年獲得陳嘉庚化學獎。

1995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唐敖慶院士是一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他兩次榮獲我國自然科學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

一等獎和何梁何利科學成就獎

195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頒發的自然科學三等獎。造性地發展完善了配位場理論

1966年北京國際暑期物理討論會上因其創造性地發展完善了配位場理論而被評為十項優秀成果之一。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987年,因提出了本徵多項式的計算、分子軌道系統計算、對稱性約化三條定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主要論著

1 Auchin Tang,Hsikun Lu.A General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ond Functions.J Chinese Chem Soc.1950,17:252.

2 唐敖慶.分子內鏇轉問題.化學學報,1954,20(1):46.

3 唐敖慶,孫家鍾.范德華引力問題(I)對稱陀螺分子的范德華引力.科學記錄,1957,新輯1(4):219.

4 唐敖慶,沈家驄.活性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與動力學問題.中國科學院高分子學術會議會刊.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163.

5 Tang Auchin,Chen Shiyuan.Potential Functions of Restricted InternalRotation in Molecules.Scientia Sinica,1962(11):1491.

6 Tang Auchin.Statistical Theory of Chemical Kinetics of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Scientia Sinica,1962,11(5):605.

7 Tang Auchin,Kiang Yuansun.Onthe Problem of the Sol-Gel Distribu-tion of the Cross-Linked Long-Chain Polymers.Scientia Sinica,1963,12(7):997.

8 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唐敖慶,孫家鍾,江元生等).配位勢場理論的研究(I)——正八面體場中dn組態的理論分析.吉林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64(3):77.

9 Nitrogen Fixation Group of Chemistry Department,Jilin University(Tang Auchin,Kiang Yuansun,etal).On the Theory of Chemical Bond in Dinitrogen Complexes.Scientia Sinica,1974,17:193.

10 唐敖慶,江元生.分子軌道圖形理論.中國科學,1976(1):49.

11 Tang Auchin,Kiang Yuansun.Graph Theory of Molecular Obitals(Ⅱ).Scientia Sinica,1977,20:595.

12 唐敖慶,孫家鍾,江元生等.配位場理論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13 Tang Auchin,Sun Chiachung,Kiang Yuansun,etal.Theoretical Method of the Ligand Field Theory(Eng Ed).Beijing:Science Press,1979.

14 唐敖慶,江元山,鄢國森等.分子軌道圖形理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15 Tang Auchin,Sun Chiachung.Conservation of Intrinsic Dualand SingleSymmetries of Molecular Orbitals.International Joural of Quantum Chemistry,1980,18:57.

16 Tang Auchin,Chao Chingyu,Sun Chiachung.V-Coupling Coefficients from SO(3)to the Octahedral Group.International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1980,18:557.

17 唐敖慶,楊忠志,江元生.具有重複單元的共軛分子的能譜問題.化學學報,1981,39(2):97.

18 陳欣方,唐敖慶,顏德岳.星形聚合物結構的統計分析.中國科學,1981(6):687.

19 唐敖慶,楊忠志,李前樹.量子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20 Tang Auchin,Guo Hong.Characteristic Operators and Unitarily Invari-ant Decomposition of Hermitian Opera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1983,23:217.

21 唐敖慶,沈家驄,湯心頤等.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22 Tang Auchin,Kiang Yuansun,Yan Guosen,etal.GraphTheoretical Molecular Orbitals(EngEd).Beijing:Science Press,1986.

23 Auchin Tang,QianshuLi.Astructural Rule of Polyhedral Borane sandHeteroboranes. Int.J.Quantum Chem.,1986,29:579.

24 Li Qianshu,Yu Hengtai,Tang Auchin.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ulti-decker Transition Metal Sand wich Compounds.Theoretica ChimicaAc-ta,1986,70:397.

25 唐敖慶,孫家鍾,李學奎等.配位場理論方法補編——三維鏇轉群—點群的偶合係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26 Daiqiam Xie,Auchin Tang.A Theoretical study of Barries for the Reac-tionO(ID2)+H2→OH(2π)十H.Chem.Phys.Letters,1988.146:151.

27 Tang Auchin,Li Zesheng,Sun Chiachung,etal.Curing Theory and Scaling Study: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A Type.J Macromo1 Sci-Chem.,1988,A25(1):41.

28 Auching Tang,Zesheng Li,Chiachung Sun,etal.Curing Theory andScaling Study——Polyconden sation Reaction of Aal…As——Bbl…Bbt Type.Macromol,1988,21:791.

29 唐敖慶,曾宗浩,孫家鍾.約化密度矩陣引論.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30 Tang Auchin,Sun Chiachung,Li Xuekui,etal.Supplement of Theoreti-cal Method of Lig and Field Theory(EngEd).Beijing:Seience Press,1989.

著有《分子軌道圖形理論》、《大分子體系的量子化學》、《唐敖慶科學論文選集》、《約化密度矩陣引論》、《配位場理論方法》、《套用量子化學》、《 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著作。

中國著名人物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著名人物,他們始終把自己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本次任務將完成40位國內著名人物的介紹。

中國知名化學家

化學家一般是指從事於近現代化學研究的科學家,有專制和兼職之分,在英國亦可指藥劑師。本任務中詞條內容有待完善,可添加摘要、信息模組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