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滋

陳新滋

陳新滋,1950年出生於廣東省台山市,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中山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 1975年陳新滋畢業於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化學系。1979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歷任套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套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副校長等職。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2010年出任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至2015年)。2015年7月起任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 。2018年11月起任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 陳新滋主要從事手性催化配體和不對稱合成研究領域的工作。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陳新滋 陳新滋

1950年,陳新滋出生於廣東省台山市汶村鎮。16歲從大陸游到香港,然後入讀黃大仙李求恩紀念中學。

1970年,成為中文中學會考的全港第一名。

1975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化學系。

1979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Monsanto公司高級研究專家。

1992年至1993年,前往國立台灣大學任客座專家。

1994年起,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歷任套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套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副校長等職。

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2009年10月19日,香港浸會大學正式委任陳新滋出任校長,接替退休的校長吳清輝,任期五年。

2010年7月1日,出任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

2015年7月起,任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

2018年11月起,任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陳新滋 陳新滋

陳新滋主要從事手性催化配體和不對稱合成研究領域的工作,在均相氫化不對稱合成反應歷程研究中發現了新的機理,得到國際廣泛引用;他研究開發了手性藥物萘普森的不對稱合成並達到工業化,被認為是1991年國際化學方面的重大事件。他在手性催化配體和催化劑的研究中發現了螺環氧膦配體、胺膦配體、聯吡啶氧膦配體等高性能的配體和催化劑,取得多項中國和美國專利,還在不對稱烷基化等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

這幾年,陳新滋把研究方向從藥物擴展至與環保相關的領域,並獲得突破。他用兩年時間研究出一種催化劑,可以將化工廠製造氯仿時的副產物四氯化碳重新轉化為氯仿。四氯化碳是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是一定要消除的。但氯仿是目前最常用的製冷劑生產原料,每年用量數百萬噸。如何做到既能生產氯仿又不產生四氯化碳,這是一個國際難題。現在問題解決了,這項科研成果已經工業化,對工業生產和環保都有重要影響。

陳新滋希望能幫助更多科學家把科研成果推向社會,變成生產力。在他看來,對人類生活有幫助的科研才是有意義的科研。

陳新滋在促進香港與內地的學術交流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

手性科技研究

在製藥業的領域中,有一種命名為“手性”的科學技術。“手性”就像左手和右手,能夠成鏡像對稱(也稱對影異構),但不能重疊。同樣在藥物中也廣泛存在這樣的對影異構體。對影異構體藥物在體外的物理化學性質基本上相同,但是由於藥物分子所作用的受體由胺基酸、核、膜等組成的手性蛋白或核酸大分子等,它們對與其結合的藥物手性有一定要求。因此,對影異構體藥物在體內往往呈現很大的藥效、毒理等方面的差異。與對影異構體藥物相比,單一組分的手性藥物具有用量小、療效高、毒副作用低等優點。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於1992年開始,要求在新藥研究中,將對影異構體藥物當混合物加以審批。目前已上市的藥物按手性可分為三類:無手性藥物、混合手性藥物和單一手性藥物。因此,研究有關單一手性藥物的合成已成為製藥企業追求的目標。在傳統的藥物合成方法中,是同時產生混合手性藥物的兩個分子。但在藥物使用中,很多時候只有一半是有用的,而另一半是無用或可能有毒,所以往往到後一步才分離去掉那無用的一半,這樣無疑就做成了巨大的浪費。陳教授說,我們的研究工作就是在化學合成的過程中有效控制或最大程度地控制只生產那有用的一半藥物。

陳新滋 陳新滋

20世紀80年代初,陳新滋在均相氫化不對稱合成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新不對稱催化的反應機理。他首次揭示並證明了“主要手性產物來自微量的催化中間體”這一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微觀自然現象。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一直被同行在科學論文中廣泛引用;利用電化學與手性催化技術,成功地研究開發出了手性藥物奈普森止痛藥的不對稱合成新工藝,並達到可工業化的標準。該研究被美國認為是1991年國際化學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另外,在長期的手性催化配體和催化劑的研究中,發現了螺環氧膦配體、胺膦配體、聯吡啶氧膦配體等高性能的配體和催化劑,取得20多項中國和美國專利。在不對稱烷基化等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 1999年榮獲全日本有機合成化學外籍科學家主題報告“演講大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促港與內地交流

陳新滋不僅在基礎理論研究中有所建樹,同時在促進香港與內地的學術交流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在陳新滋主持下與內地10多所高等院校、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及香港高等院校共同組建的一個開放性實驗室——香港“手性科技開放實驗室”。還在深圳再建一個面向全國開放的實驗室。為了加強本港與內地科學家的交流及提高我國科學家在手性催化及藥物研究的科研力量,配合香港理工大學在深圳實驗室的揭幕,香港理工大學和深圳市科技局於2002年4月在深圳舉辦一個全國性的科學論壇。此次被邀請來參加論壇發表演講的20多位專家學者都是高層次的科技專才,陳院士除了邀請他的3位好朋友、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同時出席此次論壇外,其它全部是中科院及工程院院士。2001年頒給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領域,正是香港卓越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手性催化的研究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深圳實驗室建立在深圳的高科技園區,是一個設備完善、合乎國家標準的無病源、全配套的藥物研究實驗室。實驗室將致力於研究中藥技術開發、新藥研製及研究技術產業化為目標。這個實驗室是“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的一個部份。陳新滋領導的深圳實驗室分兩大塊,一塊是香港理工大學現代中藥研究所,另一塊是香港理工大學藥物研究所,包括西藥的合成與研究。他認為:這個實驗室的創立其實與香港的科技發展很有關聯。選擇在深圳地區建實驗室,是它可以較容易地將內地和香港的人才和資源聚合。按慣例,內地的學者要來香港工作,事前申請,大概要需時2-3個月,手續比較繁複。如果改去深圳工作就會較容易和快捷。香港人去深圳,一個多小時便可到達目的地。因此內地和香港的學者去深圳都比較方便。陳新滋集合和網羅了許多套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兩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創造環境讓他們之間互相通力合作,有利於製藥研究的發展。

人才培養

北上辦學

近年香港高校紛紛到內地開設自資分校或合辦課程。作為先行者的浸大早年與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合辦聯合國際學院,後於北京、上海、廣州設辦事處,至近期成立常熟研究院,在內地紮根愈來愈深。

陳新滋稱,很高興其他港校也認同這一方向,內地政府亦尊重、接納香港教育模式。

他透露,浸大已與北京、上海多所重點大學訂立合作方案,計畫共同培育本科生和研究生。如“3+2”本碩連讀模式,即學生在內地讀三年,再到浸大讀兩年,畢業時會取得兩所大學的學士學位和浸大的碩士學位;還有“4+1” 碩博連讀課程,學生的研究項目由兩校導師共同指導,最終可獲得兩校博士學位。

“吸引人吧?但我想真正吸引學生的不是學位,而是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陳新滋指,合作也有助緩解香港研究生生源不足的情況。

拒為撐黃傘參加畢業典禮學生頒畢業證

據香港東網今日(11月16日)報導,11月15日上午,香港浸會大學舉行畢業典禮。在奏起國歌期間,在台下舉起黃雨傘並背向典禮台,其後更有畢業生撐著黃傘,上台準備接受畢業證書,但遭校長陳新滋拒絕即場頒授,更一度宣布暫停典禮,並呼籲學生“自重”。

社會任職

香港化學會主席(1997-2001年)。香港理工大學套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中山大學藥學院院長,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化學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的編委和顧問編輯、《Addvanced Synthesis and Catalysis》編委、歐洲化學期刊《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亞太地區主編。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