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昌

何東昌

何東昌(1923年4月-2014年1月23日),浙江諸暨人。1944年10月參加革命,194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電機系,後轉入航空系學習,參與建立黨的秘密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並擔任執委,畢業後到雲南農村中學任教。1947年在北洋大學航空系任教。1948年任清華大學助教並擔任教職工黨支部委員,後在石景山地區參加接管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清華大學黨總支副書記,後兼任燕京大學黨總支書記。1951年2月,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後主持創建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併兼系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7年5月後,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1982年起,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部長、黨組書記,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何東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中紀委委員,是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三屆、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2014年1月23日,何東昌同志因病在中國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基本信息

簡歷

解放前經歷

前教育部長 何東昌前教育部長 何東昌

1944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參加發起組織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

1946年西南聯大航空工程系畢業。

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西南聯大民主青年同盟第一支部執行委員、清華大學黨支部委員。

1949年任清華大學黨總支副書記。

建國前期經歷

1950年3月任清華大學黨總支書記併兼任燕京大學黨總支書記,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任清華大學黨總支書記,1951年2月至1953年9月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1953年任黨委第二書記,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任黨委副書記,還先後任工程物理系主任、副秘書長、教務處長。在此期間,是蔣南翔校長領導教學工作的得力助手,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團結知識分子,推進學校的改造、發展和建設,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1953年協助蔣南翔創立政治輔導員制度,多年培養形成了一支又紅又專的政治工作隊伍,50年代學蘇時他主張"學習蘇聯一定要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生搬硬套。他尊重和關心老教授,1955年與蔣南翔一起介紹劉仙洲入黨,在知識界引起很大反映。1956年組織選拔優秀學生,推行因材施教,加速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1956年協助蔣南翔創辦高新技術學科專業,他主持創辦工程物理系,設立我國最早的原子能專業,自力更生建造試驗原子反應堆,為國家培養出一批急需的高新技術人才。1958年他協助蔣南翔總結和推廣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經驗。60年代參與制訂“高校60條”。還講授過馬列主義哲學課和力學課。

文革時期

何東昌何東昌

1972年1月至1973年11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主管教改工作,貫徹周恩來總理關於批極“左”思潮和加強基礎理論的指示,調研和調整工農兵學員的教學計畫,增加業務理論課學時和半年文化補習,開辦固體物理等四個研究班,為“文革”中畢業的新教師組織業務培訓。1973年冬被遲群錯誤批判為“資產階級復辟勢力代表人物”。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5月清華黨委予以平反。

新時期

何東昌何東昌

1977年5月至1982年任清華黨委副書記,1978年6月至1982年4月任副校長。協助校長劉達撥亂反正,調整學校布局,整頓教學秩序,實行“一個根本(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兩個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三個方面結合(教學、科研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方針,為推進學校的改革、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2年後調離清華大學,1982年5月至1985年6月任教育部部長、黨組副書記、黨組書記。1983年1月至1985年6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85年6月至1992年任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1993年3月當選為政協八屆常委。其為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一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逝世

教育部原黨組書記、部長,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何東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社會影響

何東昌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校長百科

校長,在秦漢時期指的是下級軍官,後經演化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辦學機構管理部門任命的學校行政負責人。

卞惠石

包志忠

包君偉

崔銳捷

明輝

陳根甫

陳駿

陳國鈞

蔡元培

陳理

陳劍脩

陳慎瑜

曹迅棟

陳三軍

程厚恩

陳光榕

陳萍萍

蔡文華

陳祥生

陳建華

陳新建

陳莉

陳光輝

董韻

杜錫鈺

戴維·約翰斯頓

董漢利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丁繼泉

鄧小波

鄧衛民

段飛龍

丁強

段火香

符景海

李登輝

方惠堅

方雨輝

馮俐娥

樊仁

馮永寧

范俊

范火榮

高景德

葛雲中

郭琦

高美蓮

關萍

谷夢琴

管華

郭小明

何濟林

賀美英

何東昌

侯朝海

侯德彭

胡軍[暨南大學校長]

何天淳

胡泮生

華秀升

黃少珍

黃思開

胡永紅

何祖建

洪明友

胡增琪

何康德

吉錫民

姜建中

蔣南翔

江勁松

金邦正

金麗霞

康玲

孔玉范

康岫巖

劉長銘

劉道玉

劉彭芝

李鴻朗

劉亞春

林萍華

劉梅[演奏家]

劉偉[經濟學家]

林克

劉彭枝

劉永勝

劉披雲

劉吉臻

劉新來

廖維林

劉仰成

李永忠

劉兵

黎輝

李木生

李雲生

羅招榮

李奭萍

賴永勝

劉建贇

閔春發

孟德強

馬君武

穆孟傑

閔思衛

煤球哥

寧德忠

歐進萍

歐陽平凱

歐陽華欽

彭定康

皮宗石

彭祖德

彭修盛

錢金星

錢細秀

邱守安

榮仕星

榮蘭祥

饒建中

沈慧俐

孫珩超

沈茂德

孫衛國

宋維明

史書翰

蘇志武

孫武學

孫建民

塗潤華

唐建武

湯賽南

陶文沂

唐盛昌

王勁松[北京電影學院]

王學進

王曉鋒

王蘊倩

王結[校長]

文耀挺

溫鑫林

王華林

吳靜皎

謝韜

熊仁民

夏強

謝淑滿

游俊

楊立志

袁永熙

姚家新

楊逢春

葉翠微

趙文祥

周躍南

周德霞

朱秀林

趙彥修

張家慶

卓立

張軍

張洪斌

張輝耀

張仲應

曾獻中

張志華

張忠

曾國如

周守勤

張炳華

朱海斌

周清華

鄒琴香

卓東健

鄭學忠

鄭學忠

甄朝黨

周惠欣

趙雅茜

周緒紅

中國教育部歷任教育部長

任次姓名任期個人簡介
第一任馬敘倫1949年至1954年
馬敘倫 馬敘倫
馬敘倫(1885.4—1970.5),現代學者、書法家。字彝初,更字夷初,號石翁,寒香,晚號石屋老人。男,漢族,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他從1949年至195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長,從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部長。
第二任楊秀峰1954年至1965年
楊秀峰 楊秀峰
楊秀峰(1897.2.27—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954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定,任命楊秀峰為高等教育部部長。 1958年2月11日,一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調整國務院所屬組織機構的決定》,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併成為教育部,楊秀峰任部長。
第三任蔣南翔 1965年1月至1966年7月
蔣南翔 蔣南翔
蔣南翔(1913—1988)中國青年運動領袖、教育家。江蘇宜興人。1965年1月至1966年7月任高等教育部部長。
第四任劉西堯 1977年至1982年
劉西堯 劉西堯
劉西堯,1916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1936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在國防科技戰線工作,1963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曾出任光明日報總編輯。1977年出任教育部部長,參與了恢復聯考這一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
第五任何東昌1982年至1998年
何東昌 何東昌
何東昌(1923.4-)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任清華大學黨總支書記,1951年2月至1953年9月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1982年後調離清華大學,任教育部部長、黨組副書記。
第六任陳至立1998年至2003年
陳至立 陳至立
陳至立,女,漢族,1942年11月生,福建仙遊人,196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電介質物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1998—2003年 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第七任周濟2003年3月至2009年10月31日
周濟 周濟
周濟 (1946年8月26日-),男,漢族,上海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共黨員,1970年3月參加工作,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
第八任袁貴仁2009年10月31日至—
袁貴仁 袁貴仁
袁貴仁,男,漢族,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鎮人,中共黨員,1969年5月參加工作,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9年10月31日 袁貴仁接替周濟出任中國教育部部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