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任弼時故居位於湖南省汨羅市南唐家橋新屋裡。南距長沙,北通岳陽,交通十分便利。任氏祖居白沙河西面的冷水井,後遷至此,故弼時故居又稱“任家新屋裡”。 故居建於清末,面向西偏北,為三間三進兩偏屋的南方農村建築,共有房屋 31間,占地面積 1204平方米。西、南兩側與民房緊連,北、西兩側有土坯圍牆,圍牆內,大門前有半圓形池塘。故居為青瓦頂三合土地面,牆壁下部用青磚,上部為土坯。中、上進 4間正房和偏屋窗戶採用回紋窗格和透雕人物、花鳥圖案。堂屋北邊為任弼時一家生活的6間用房,其中任弼時童年和少年時代的住房復原陳列著他使用過的床、茶桌和課桌。南邊原鄰居住房現闢為陳列室,陳列任弼時生平事跡展覽。現故居內保存和陳列有任弼時生前使用過的珍貴文物146件。1958年設專人管理故居。現由任弼時故居管理處管理。 任弼時 (1904~1950) 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和書記處書記。1904年 4月30日誕生於此,至1915年赴長沙讀書,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建造歷史
建造
為了紀念任弼時同志誕辰100周年,繼承老一輩革命家的遺志,學習和發揚他的革命駱駝精神,1998年3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興建任弼時紀念館,於2004年4月26日建成開放。紀念館與故居緊密相連,共占地120畝,總建築面積11360平方米,包括紀念區、展覽區、休閒區和服務區四個功能分區,其中紀念館1200平方米展廳內的《任弼時生平業績陳列》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的陳展手段,精心設計和布置了560餘件(幅)任弼時同志生平實物和圖片,分六個專題充分展示了弼時同志在建團、建黨、建軍和建國四個方面的豐功偉績,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建廣場上7.1米高的巨大任弼時銅像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吸收日月精華,護佑一方生靈。整個任弼時紀念館以磅礴的氣勢濃縮了一代偉人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精神,再現了開國元勛的奮鬥歷程和精神風采,是一座現代化多功能的愛國主義教基地和紅色旅遊聖地。
大事記
弼時同志獻身中國革命三十年,積勞成疾,不幸於1950年10月在北京病勢。
弼時同志逝世後,黨和人民都非常懷念他,並相當重視弼時故居的保護和利用。
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任弼時故居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正式批准對外開放;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進行全面維修。
1989年4月2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王震、余秋里、廖漢生等參加了任弼時銅像(現已移至任弼時紀念館)揭幕儀式。
1991年3月15日,江澤民同志親臨故居瞻仰,並親筆題詞“發揚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不辭重負奮力前行的駱駝精神”。
1993年省政府特地批准,將任弼時故居由原來的股級事業單位升為副處級事業單位;
2003年10月,胡錦濤同志來故居參觀,並留下親筆題名;
2004年4月正式升格為正處級事業單位,並收到朱鎔基同志題詞“無限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私奉獻的卓越領導人”。據不完全統計,故居從1978年開放至今,來自社會各界的參觀者、憑弔者已超過200萬人。
建築結構
故居始建於清末,屬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它座東朝西,背依山丘,門臨池塘,為上下三進兩偏屋一罩廳的磚木對稱結構宅院,院前有乾字門,四周以土築圍牆護院,院內松柏參天,竹木林立。故居占地3800平方米,9個天井,共有大小房屋37間,全部房屋為青瓦覆蓋,青磚落地,三合土地面。大門上方掛有鄧小平1980年手書的“任弼時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大門前有一圓池,水面約一畝。屋後有30畝山林,林中有任弼時母親墳墓 。 前進堂屋陳列任弼時仿銅石膏胸像,兩邊牆壁掛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親筆題詞。毛澤東的題詞是:“任弼時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進中廳懸有趙朴初手書“浩氣長存”巨匾。三進正廳設紀念室,掛有任弼時遺像,並陳列有任弼時逝世時機關、團體、學校敬獻的花圈。北屋是任弼時家的住房,在任弼時父母的臥室里,陳列有床鋪、書桌、大櫃、茶桌、紡車、鏡盆。在任弼時童年的臥室里,陳列有他用過的書桌、椅子和床鋪。任弼時夫人陳琮英的臥室陳列有床鋪、大櫃、茶桌。火房、廚房、餐廳都陳列有各種炊具、用具。
故居上進堂屋正中擺設高大的任氏神龕位,兩邊太師椅一字排開。二進中廳懸有趙朴初先生手書的“浩氣長存”巨匾。上進北屋七間房子是任弼時一家的住房。在童年任弼時的臥室里。北偏房上首是家族的蒙學館,名“時中館”,十幾張古舊的課桌依然散發著濃厚的油墨書香。下首是家族的農具屋和雜屋,犁、耙、水車、風車、推子、篩子、米杵 等等一應俱全。
南面堂屋於1988年拆除並改建為四間陳列室。其陳列室分6個部分:憂國憂民探求中國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領導革命青年運動;西征北上奪取長征勝利;堅持抗戰宣傳黨的正確路線;竭盡心力參與黨中央重大決策;駱駝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故居前是白沙河,下入湘江,曾可通船,為弼時同志少年時代游泳場所。故居東面為隱居山,相傳是東晉陶侃之孫陶淡的修行場所。弼時同志曾在隱居山桃花洞古戲台表演過話劇,宣傳救國救民的愛國思想。從故居往南往西,有同德國小和序賢國小,均為弼時同志母校,往東則是楊開慧故居。
展區組成
任弼時故居占地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任弼時紀念館”,由展覽區、紀念區、服務區、休閒區四大部分組成。1200平方米的展區內陳列的400多件實物和圖片,展示出了任弼時同志自1920年投身革命,到1950年英年早逝所創下的光輝功績。矗立於廣場的任弼時銅像,手執拐杖仍昂首闊步,炯炯有神的雙眼注視前方。新建的設施齊全的“隱居山莊”,擁有4萬多平方米的綠地,其建築群體融民族風格與現代韻律於一體。 任弼時故居位於107國道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內珍藏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鄧小平1981年親筆題寫的“任弼時同志故居”的匾額高懸門首。
弼時故居始建於清末,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上下三進,37間房子鱗次櫛比,自成院落。故居三面環山,蒼山疊翠,景色迷人。門口池塘碧水如玉,遊人在此可領略和暢想舊時鄉間大戶人家集居的生活方式。
故居內有7間房屋是弼時少年居住、生活、學習的地方,至今保留著他伏案學習練習字畫的桌子,還有床鋪、蚊帳等,特別是那廚房裡的蝴蝶式雙爐柴火灶,已經實為罕見了。
故居還興建了弼時銅像、故居牌樓。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新建的任弼時紀念館投資4000多萬元,主體工程已基本竣工,2002年底可以正式接待遊客,2004年任弼時誕生100周年前夕將向遊人全面開放。任弼時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和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每年前來瞻仰的遊客近十萬人。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親臨故居瞻仰並親筆題詞,王震、廖漢生、費孝通等多位中央領導和近十萬遊客曾前來此緬懷弼時同志的豐功偉績。
意義
任弼時同志從1904年出生到1920年離家求學,在故居度過了整整16年,他的青少年時代受到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范仲淹的先憂後樂精神等當地湖湘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思想的薰陶,故居成為任弼時同志立志救國救民思想啟蒙的搖籃。
任弼時介紹
任弼時,政治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培國。湖南湘陰(今屬汨羅市)人。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赴蘇聯學習。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回國後,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長、中央委員、中央書記,同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27年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國共產黨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1929年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兼中共湖北省委書記。1931年中國共產黨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3月,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任蘇區中央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1933年任中共湘贛邊區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領導湘贛邊區的革命鬥爭。1934年7月,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會主席,率部與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會合,開闢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任中共中央湘鄂川黔分局書記,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政治委員。
1935年,率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進行長征。1936年6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後,同朱德、賀龍等一起與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鬥爭,率部到達陝北後,與中央紅軍會師,並被任命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政治部主任,率部開赴山西前線,領導指揮對日作戰。1938年秋赴蘇聯,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45年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同周恩來一起協助毛澤東指揮西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轉戰陝北,並參與制訂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針政策。1949年4月,擔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名譽主席。
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編入《任弼時選集》。
交通
從岳陽市區有直接到達弼時鎮的中巴。或者從岳陽乘坐到達汨羅市的班車,轉乘汨羅到弼時鎮的班車。
從長沙市區有直接到弼時鎮的中巴。或者從長沙乘坐到達汨羅市的班車,在弼時鎮下車。
中國博物館名錄
博物館,又叫博物院,是匯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並對那些有科學性、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