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書

南齊書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別於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撰著者為蕭子顯。全書六十卷,現存五十九卷,含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佚失的一卷大約是含有作書義例和目錄的序錄。某些傳中也有缺文。

基本概況

南齊書南齊書

南齊書是一部記載南齊封建割據政權歷史的書,齊梁皇族蕭子顯作。全書六十卷,現存五十九卷。南齊是南北朝時期繼宋以後在南方割據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七九年,蕭道成(南齊高帝)建立南齊,傳了三代。四九四年,蕭道成的侄子蕭鸞(南齊明帝)奪取了帝位,傳了兩代。五○二年,蕭衍(梁武帝)滅了南齊,另建了梁朝。南齊的統治只有二十三年,是南北朝時期最短促的一個朝代。它建都在建康(今南京),統治的地區西到四川,北到淮河、漢水,蕭鸞時期又在淮河以南失去一些地方。當時同南齊對立的,是割據北方的北魏封建政權(公元三八六到五三四),北魏的軍事力量要比南齊強些。

蕭子顯(約公元四八九到五三七),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是蕭道成的孫子。他父親豫章王蕭嶷在南齊前期曾煊赫一時,他本人在梁做到吏部尚書。他雖然還是梁朝統治集團中的上層人物,但這時他家的政治地位已經衰落下來。以前朝帝王子孫而修前朝史書,二十四史中僅此一家。

蕭子顯入梁以後,還是積極地為鞏固梁朝政權效力。蕭衍曾當面向蕭子顯兄弟表示,希望他們作梁朝的「忠臣」。蕭子顯也就特別利用了自己的文史才能為梁朝的封建統治服務。他曾奏請編纂蕭衍的文集,讚美蕭衍掛名主編的通史,並在國學裡講解由蕭衍題名的五經義。他還編寫了五卷普通北伐記,這書雖已不可見,而顧名思義,應是頌揚蕭衍在普通年間(公元五二○到五二六)的軍事活動的。他編寫南齊書,也是經過奏請的。蕭子顯還著有後漢書一百卷、貴儉傳三十卷、文集二十卷,都沒有流傳下來。南齊初年,蕭道成設定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編集「國史」。在梁代,沈約著有齊紀,吳均著有齊春秋。蕭子顯的南齊書,多取材於檀超、江淹等的書稿,而他們的稿子沒有傳下來。沈約、吳均的書約在十一世紀以後也散失了。關於南齊的最早只有這部南齊書。

南齊書六十卷,見於梁書蕭子顯傳。到了舊唐書經籍志著錄這部書,就只有五十九卷了。劉知幾史通序例曾說過南齊書原有序錄,後人從而推論南齊書佚失的一卷就是。蕭子顯雖然是以封建史臣的觀點來修史的,但他以當代人記當代事,在南齊書里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比較原始的史料。關於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及統治階級集團內部的傾軋殘殺,書中都有所記載。對當時唐禹之領導的農民起義,在豫章文獻王嶷傳、竟陵文宣王子良傳、沈文季傳等里,也提供了材料。此外對南齊一代的文學史、思想史、科學史方面的情況也有一定的反映。如科學家祖沖之,在南齊書里就有一篇比較詳細的傳。總的來說,南齊書是一部研究南齊歷史的重要史書。

點校南齊書,是用商務印書館影印的宋大字本(簡稱百衲本)作底本,參校了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另外,還參校了沈約宋書中的志,以及南史、通典、冊府元龜、太平御覽、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考異等書的有關部分。對於前人校勘的成果,我們採用了周星詒、張元濟、張森楷的三種南齊書校勘記稿本,以及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等書。

〈南齊書〉可取的是志。

作者簡介

作者

蕭子顯(487—537),字景陽,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南朝梁朝史學家,文學家。

他十三歲的時候,蕭齊皇朝被蕭衍推翻了。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他們都是蕭姓,而且同族,但畢竟從他們的高祖父時候就分支了。蕭衍建立了梁朝,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梁武帝。在梁朝,蕭子顯憑著他的才華、風度、談吐的出眾,受到梁武帝的禮遇和信任,官至吏部尚書。

蕭子顯是一個“風神灑落,雍容閒雅,簡通賓客,不畏鬼神”的人,又是一個“頗負才氣”的人,做吏部尚書時,“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只是舉起手中的扇子一揮而已,所以有些士族地主內心裡對他很不滿。但梁武帝倒是自始至終都把他看作是一位“才子”。事實上,他的文才的確是有社會影響的。蕭子顯的同時代人、《宋書》的作者沈約甚至稱讚他的文章是屬於東漢名家班固一流的佳品。這個評價當然是過分高了,但也可以看出沈約對他的文才的賞識。

著作

史學是蕭子顯所酷愛的事業,在他的四十九年的生命歷史上,撰寫了五部歷史著作:《後漢書》一百卷,《晉史草》三十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他撰《齊書》,是向梁武帝請示並得到梁武帝的批准的。蕭子顯撰寫和完成《齊書》的時間,按照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說法,是在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年)。如果劉知幾的說法是有根據的話,那末《齊書》的撰成當在天監八年(509年)至十八年(519年)期間,即蕭子顯二十歲以後至三十歲以前這十年當中。果然如此,那真是一位青年史學家了。除了《齊書》以外,蕭子顯的其他著作包括文集二十卷都已不存。後人為了區別蕭子顯的《齊書》和唐初李百藥所撰的《齊書》,把前者稱為《南齊書》,後者叫做《北齊書》。 蕭子顯在撰寫《南齊書》的過程中,可以參考的文獻資料和思想還是不少的。早在齊明帝時,史學家檀超和江淹奉詔修本朝史,他們制訂了齊史的體例,但沒有最後完成修撰工作。此外,還有熊襄著的《齊典》、沈約著的《齊紀》、吳均著的《齊春秋》和江淹著的《齊史》十志。蕭子顯的撰述工作,在史書體例上“本(檁)超、(江)淹之舊而小變之”;在史書材料上汲取諸家成果,終於著成《南齊書》六十卷。

主要內容

《南齊書》包含:帝紀八卷,除追敘蕭道成在劉宋末年的政治活動外,主要記蕭齊皇朝(479—502年)二十三年間的史事。志八篇十一卷,其中有的上承劉宋,有的起於蕭齊立國,斷限比較明顯。傳四十卷,其中不少是記少數民族地區史事的,而以《魏虜傳》記北魏史事,這在性質上同《宋書·索虜傳》是一樣的。序錄一卷,劉知幾都不曾見到,說明它佚之甚早,故全書今存五十九卷。上面講到,蕭子顯既是蕭齊皇朝的宗室,又是蕭梁皇朝的寵臣,所以他撰《南齊書》一方面要為蕭道成避諱,一方面又要替蕭衍掩飾。例如他寫宋、齊之際的歷史,就不能直接寫蕭道成的篡奪之事,只能 閃爍其詞,微露痕跡;他寫齊、梁之際的歷史,則用很多篇幅揭露齊主 惡跡,以襯托蕭衍代齊的合理。這是他作為齊之子孫、梁之臣子的“苦心”,也反映出他在史學上的局限性。

《南齊書》部帙不大,包含的年代又很短,竟然也撰就了八篇志,確乎難得。這裡面無疑包含了江淹的首創之功。《南齊書》有些傳,顯示了蕭子顯在歷史表述上的才華。如:他於《 褚淵傳》,先寫褚淵在 宋明帝時受到信任,而在宋明帝臨死,則寫他也參與“謀廢立”,違背宋明帝的意旨;於《王晏傳》,先敘其與齊高帝、齊武帝的密切關係,繼而寫其在齊武帝死後也參與“謀廢立”的事;於《蕭諶傳》,先說其受到齊武帝、鬱林王的信賴,後寫其在協助齊明帝奪取鬱林王皇位的政變中竟然領兵作前驅;於《蕭坦之傳》,先烘托其受到鬱林王的殊特信任,以至“得入內見皇后”,後寫他成了廢鬱林王而擁立明帝的關鍵人物;等等。蕭子顯在寫這些事件和人物的時候,都不直接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前後史事的對比來揭示人物的品格。清代史學家趙翼評價說:“此數傳皆同一用意,不著一議,而其人品自見,亦良史也。”用 顧炎武的話說,這種寫歷史人物的方法叫做“於序事中寓論斷”, 司馬遷寫《 史記》最善於運用這種方法。蕭子顯學習 司馬遷表述歷史的方法,並取得一定的成就,被後代史學家稱為“良史”,這是很自然的。

《南齊書》同《 宋書》一樣,都宣揚神秘的思想、佛法的深遠,又都過分講究華麗的辭藻,這是它們的缺點,也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

《南齊書》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 漢書》的類敘法,又借鑑 沈約《宋書》的代敘法,能於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繁的弊病。又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外,大都寫有序文,藉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

貢獻影響

《南齊書》中的一些文化史記載頗有價值。

蕭子顯為科學家祖沖之立傳,在傳中記錄了他創造指南車、千里船、水碓磨的過程和機械特點。又在傳中全文引用祖沖之的《上大明曆表》,詳細向世人介紹了創大明曆的指導思想和大明曆的具體特點,為人們研究科技史留下了珍貴資料。蕭子顯用很多篇幅對 佛教進行宣傳,對佛教傳入中國及與中國傳統思想融合的過程作了介紹,對於研究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是有一些用處的。

《南齊書》的論贊在形式上模仿 范曄的《 後漢書》,在思想見識上,則相差甚遠。當然蕭子顯作為一個史學家,對於歷史和現實問題,還是有一些獨到看法的,這在《南齊書》的論贊中有所反映。他對東昏侯蕭寶卷推行暴政、恣意殺戮和奢侈淫慾,導致南齊政權滅亡的歷史教訓,在《東昏侯本紀》的論贊中做了很好的總結:“史臣曰:‘……東昏侯亡德橫流,道歸拯亂,躬當剪戮,實啟太平。……’贊曰:‘東昏慢道,匹癸方辛。乃隳典則,乃棄彝倫,玩習兵火,終用焚身。’”對於帝王之子從小養尊處優、脫離社會,造成孤陋寡聞、無德無能的嚴重後果,他也有很清楚的認識,並在書中作了較好的分析,這些對於統治階層應是有所教益的。

蕭子顯在宣傳神學迷信方面,與沈約是一脈相承的。齊梁之際佛教興盛,蕭子顯迎合當時的統治者口味,在書中極力鼓吹佛法的力量。《南齊書·高逸傳論》是一篇頌揚佛法的專論。他把佛教與 儒家、 陰陽家、 法家、 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道家相比,論證佛家是最優勝的。他論述佛法勝過儒家學說:“佛法者,理寂乎萬古,跡兆乎中世,淵源浩博,無始無邊,宇宙之所不知,數量之所不盡,盛乎哉!真大士之立言也。探機扣寂,有感必應,以大苞小,無細不容。若乃儒家之教,仁義禮樂,仁愛義宜,禮順樂和而已;今則慈悲為本,常樂為宗,施捨唯機,低舉成敬。儒家之教,憲章祖述,引古證今,於學易悟;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業行交酬,連璅相襲。”從《後漢紀》、《宋書》到《南齊書》對佛教宣傳的不斷升格,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佛教勢力從魏晉到南朝不斷發展,並取得國教地位的歷史過程。佛教勢力的擴展,真切反映了統治者自身的腐朽和沒落。

與《宋書》一樣,《南齊書》中也存在著大量歪曲史實之處。蕭子顯是南齊宗室,他在為其 祖父寫的《高帝本紀》和為父親 蕭嶷寫的《豫章文獻王傳》中,都極力進行褒美虛誇,文中不惜使用上萬字的篇幅,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百般誇飾其功績,而對篡權奪位之類醜行,則千方百計曲筆諱飾,淹沒其跡。對於其他人物,書中也經常按當時的利害得失,決定對其的取捨與奪。 史德的虧缺影響了《南齊書》的撰著質量。

全書篇目

本紀

卷一本紀第一 高帝上

卷二本紀第二 高帝下

卷三本紀第三 武帝賾

卷四本紀第四 鬱林王昭業

卷五本紀第五 海陵王昭文

卷六本紀第六 明帝鸞

卷七本紀第七 東昏侯寶卷

卷八本紀第八 和帝寶融

卷九 志第一 禮上

卷十 志第二 禮下

卷十一志第三 樂

卷十二志第四 天文上

卷十三志第五 天文下

卷十四志第六 州郡上

卷十五志第七 州郡下

卷十六志第八 百官

卷十七志第九 輿服

卷十八志第十 祥瑞

卷十九志第十一 五行

列傳

卷二十 列傳第一 宣孝陳皇后・高昭劉皇后・武穆裴皇后・文安王皇后・鬱林王何妃・海陵王王妃・明敬劉皇后・東昏褚皇后・和帝王皇后

卷二十一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長懋

卷二十二列傳第三 豫章文獻王嶷

卷二十三列傳第四 褚淵(淵弟澄 徐嗣) 王儉

卷二十四列傳第五 柳世隆 張瓌

卷二十五列傳第六 垣崇祖 張敬兒

卷二十六列傳第七 王敬則 陳顯達

卷二十七列傳第八 劉懷珍李安民王玄載(弟玄邈)

卷二十八列傳第九 崔祖思劉善明蘇侃垣榮祖

卷二十九列傳第十 呂安國(全景文)周山圖周盤龍王廣之

卷三十 列傳第十一 薛淵戴 僧靜 陳胤叔 桓康 尹略 焦度 曹虎

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二 江謐 荀伯玉

卷三十二列傳第十三 王琨 張岱 褚炫 何戢 王延之 子倫之 阮韜

卷三十三列傳第十四 王僧 虔子寂 張緒

卷三十四列傳第十五 虞玩之 孔逷 何憲 劉休 沈沖 庾杲之 王諶

卷三十五列傳第十六 高祖十二

卷三十六列傳第十七 謝超宗劉祥從 兄彪

卷三十七列傳第十八 到捴劉悛虞悰胡諧之

卷三十八列傳第十九 蕭景先蕭赤斧(子穎胄)

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 劉瓛(弟巉)陸澄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一 武十七王

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二 張融周顒

卷四十二列傳第二十三 王晏蕭諶蕭坦之江祏

卷四十三列傳第二十四 江斅 何昌禹 謝濟 王思遠

卷四十四列傳第二十五 徐孝嗣 沈文季 兄子昭 略昭光

卷四十五列傳第二十六 衡陽元王道度始安貞王道生子遙光遙欣遙昌安陸昭王緬

卷四十六列傳第二十七 王秀之王慈蔡約陸慧曉(顧憲之)蕭惠基

卷四十七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謝朓

卷四十八列傳第二十九 袁彖 孔稚珪 劉繪

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 王奐(從弟繢)張沖

卷五十 列傳第三十一 文惠太子四男:安皇后生鬱林王昭業;宮人許氏生海陵恭王昭文;陳氏生巴陵王昭秀;褚氏生桂陽王昭粲

卷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二 裴叔業崔慧景張欣泰

卷五十二列傳第三十三 丘靈鞠檀超卞彬丘巨源王智深陸厥崔慰祖王逡之祖沖之賈淵

卷五十三列傳第三十四 傅琰虞願劉懷慰裴昭明沈憲李圭孔琇之

卷五十四列傳第三十五 褚伯玉明僧紹顧歡臧榮緒何求劉虬庾易宗測杜京產沈飀士吳苞徐伯珍

卷五十五列傳第三十六 崔懷填公孫僧遠吳欣之韓系伯孫淡華寶韓靈敏封延伯吳達之王文殊朱謙之蕭睿明樂頤江泌杜棲陸絳

卷五十六列傳第三十七 紀僧真劉系宗茹法亮呂文顯呂文度

卷五十七列傳第三十八 魏虜

卷五十八列傳第三十九 蠻東 南夷

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 芮芮虜河南氐羌

卷六十 自序(亡)

附錄

《南齊書》,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合五十九篇,梁蕭子顯撰。始江淹已為十志,沈約又為《齊紀》,而子顯自表武帝,別為此書。臣等因校正其訛謬,而敘其篇目,曰:

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則必得其所託,而後能傳於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託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韙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郁而不發,而檮杌嵬瑣、奸回凶慝之形,可幸而掩也。

嘗試論之,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何以知其然邪?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為治天下之本,號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設,其言至約,其體至備,以為冶天下之具。而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記者,豈獨其跡邪?並與其深微之意而傳之。小大精粗,無不盡也;本末先後,無不白也。使誦其說者,如出乎其時;求其指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難知之意,文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則方是之時,豈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蓋執簡操筆而隨者,亦皆聖人之徒也。兩漢以來為史者,去之遠矣。司馬遷從五帝三王既歿數千載之後,秦火之餘,因散絕殘脫之經,以及傳記百家之說,區區掇拾,以集著其善惡之跡,興廢之端,又創己意以為本紀、世家、八書、列傳之文,斯亦可謂奇矣。然而蔽害天下之聖法,是非顛倒而採摭謬亂者,亦豈少哉!是豈可不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夫自三代以後為史者如遷之文,亦不可不謂俊偉拔出之材、非常之士也,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何哉?蓋聖賢之高致,遷固有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於後者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邪?至於宋、齊、梁、陳、後魏、後周之書,蓋無以議為也。

子顯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繢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豈夫材固不可以強而有邪?數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跡曖味,雖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相與合謀之臣,未有赫然得傾動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時偷奪傾危悖理反義之人,亦幸而不暴著於世,豈非所託不得其人故邪?可不惜哉!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豈可忽哉!豈可忽哉!

臣恂、臣寶臣、臣穆、臣藻、巨洙、臣覺、臣彥若、臣鞏謹敘目錄昧死上。

四庫提要

《南齊書》·五十九卷(內府刊本)

梁蕭子顯撰。子顯事跡附載《梁書·蕭子恪傳》。章俊卿《山堂考索引館閣書目》雲“《南齊書》本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亡其一”。 劉知幾《史通》、 曾鞏《敘錄》則皆雲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合為五十九卷,不言其有闕佚。然《梁書》及《南史》子顯本傳實俱作六十卷,則《館閣書目》不為無據。考《南史》載子顯《自序》,似是據其《敘傳》之詞。又 晁公武《讀書志》載其《進書表》云:“天文事秘,戶口不知,不敢私載。”疑原書六十卷為子顯《敘傳》,末附以《表》,與李延壽《北史》例同。至唐已佚其《敘傳》,而其《表》至宋猶存。今又並其《表》佚之,故較本傳闕一卷也。又《史通·序例篇》謂:“令升先覺,遠述 丘明; 史例中興,於是為盛。沈宋之志序、蕭齊之序錄,雖以序為名,其實例也。子顯雖文傷 蹇躓,而義甚優長,為序例之美者。”今考此書,《良政》、《高逸》、《孝義》、《幸臣》諸傳皆有《序》,而《文學傳》獨無《敘》。殆亦宋以後所殘闕歟。齊高好用圖讖, 梁武崇尚釋氏,故子顯於《高帝紀》卷一引 太乙九宮占,《祥瑞志》附會緯書,《高逸傳》論推闡禪理。蓋牽於時尚,未能釐正。又如《高帝紀》載王蘊之撫刀、袁粲之 郊飲,連綴瑣事,殊乖紀體。至《列傳》尤為冗雜。然如紀建元創業諸事,載沈攸之書於《張敬兒傳》,述顏靈寶語於《王敬則傳》。直書無隱,尚不失是非之公。《高十二王傳》引陳思之《表》、曹冏之《論》。感懷宗國,有史家言外之意焉,未嘗無可節取也。自 李延壽之史盛行,此書誦習者鮮,日就訛脫。《州郡志》及《桂陽王傳》中均有 闕文,無從補正。其餘字句舛誤,如《謝莊傳》,《南史》作“詔徙越巂”,此書作“ 越州”。《崔懷慎傳》,《南史》作“臣子兩遂”,此書作“兩節”者。又不可勝乙。今裒合諸本,參核異同,正其灼然可知者。其或無考,則從 闕疑之義焉。今本《南齊書》只五十九卷。

逸文

簡介

《南齊書》第六十卷《自序》自唐朝已亡逸,然而姚思廉的《梁書》第三十五卷的《蕭子顯傳》引有《自序》一節,這是《南齊書》的珍貴逸文。

原文

余為邵陵王友,忝還京師,遠思前比,即楚之唐、宋,梁之嚴、鄒。追尋平生,頗好辭藻,雖在名無成,求心已足。若乃登高自極,臨水送歸,風動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鶯,開花落葉,有來斯應,每不能已也。前世賈、傅、崔、馬、邯鄲、繆、路之徒,並以文章顯,所以屢上歌頌,自比古人。天監十六年,始預九日朝宴,稠人廣坐,獨受旨云:“今雲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賦詩。”詩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謂才子。”余退謂人曰:“一顧之恩,非望而至。遂方賈誼何如哉?未易當也。”每有製作,特寡思功,須其自來,不以力構。少來所為詩賦,則《鴻序》一作,體兼眾制,文備多方,頗為好事所傳,故虛聲易遠。

二十四史

序號書名記載年代成書年代作者體例卷數
1史記始於黃帝,止於漢武帝元狩元年西漢司馬遷紀傳體130
2漢書始於漢高祖六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東漢班固紀傳體100
3後漢書始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止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南朝宋范曄紀傳體120
4三國志始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止於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陳壽紀傳體65
5晉書始於司馬懿,止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房玄齡紀傳體130
6宋書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南朝梁沈約紀傳體100
7南齊書始於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止於齊和帝中興2年(公元520年南朝梁蕭子顯紀傳體59
8梁書始於梁武帝蕭衍稱帝(公元502年),止於陳霸先滅梁(公元557年姚思廉紀傳體56
9陳書始於陳武帝陳霸先即位,止於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姚思廉紀傳體36
10魏書始於公元四世紀末,止於六世紀中葉北齊魏收紀傳體114
11北齊書始於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止於北齊亡國李百藥紀傳體50
12周書始於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公元557年),止於公元581年令狐德棻紀傳體50
13隋書始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魏徵紀傳體85
14南史始於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李延壽紀傳體80
15北史始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止於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李延壽紀傳體100
16舊唐書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止於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後晉劉昫紀傳體200
17新唐書始於太原起兵歐陽修宋祁紀傳體225
18舊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周世宗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宋滅後周薛居正紀傳體150
19新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歐陽修紀傳體74
20宋史始於趙匡胤建宋脫脫紀傳體496
21遼史始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07年),止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公元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脫脫紀傳體116
22金史始於女真族的興起,止於金朝滅亡脫脫紀傳體135
23元史始於從蒙古族興起,止於元朝滅亡宋濂紀傳體210
24明史始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止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廷玉紀傳體332
相關新元史止於北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民國柯劭忞紀傳體257
相關清史稿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1616年),止於清朝滅亡(1911年民國趙爾巽紀傳體5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