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遺址

樓蘭遺址

樓蘭遺址,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89°55′22″、北緯40°29′55″,地處塔里木盆地最低洼地區。現今這裡大部分已為無情的流沙所湮沒,受風力侵蝕形成獨特的雅丹地貌。

基本信息

簡介

樓蘭遺址樓蘭遺址遺址

俯瞰樓蘭遺址,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是最早漢代建築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的平方米的房屋,建築在一塊高台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本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

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裡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的建築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城的官署遺蹟。

歷史

樓蘭遺址樓蘭遺址
《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係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樓蘭遺址樓蘭遺址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衝,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戮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

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訊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嚮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嚮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係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係,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遺址發現

樓蘭遺址樓蘭遺址
1、樓蘭遺址

(1)官衙

“三間房”是並排的三間房子,是樓蘭城中兩座土坯建築之一,是城中規格最高的建築,可能是當時的官衙。自從斯文·赫定發現樓蘭遺址並在三間房的牆角下發掘出大量珍貴的文書以後,來自日本的橘瑞超、英國斯坦英都曾在這裡大肆挖掘,並將文物帶運出國。這些文物後來被博物館收藏,由專家進行研究,並在國際上興起了‘樓蘭學’的熱潮。”

(2)民居

由紅柳、蘆葦搭建而成,如今屋頂、四壁不存,但從殘留的牆根可以看出當時的布局。

(3)佛塔

大約10米高的佛塔,是樓蘭城中最高的建築。

2、海頭古城

1988年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伍在部隊的配合協助下,經過32天的奮戰,在樓蘭遺址西南找到了“海頭”(被斯坦因編號為lk古城)等兩座古城並測繪了國內第一張該兩座古城的地形圖,採集了一批珍貴文物標本,進一步填補了羅布泊地區考古的空白。

3、米蘭遺址

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區域,遺址中主要包括米蘭城郭、兩座佛寺及墓地。在沿城牆、佛寺的牆基處,東一個西一個刨挖的大坑隨處可見。米蘭,屬古樓蘭國的地域,中國漢代曾在這裡屯田,一種有爭議的說法認為這裡是樓蘭國遷都後的新國都。這裡曾發現過“印度文化特徵的絕妙壁畫”——帶翼天使,以及公元8-9世紀的吐蕃藏文木牘;這裡是揭示樓蘭遺址神秘興衰的重要史跡,是佛教東傳由新疆進入內地的重要地域,也是史記中少見的吐蕃與西域交流的證明。

4、瓦石峽古城

位於新疆庫爾勒若羌縣縣城西部80餘公里外的瓦石峽鄉博孜也爾村西南附近的沙丘中,《侍行記》中稱為弩支城,它是古樓蘭國的經濟重鎮。約2000年前,這裡的手工業生產就已頗具規模,至今這裡仍殘留著冶鍊金屬和燒制器皿的土窯,爐渣堆積如山,遍地皆是陶片,磚塊和玻璃碎渣。考古工作者曾先後在此發掘了隋、唐、宋三個時期的錢幣和絲織品,經及元代的漢文文書和玻璃器皿等。這些文物珍品,為研究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中國玻璃工業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5、小河墓地

1934年5月,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紮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兩個月中,羅布“獵駝人”奧爾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尋都勞而無功。就連奧爾得克本人都猜測,古墓已讓十幾年間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給淹沒了,或者是被某次強烈的黑風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險隊向更靠近羅布荒原西南的綠洲帶挺進。

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它是庫姆河復甦後出現的新河,歷史不足10年。在他們沿這條河流進入沙漠前,臨時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小河”東岸4-5公里,有一個渾圓的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頂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極近,一株連著一株,互相支撐著。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髏、被支解的軀體、隨時絆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織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打開棺木,嚴密的裹屍布一碰就風化成粉末了。揭開覆蓋在面部的朽布,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長髮披肩,身材嬌小,身高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頂,有彩繪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柵欄,真人一樣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築)。專家認定,它絕不是為普通樓蘭人修建的,而是一處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盡艱難險阻到達了羅布荒漠。他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類似廢棄的城牆的痕跡,無所遮掩地袒露於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小河也許是一個樓蘭古遺址——古城居民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來探險家、考古家們的忙碌,已在羅布荒漠發現了許多大規模的墓葬及隨葬物品。在沉寂了千年的樓蘭荒漠裡,隱藏著類似秦始皇兵馬俑那樣世間少有的曠世傑作或未被發現的奇蹟。

6、“太陽墓”

位於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並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是把太陽當做圖騰建造此墓還是有別的意義20年過去,仍是個不解之謎。這裡出土了距今3800年、為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棱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後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萋萋,森林覆蓋率達到40%。

祖先根源

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說:“樓蘭人使用中亞去盧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樓蘭本族語言卻是一種印歐語系的語言,學術界稱作‘吐火羅語’。”“樓蘭人類學研究的結論和樓蘭語言學研究結果再一次提醒,在遙遠的古代,有一支印歐人部落生活在遠離歐洲的樓蘭。”因而,此書的觀點認為,樓蘭人是“漂泊東方的印歐人古部落”。然而,“樓蘭人到底源於何處”這一問題並沒有取得一致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人屬於雅利安人。社科院樓蘭考古專家楊連告訴記者,80年代,他去樓蘭,他見到過一位30多歲男子,身材很高,有2米左右。他特地為他拍了一張照片,和他站在一起的男孩才到他的胸部。

據近期中國某人類學家從基因學、器物學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樓蘭人更接近於古代阿富汗人,這又是一個全新的論點。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淺色頭髮,眉弓發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顯具有高加索人種特徵。這與人類學家對墓地出土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測量的結果完全吻合。到了漢代樓蘭王國時期,樓蘭居民的種族構成又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與高加索人種共生,其中還有蒙古人種的存在。亞歐舊大陸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這片並非綠草如茵的土地作為過自己的駐腳點,希望能夠在此營造美好的家園。

歷史探險

樓蘭遺址樓蘭遺址
1901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當地嚮導的幫助下在羅布泊北發現了“樓蘭遺址”,宣稱是“沙漠中龐貝城的再現”而轟動世界。中外學者相信,樓蘭遺址是絲綢之路上繁盛一時的古樓蘭國目前被發現的最重要的歷史遺蹟,它對研究新疆以至中亞的古代史、絲路之路的歷史變遷、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相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批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接踵而至。他們是:

1905年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
1906年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
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超探險隊;
1910—1911日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險隊。

這些探險隊在樓蘭遺址及羅布泊地區發掘出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富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文物品種極其繁多。其中以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最為珍貴。這份手抄字紙,僅僅比蔡倫105年發明紙晚一二百年,比歐洲人最古的字紙要早六七百年。發掘出的漢錦,色彩絢麗,相當精緻。有的繡有“韓仁繡文丸(紈)者子孫無極(即子孫滿堂)”。有的繡“延年益壽”、“昌樂光明”或“延年益壽宜子孫”。製作年代在1--2世紀。另一重大發掘收穫是發現了當年任西晉西域長史的李柏給焉耆王的信件,即所謂“李柏文書”,根據李柏文書而發現了“海頭”故城,這為研究後期樓蘭帶走了大量古文物,撰寫發表了一系列研究羅布泊古樓蘭的專著,交口讚譽說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歷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東方的龐貝城”。

中國科學家到樓蘭考察,開始於1927年。當年隨中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來樓蘭的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和地理學家陳宗器,曾先後數次到達羅布泊北岸考察,發掘遺址,出土了70多枚寫有明確的西漢紀年的漢文木簡,發掘了漢代烽燧遺址,還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銅器、鐵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絲、麻織品殘片。黃文弼就他在羅布泊地區的考古工作,發表了專著《羅布泊爾考古記》,樓蘭地區的古代文明在中國學者的手中揭開了新的一頁。黃文弼是中國解放前唯一到過羅布泊地區進行考察工作的中國考古學家。

新中國的樓蘭探險熱潮,再次轟動了國際。回響最積極的是日本。日本著名史學家澤和俊先生撰寫的《樓蘭王國》一書已經兩版,在日本國小生讀物中,就有關於樓蘭遺址的介紹,樓蘭在日本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

70年代末,日本NHK電視台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電視片《絲綢之路》。當時的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被邀請協助拍攝電視片。他們組織隊伍克服重重困難三次深入羅布泊地區,再次獲得了魏晉時期的漢文木簡、文書(包括少量的法盧文)及大量的古錢、毛織物、絲織品、皮革製品、漆器等珍貴文物。軍區測繪大隊配合考察隊深入樓蘭勘測繪製了樓蘭遺址地形圖。經精確測量,判定古樓蘭城位於東經89度55分12秒,北緯40度30分57秒。古城占地12萬平方米,略成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至今仍依稀可辨。一條大約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貫穿城中,城內現殘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房頂不翼而飛外,別的部位,如門、窗歷歷可辨。古城內,蓋房用的木樑、檁條、椽子,比比皆是,滿目狼藉。這些胡楊木的建築材料,有的還鑿了眼,甚至刻上了花紋,顯示出相當的工藝水平,格外引人注目,為研究古建築提供了珍貴的材料。此外,這裡還有古烽火台、糧倉等建築遺蹟。至於陶片、氈片、古銅錢、絲綢碎片等文物,只需在地表和地下稍稍尋找的挖掘,就能讓“古董”重見天日。日本人將1988年稱作“樓蘭年”,發起了以樓蘭探察為中心內容的紀念活動:如組織百人考察團、舉辦《斯文赫定與樓蘭王國》大型展覽、舉辦報告會、樓蘭攝影展覽、樓蘭在中國,可見樓蘭的研究早已進入世界。

消失原因

樓蘭遺址樓蘭遺址
羅布泊曾經是中國西北乾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里,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遺址,但至1972年,卻最終乾涸。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衝——樓蘭遺址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這一直是個科學之謎。

最近,中科院羅布泊環境鑽探科學考察隊對羅布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環境科學考察。考察隊認為:據初步推斷,隨著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萬年前的快速隆升,羅布泊由南向北遷移,乾旱化逐步加劇,最後導致整個湖泊乾涸。這樣的一個解釋顯然並不能讓人滿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則認為,羅布泊乾涸的原因很複雜。這裡面既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地域性的問題,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還有人為方面的因素。

一、全球氣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約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即由末次冰期的乾冷環境演變成冰期後時期的濕潤環境,藉此契機,人類文化也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而一萬年之後,地質環境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性變化,距今約10000年至8000年為升溫期,距今約8000年至3000年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為降溫期。這三大環境格局變化為地質、生物、化學與物理的古環境研究所證實,只是在三階段劃分的時間上,由於方法、地點或研究對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這種環境氣候的變化規劃了人類的活動範圍與方式。

以樓蘭為例,新石器時代人類便涉足這裡,青銅器時代這裡人口繁盛,這時恰值高溫期,羅布泊湖面廣闊,環境適宜。但此後進入降溫區後,水土環境變差,河水減少,湖泊縮減,沙漠擴大。在距今約2000年左右旱化加劇,這表現在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冰進發生,黃土堆積,湖沼消亡,海退發生。

樓蘭遺址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後至四世紀(中原的漢朝到北魏時期),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其實,在這一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遺址消亡,而且由於沙漠擴大,先後發生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的消亡。樓蘭遺址的消亡是在中國北方,甚至是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空間,只是由於樓蘭處在乾旱內陸,這裡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更顯著罷了。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這種隆起對中國西北部的氣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於羅布泊所處的地理位置位於東亞西北內陸,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幾乎都很少到達這裡。

當全球氣候發生變化時,整個東亞西部都開始出現了乾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趨勢。在這期間,羅布泊開始從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萬年左右的時候,湖面急劇下降到最後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統一的古羅布泊分解成現在的台特瑪湖、喀拉和順湖和北面較大的羅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還有一點必須值得注意,據說從近來的遙感資料判斷,孔雀河上游曾發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這次滑坡整個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羅布泊的來水被斷。現在的問題是還不知道這次滑坡的具體時間,它是否發生在羅布泊乾涸之前還有待於研究。

樓蘭遺址樓蘭遺址
三、人類過度開發加速羅布泊消亡

人類活動對羅布泊乾涸的影響,在晚近期可以說越來越大。水源和樹木是荒原上綠洲能夠存活的關鍵。樓蘭遺址正建立在當時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這裡曾有長勢繁茂的胡楊樹供其取材建設。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遺址,他們砍伐掉許多樹木和蘆葦,這無疑會對環境產生負作用。

在這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和戰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5號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樹樁”說明,樓蘭人當時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機,只好祈求生殖崇拜來保佑其子孫繁衍下去。但他們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樹木,使當地已經惡化的環境雪上加霜。羅布泊的最終乾涸,則與解放後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過度開發有關。當年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後,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現斷流。這一點從近年來的黃河斷流就可以得到印證。羅布泊也由於沒有來水補給,便開始迅速萎縮,終至最後消亡。

四、樓蘭消失成為“曠世之憾”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1901年首次對外宣布樓蘭遺址的存在。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沙漠中考察,他僱傭的驢工兼嚮導,維吾爾族農民艾爾迪克因丟失工具,在尋找的途中,偶然在羅布泊西北岸發現一片古代遺址,斯文·赫定聽說後,馬上隨艾爾迪克來到了遺蹟處,發現這片古代遺蹟地面上,散布著美麗的木雕、織物、錢幣。因缺乏飲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經過一年的準備,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專程來到這片遺蹟,進行了一個星期的發掘工作。經過整理分析,赫定根據出土文書中有樓蘭字樣,遂將此遺蹟定為樓蘭,這一重要發現震驚了世界,為斯文·赫定贏得了極大的榮譽。隨後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著赫定的路線圖找到樓蘭遺址的,他們的發掘工作更徹底和細緻,但同時也是破壞和掠奪性的。這些工作成了以後樓蘭探險的重要地理依據。

儘管從戈壁雅丹地貌中難以辨認樓蘭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學家從大量資料和考察中發現,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廢棄了1500年的樓蘭城曾經輝煌一時。據專家分析,樓蘭遺蹟已經有了1800年的歷史,經歷了風沙洗劫後,僅存殘缺的胡楊木架和少量的蘆葦牆。從房子的大小和建築材料看,當時普通百姓的住房條件比較簡陋,但遺蹟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細的木製品和古錢幣又提醒人們,樓蘭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專家認為,樓蘭城中已有了貧富分化,這些木製品同時又為展示了當時木工精湛的手藝和樓蘭經濟的繁榮。專家發現,像這樣的民宅,留存下來的還有幾十間,並集中在城西組成了居住區,而在城東又分別有行政和軍事區,城市功能齊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規劃和發展意識顯而易見。

傳說

樓蘭遺址樓蘭遺址
樓蘭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她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她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在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儘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遺址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說法一: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說法三: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係。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闢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游,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土崗。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斯文·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許多。在乾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於死亡。他們於是去尋找水源,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座古城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有城牆,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台。

斯文·赫定在這裡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斯文·赫定回國後,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鑑定。經鑑定,這座古城主是赫赫有名的古國樓蘭,整個世界震驚了,隨後,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經歷史學家和文物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樓蘭遺址神秘的面紗被撩開了。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遺址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如何,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古屍之謎,著名的“樓蘭美女”出土於1980年,當時,考古學家在羅布泊鐵板河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屍,女性的皮膚為紅褐色,還稍有彈性,面部輪廓非常明顯,眼睛大而深、鼻樑高而窄、下巴尖而翹。經過圖像處理後,生活在數千年前的一位美女,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人們面前。由於這具女性古屍是在神秘的樓蘭遺址附近被發現的,所以就給她取名為“樓蘭美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