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

紀傳體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基本信息

簡介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始於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紀傳體紀傳體

紀傳體是一種史書的體裁,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的方式記敘史實。它最重要特點是突出了人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傳紀為中心內容,把記言和記事進一步結合起來。從體裁的形式和結構上看,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和史論的綜合。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稱紀傳體。紀傳體史書的創立者是司馬遷,《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紀傳體寫成。

體裁

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和史論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複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

舉例

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年,總計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別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以歷代帝王為中心,表為大事年表,書記禮制、官制及經濟制度等,世家、列傳記各諸侯國以及武帝以前的各類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鄰近國家的史實,其中世家與列傳就占了一百篇。司馬遷為了寫完這一巨著,費時二十餘年,多次跋涉全國各地考察古蹟民俗,傾盡畢生心血。〈史記〉的古史資料價值特別高,有許多記載成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史記》的史實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學性,例如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體裁為之作傳,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見的。《史記》既是不朽的史書,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形象,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為止,故漢代續補《史記》者叢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漢書》最為後世推崇,它是一部敘述了西漢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紀傳體斷代史。自〈漢書〉著成後,以紀、表、志、傳為主要形式,以斷代為史的史書體例,便成為後世修「正史」的標準形式。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二十四史還附志、表等作為附錄。朝鮮、日本的一些史書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但紀傳體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分頭敘述人物,歷史事件則被分記到人物傳之中,產生重複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現了克服編年、紀傳二體缺陷而綜合其優點的紀事本末體。

紀傳體史書

紀傳體史書紀傳體史書

所謂二十五史,都是紀傳體。

二十四史與二十五史
我國的史籍浩如煙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當首推二十四史。 可是,我們有時候說二十四史,有時候說二十五史,還有說二十一史的時候,倒底有多少“史”呢?
原來,無論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對官修的歷代史書的總稱。明朝時,人們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明史》行世,人們就把它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 此後,人們又把《舊唐書》併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
史書中有一個很有名也很有價值的《舊五代史》,已經散失了。在乾隆年間,學者們主要依據《永樂大典》,又把《舊五代史》輯錄整理成書,經乾隆皇帝欽定,與“二十三史”合稱“二十四史”,成為過去傳統史學領域中的“正史”。這樣,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民國,人們又把《清史稿》容納其中,於是,二十四史就又變成了二十五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