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

《隋書》

《隋書》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較好的一部。它的紀傳部分有本紀5卷,列傳50卷,記載隋朝38年的歷史,志的部分有十個門類30卷,記載的是整個南北朝時期的典章制度史,又稱《五代史志》,由長孫無忌、于志寧等人修成於高宗顯慶年間。

基本介紹

《隋書》 《隋書》

《隋書》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較好的一部。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歷了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鑑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於大道”,隋煬帝矯情飾貌,“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了無隱諱。再次,《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志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
到貞觀十年(636年),《隋書》紀傳與其他四史一同修好奏上。

當時史館所修的五代史都沒有志,唐太宗乃於貞觀十五年(641年)下詔讓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敬播等人續撰《五代史志》,最初由令狐德德棻監修,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改由長孫無忌監修,顯慶元年(656年)書成上奏。

關於《隋書》的作者,一直搞得很亂,《舊唐書》記載“魏徽等撰”。而劉知幾《史通》則說顏師古、孔穎達等和于志寧、李淳風諸人共同撰成。還有題為長孫無忌撰述的。這是因為參加《隋書》撰述的人很多,幾乎集中了當時大部分有名之士;開始以魏徵為其主編,後來魏徵死了,又由長孫無忌續為主編,完成未完成的部分。

魏徵是初唐著名史學家和政治家,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館陶)人。生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去世於唐貞觀十七年(643年),享年64歲。他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在青少年時代,他就有兼濟天下的大志。隋末農民起義爆發時,魏徵加入了元寶藏的義軍,又到李密手下掌管文書。瓦崗軍失敗,他和李密一起降唐。降唐後他成了李建成的親信。玄武門之變後,他逐步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在政治上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他勸李世民接受隋亡的教訓,對百姓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結果很快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景象。在貞觀時期,他以直言敢諫聞名當世,通過諫諍方式,前後共提出200多項施政建議,不但直接影響了此時的國家大政,也為後人樹立了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榜樣。

魏徵在史學上也有很大建樹。貞觀年間所修的五代史,他負總的領導責任,對於各史多所損益訂正。在五代史中他撰寫了《梁書》、《陳書》、《北齊書》的總論,具體主持修撰了《隋書》。此外他還負責主編《群書治要》,主持修定《五禮》,親自編注《類禮》。對於初唐史學和文化的繁盛,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主要內容

現行《隋書》共八十五卷,

《隋書》 《隋書·律曆志》
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紀傳部分,由魏徵主編,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另一部分為史志部分,始修於貞觀十五年(641年),成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是由長孫無忌監修的。

《隋書》十志包括:《儀禮志》7卷,《音樂志》、《律曆志》、《天文志》各3卷,《五行志》2卷,《百官志》、《地理志》各3卷,《食貨志》、《刑法志》各1卷,《經籍志》4卷。

《隋志》繼承了《漢書》十志的傳統,它記述典章制度的範圍,實際上包括了已有史志的各個方面,較全面地展現了封建社會的政權結構、統治規模和學術文化的面貌。

《隋志》寫得一般都很有章法,每志都有序論概述歷史源流和本志要旨,然後按五個朝代分段記述史實,給人以清晰、嚴整的印象。《儀禮志》記載封建禮制方面的內容,貫徹著維護等級制度的宗旨。《音樂志》除記錄祭天地、祀鬼神的樂章外,還記載當時雜技的各種表演和域外音樂的內流,是有價值的藝術史料。

《律曆志》、《天文志》和《五行志》記載了不少神秘主義的東西,是統治者用天意來為現實服務的工具。但是其中記有不少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南北朝以來天文歷算方面的成就。《食貨志》和《刑法志》篇幅較小,內容卻很重要。它們寫出了南北朝時期土地、賦役、貨幣和刑法制度的變遷,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結構和封建統治的特點。

《百官志》記載當時封建國家的政權結構,記述了各朝的官制、官職及其沿革情況。

《地理志》反映當時國家的行政區劃,它確記了隋大業年間中國的郡、縣、戶、口、墾田數字,記述了各朝所置郡縣沿革和當時的自然山川狀況。

《隋書·經籍志》在十志當中價值最為突出,它是《漢書·藝文志》之後,最重要的一部史志目錄專著。它考究了書籍的存亡,著錄了各種書籍,為人們研究古籍流傳情況和進行輯佚、辨偽等文獻整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導線索。在圖書分類上,它採用最新出現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對於唐以後的圖書分類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寫法上,它的大小序齊全,對於各門學術及其分支學科都能抓住要害,進行提綱挈領的評介,起到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對於古代目錄學的發展,《隋書·經籍志》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隋書》十志的編纂成功,對於《通典》有直接的影響。

主要特點

《隋書》的紀傳在編次上注重以類相從的方法,體例比較嚴整。如列傳分為16類,比以前的史書都要嚴密而妥當些。

《隋書》 《隋書》

其中把少數民族史劃成東夷南蠻西域北狄四個方面,分別得更為清楚。因為參加寫作的都是當時著名學者,所以《隋書》在筆法上也更簡煉,嚴整一些。在歷史記載上,《隋書》紀傳中保存了不少有用的材料。如《萬寶常傳》記錄《樂譜》64種,《張玄胄傳》記載其精密天文推算的結果,《琉球傳》及《陳·傳》記載台灣居民社會組織,經濟生活以及與大陸聯繫狀況等等,都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至於注重傳主的官階履歷,把個人傳記寫得如同案牘公文,缺少生動、活潑的歷史活動內容,這樣的毛病,在五代史中普遍存在,《隋書》也是如此。

《隋書》中值得重視的是它的史論,史論出自富於政治經驗的魏徵之手,它把論史與論政結合起來,以隋朝的興亡為借鑑,闡發出不少深刻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見解,給人們的教益是不小的。

《隋書》史論認真總結了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認為隋煬帝驕橫殘暴的統治,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它比較了文帝與煬帝社會狀況和統治政策的不同,指出文帝進行統一戰爭意在安定天下,雖然初起時國力不強,最後終於取得成功。煬帝窮兵黷武,騷動天下,就是再穩固的江山也會土崩瓦解。這樣的歷史結論是深刻的,對於唐初的施政方針來說,針對性也是相當強的。

魏徵認為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建立一個穩固的統治秩序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理想的秩序,關鍵是對百姓進行教化,因此統治者應撫恤民眾,休養民力,務使百姓安居樂業。

在這個統治秩序中,封建官吏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書中讚揚那些“內懷直道,至誠待物,故得所居而化,所去見思”(《隋書·循吏傳序》)的循吏,而鞭笞那些庸俗貪婪、無能的官吏。抓住教化和用人兩個環節,要求用適當人才來實施理想統治,應該說對於封建統治來說還是至關重要的。

《隋書》的史論還探討了隋朝的君臣關係和朝政得失,評論了隋朝重要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及歷史作用,闡發了作者的人才思想、法治思想等,對於封建社會的政治家、史學家都是很有啟發的。此書為配合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而修,實際是上接《晉書》書志部分的南北朝典章制度專史。最初為單行本,因為其內容以隋為主,隋代又居五代最末,所以後來被編入《隋書》。現在被稱為《隋書》十志。

史學價值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隋書》 《隋書》

《隋書》的修史水平是較高的。一是因為當時唐朝集中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先後參加編寫的孔穎達、許敬宗、于志寧皆名列貞觀時期著名的“十八學士”之列;顏師古是當時名垂一時的經史大師;負責修撰天文、律歷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李淳風。這樣,《隋書》的修撰,便得到了學術上的保證。二是因為修史當時離亡隋時間較近,有不少隋朝的史料尚可資證。如隋人王劭撰的《隋書》八十卷,便保存著許多隋王朝的詔策。此外,當時也還存有數十卷《開皇起居注》等。更重要的是,唐貞觀時離隋煬帝時不過二十餘年,有許多隋朝遺老仍健在於世,可以通過訪查直補史事。《舊唐書·孫思》便載:“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說明修《隋書》時,史官們曾訪問過不少人。還有不少修史的作者本人就在隋朝生活過,有著親身的經歷,因而史實也就較為準確。三是作為主編的魏徵,歷史上素稱諫臣,號為“良史”,他主編修史時一般能堅持據事直書,不像後代史書的一些紀傳有那么多的忌諱。

《隋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書貫串了以史為鑑的思想。主編魏徵在給唐太宗上書時曾經說過,“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臣願當今之動靜。以隋為鑑,則存亡治亂可得而知。”惟其想到以史為鑑,所以對隋是如何滅亡的,對隋君臣上下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可謂有淋漓盡致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揭露。比如對隋煬帝大興土木、荒淫無恥、三游江都,都有翔實的敘寫。又因為魏徵等編書者有意寫出人民對隋王朝的反抗情緒,因此在《隋書》中也較多地敘述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史實,這在《煬帝紀》兩卷中記載最為具體。據統計,在紀傳部分的五十五卷中有二十多卷,以及在《食貨志》、《五行志》里,記載了有關農民起義的情況。

《隋書》還有個優點,就是比起其它同類史書來,它較少隱諱。比如,儘管虞世南在唐朝已成為唐太宗十分信任的大臣,但紀傳中寫到他哥哥虞世基的罪惡時,絲毫不加掩飾,再如,儘管裴矩何稠等人已為唐臣,但對他們在隋朝的作為,也不加任何掩飾。至如隋煬帝殺害其父隋文帝,以及和文帝寵姬宣華夫人的那些骯髒事實,《隋書》也是毫不留情,秉直書寫。這些方面都是《隋書》勝於其它史書的地方。當然,《隋書》的作者也不免歷史的局限,因為礙於情面或政治上某些因素,在寫到某些人物時也有回護或偏愛的地方。如卷六十六中的《房彥謙傳》便是一例,房彥謙官微職卑,位不過州司馬、縣令,一生又無重大事跡可記,只因為他是唐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的父親,使破格收入列傳。這在封建社會的史書里,也算是難以避免的吧。

《隋書》另一個可取的地方,

《隋書》 《隋書》
是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後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保留了豐富的資料。南北朝時期,留下來的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極少,而《隋書》的史志部分,多達三十卷,包括禮儀、音樂、律歷、 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 地理、經籍十志。這十志不僅敘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陳、北齊、北周的政治、經濟情況,有的甚至追溯到漢魏。例如《食貨志》記載了自東晉以來的等級制度和貨幣制度;《地理志》記載了南北朝以來的建置沿革;《律曆志》和《天文志》總結了南北朝以後一百多年來天文學方面的成就;關於 祖沖之圓周率的詳細記錄,也保存在《隋書》中。《隋書》的《經籍志》是繼《漢書·藝文志》後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錄書,敘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中國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也是對中國學術文化史的一大貢獻。《隋書·經籍志》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中國以後的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漢書·藝文志》曾把天下圖書分編為六大類,到東晉李充造《四部書目》,始分書籍為四部。《隋書·經籍志》吸取其長,正式將各類書籍標出經、史、子、集四大類,其下再分四十小類。這種 圖書分類法,為後世遵用達一千餘年。

《隋書》也有不克服的缺點。例如它過分強調“天道”和“帝王之道”,這當然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此外,由於隋末喪亂,圖書散佚嚴重,因此在撰寫時,也常常有史料不足的缺陷。有些傳只能註明“圖籍在記,多從散逸,不能詳備”,造成某些傳記空洞無物。

《隋書》最早刻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已失傳。另有南宋嘉定間刻本殘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殘存五卷傳世。元朝大德年間饒州路刻本是比較好的版本,涵芬樓百衲本《隋書》即據此影印。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刊本是較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校點本即依據以上數種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隋書》十志雖成於眾手,但作者都是學有所長的專家,因此它的內容豐富、充實。在正史書志中,一直享有較高的聲譽。

二十四史

序號書名記載年代成書年代作者體例卷數
1史記始於黃帝,止於漢武帝元狩元年西漢司馬遷紀傳體130
2漢書始於漢高祖六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東漢班固紀傳體100
3後漢書始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止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南朝宋范曄紀傳體120
4三國志始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止於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陳壽紀傳體65
5晉書始於司馬懿,止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房玄齡紀傳體130
6宋書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南朝梁沈約紀傳體100
7南齊書始於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止於齊和帝中興2年(公元520年南朝梁蕭子顯紀傳體59
8梁書始於梁武帝蕭衍稱帝(公元502年),止於陳霸先滅梁(公元557年姚思廉紀傳體56
9陳書始於陳武帝陳霸先即位,止於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姚思廉紀傳體36
10魏書始於公元四世紀末,止於六世紀中葉北齊魏收紀傳體114
11北齊書始於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止於北齊亡國李百藥紀傳體50
12周書始於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公元557年),止於公元581年令狐德棻紀傳體50
13隋書始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魏徵紀傳體85
14南史始於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李延壽紀傳體80
15北史始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止於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李延壽紀傳體100
16舊唐書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止於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後晉劉昫紀傳體200
17新唐書始於太原起兵歐陽修宋祁紀傳體225
18舊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周世宗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宋滅後周薛居正紀傳體150
19新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歐陽修紀傳體74
20宋史始於趙匡胤建宋脫脫紀傳體496
21遼史始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07年),止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公元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脫脫紀傳體116
22金史始於女真族的興起,止於金朝滅亡脫脫紀傳體135
23元史始於從蒙古族興起,止於元朝滅亡宋濂紀傳體210
24明史始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止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廷玉紀傳體332
相關新元史止於北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民國柯劭忞紀傳體257
相關清史稿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1616年),止於清朝滅亡(1911年民國趙爾巽紀傳體5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