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賦(並序)

國學賦(並序)

由張闌濤先生於二零一六年冬月創作的駢體文《國學賦(並序)》,該賦運詞精巧,結構嚴謹,音律和諧,名章典故信手拈來,其充分發揮了駢文的特點,融對偶、聲韻、用典於一爐,表現了豐富的國學內容,不僅將中華文明的起源興衰用絕妙的辭藻描述了出來,而且還表達了對國學的復興的美好祝福,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該作品已於2017年2月4日刊登在《內江日報》上。

作品原文

歲末冬初,寒意如故。余居甜城,勤於業途。一日暇間,聞“讀經典”徵文之啟事,見“品國學”刊印之尺牘[1]。遂感慨萬千,思緒頻出。即飽蘸翰墨,拙筆相賦。僅此表懷,略述己抒。辭曰:

天地鴻蒙,乾坤浩蕩。盤古揮斥,頓分陰陽[2]。女媧造人,華夏盛昌。倉頡成字,文明肇創[3]。神龜出洛,九州啟於夏禹;龍馬獻圖,八卦成於羲皇[4]。喜太昊之制琴,鳳凰律呂;樂蒙恬之造筆,錦繡文章[5]。識禮運而體大同,察治亂而觀興亡[6]。九宮八爻生萬物,六韜三略定國邦[7]。寓五行於地煞,照兩曜於天罡[8]。十二生肖,周流往復續不斷;廿四節氣,順次更替遠流長[9]。儒傳一貫,即通百代;釋悟三乘,頓開千障[10]。禮義廉恥,洞悉涵養;修齊治平,崇德大綱[11]。得之精華,八德同十義;去之糟粕,三綱並五常[12]。益慕聖賢於博學,冀望國粹於弘彰。三墳五典,易尋蹤跡而銜歡;九丘八索,難得殘卷而惆悵[13]。臨清淵而爭奇,孔墨韓非;詣危峰而鬥豔,荀孟老莊[14]。兩漢六經尊大儒,魏晉玄門源老黃[15]。隋唐重玄終歸道,宋明理派形而上[16]。曉清民之經世,實體而達用;耀今朝之國學,百花而齊放[17]。

吾之國學,歷久隆興。承千年之傳統,續百代之文明。昔伏羲畫卦,洞穿天地;曾姬昌演易,貫通古今[18]。九州英才,薈百家之齊放;四方學派,集諸子之爭鳴[19]。儒墨道法,何止忠孝仁義;縱橫陰陽,亦是捭闔五行[20]。《樂經》不在,撫琴而嘆;《楚辭》猶存,拋酒而吟[21]。慷慨蒼涼,建安落筆秋風悵;佯狂酣嬉,竹林縱歌駟馬驚[22]。醫道兼修,登途何必作葛洪;歸園田居,邁世可以效陶令[23]。文賦之貴,左思才傾洛陽;行書之巔,羲之筆醉蘭亭[24]。盛唐流風,尤領詩篇。蔚然大觀,景象萬千。或氣冠宏宇,駕鶴乘風之群舞;或獨創黯然,臥衾寒眠而幽怨。將進酒來,太白恰如游九天;浣花溪去,子美應是俱歡顏[25]。浩然意趣,不媚俗世。居易醉吟,泣淚管弦[26]。濃情兒女,作義山之七絕;旖旎山水,成摩詰之五言[27]。詩風寄情,意境齊修;文章載道,懿德並授。昌黎推古,乃八家道統之魁首;東坡貶謫,成三蘇文才之一流[28]。醉翁難尋,秋聲尚在。河東溪居,南豐悠遊[29]。半山通儒,劍去金陵竟懷古;子瞻文忠,浪淘赤壁渡船頭[30]。文豪並舉,星河燦爛。兩宋鑑賞,唯詞超然。花間婉約,易安飄零寄錦書;漠北豪放,稼軒烽火覓江山[31]。寒蟬淒淒,新綠濺濺;羌管悠悠,斜雲淡淡[32]。一壺清酒賀新郎,十里春風相見歡[33]。水調歌頭,應是入塞垂陽風光好;霜天曉角,無奈留家步月雲鬢亂[34]。詞章溢美,華彩精透。元曲悠揚,常流不休。《竇娥冤》去,漢卿無奈六月雪;《漢宮秋》來,致遠竟得一片愁。《梧桐雨》落,白樸長恨冬霜至;《㑳梅香》散,光祖且作情誼留[35]。笛奏漸去,蕭吹已空。明清演義,欣然繁榮。駕霧《西遊》,造經傳極樂;橫刀《水滸》,翰墨點玉驄。伴夢《紅樓》,夜雨忽初晴;策馬《三國》,羽扇可征戎[36]。文風鼎盛,皓若新月。字字珠璣,氣貫長虹。落筆峬峭,下達地宇;行雲流水,上至天宮。品讀傳奇,前有初晨端毫之白叟;賞覽演義,後有夤夜秉燭之黃童。小說燦爛,名馳中外。類從書目,恢弘東西。浩如煙海,《永樂大典》豈止天文地理;卷帙浩繁,《四庫全書》無非經史子集[37]。二十四史皆尚在,醫哲術農相併齊[38]。長技制夷,魏源以論西為用;通經有本,之洞首推中為體[39]。歷史悠悠而千年,文明盛熙;山河巍巍而萬里,國土壯麗。

吾之國學,備受憂患。飽經滄桑,歷盡劫難。哀始皇焚書之坑儒,嘆漢武罷黜而群憚[40]。王莽新政,實為篡漢[41]。董卓移都,簡牘佚亂[42]。惠懷廢止,密閣盡毀[43]。侯景擁兵,荼毒江南[44]。隋末唐初,千里狼煙覆疆土;安史內耗,三月烽火滅城關[45]。僖宗樂蜀,蒼生凋敝。黃巢披甲,劍指長安[46]。李柷似劉協,終成一儡;朱溫同曹操,立於四戰[47]。五代分裂難開化,十國割據易野蠻[48]。兩宋更迭,兵燹不斷。靖康恥辱,痛挽狂瀾[49]。得之所幸,天一閣里縹緗至;失之天命,絳雲樓中芸簽殘[50]。八股風盛,帖括尚在;文字獄險,觸鱗盡刪[51]。乾隆禁毀,三史摧壞而悲慟;嘉慶宮火,九經焚滅而抱憾[52]。文宗閣揚灰,太平天國之起義;圓明園付炬,英法聯軍而入犯[53]。庚子事變,翰林不存。八國侵華,疆土凋慘[54]。十四載抗戰,民生蒼涼以傷痛;十餘年文革,路曲道折而潸然[55]。可喜改革,退卻冬寒[56]。春風徐來,百業發展。希我輩繼承華夏之精神,同襄國學;冀全民光大中國之文化,重振宇寰。

嗟夫!國學於吾,根植民族。光耀山河,潤澤萬物。享之以興家園,榮之以煌國土。革新開放,築夢前途。騰躍發展,世代恩沐。揚政策而喜今,浚源固本;繼經典而好古,輝煌進步[57]。是乃端硯執筆,重思體悟。明德正心,感於斯賦!

丙申年冬月書於甜城臨江小區

作品注釋

[1].2016年12月17日,內江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內江日報社聯合開展的“讀經典·品國學”徵文活動。

[2].鴻蒙: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個時代,傳說在盤古在崑崙山開天闢地之前,在此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

盤古:中國古代傳說時期中開天闢地的神。

[3].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神,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

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4].神龜出洛,九州啟於夏禹: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

龍馬獻圖,八卦成於羲皇:河圖是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中伏羲通過黃河中浮出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的“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

[5].太昊制琴,蒙恬造筆:出自明人蕭良有編撰的《龍文鞭影》。

[6].禮運:《禮記》中的一篇,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禮運》實際上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點,尤其是書中的“大同”思想,對歷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響。

[7].九宮八爻:九宮是古代的中國天文學家將天宮以井字劃分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九個等份。八爻意指八卦,最早的文字表述符號,分為乾、震、坎、艮、坤、巽、離、兌。

六韜三略:《六韜》、《三略》是古代重要的漢族軍事著作,後泛指兵書、兵法。

[8].五行: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主要包括木、火、土、金、水,五個基本元素。

兩曜:兩曜是指日、月,出自南朝·梁·任昉《為齊宣德皇后重敦勸梁王令》。

[9].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廿四節氣:即二十四個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

[10].儒傳一貫,釋悟三乘:出自明人司守謙所撰寫的《訓蒙駢句》。

[11].禮義廉恥: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出自《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家,安撫天下百姓蒼生的抱負,泛指倫理哲學(比如齊家的孝,治國的忠,平天下的義)和政治理論。出於 《禮記·大學》。

[12].八德十義: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十義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三綱五常:三綱乃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13].三墳五典:三墳指伏羲、神農、黃帝的書。五典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的書。

九丘八索:古書名,已經遺失。漢代孔安國《尚書序》(見《文選》卷四十五):“八卦之說,謂之八索;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

[14].孔墨韓非:指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和法家的韓非子。

荀孟老莊:指儒家的荀子和孟子及道家的老子和莊子。

[15].兩漢六經尊大儒:孔子晚年編訂和整理了一些傳統的文獻,形成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這六經被人們公認為寶典。漢武帝即位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使得經學日益興盛和發展起來。

魏晉玄門源老黃:產生於魏晉的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化的產物。

[16].隋唐重玄終歸道:“重玄”,語出《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重玄學”是中國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學思潮,也是隋唐之際的首都哲學體系,上承先秦魏晉玄學的發展脈絡,後啟宋明理學的哲學思考,在華夏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宋明理派形而上:是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其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被採納為官方哲學。王弼派玄學家和宋明時期的理學家都認為形而上的東西先於並決定形而下的東西。

[17].曉清民之經世,實體而達用:中國實學,實際上就是從北宋開始的“實體達用之學”。實學是一個儒家學派。這個學派主張“經世致用”,認為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實學學派的儒者反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認為這些學術空泛而且無用。

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

[18].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為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伏羲人首蛇身,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

姬昌: 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史稱周文王。文王悉心鑽研,將先天八卦、連山八卦及歸藏八卦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

[19].百家爭鳴: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

[20].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道家: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

法家: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縱橫家:縱橫家,《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後因稱憑辯才進行政治活動者為“縱橫家”。縱橫即合縱連橫,“捭闔”是開和合,字面上理解成“自如地橫豎開合”(達到操縱控制對方的目的)。宋·李文叔《書戰國策後》:“戰國策所載;大抵皆縱橫捭闔譎誑相輕傾奪之說也。”

陰陽家: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21].《樂經》:書名,《六經》之一。六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經》、《春秋》。關於《樂經》的流傳,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樂經》已亡於焚書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種是認為,《周禮·春官宗伯章》之《大司樂》為《樂經》;還一種是認為,本來就沒有《樂經》這部經。《樂經》已亡於秦火”觀點較為可信,採納的人也最多。

《楚辭》: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22].建安:指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其引領的建安文學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

竹林:指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這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23].葛洪: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肘後方》等。

陶令:即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24].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羲之:即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5].太白:即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九天”引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子美:即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輾轉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俱歡顏”引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26].浩然: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

居易:即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名作《琵琶行》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詩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27].義山: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其詩歌能在晚唐獨樹一幟,在於他心靈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來表現晚唐士人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他對愛情的執著,他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絕。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摩詰: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28].昌黎:即韓愈,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八家: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東坡: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烏台詩案後東坡被貶黃州,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三蘇: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29].醉翁:指歐陽修,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秋聲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

河東:指柳宗元,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溪居》是其被貶永州後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他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後,在溪邊築室而居,過著閒適的生活。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樂,實際上曲折地表達被貶謫的幽憤,字裡行間隱含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

南豐:指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0].半山:即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其代表詞作《桂枝香·金陵懷古》通過對金陵(今江蘇南京)景物的讚美和歷史興亡的感喟,寄託了作者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全詞情景交融,境界雄渾闊大,風格沉鬱悲壯,把壯麗的景色和歷史內容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稱名篇。

子瞻:指蘇軾。其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盪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31].易安:即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其代表詞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充滿了盼望之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詞作。

稼軒:即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其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大氣磅礴而又倍感無奈,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32].寒蟬淒淒:化用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名作《雨霖鈴·寒蟬淒切》中的“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新綠濺濺:引用北宋著名詞人周邦彥的詞作《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中的“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

羌管悠悠:引用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名作《漁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滿地。”

斜雲淡淡:化用蘇軾的詞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中的“淡雲斜照著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33].賀新郎:詞牌名之一。此調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句,故名。後來將“涼”字誤作“郎”字。《詞譜》以葉夢得詞作譜。此調聲情沉鬱蒼涼,宜抒發激越情感,歷來為詞家所習用。後人又改名“金縷衣”、“金縷詞”、“金縷歌”、“風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相見歡: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代表作有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等。

[34].水調歌頭:是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水調歌 》,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名篇有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陳亮的《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和《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入塞:詞牌名,五十二字,平韻。古樂府橫吹曲,有《入塞》曲,調名本此。程垓《書舟集》只此一詞,宋詞亦無別首可校。上下篇兩結名,俱押疊韻,當是體例,填者當遵之。

垂陽:詞牌名。

風光好:詞牌名,代表作宋·陶彀《風光好·好姻緣》、宋·歐良《風光好·柳陰陰》。

霜天曉角:詞牌名。又名“月當窗”、“長橋月”、“踏月”。越調,仄韻格。各家頗不一致,通常以辛棄疾《稼軒長短句》為準。雙調四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別有平韻格一體。

留家:詞牌名。

步月:詞牌名,調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見 宋史達祖的《梅溪詞》,仄韻見宋施岳的《梅川詞》。

雲鬢亂:詞牌名。

[35].《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關漢卿,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譽“曲聖”。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漢宮秋》:是元曲四大悲劇之一,《漢宮秋》的主角是漢元帝。作品通過他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嘆息來剖析這次事件。作為一國之主,他連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護,以致演成一幕生離死別的悲劇。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戲曲,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白樸雜劇代表作。取材於唐人陳鴻《長恨歌傳》,取自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句。白樸,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元曲四大家”之一。

《㑳梅香》:是元代雜劇作家鄭光祖的愛情類劇作,模仿《西廂記》而作。鄭光祖,字德輝,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36].《西遊》:即《西遊記》,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本書取材於《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元雜劇。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該書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

《水滸》:即《水滸傳》,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施耐庵(或包括羅貫中)所著,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紅樓》:即《紅樓夢》,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三國》:即《三國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37].《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38].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醫哲術農:在此指國學所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的學數學科。

[39].長技制夷:化用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通經有本:源自《清儒學案》一書中張之洞所認為的“致用之道,學有多途,但必須首先‘通經’,因為為學要‘有本’。”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40]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意思是廢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學說,其在漢武帝開始推行。它是西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誌。

[41].王莽新政,實為篡漢:王莽,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12月1日,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其後,爆發農民大起義,新朝覆亡。

[42].董卓移都,簡牘佚亂:董卓,東漢末年獻帝時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董卓控制中央政權後廢漢少帝,立漢獻帝,關東諸侯聯盟討伐董卓,董卓放棄洛陽,焚金闕,毀典籍,移都長安。

[43].惠懷廢止,密閣盡毀:指“京華盪覆,渠閣文籍,靡有孑遺”的惠懷之亂。

[44].侯景擁兵,荼毒江南。指梁武帝末,降將侯景攻破建康後,“周師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濟,入東閣竹殿,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的侯景之亂。

[45].安史內耗: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舊唐書·經籍志序》:“自後毋煚又略為四十卷,名為《古今書錄》,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祿山之亂,兩都覆沒,乾元舊籍,亡散殆盡。”

[46].黃巢披甲:指唐末的黃巢農民大起義。《舊唐書·經籍志》:“開成初,四部書至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廣明初,黃巢乾紀,再陷兩京,宮廟寺署,焚盪殆盡,曩時遺籍,尺簡無存。”

[47].李柷似劉協,終成一儡:唐哀帝李柷(zhù),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當國,並無實權,一切政事由朱全忠決策。在位期間,其實沒有下達過任何實際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義下達的制敕,其實都是按照朱全忠的意思辦理,所謂“時政出賊臣,哀帝不能制”。劉協:漢獻帝, 東漢最後一任皇帝. 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

朱溫同曹操,立於四戰:朱溫是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他參加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天復元年(901年)他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祐元年(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把他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昭宣帝。毛澤東:“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48].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敗。

[49].兩宋更迭:宋朝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

靖康恥辱:史稱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50].天一閣:位於浙江寧波市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

縹緗:指書卷。縹,淡青色;緗,淺黃色。古時常用淡青、淺黃色的絲帛作書囊書衣,因以指代書卷。詞見南朝 梁 蕭統 《序》:“詞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絳雲樓:是清代文人錢謙益、名妓柳如是夫妻的居所也是既是藏書樓。藏書豐富,名冠東南,幾可比擬內府,編有《絳雲樓書目》。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初冬之夜,絳雲樓不慎釀成大火,藏書焚毀。

芸簽:書籤。亦借指書籍。詞見唐李商隱《為賀拔員外上李相公啟》:“登諸蘭署,轄彼芸簽。”

[51].八股風盛,帖括尚在: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八股文最初是寫議論文章的一種推薦格式,本身無好壞之分。但後來由於科舉考試規定必須採用這個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識分子的反對。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舉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 賅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

文字獄險,觸鱗盡刪:文字獄,是指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獄事,文字獄在歷朝時有發生,以清朝最為嚴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間尤烈,故在此特指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份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

[52].乾隆禁毀:清乾隆時期纂修《四庫全書》,同時展開對圖書的大清查。因政治原因列為禁書處於銷毀之列的,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部以上。

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在此代指古代典籍。

嘉慶宮火:乾隆酷愛收藏宋版圖書,在位時廣收宋元抄校善本,總計四百餘種,置於昭仁殿,名之為“天祿琳琅”。嘉慶二年乾清宮失火,昭仁殿同時被焚,天祿琳琅所存書籍付之一炬,蕩然無存。

九經:是九部儒家經典的合稱,在此代指古代典籍。

[53].文宗閣: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寺,建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毀於鹹豐三年(1853年),中經嘉慶、道光兩朝,歷時74年,以收藏《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而聞名海內外。鹹豐三年春,太平天國軍由瓜州攻占鎮江之戰中,火毀金山寺。典書官及揚州紳士全部逃散,使閣書俱焚。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文源閣《四庫全書》及味腴書屋《四庫全書薈要》等毀於一旦。

[54].庚子事變,翰林不存:光緒二十六年清軍及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各國使館,為逼出困守的洋人,火燒使館隔壁的翰林院。這次事件中所損失珍貴書籍無數,尤為嚴重的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底本和《四庫全書》未收的“四庫存目”書原本。

八國侵華,疆土凋慘: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及焚毀的典籍更是不計其數!

[55].十四載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日本侵華殘害中國同胞達數千萬人,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它嚴重破壞了中國國家安全、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給中國造成巨大的物質、文化財產損失,對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產生嚴重滯礙作用。

十餘年文革: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毛澤東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56].可喜改革,退卻冬寒:是指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

[57].浚源固本:語出出於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