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是金沖及教授研究中國歷史50年、連續寫作3年多而成的總結之作。
這部114萬字的四卷本著作,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寫起,歷經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政治風波,一直寫到2000年。
作為著名的中共黨史專家,曾主編過《周恩來傳》《毛澤東傳》《劉少奇傳》《朱德傳》等作品,在本書的創作中,金沖及參閱了大量珍貴資料,在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上,都有一定突破。
看點
官方級別最高的歷史學者、中央重要政策文獻起草人之一、中共五大領袖傳記主編金沖及新著
《人民日報》、“新聞聯播”等媒體鼎力推薦,部級以上官員人手一套的必讀書
引用大量未公開過的高層會議會談記錄、當事人日記、親歷者口述資料
嶄新解讀和評價20世紀中國的諸多重大事件、重大歷史問題及人物
提密中國曆次重大變革的決策內幕
全中國的學者都在“看”這本書:看它說了什麼,不說什麼;濃墨重彩的是什麼,輕描淡寫的又是什麼;對於重大事件敏感問題,它又是怎么說的……
特色
全書立論宏富、資料詳實,詳略有致,文字洗鍊。自然,最大的看點還是作者參閱了大量他人無緣與面的內部資料:比如毛周等領導人的會談記錄、一些當事人的未刊日記或口述記錄。在許多重大事件、人物評價上,都有嶄新的突破。坊間學者把這部書看作某種風向標:看作者寫了什麼,沒寫什麼;寫了的具體寫到哪一步,提法上評價上有什麼新的突破;濃墨重彩的是什麼,輕描淡寫的又是什麼……總之,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關於20世紀中國歷史的鴻篇巨著。它既是作者研究歷史50多年的總結之作、心血之作,也是近現代中國史研究方面的大手筆、世紀之作。
目錄
1、鎮壓反革命
2、“三反”、“五反”運動
3、從整風到反右派
4、炮打金門和西藏平叛
5、廬山會議的逆轉
6、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7、“七千人大會”
8、新中國外交政策一邊倒的背景
賞析
在中國的政治話語中,1949年是“舊社會”與“新社會”、“黑暗”與“光明”的分水嶺。學界的分工治學,使1949年政權更替前後的歷史裂痕更加彰顯。
金沖及的新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以下簡稱《史綱》),可以說是以一種新的“世紀史觀”取代傳統的“朝代史觀”。史學是一門與人生體悟緊密結合的學科,研究者往往中年以後才漸入佳境;史學又是一門難以“取巧”的學科,治史者需要下笨工夫,一般史家六七十歲以後往往因體力不濟而興嘆。金沖及於75~78歲之際獨力撰寫出一部百餘萬字、有可能成為其治史生涯巔峰之作的《史綱》,令人敬佩。
《史綱》與以往的中國近現代史論著最大的不同點,是自始至終貫穿著濃烈的“世紀”意識。作者說,“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世紀在變化的規模和深度上能同二十世紀相比。在這一百年里,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深重的苦難;也是在這一百年里,社會的進步令人目不暇接。”對中國來說,二十世紀“是決定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一百年。其始終貫穿的鮮明主題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在作者看來,中國的革命也好,建設也好,改革也好,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一目標。在這一總體目標之下,中華民族面臨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前半個世紀,中國人主要解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問題;後半個世紀,中國人所要解決的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問題。
金沖及提出,百年中國有“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一次是辛亥革命,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一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過去被學界高度評價的義和團運動、五四運動和大革命,在作者看來,顯然還無法與這三次“巨變”相提並論。
《史綱》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作出新的詮釋。如對於辛亥革命的性質,作者稱之為“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過去一些政治色彩濃烈的提法,也被更為客觀、平實的表述所代替,如1927年的國民黨清共,過去稱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現改稱為“四一二政變”。《史綱》用了相當篇幅描述抗戰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認為“國民政府遷都的決定是值得肯定的;將戰時首都遷往大後方的重慶,表明了‘長期抗戰’的決心。”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一向宣揚民族失敗主義,認為不如及早求和。作為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堅持抗戰,是值得稱讚的。”
《史綱》引用了大量中共中央檔案和未刊文獻,此外,還引用了大量海外新公開的文獻史料,如蔣介石日記等。作者非常重視通過蔣介石日記分析蔣在各個時期的決策和心態。如引用1928年濟南慘案前後的蔣介石日記,描寫了蔣介石當時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和蠻橫行為是如何之憤怒以及如何立志雪恥的心境。同時也指出他對日本侵略者依然一味採取退讓和妥協的態度。1939年3月,蔣介石在日記中恨恨地自問:“本黨為何不能與共黨抗爭,一切組織、宣傳、訓練皆比不上共黨?”“本黨為何不能掌握青年?”《史綱》分析了蔣介石的內心變化。
《史綱》頻頻出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這樣的說法,意味著作者重視用歷史的眼光、歷史的尺度來評判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也時刻提示讀者注意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
對於辛亥革命的意義,人們常說改稱“民國”只是換了一塊招牌,其他並沒有什麼不同。而作者強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這塊招牌和沒有這塊招牌的區別不能小看。”對於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為,作者指出,“周恩來為儘可能減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為保護大批黨內外幹部,以常人難以想像的頑強毅力,做了堅韌不拔的努力。他有時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因為他深知在當時的複雜環境中,不這樣做便無法發揮前面說的那些作用,而這對黨和國家的命運至關重要,又沒有其他任何人能夠代替他的這種作用。這種做法對他來說十分痛苦,但舍此別無選擇。”這段話充分表露出一位歷史學家的寬容和理解。
《史綱》最後一章中,“在不斷探索中前進”一節最值得注意。作者提出,“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是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艱苦跋涉中的重要特點,也是正確理解這段歷史中許多重大問題的關鍵。離開‘探索’這個重要特點,許多事情便很難正確理解。”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各地發展極不平衡的東方農業大國里,無論革命還是建設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在書本上和別國經驗中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唯一的辦法,只能靠中國人自己,逐步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來。
作者簡介
金沖及 教授,1930年12月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中國近代史學者,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該領域內取得眾多開拓性成就。先後當選為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會長,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起擔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直到2004年退休。2008年6月,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是中國歷史學界繼郭沫若、劉大年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三人。改革開放以來,多次參與黨的重要文獻的起草工作。主編《毛澤東傳》《周恩來傳》《劉少奇傳》《朱德傳》等,其中《周恩來傳》和《毛澤東傳》分別獲得第一屆和第三屆國家圖書獎。其他重要著作主要有:《辛亥革命史稿》《孫中山和辛亥革命》《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等等。
節選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部分
這就是歷史將要跨入二十世紀時呈現在中國首都街頭的情景。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寫道:“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這是多么大的恥辱,不能不深深刺痛中國人的心。九十年後,鄧小平在會見泰國朋友時還說到:
“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制裁中國,馬上就聯想到一九○○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七國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國再加上沙俄和奧地利就是當年組織聯軍的八個國家。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無論是戰爭的規模或取得的戰果,在中國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三大戰役,從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開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結束,歷時四個月零十九天,共殲滅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四萬人,使國民黨賴以維持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的大局已定。
專家評論
在我看來,金書最大特色有兩點,一是它努力以“史”代論,且盡其所能地邊敘邊議,大膽直面作者不同意的各種觀點。二是它字裡行間充滿了感情,作者大量引述國人當年各種愛國言論,並常常加以動情的議論,或褒或貶,皆以是否利國為標準。由此也就決定了金書與傳統中共黨史寫法的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作者明顯地力圖展現一種新的歷史解讀的方法。實際上,這也一種史觀的改變。
這部書多達100萬字,說是“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實際上它也不能不從1840年鴉片戰爭講起,甚至於細說1894年甲午戰爭和1898年的戊戌變法,因此其縱貫歷史也在100年以上。如此大份量、大跨度的煌煌巨製,靠一人之力,僅花兩年多時間,就順利完成,並且還能持之有據地講出一番新史說,在當今中國,大概也只有作者一人才有此資格和功力了。
在中國,不受此時空限制而仍能冠以“史”字做更切近之研究者,卻有一個中共黨史研究專業。而且,因此專業有很強的官方背景,其研究者還往往有查閱未開放檔案史料的特權。越是在中共黨史官方研究部門,越是具有高級別者,能看到的檔案史料相對也就越多。而作者恰恰就具備了這兩方面的條件。他既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專家,又是中共黨史研究界行政級別最高的專家,其得天獨厚之處,當今無人能及左右。因此,他既可以以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的身份來撰寫從1840年至1950年代以前的中國歷史,又可以以中共黨史研究專家的身份來撰寫1950年代以後到二十世紀末的中共黨史,如此兩相貫通而成就此“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也就順理成章了。
——歷史學者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作者)
金沖及先生的大作《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問世,值得學界高度關注。作者在75歲開始動筆的這部著作,選擇以二十世紀為時限,除了避開一般近現代史或當代史分界及已有成果繁多的纏繞,可以自身的閱歷為經驗等等便利,從讀者的角度看,或許還有某種深意。
“一部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中,始終貫穿的鮮明主題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中華民族面對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作者對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概括,既是其親身經歷的經驗之談,也可當作該書的主題。作者的經驗之談和史家之論,理應成為重要參照。
——歷史學者 桑兵
國民黨如何失去了中國?著名史家金沖及先生在其新作《20世紀中國史綱》中對這個問題給出的解釋是:為什麼蔣介石自以為很有把握的戰爭會出現這樣的結局,而且這個變化來得這樣快?根本原因在於:導致戰爭勝敗的不只是雙方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對比,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向背,也就是誰能得到中國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因此,金先生以“人心向背的較量”作為主題,統領對戰後中國國共相爭歷史的陳述,實為把握了歷史自身脈動的點睛之筆。
如金沖及先生在本書中所敘所論,國民黨最後在中國大陸之失,緣由並不高深奧妙,失在“人心向背”。中國的民眾可謂水,而看似龐然大物的國民黨政權不過是民眾之水構成的汪洋大海中所託起的一條小舟,民眾之水的發怒,最後掀翻了這條船,也掀開了中國歷史的新頁。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今人鑒前人之失,能不警之惕之,才能以“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後的路更長,更艱巨,更偉大”之態度,惕厲自省,努力把中國的事做好。
——歷史學者 汪朝光
金沖及先生的新著出版,實在令人驚喜。可以說,當今中國近現代史學界,唯有金沖及先生是一位“通治”者。史學是一門與人生體悟緊密結合的學科,研究者往往40歲以後才能漸入佳境。而史學又是一門難以“取巧”的學科,治史者需要下笨功夫,一般史家六七十歲以後往往因體力不濟而興嘆。金沖及先生於75-78歲之際獨力撰寫出一部百餘萬字的《史綱》,並有可能成為其治史生涯的巔峰之作,不能不令人景仰與敬佩。
與以往的中國近現代史論著最大的不同點,是《史綱》自始至終貫穿濃烈的“世紀”意識。“一部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中,始終貫穿的鮮明主題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這似乎是一個人人耳熟能詳的口號,作者卻視之為貫穿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主題和基本線索。這正是作者眼光的獨到和非凡之處。在作者看來,中國的革命也好,建設也好,改革也好,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一目標。作者以一種平實的語言,表述出自己數十年的人生體悟和作為一位歷史學家的敏銳洞察和思考。
《史綱》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作出了新的詮釋。所用資料也極為豐富,尤其引用了大量海外新公開的文獻史料,如蔣介石日記、《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陳誠先生回憶錄》、《陳誠先生書信集》等。書中還引用了大量中共中央檔案和未刊文獻,如中共中央的會議記錄和中央領導人的講話。不少檔案文獻可能是首次公開運用於學術研究中。
應該說,對歷史過程的細節描述和對歷史全局的巨觀分析,兩者如何恰如其分地結合起來,《史綱》作了很好的示範。
——歷史學者 王奇生
2010年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民閱讀活動組織協調辦公室組織19家中央媒體和入口網站開展的2010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推薦活動,2011年1月27日在北京揭曉最終書目。經媒體推薦評議、專家審查、網路投票等多環節,最終《毛澤東箴言》、《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拯救男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次發現叢書·手電筒系列》等50種圖書榮膺2010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
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
本任務盤點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獲獎的相關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