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廢名集》](/img/b/731/ml2ZuM3X4QTO3gjN3AjMxgTO5ITM2gzMwYjMwADMwAzMxAzLwI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當今的潛規則,“文集”者,介乎“全集”與“選集”之間。似乎不是“全集”,而作者編者內心深處是希望讀者把它看作“全集”的:他或她的作品全部都在其中了;您不必也不勞再加搜求。實際呢,距離“全集”頗為遙遠,他或她的名噪一時的“雷”人大作,都有意遮蔽了。“全集不全”於是成為當今名人集子的通病。或因為貧窮,出不起“全集”?遙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為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重新編輯注釋出版《魯迅全集》,可以說是蔚為大觀。海外有蔑視魯迅者,也不得不感嘆:中國大陸的作家,只有魯迅能夠這樣;甚至連字紙簍里的東西都收入集子了,而不能改變他的形象。這就是魯迅。
作者簡介
廢名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的代表作家,其小說以“散文化”聞名,對沈從文、汪曾祺、李健吾、何其芳、李廣田等作家均產生過影響,堪稱“作家的作家”。其詩論、佛論也有很大影響。
作品內容
![《廢名集》](/img/4/1d5/nBnauM3XxcjN1ATOzAjMxgTO5ITM2gzMwYjMwADMwAzMxAzLwI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廢名集》共六卷,分上下兩編,以國共易手為界,上編是作為作家的廢名的創作,書評人止庵評價是“廢名前期所寫小說、散文、詩歌、論著,真箇戛戛獨造,精彩紛呈”;下編為作為學者的馮文炳的著述,涉及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美學、語言學等,其中杜甫研究、魯迅研究在“文革”前曾產生重大影響。如果研究幾十年前那場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包括它的過程及後果,這是極有用處、不能忽略的材料。
《廢名集》上編收1922至1948年間的作品,下編收1949至1964年間的作品。上編以文體劃分為小說、文、詩、論四類,各類依時間順序分輯;下編基本以研究對象為分類標準。較之近年出版的廢名著作,《廢名集》上編散文和小說兩部分都有增添,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向未發表的《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第十八、十九兩章。值得一說的是,《廢名集》範例特別說明,這次成集所採用的底本基本為初版本,體例是全部依底本排印,底本有錯依校本改者出注,底本不誤校本誤者不出注。
內容概述
這部《廢名集》,是編者王風用了十二年功夫整理編纂的作家集,不僅是難得的佳構,更堪稱出類拔萃。此無它,蓋它收錄了現在“能找到的廢名所有已刊未刊作品”,又經過近乎完美的校勘,尤其是,出了校記,令學者有所考核,令讀者得到更多的知識。編者作風低調,少長鹹認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以未收入廢名的書信、日記而放棄“全集”的名稱。對此,我是不以為然的。作家的書信和日記,如果有,又存世,對於研究作家的生平,撰寫作家傳記,固然是極好的資料,但書信日記的立意畢竟是並不公開發表的文字,是個人的私密,收與不收是兩可的。自然,公開信,與寫作的時候就是準備百年之後公之於世的特殊日記除外。還有,如果要收,也必須全收才合理。
《廢名集》編者的這種精神,以為是偉大的。這“偉大”,出自魯迅辭典。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里,讚頌孔子“偉大”,說“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魯迅又寫《頌蕭》,稱讚蕭伯納“偉大”,說:“我所謂偉大的,是他竟替我們二十歲的青年,想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而且並不離開了現在。”《廢名集》不就是這樣的嗎?編者生活在“為自己諱”,“為團體諱”,“為親者諱”,“為尊者諱”的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隨俗編一部“全集不全”的集子;編者的這樣編法是想到今天的年輕學子的研究,即為我中國的學術,為我中國文化的建樹。難道還不“偉大”嗎!
一部集子,文集,全集,第一要緊的是蒐集的文章,要“全”,不能刻意漏收,錯收,亂收。其次是要精心的校勘。再其次,鑒於六十年間,我中國現代文學作家,壽命長而活在紅旗下的,而又可以重版自己“過去的”作品的,大都自覺或奉旨修改“舊作”。這就有一個版本問題了。
這是事實。“全集不全”,“文集”刻意隱蔽重要著作,採取“瞞和騙”的編法,至少有三種幾乎難以衝破的力量。一是有司的規定,意識形態抉擇。無比權威的《魯迅全集》,一九五七年版,就扣壓了數以百計的書信。同時又刪除了魯迅翻譯的托羅斯基的《亞歷山大·勃洛克》。
特點
錯收或亂收
時間到了二十一世紀了,以為出版業“與時俱進”了吧,可是二○○五年重新編輯注釋出版的《魯迅全集》,竟然收入一九八一年版都不收的所謂“祝賀長征勝利”的賀電。這封賀電,只有一句話。先是說魯迅和茅盾聯名發出的。茅盾表示,自己並未與聞。文化大革命中出版的《魯迅書信集》還是收入了這句“賀電”。然而,現在,“賀電”變成了“賀信”;“祝賀長征勝利”變成了“祝賀紅軍東渡黃河對日軍作戰”。可是,編者鄭重其事的注釋,卻赫然寫道:“起草人未詳”。——“起草人”都不加考訂,渾然不知,怎么就安到魯迅和茅盾的頭上呢?
作家自己或親朋好友的“避諱”
首先,他們刻意把歷次政治運動中揭發朋友,批判他人的大作,秘而不宣,不再收入集子,“文集”。可為什麼不命名為“選集”呢?雖然,“選集”也以選入重要作品為正當的做法。緊跟時代,顯示一時代政治、思想、道德風貌的作品,何其了得啊。最匪夷所思的是已故作家的後代,操刀修改家大人的著作。而不幸中的大幸,硬有學者埋頭對校,竟至於出版了幾十萬言的巨著,傳為學界佳話。
編者難以克制的偏好
《魯迅著譯編年全集》是新近出版的一部極好的著作集,是空前的一種編輯法;對於研究魯迅,特別是如魯迅所說,“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從一九三八年出版的國內第一部《魯迅全集》到現在,七十年了,才有這樣的編年集,其珍貴可想而知。可惜,編者將《熱風》中的四篇《隨感錄》移作“附錄”,並直接註明“本篇系周作人所作”。根據呢?不加說明。其實,不過是周作人在乃兄去世五天之後,作《關於魯迅》,說:“(魯迅)所作隨感錄大抵署名‘唐俟’,我也有幾篇是用這個署名的,都登在《新青年》上,後來這些隨感錄編入《熱風》,我的幾篇也收入在內,特別是三十七八,四十二三皆是。”這種死無對證的著作權之爭,是需要仔細研究的,比如查查原刊就知道:《三十七》署名“魯迅”,《三十八》署名“迅”,《四十二》署名“魯迅”,《四十三》署名“魯迅”(附帶說一句:一九八一年版和二○○五年版《魯迅全集》的題注,不知為什麼《三十七》、《四十二》和《四十三》的署名都缺如,和注釋體例不符,也頗令人費解的了)。周作人把署名都記錯了。又,《三十七》是談打拳的,引來一封讀者的批評信,魯迅又作《關於〈拳術與拳匪〉》,文中明說“我所批評的是社會現象”,信末署名“魯迅”。又周作人上文說“特別……皆是”,是否還有周作人沒有點出篇名的呢?都需要研究的。自然,見仁見智,編者可以有自己的取捨,但最好是說明這是您自己研究所得呢,還是根據某人所說?如果沒有堅實的證據,嚴謹的考訂,還是如浙江人民出版社二○○二年版《新版魯迅雜文集·熱風》編注者李慶西先生在《三十七》的注釋那樣,引述周作人的說法之後,寫道:“周作人此說目前尚無其他資料可以佐證,錄以備考”
賞析
本書受惠於王風博士編輯的《廢名集》。《廢名集》被學界譽為《魯迅全集》之後現代文學領域編得最好的作家文集,有相當一部分作品都是王風從原始報刊篳路藍縷般地蒐集整理出來的,在版本和校勘方面所做的工作尤令人嘆服。本書所收作品基本上選自《廢名集》,包括題注和校勘,也一併照錄。<br/>文學史家通常既把廢名(原名馮文炳)視為京派小說的鼻祖,同時又把他定位為自成一家的小說名家。廢名的小說尤其以田園牧歌的風味和意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別具一格。他的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長篇小說《橋》等都可以當作詩化的田園小說來讀,這些小說以未受西方文明和現代文明衝擊的封建宗法制農村為背景,展示的大都是鄉土的老翁、婦人和小兒女的天真善良的靈魂,給人一種淨化心靈的力量。他的這類小說,尤其受傳統隱逸文化的影響,籠罩了一種出世的色彩,濡染了淡淡的憂鬱與悲哀的氣氛。因此劇作人在給《桃園》所作跋中說,“廢名君小說中的人物,不論老的少的,村的俏的”,都在一種悲哀的空氣中行動,“好像是在黃昏天氣,在這時候朦朧暮色之中一切生物無生物都消失在裡面,都覺得互相親近,互相和解。在這一點上廢名君的隱逸性似乎是很占了勢力”。
廢名刨作的一系列小說——小說集《竹林的故事》(1925)、《桃園》(1928)、《棗》(1931),長篇小說《橋》(1932)、《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1947)等,大都以自己的故鄉湖北黃梅作為題材或背景。他從30年代開始集中創作的一些散文中,也每每向故鄉的童年生活回眸,這些別致的散文所狀寫的兒時舊事,完全可以與小說中的鄉土事跡進行比照。沈從文在《論馮文炳》一文中對廢名作品中作為文學世界的故鄉有如下描述:“作者的作品,是充滿了一切農村寂靜的美。差不多每篇都可以看得到一個我們所熟悉的農民。在一個我們所生長的鄉村,如我們同樣生活過來的活到那地上。不但那農村少女動人清朗的笑聲,那聰明的姿態,小小的一條河,一株孤零零的長在菜園一角的葵樹,我們可以從作品中接近,就是那略帶牛糞氣味與略帶稻草氣味的鄉村空氣,也是仿佛把書拿來就可以嗅出的。”沈從文是從“鄉村空氣”的角度進入廢名的文學創作的,這種視角與周作人不謀而合。他們都從廢名的作品中嗅到了某種空氣,沈從文的“略帶牛糞氣味與略帶稻草氣味的”的說法更貼近廢名營造的原生態的質樸而淳厚的鄉野氣息,而周作人則捕捉到廢名小說中淡淡的悲哀的色彩和氛圍。沈從文看到的是一個令他感到真實而親切的鄉土,周作人所表達的,則是對這一鄉土世界必然失落的悵惘的預感。
如果說,《竹林的故事》、《河上柳》、《菱盪》等短篇小說中令讀者嗅到“略帶牛糞氣味與略帶稻草氣味的鄉村空氣”,那么,長篇小說《橋》中則浸透著一種世外桃源般隱逸的空氣。《橋》的隱逸色彩表現在它有一種田園牧歌的情調,使人聯想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廢名傾情講述的畢竟不是真正的桃花源故事,小說中的田園視景儘管不乏詩化的韻味與出離塵寰的格調,卻同時也像沈從文所說的那樣混合了牛糞與稻草的氣息,或許這才是令廢名魂牽夢繞的真實的鄉土。流瀉在廢名筆下的,就是那浸透著牛糞與稻草氣味的,既零散又無序的兒時鄉土的斷片化記憶。
1937年抗戰的爆發改變了當時作為北京大學講師的廢名象牙之塔里的生活,他回到了老家湖北黃梅,抗戰勝利後才得以重返北大任教。1947年,應《文學雜誌》的編者朱光潛之邀,廢名創作了以自己故鄉避難生活為背景的長篇小說《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小說更接近於信史而遠離虛構作品,基本上可以當作廢名故鄉避難生活的傳記來看。而充斥於小說中的莫須有先生的長篇大論也值得我們從思想史的角度去認真對待,小說由此堪稱是一部中國知識分子歷經顛沛流離的戰亂生涯的另類心史,是廢名在小說中一再提及的“垂泣而道”之作,在某些段落可謂是憂憤之書,甚至可以說是像當年魯迅那樣憂憤深廣。廢名極力使讀者改變對30年代那個瘋癲癲的莫須有先生的印象,以期引起讀者對小說中的宏論充分重視,正是因為小說中表達的是廢名在整個抗戰期間避難鄉間從事的思考,其中的思想大多關涉國計民生,倫理教育,生死大義,道德信仰,是從底層和苦難生活中逼出來的活生生的念頭,而非象牙塔中的憑空玄想。
從文體學層面上說,從30年代的《橋》到40年代的《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都表現出廢名卓爾不群的藝術品格。批評家劉西渭曾經這樣評價廢名:“他真正在創造,遂乃具有強烈的個性,不和時代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為少數人流連往返的桃源。”這個讓“少數人流連往返的桃源”,就是廢名所精心建構的別開生面的小說世界。朱光潛把《橋》稱為“破天荒”的作品:“它表面似有舊文章的氣息,而中國以前實未曾有過這種文章。……它的體裁和風格都不愧為廢名先生的特創。”《橋》之所以是中國以前“實未曾有過”的文章,朱光潛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它屏棄了傳統小說中的故事邏輯,“實在並不是一部故事書
評價
裝幀典雅,印製精良的《廢名集》總算問世。這是新文學中除《魯迅全集》以外唯一全面整理的作家集。廢名作品散佚極為嚴重,以往從未出版過能反映其全貌的集子。經過多年艱苦收集,《廢名集》新發現的文本約占三分之一。全書歷時十二年,校勘作者生前所有版本,對“廢名族”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圖書目錄
前言
散文
說夢
往日記
斗方夜談
看樹
古槐夢遇小引
今年的暑假
悼秋心(梁遇春君)
知堂先生
北平通信
蠅
三竿兩竿
陶淵明愛樹
釣魚
中國文章
隨筆
父親做小孩子的時候
樹與柴火
打鑼的故事
放猖
散文
我怎樣讀論語
《廢名小說選》序
談杜甫的“登樓”
小說
莫須有先生傳(節選)
第二章莫須有先生下鄉
第四章莫須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
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節選)
第二章莫須有先生買白糖
第七章莫須有先生教國語
第十七章莫須有先生動手著論
第十八章到後山鋪去
第十九章路上及其他
柚子
浣衣母
阿妹
火神廟的和尚
竹林的故事
河上柳
桃園
菱盪
棗(旅客的話一)
墓(旅客的話二)
紡紙記
橋(節選)
萬壽宮
鬧學
“送路燈”
棕櫚
清明
路上
茶鋪
花紅山
今天下雨
橋
八丈亭
塔
桃林
水上
鑰匙
詩
夢之二
琴
燈
淚落
海
鏡
掐花
妝檯
無題
自惜
鏡銘
秋水
贈
花盆
理髮店
北平街上
飛塵
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北平初冬大雪後,夜半作是日鶴西回保定
燈
星
十二月十九夜
宇宙的衣裳
寄之琳
街頭
雪的原野
四月二十八日黃昏
詩論
關於我自己的一章
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
本任務盤點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獲獎的相關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