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莊學本全集》](/img/1/d0c/ml2ZuM3XxUTM0QTOxcjMxgTO5ITM5ETOzMjNwADMwAzMxAzL3I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此書收錄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莊學本先生在1934年至抗戰爆發後的近10年歲月里進行民族考察和民族攝影所拍攝的3000多張照片、全部旅行日記以及部分考察報告和遊記等。他考察的地點主要在川、甘、青、滇之民族地區,所涉及的民族主要有羌、藏、回、土、東鄉、撒拉、保全、彝、納西、普米等。這些文字和圖片曾在當時的《良友》畫報、《申報》等刊物發表,並舉辦了多個影展,產生了積極影響。莊學本先生的考察工作不僅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還深刻地體現了一名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序言
很多時候歷史總被種種的原因所遮蔽,所篡解,甚至被有意和恣意裝扮或壓在箱子底下。但是,歷史也總以她靜默的尊嚴,淡定地等待著社會還以她的態度,重現她作為歷史應有的尊嚴!
當我們在時隔半個多世紀之後,重新凝視莊學本具有“影視人類學”意義的攝影作品,靜讀他當年沉靜而充滿文化責任感、家國責任感的邊地考察日記、報告、文稿,面對這經歷了歲月的塵封和淘洗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歷史圖像”和“歷史文本”,我們看到了一種歷史應有的尊嚴。
這種歷史的尊嚴,首先是莊學本的尊嚴。莊學本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青年”、“熱血青年”,他具有的自在而堅定的文化精神和家國責任,以及豐厚而開闊的知識能量和修養視野,這使他對待生命、對待人生、對待人類的尊嚴有著沉實的感知、深切的關懷和尊重。知識、文化、涵養和責任,構成了莊學本作為知識分子的一種尊嚴。
第二是攝影和影像的尊嚴。在莊學本的作品裡,攝影不僅是一門藝術,不僅是那個時代一般意義上的“美”的、“沙龍”的藝術,更是具有“人類學”、“民族學”、“圖像志”內涵和意義的影像藝術,莊學本以一種中國知識分子的學術態度和出發點,賦予了攝影社會學、文化學、藝術學的內涵和張力,體現了那個時代影像所承擔的見證歷史、描述社會的尊嚴職責。
三是人的尊嚴。出自於對生命、對人類的尊嚴的沉實的感知、深切的關懷及尊重,在莊學本的鏡頭裡,我們看到了一種時代、一種區域、一種民族的“人”的尊嚴的存在。儘管那個時代是多難而沉重的,也儘管邊地的民族總被認為是貧困而“未開化”的,但是,當凝視著莊學本作品中的一個個拍攝對象的眼睛和臉龐,細心關注他們的服裝、頭飾衣飾、生活場景、族群活動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維度中的“人”的自尊和人性的尊嚴。
第四是知識的尊嚴。在莊學本留下的攝影作品及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那個時代社會對待這些珍貴文獻的態度方式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知識”、“文化”的力量,更可以說是靜默的張力。知識因其尊嚴而積聚了內在的力量和迸發著她恆遠的光華。
我們為這尊嚴而深深感動!也深深感慨!
歲月漸漸地吹拂去被塵埃遮蔽的莊學本,漸漸地還莊學本應有的歷史尊嚴,這應該感謝對文化和歷史同樣具有尊嚴感的人,像李媚、莊文俊、馬鼐輝、王昭武等等,是大家長期的努力使歷史重現她的尊嚴!
廣東美術館參與組織、編輯出版《莊學本全集》,同期舉辦《莊學本百年誕辰回顧展(1909--2009)》,這是我們的榮幸和責任,這也是我們“尋找‘失蹤者’歷史”工作的繼續。我們對幾被遺忘的“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1940-1945)及王子云先生進行了資料挖掘、研究、展覽以及大量的藝術、文獻的收藏;我們也堅持著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轉型時期大量被忽視的藝術現象、團體及藝術家的挖掘研究,如策劃舉辦了“浮游的前衛—1930年代中華美術獨立協會與廣州、上海、東京的現代藝術”、“‘失蹤者’的蹤跡”、“遺失的路程”等研究項目和展覽。還歷史以尊嚴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長期不懈的工作。
莊學本資料的整理及編輯工作進行了十餘年,主要由莊文俊先生及家屬和李媚女士完成,這是一項工程浩大,富於責任心和極為細緻全面的工作。《莊學本全集》涉及莊先生遺留下來的40多萬字的考察日記和調查報告、遊記等,以及目前發現和收集到的3000多張圖片。中華書局和廣東美術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共同完成這一出版工程。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和心愿!
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
本任務盤點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獲獎的相關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