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位於山東省日照市,4800年前的丹土,曾是亞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被譽為“世界壁壘之最”的齊長城穿境而過;戰國兵營牌孤城遺蹟尚存,以挺立之軀見證歷史滄桑。自然資源豐富。五蓮縣盛產板栗、蘋果、柿子、桃及其它雜果,享有“林果之鄉”的美譽。花生、黃 煙、桑繭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境內蘊藏著具有開採價值的金、銀、銅、花崗石等20多種礦產,其中花崗石儲存量達50億立方米。生態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森林復蓋率達43%,碧水、藍天、綠樹相映,是全國生態示範縣。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五蓮山風景名勝區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野生杜鵑花基地、山東省三大生態旅遊區之一。景區內峰峰奇異,氣勢非凡,景景如畫,“其秀不減雁盪”。景區內的五蓮山光明寺是齊魯四大佛教聖地之一,是江北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功能完備。G206和S334、S222兩條省道縱橫交叉穿越境內,可直通 青島(140km)飛機場;百公里內有青島港、日照港和嵐山港三大港口,南北並列兗石、膠新鐵路,其中膠新鐵路貫穿全境;南臨日東高速公路(10km),東依同三高速公路(15km),在五蓮境內的日照加工貿易區距日照19.5公里,形成了立體交叉的陸海空交通運輸網路。通訊快捷方便,行動電話實現無縫隙復蓋。電力供應充足,水資源豐富。涉外服務機構齊全, 金融、保險業具有良好信譽,文化娛樂設施配套完善。工業基礎
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綜合配套能力強。全縣形成了機械、紡織、建材、黃金、輕工、化工、食品等十大支柱產業,擁有農用車、紡織工藝品、黃原膠、黃金、花崗石板材、花色鉗、水泥等80多種主導產品,銷售網路遍布世界各地。以發展農用機械、紡織工藝品、生物工程和環保工程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潛力巨大。
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力量強,勞動力充足且素質高、成本低。五蓮縣有20多家科研機構,1所高等技工學校,3所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和大批企業科技工作人員,是人才相對富集的重點縣之一。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優良。五蓮縣民風淳樸,人民勤勞聰慧,勞動力豐富,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五蓮縣是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省級衛生城、國內最佳“有利投資區”。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為莒、楚、魯、齊所轄;秦漢屬京東東路密州;明代分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的諸城縣和莒州及所轄的日照縣;清代分屬沂州府莒州、日照縣,青州府諸城縣。
五蓮地區疆域原分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據舊志記
載:莒縣,周為莒國,秦始置縣,漢襲秦代建制。漢文帝封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以莒為都,稱城陽國。金置城陽州於此,後改為莒州。明撤縣入州。民國改州為縣。日照縣,周屬莒國,秦屬莒縣。西漢置海曲縣,之後又置崑山縣;東漢廢崑山縣,改海曲縣為西海縣,晉撤西海縣,併入莒縣。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於莒縣置日照鎮,金始置日照縣。諸城縣,周先屬莒國,後分屬魯國、齊國,秦始置縣,其名不詳。漢置東武縣、莒縣,隋改名為諸城縣。
上述記載表明,莒縣、日照、諸城三縣具有悠久的歷史。五十年代發現的丹土村和東城仙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五蓮地區早期屬龍山文化。橫亘縣境北部的戰國時期齊長城遺址,建於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
現據莒、日、諸三縣舊志及有關資料,將五蓮地區的歷史沿革簡述如下:
五蓮地區古屬青州。周朝為莒國的封地。民國《重修莒志》載:“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斤(今膠州市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後遷莒。”戰國時期仍屬莒國。至楚簡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滅莒,又為楚地,繼而分別為魯國和齊國所轄。據《竹書紀年》載:齊國築長城,以此為界,北為齊國,南為魯國。之後,楚考烈王再次北伐滅魯,又分別為楚國與齊國所轄。秦朝時,屬琅琊郡莒縣(今五蓮縣境北部原屬諸城縣部分,秦時已置縣領轄,縣名已不可考)。
西漢時,屬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據民國《重修莒志》記載,莒縣是時曾屬兗州郡城陽國,待考),今五蓮縣境分轄於莒、海曲、崑山、東武、諸、折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折泉縣”條注云:“
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諸城縣西南七十里”)六縣。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為國,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時崑山縣廢,改海曲縣為西海縣,境內分轄於莒、西海、東武、諸四縣。
三國曹魏時期,分屬徐州部城陽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時西海縣撤銷,併入莒縣,境內由莒縣、東武縣、諸縣分轄。
晉初,屬青州部城陽郡;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青州城陽郡的莒、東武、姑幕、諸四縣改屬徐州部東莞郡。境內分別由莒、東武、諸三縣所轄。十六國時沒有專屬,曾先後屬石趙、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屬南燕,義熙六年(公元410年)復歸晉。
南北朝時,南朝劉宋因舊未變。北魏占據山東後,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屬南青州東莞郡,後屬膠州東武郡,五蓮地區分轄於莒、東武、諸三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東莞郡為義塘郡。到北齊時,分屬南青州的義塘、東安、高密三郡。時諸縣撤銷,併入東武縣,今縣境歸莒縣、東武縣分轄。北周改屬莒州義塘郡,境內仍分轄於莒、東武二縣。
隋朝初年,五蓮縣境分轄於徐州琅琊郡莒縣(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縣為莒州;大業二年即公元606年,復罷州為縣)和青州高密郡東武縣(開皇三年廢郡,置膠州;開皇五年改為密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東武縣為諸城縣。
唐朝屬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據民國《重修首志》記載,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轄莒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撤銷莒州,莒縣改屬密州。
五代十國歸屬如故。
宋初,分全國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廢道存路,時屬京東路密州;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屬京東東路密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於莒縣置日照鎮;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鎮與諸城縣改屬臨海軍,隨廢,日照鎮仍併入莒縣,與諸城縣同轄於密州。此時,五蓮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
金代,升日照鎮為日照縣。時莒縣與日照縣同屬山東東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為城陽軍,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為城陽州,廿四年改為莒州),諸城縣屬山東東路琅琊郡密州。五蓮地區分別歸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
明代,據《明史·卷41》載:“莒州,洪武初,以州治,莒縣省,領日照、沂水兩縣。”又據《山東通志·沿革》記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廢密州,以(諸城)縣屬青州府。”時五蓮縣境分轄于山東布政司青州府的諸城縣和莒州及其所轄的日照縣。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縣境歸屬因舊未變。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莒州升為直隸州,仍轄日照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降為散州,升沂州為府,今縣境分轄於沂州府莒州、日照縣,青州府諸城縣。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裁府設道,地方政府改為省、道、縣三級。當時,莒州改州為縣,同日照縣皆隸屬岱南道。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改屬濟寧道;諸城縣隸屬膠東道,五蓮地區仍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濟寧道,置琅玡道,莒縣、日照縣歸其所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軍統一山東省,廢道,縣直屬山東省管轄,今五蓮縣境隸屬如故。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同年冬,莒、日、諸三縣國民黨政府,競相拉隊伍,“武裝逃難”至五蓮山區。1938年2月,日本侵略軍先後占領諸城、日照、莒縣三縣縣城。3月,中共魯東南特委建立;秋冬,中共莒縣縣委、諸城縣委、日照縣委相繼建立,並先後成立各縣八路軍辦事處。此時,五蓮山區形成三股政治力量。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山區為中共魯東南特委及莒、日、諸三縣縣委活動地區;台濰公路和泰石公路沿線為日偽占領區,建立了“維持會”、“新民會”等偽管理體制;其他地區均為國民黨地方游擊隊盤踞。當時駐五蓮地區的國民黨雜牌軍隊有十三部分之多。1943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長蘭村成立(當時稱日照縣行政委員會)。之後,隨即成立其所轄的第三區抗日民主政權(轄今五蓮縣境的高澤、洪凝、松柏、街頭、王世疃一帶)。同年6月,由於形勢惡化,黨的武裝力量和政府機關撤出五蓮山區至泰石公路以南。
1943年,八路軍濱海十三團進軍泰石路北,解放了五蓮大部地區。同年,日北、莒北、諸城三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建立,隸屬濱北行署。其時,今五蓮縣境由日北、莒北、諸城、諸莒邊四縣分轄,並先後建立了十一個區級抗日民主政權:日北縣的洪凝、街頭、五蓮、濱安四個區,莒北縣的中至、石場、管帥三個區,諸城縣的麻灣(後改為戶部)、仁里、高澤三個區,諸莒邊的淮河一個區。1944年諸城縣增設積溝區,轄今五蓮縣境的牛家官莊、院西、佛堂一帶。
1945年,日北縣撤銷,其所轄今五蓮縣境的洪凝、街頭、五蓮三個區併入藏馬縣。諸城縣的戶部區亦於同時劃歸藏馬縣管轄。
1947年5月12日召開大會宣布五蓮縣建立,歸膠東行署濱北專署管轄。縣行政區劃由藏馬縣的戶部、五蓮、洪凝、街頭及諸城縣的常山、仁里、高澤共七個區組成。1948年增設松柏區。1949年12月莒北縣撤銷,其所轄之中至、管帥、淮河三個區併入五蓮縣。時五蓮縣共轄十一個區。
1950年春,濱北專署撤銷,另設膠州專署,五蓮縣隸屬膠東行署膠州專署管轄。1954年12月,莒縣的石場區劃歸五蓮縣,時轄十二個區。1956年2月撤銷松柏區,時轄十一個區。
1956年3月,膠州專署撤銷,五蓮縣劃歸昌濰專區。同年四月,常山區劃歸諸城縣,時五蓮縣轄十個區。
1958年1月撤區並鄉,五蓮縣劃為院西、許孟、高澤、坊子、街頭、宋家、潮河、叩官、花崖、回頭、戶部、高戈莊、汪湖、張仙、管帥、於里溝、中至、學莊、洪凝、松柏、中幢、遲家莊、石場、
崖前二十四個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五蓮縣共劃為洪凝、高澤、許孟、汪湖、管帥、中至、石場、於里、街頭、潮河、叩官、戶部、松柏十三個公社。
1965年5月,經昌灘專署同意,原十三個公社劃為十六個,增加院西、山陽、王世瞳三個公社。1970年昌濰專區更名為昌濰地區,專員公署改為行政公署。
1981年改為濰坊地區,五蓮縣隸屬未變。
1982年12月經濰坊行署批准,撤銷洪凝公社,設洪凝鎮。時五蓮縣轄十五個公社,一個鎮。
1983年10月,濰坊地區行政公署撤銷,更名為濰坊市,五蓮縣歸濰坊市管轄。
1984年5月12日進行體制改革(又稱鄉改),撤銷人民公社,除洪凝鎮體制名稱未變外,原潮河、許孟、管帥、街頭四個公社改為鎮,叩官、戶部、松柏、山陽、王世疃、石場、於里、汪湖、中至、高澤、院西十一個公社改為鄉,新建七寶山鎮和羅圈、山莊、杜家溝、花崖(1984年9月22日改為魏家鄉)、槎河五個鄉。時五蓮縣轄十六個鄉、六個鎮。同年8月至12月,對農村體制進行了改革,原生產大隊改稱村莊,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村民委員會。
1992年底由濰坊市劃歸日照市管轄,現轄12處鄉鎮街道、632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五蓮縣東經119.2°,北緯35.74°,地處山東半島南部、日照市東北端,東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南接日照市東港區,西連莒縣,北靠諸城,總面積1500平方公里。五蓮縣地圖。
地形地貌
五蓮縣地處黃海之濱的魯東南低山丘陵區,海拔高度在18—706米之間,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山嶺起伏,河川縱橫,北部、西部有小塊平原,山地、丘陵、平原分別占總面積的50%、36%和14%。
五蓮縣境內多山地丘陵,占總五蓮縣面積的86%,共有大小山頭3300多個,主要有五蓮山、九仙山等。
氣候特徵
五蓮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周期性變化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署,雨量充沛,季節性降水明顯,日照充足,熱能豐富。年平均氣溫12.6℃,歷年平均降雨量767.1mm,6至9月為雨季,降雨量最多的年份為1990年,降雨量1257.3mm;最少的年份為1983年,僅降雨466.3mm。年平均日照時數2449.3小時,年蒸發總量平均為1740.2mm。
人口
2013年末,五蓮縣戶籍總人口514366人,非農業人口172814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32‰,死亡率6.72‰,人口自然增長率0.6‰,合法生育率達到97.6%。
行政區劃
現任領導
杜江濤縣長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城市建設、 礦產資源、交通公路等方面的工作。王一群常務副縣長分管縣政府常務工作,主持市北經濟開發區全面工作,負責縣政府機關、發展改革、應急管理、政府法制、考核、土地、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大項目建設、人防、機關事務等方面的工作。聯繫縣人大、縣政協。
遲玉國常務副縣長 分管旅遊、招商引資、公安、司法、信訪、外事、僑務、對台、接軌青島等方面的工作。聯繫縣法院、縣檢察院。
薛向民(顧問) 分管工業、電力、安全生產、金融、環保等方面的工作。聯繫縣總工會。五蓮縣城市夜景
楊茂波(顧問) 分管農業和農村方面的工作。
李兆明副縣長 主持縣財政局的工作,分管統計、物價、國有資產經營等方面的工作,協助杜江濤同志分管財政、稅務、審計、監察方面的工作。
趙百順副縣長 主持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工作,分管民政、衛生、殘疾人事業、老齡、軍民關係等方面的工作,協助杜江濤同志分管人事、國防動員方面的工作。聯繫縣武裝部。
鄭 娟副縣長 分管服務業、國內貿易、外經貿、鹽務、行政審批、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市場建設和管理、企業破產、通信等方面的工作。
趙榮芬副縣長 主持縣政府辦公室工作,分管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計畫生育、史志、民族宗教、地震等方面的工作。聯繫團縣委、婦聯。
行政區劃簡介
代碼:371121 郵政編碼:262300
洪凝街道 洪凝街道地處五蓮縣城關,轄73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7.9萬人。
於里鎮 於里鎮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山東半島東南部,五蓮縣城西部23公里處,鎮域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轄64個行政村,1.4萬戶,4.5萬人。
中至鎮 中至鎮總面積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萬畝,轄36個行政村,3.2萬人,鎮駐地處在城鄉結合部。
汪湖鎮 汪湖鎮位於五蓮縣城西北約30公里處,總面積83.8平方公里,轄45個行政村,2.6萬人,與諸城市和莒縣東西相鄰。
叩官鎮 叩官鎮地處山東省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北接濰坊,東臨青島,南連日照。轄43個行政村,7373戶,2.7萬人,總面積117.4平方公里。
街頭鎮 街頭鎮位於山東省五蓮縣城南18km,南距日照港35km,東距青島市170km,距日東(日照―東明)高速公路15km,距同三(黑龍江同江―海南三亞)高速公路30km,222省道縱貫南北,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共轄78個行政村,18433戶,人口5.6萬人,總面積238平方公里。
許孟鎮許孟鎮位於縣城東北部,共轄65個行政村,6.2萬人,總面積150平方公里。
高澤鎮 高澤鎮位於五蓮縣城北臨,總面積138平方公里,轄54個行政村,3.8萬人。
潮河鎮 潮河鎮總面積97平方公里,全鎮轄46個行政村,10039戶,3.3萬人。
松柏鎮 松柏鎮位於縣城東12公里,全鎮轄31個行政村,1.5萬人,總面積70平方公里。
石場鄉 全鄉轄34個行政村,2.1萬人,總面積81平方公里。
戶部鄉 戶部鄉位於五蓮縣城東南19公里,全鄉共有38個行政村,6024戶,2萬人,總面積103平方公里。
資源
礦產資源
五蓮縣總面積144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16萬畝,常用耕地59.9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2畝。境內擁有金、銀、銅、花崗石、紅柱石、膨潤土、透輝岩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銅礦探明儲量5000-6000噸,花崗石探明儲量50億立方,膨潤土探明儲量300-400萬噸。
森林資源
五蓮縣森林復蓋率達46.4%,盛產蘋果、櫻桃、板栗,“林果之鄉”享譽齊魯,先後摘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化模範縣等多項“綠色桂冠”。
水利資源
五蓮縣共有中小型水庫163座,其中中型水庫7座,小(一)型水庫13座,小(二)型水庫143座,總庫容1977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0.47億立方米。五蓮縣總灌溉面積54.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8.4萬畝,節水灌溉面積11.6萬畝。該縣堅持走依法治水、科技興水之路,是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
交通
境內有206國道和051、222、334三條省道縱橫交叉貫穿,可直通濟南(300km)、青島(140km)、連雲港(150km)三個飛機場;百公里內有嵐山港、青島港、日照港三大港口;潮河鎮到青島董家口港只有15公里。東依同三高速公路(15km),南靠日東高速公路(10km),設有鐵路五蓮站,南北並列兗石、膠新鐵路,其中膠新鐵路貫穿全境,形成了立體交叉的陸海空交通運輸網路。
社會
科技事業
2013年五蓮縣取得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12項,申請專利438項,授權308項,實施109項。舉辦科技下鄉活動1222次,科技推廣項目80項,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467期,科技培訓15200人次。
教育事業
2013年五蓮縣共有各類學校184處,其中:高中2處,國中14處,國小73處,職業學校2處,特殊教育學校1處,幼稚園80處。共有在校學生69896人,其中:高中9544人、國中15140人、國小27700人、職業學校5476人、特殊學校144人、幼稚園11892人,畢業19746人。
文化事業
2013年五蓮縣圖書館1處,藏書17.6萬冊;電視台自辦電視節目3個頻道,日播出54小時;電影院1個,座位356個;全年放電影12900場,觀眾達到100萬人次,豐富了城鄉人民文化生活。
衛生事業
2013年五蓮縣衛生機構105個,擁有床位1647張,衛生技術人員1903人,門急診95.3萬人次。社區及村級衛生室492個,鄉村醫生656人,診療99.3萬人次。
經濟
2013年五蓮縣生產總值(GDP)完成180.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9.32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11.44億元,同比增長12.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9.65億元,同比增長11%。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6815元,比2012年增加5316元,同比增長10.5%。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0.7:61.8:27.5。
農業
2013年,五蓮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33.7億元,增長2.7%。全年農作物產量良好,五蓮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5萬畝,總產量20.76萬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4.2萬畝,其中黃煙播種面積4.3萬畝,比2012年增8100畝,總產量6886噸;花生播種面積21.5萬畝,比2012年減少1.7萬畝,總產量56869噸;蔬菜瓜類播種面積5.9萬畝,總產量22.4萬噸;棉花播種面積1.4萬畝,總產量1652噸;藥材面積1.2萬畝;水果總產量3.69萬噸,比2012年增1萬噸,增長37.8%。設施農業個數8680個,設施占地面積1.4萬畝,其中當年新建244個。林木復蓋率達到54.3%。
畜牧業
2013年,五蓮縣生豬存欄34.5萬頭,比2012年增0.2萬頭,增長0.6%,其中母豬存欄3.8萬頭,增加1012頭,同比增長2.7%;出欄42.9萬頭,比2012年增1.4萬頭,同比增長3.4%。牛存欄2.61萬頭,比2012年增加1536頭,同比增長3.9%;出欄3.86萬頭,增加2217頭,同比增長6%。羊存欄22.2萬隻,增加3336隻,同比增長1.4%;出欄28.4萬隻,增長4157隻,同比增長1.1%。家禽存欄321.4萬隻,減少1.7萬隻,同比減少0.8%;出欄929.2萬隻,減少1.8萬隻,同比減少0.2%;其中禽蛋產量1.47萬噸,比2012年增500噸,同比增長3.5%。肉類總產量4.8萬噸,比2012年增1000噸,同比增長2.1%。蠶繭產量430噸,比2012年減250噸,同比減少26.7%。
工業
2013年五蓮縣148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416.7億元、增加值7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12.7億元、利稅22億元,分別增長12.6%、11.7%、14.6%和21%。規模以下工業完成產值47.97億元,增長7.9%,實現增加值11.37億元;其中縣領導包聯的30家小微企業完成產值4.28億元,占規模以下工業的8.9%。
2013年五蓮縣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企業分別達到73家和43家,分別較2012年增加3家和5家。從總體效益來看,五蓮縣規模以上工業22個行業中實現增長的有18個行業(140家企業)。主導產業汽車製造業、裝備製造(包含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包含石材、水泥)、紡織業、橡膠和塑膠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包含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95.79億元、利稅19.97億元、利潤14.8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24%、25.9%,分別高出五蓮縣增速0.3個百分點、3個百分點、3.3個百分點,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95.9%、90.7%、91.4%,有力拉動了五蓮縣工業經濟健康增長。其中:汽車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就分別占五蓮縣的64.7%、52.9%、55.3%。從利潤貢獻來看,五蓮縣規模以上工業22個行業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的行業18個,主導產業貢獻率分別為農副食品加工業(包含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51.59%、汽車製造業21.53%、裝備製造(包含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13.95%、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包含石材、水泥)4.2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4.53%、橡膠和塑膠製品業2.49%、紡織業0.79%。
全社會售電量12.6億千瓦時,比上年增10.92%,其中工商業用電量10.7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10.14%。
建築業
2013年五蓮縣資質建築企業25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5.56億元,房屋施工面積112.6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35%和6.92%。
固定資產
2013年五蓮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2.77億元,同比增長25%。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五蓮縣一、二、三產投資比達到5:53.15:41.85,第三產業投資比例穩步上升。2013年五蓮縣億元以上投資項目達到45個,完成投資56.14億元,占五蓮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4.6%。第一產業實施了投資7000萬元的世豐農業三期項目、計畫總投資1.97億元的山東綠豐生態農業項目。第二產業實施了計畫總投資30億元的高性能子午線輪胎項目、4億元的森龍全鋼子午線輪胎、總投資25億元的石材產業園和省級示範鎮創建項目、3.5億元的諾亞遊艇等對縣域經濟有明顯拉動作用的大項目,使工業振興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3億元,其中房地產投資完成12.57億元。實施了銀座商城和逸城山景、白鷺灣、尚京新城、百大商貿城暨科技學校東校區、蓮海嘉園、嘉華豪庭等億元以上項目;發展了溫泉旅遊度假區、兩山索道、九仙山漂流、日月湖賓館、大青山旅遊綜合開發、五蓮山國際旅遊交通服務區、鳳凰山百果谷等新興旅遊項目。
貿易
2013年五蓮縣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7億元,同比增長13.34%。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餐飲企業實現零售額27.7億元,增長11.6%;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戶實現零售額32億元,增長9.2%。按消費形態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4.9億元,增長11.2%,住宿餐飲業實現4.8億元,增長13.6%。部分消費熱點保持活躍,食品、服裝類實現零售額7.1億元,同比增長16.7%,五金、裝飾材料類實現零售額1.4億元,同比增長4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實現零售額8.8億元,同比增長69.4%。
2013年,五蓮縣完成進出口總額4.77億美元,同比增長124.8%。其中出口2.24億美元,增長16.4%,進口2.53億美元,同比增長1185.2%,實際利用外資329萬美元。
交通
2013年,五蓮縣公路客運量96萬人,貨運量505萬噸,公路旅客周轉量0.6億人公里,公路貨物周轉量5.3億噸公里;公共運輸運營車輛52輛,運營線路網61.5公里,公共運輸客運總量600萬人次;出租運營車輛131輛,出租汽車客運總量569.3萬人次。年末擁有汽車70106輛,其中個人汽車63171輛,比2012年增加30588輛。
郵政電信
2013年,五蓮縣郵政業務總量2130萬元,訂閱報刊629.2萬份。五蓮縣共有電信用戶50.5萬戶,電信業務總量17302萬元,固定電話用戶7.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8.3萬戶;網際網路用戶達到4.7萬戶。
旅遊
2013年,五蓮縣共接待境內外遊客301萬人,其中境外遊客800人;全年實現旅遊業總收入27億元,外匯收入500萬美元。
財政
2013年,五蓮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8540萬元,同比增長28%。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重點行業保障能力加強:五蓮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8855萬元,同比增長20.1%。農林水事務、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教育等支出增長較大,分別是:42229萬元、21976萬元、17054萬元、52559萬元,分別比2012年多支出8603萬元、5381萬元、3827萬元和4361萬元。全年國稅總收入5.64億元,同比增長12.8%;地稅完成收入7.15億元,同比增長28.2%。
金融業
2013年12月底,五蓮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73.2億元,比年初增加30.5億元,同比增長21.3%;居民儲蓄餘額112.8億元,比年初增加12.9億元,同比增長12.9%;各項貸款餘額102.2億元,比年初增加20.1億元,同比增長24.4%。存貸比64.11%。
保險業
2013年,五蓮縣完成保費收入12899.5萬元,其中,財產保險收入5099.8萬元,人壽保險收入7799.7萬元;保險業務支出6367.7萬元,其中,財產保險支出2895.2萬元,人壽保險支出3472.5萬元。財產保險賠付率56.8%,人壽保險賠付率44.5%。
城市榮譽
五蓮縣分別於1991年、1995年、2001年爭創了第一、第三、第五屆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2002年10月,五蓮縣國稅局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到2003年,五蓮縣有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8個,市級文明單位43個,縣級文明單位289個。
2000年以來,五蓮先後榮獲全國第一批生態示範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套用示範區、全國國防工程軍民共管先進單位、全省實施名牌戰略質量興市先進單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全省信訪工作先進縣、全省雙擁模範縣等40餘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著名人物
王盡美
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的創始人王盡美,其祖籍是山東省五蓮縣高澤鎮後張仙村,系張仙王氏始祖良臣之十六代孫。王盡美,在祖譜上叫王瑞俊,字灼齋,1920年春,他為了給國家和人民創造一個盡善盡美的社會,竟然把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為王盡美,他在給家鄉兄弟們王慶增的信中說,“貧富階級見疆場,盡美盡善唯解放,濰水泥沙流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這幾句豪情的詩篇,表現了王盡美的盡美盡善的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表述了他為實現這一崇高理想而獻身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遺憾的是這封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了。
王盡美的祖父王興業兄弟三人,王興業生於1836年10月,排行老三。住後張仙村前河崖的南胡同東戶,有草房三間堂屋、兩間東屋,在東兩間屋靠近河崖邊處的那間屋外有一棵大枰柳樹,樹粗兩人合圍,樹高三丈有餘。王興業十五歲那年就開始做小買賣,在父母的幫助下開始賣大豆腐。逢集時在張仙集上賣,破集子就走街串巷叫賣。在他十八歲那年臘月初,有本村王秋的母親介紹與耿家溝耿氏結婚之後,就住在那兩間東屋裡。第二年春耿氏突然暴病死亡,葬於後張仙西林(輩稱老道林)。失家後的王興業就不賣大豆腐了,跟其二哥王興隆學做木匠活。由於他心靈手巧,很快就把手藝學到了手,就在他二十一歲那年,有本村“掐不齊”的母親看到他學到了手藝,自己能掙飯吃,就把莒縣招賢村的姨表妹董氏介紹給他,婚後一年喜得一男嬰,乳名叫“撈月”。
在小孩不到兩生日的時候,突然得瘋夭折,由大哥王興文扔到了“鳳山”後的大舍林里,後來又生了王盡美的父親王在升。王在升十九歲那年與高澤鎮輝溝子村劉氏結婚,就住在這三間堂屋裡。由於王盡美的祖父王興業受封建迷信的影響,四處奔波找人算命看宅舍。算命先生指點,由於他東屋後的那棵大枰柳樹遮壓,造成陰盛陽衰,有家境不順後人不旺之災。王興業一怕自家不交好運,二怕斷了香火,就想殺掉那棵大枰柳樹。因那棵大枰柳樹不是他自家的,就托人去說合,托人說合不行就自己出面上門協商,可樹主始終不同意殺樹。就在這種情況下,於1898年10月,王興業帶領全家由後張仙村遷住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為本村地主“建山堂”做起了佃戶,並住在“建山堂”的三間小東屋(此屋仍在,已被保留),第二年(1899年4月20日)王盡美誕生,三日後有其大爺王在善起名叫“倉囤”。就在這年的八月初上,王盡美的父親王在升因病去逝。這時年過六十的祖父王興業,又挑起了全部家庭生活的重擔,帶領王盡美的祖母董氏、母親劉氏辛勤勞動,艱難度日,把王盡美撫養成人。1918年祖父王興業病故,享年82歲。去逝後,王盡美扶靈柩葬於後張仙西林(現祖墳仍在)。
在這期間,王盡美陪讀地主的少爺,算是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了。他在陪讀過程中,總是勤奮好學,刻苦努力,成績優異。
就在王盡美祖父逝世的這年,王盡美由汪湖鎮莫家崖頭村本族“清朝舉人”王石朋介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這時的政治形勢是,中國資產階級政治鬥爭和革命鬥爭的相繼發生,加之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當時的新舊文化展開了激烈地鬥爭,在同封建復古思想的鬥爭中,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一種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春,革命運動的種子已在學校萌發,北京學生舉行了遊行示威。相繼五·四運動發展成為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全國範圍的革命運動。王盡美因全家老少受盡了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飽嘗了做佃戶的苦難,為追求救國真理,挽救民族命運,便毅然參加了學校的學生運動。並由學生運動的骨幹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帶領學生宣傳革命真理。就在革命學潮轟轟烈烈地時候,王盡美被學校以“不務正業和破壞校規”為由開除了。訊息傳到大北杏村後,人們議論紛紛,說三道四,村里那十三戶大地主的少爺們,更是拍手叫好。
1919年冬,王盡美回到了大北杏村,街坊以冷眼相待,尤其是那些地主的闊少們,總是變著法兒挖苦他,他一看在大北杏村是沒有他的容身之處,於是,於1920年春天,他回到了故鄉後張仙村,投奔了本族的窮爺們。回村後,便開始了他的早期革命活動。他給窮爺們們講鬧學潮的故事,講新文化運動是一種思想解放的潮流,講馬克思主義能夠救中國……他先後把擺小攤的王慶增、賣大豆腐的王升周、做木匠活的王興智、王連安、王福佑、扒盆扒罐的王興昶、開油坊的王志天、開中成藥鋪的王老八、盲人先生趙氏等人聯絡起來,把他的前河崖老屋做為宣傳五·四運動思想的活動中心,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大量鐵的事實痛斥封建社會給民族帶來的災難,激發大家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時常組織這些人員在後張仙大集上發表演說,宣傳革命真理。他自編節目,他彈著三弦,有王在南是妻子盲人趙氏演唱,用演唱的方式宣傳革命真理,王盡美用的這把三弦還有某人保存著。不逢集的時候,利用走親訪友等機會進行新思想宣傳,以促使人們的思想覺悟,喚醒沉睡在故鄉的窮苦爺們。由於在他的宣傳鼓動下,鄰村的不少人也加入了他的宣傳隊伍,有窯頭村的王仁之、贊子崖的王乃瑞(字鳴霜,原楊虎城的秘書),也相繼在本村成立了五·四宣傳隊伍。為把五四運動推向高潮,以窯頭和贊子崖為中心,王盡美又帶領王慶增、王仁之、王乃瑞等人先後去板石河、於里溝、茅埠、棋山、石榴溝、東莞、官莊、崮山後……走遍了整個莒北縣的南部和西北部,喚醒了許多沉睡中的勞動人民,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使廣大窮苦百姓進一步認清了帝國主義的真面目和求榮賣國的腐敗政府。為以後的農民運動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不久,革命的烈火就燃遍了莒州大地。
王盡美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王乃征,一個叫王乃恩。他給兩個孩子起名字,也沒有按照大北杏的王氏同輩的名字起,而是按照後張仙鄰村贊子崖同輩的“乃”字給起的名字,“乃”字故依然或仍然的意思,王乃征意為沿著革命前輩的道路繼續長征,王乃恩意為永遠記住祖國和祖宗的養育之恩。王盡美生前對故鄉後張仙村的感情極為深厚,只要是有機會回來或是路過家鄉,總是看看鄉親們,他拜墓祭祖的傳統也一直延續到王乃征、王乃恩。
王盡美,故鄉的人民想念你,但願你在那個冥冥世界中看到如今這個盡善盡美的美好社會,已實現了你當年的夙願,你安息吧!
李存葆
1983年,全國十大新聞人物評選揭曉,濟南部隊前衛歌舞團創作員李存葆以絕對優勢當選。隨後,榮譽和桂冠又接踵而至。中國作協理事、中國影協會員、全國六屆青聯委員、山東省六屆人大代表、《山東文學》首席顧問、《中學生作文》、《語文報》等7家全國性報刊的顧問。1986年夏天,赴美參加中美作家的第三次對話會議……
《花環》成功後,李存葆先後擔任了濟南部隊創作室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但是,他從來沒放下手中的筆專事“做官”。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他筆耕不輟,不斷地有力作問世。1985年,他的中篇小說《山中,那十九座墳塋》發表後,再一次引起人們的矚目。他或他和別人合作的中、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沂蒙九章》、《沂蒙匪事》和《丹青十字架》、《祖槐》等,均在全國報刊發表或出版社出版,得到普遍好評。特別是出版的《大河遺夢》,在文藝界引起很大反響。《文藝報》、《齊魯晚報》等5家報刊均發表了整版評論,許多著名文藝評論家都對他的大散文創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現任領導
杜江濤縣長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城市建設、礦產資源、交通公路等方面的工作。
王一群常務副縣長分管縣政府常務工作,主持市北經濟開發區全面工作,負責縣政府機關、發展改革、應急管理、政府法制、考核、土地、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大項目建設、人防、機關事務等方面的工作。聯繫縣人大、縣政協。
遲玉國常務副縣長 分管旅遊、招商引資、公安、司法、信訪、外事、僑務、對台、接軌青島等方面的工作。聯繫縣法院、縣檢察院。
薛向民(顧問) 分管工業、電力、安全生產、金融、環保等方面的工作。聯繫縣總工會。
楊茂波(顧問) 分管農業和農村方面的工作。
李兆明副縣長 主持縣財政局的工作,分管統計、物價、國有資產經營等方面的工作,協助杜江濤同志分管財政、稅務、審計、監察方面的工作。
趙百順副縣長 主持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工作,分管民政、衛生、殘疾人事業、老齡、軍民關係等方面的工作,協助杜江濤同志分管人事、國防動員方面的工作。聯繫縣武裝部。
鄭 娟副縣長 分管服務業、國內貿易、外經貿、鹽務、行政審批、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市場建設和管理、企業破產、通信等方面的工作。
趙榮芬副縣長
主持縣政府辦公室工作,分管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計畫生育、史志、民族宗教、地震等方面的工作。聯繫團縣委、婦聯。
風土人情
野生杜鵑俗稱映山紅,在五蓮山和九仙山生長區域非常廣泛,總面積約有一萬多畝,其品種之多,面積之廣,花色之麗,譽冠華北,素有“江北第一”杜鵑園之稱。
五蓮山和九仙山的杜鵑花色各異,因品系不同,開花的時間也各不相同,自陰曆三月份,粉紫色的“藍錦”品系,就爭相開放。“五一”時節,可見漫山遍野簇簇鮮花,流光溢彩,磬香襲人,與山光石景相映襯,宛如天然畫卷。此時,赴山賞花的遊人如織,但見花海人潮,遊人似夢如醉,如入仙境。為了便遊人能更好的賞花玩樂,同時,也達到保護、管理的目的,選擇了比較合理的路線,修通了環杜鵑園遊覽路,便遊客能順次有序地進行觀賞。
五蓮山
和九仙山的杜鵑花歷史悠久,花形多樣,花色絢麗,已成為五蓮山自然景觀的獨有特色,游山賞花已成為人們的一大勝事。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又謂之“土地爺生日”。也有稱之“春龍節”的。一則意為萬物復甦,適宜耕地;一則龍主雨水,祈求雨足年豐。是日早起,農戶家家用簸萁盛草木灰沿屋撒一圈,再在院內、場院劃地作大小不一的圓圈,俗稱“打屯子”。圈外畫梯子,圈內撒上五穀雜糧,謂之“上糧”,意求五穀豐登。
此日,早飯食水餃。飯前,家家送水餃到土地廟,為土地爺過生日,祈求保佑風調雨順。早飯時,有的人家還分食一塊過年時所蒸的餑餑或發團,小孩必吃。據說吃後能避免碰到狼。五十年代後期,祭土地神一俗廢,“打屯”一俗也被廢棄,此俗又漸興起。
二月二這天家家炒豆子、花生,謂之“炒蟲子”,寓當年無害蟲之意,此時還有一種傳說,即:武則天篡奪唐室江山,自稱大周武皇帝,觸怒了玉帝,玉帝命令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管天河的玉龍見人間久旱不雨,生路將要斷絕,便不顧一切,喝足天河水,張開巨口行雨。玉帝聽說勃然大怒,讓太白金星把玉龍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山上立通碑,上寫道: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登靈霄閣,金豆開花方可歸。人們看了碑文,方知玉龍為救他們而違犯了天條,心裡非常感激。為報答玉龍的救命之恩,人滿為患到處尋找金豆開花,但總也找不到。第二年二月初二,一個老婆婆背一袋黃豆到集市上去賣,不小心撒了一地。那金黃金黃的豆子粒使人們心頭一亮,“這黃豆不就是金豆子,炒炒不就開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家喻戶曉,這天,家家炒黃豆。壓在玉龍身上的那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由於它人老眼花,看見人間炒的黃豆以為金豆真的開花了,便按照玉帝碑文上的旨意,拿去了拂塵,玉龍從此得見天日,重上雲霄。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它,每年二月二很早就起來炒黃豆。有的邊炒邊唱“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二月二這一天,東港境內黃墩一帶山區,有鬧春牛的習俗。此舉通常在本村本庄範圍內進行。養牛戶事先用刷子將牛的全身刷乾淨,牛角上拴上紅布,也有用紅綢扎一朵紅花戴在牛頭上的。二月二早飯後,將牛牽到一塊平坦且又開闊的大田裡,村里男女老幼匯集起來,隨著劈劈啪啪的鞭炮聲,牛主人拿掉牛韁繩,牛在大田裡隨意奔跑,一試身板。此時,人們可以欣賞到耕牛經過一冬的休養而膘厚體大和奔跑時的矯健身姿,也有的村莊在這一天將牛牽出來,套山耕犁耕地一圈,稱“試耕”。據說清朝歷代皇帝每年二月二在地壇使牛耕地,以示天下,祈求豐收,故有“二月二,龍抬頭,萬歲皇爺使金牛,正宮娘娘來送飯,保佑黎民百姓五穀收”的順口溜和年畫。
旅遊
五蓮縣境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被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讚譽為“奇秀不減雁盪”的五蓮山。名勝古蹟頗多,全山28峰、118景,峰峰奇異,景景多姿,景色怡人。景區內有明代敕建的護國萬壽光明寺,是齊魯四大佛教勝地之一,為江北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九仙山擁有江北最大的萬畝野生杜鵑花園,每年春夏之交,鮮花競放,爭奇鬥豔,五彩繽紛,如詩如畫,是休閒生態游、宗教文化游的好去處。
九仙山
九仙山位於日照市五蓮縣境內,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這裡異峰怪石,千姿百態;山泉飛瀑,清幽佳絕;春花秋葉,氣象萬千;居仙臥龍,傳神離奇。主要景點:野生杜鵑花齊長城孫臏書院龍潭峽谷手指峰地泉靴石。
歷史上許多隱士騷客,常會於此,吟詩論文,讚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戰國孫臏馬陵大捷之後,辭去齊國軍師,浪跡山林,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講學,並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
九仙山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遊覽觀光為主體的產品類型。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雪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歷史文化,無不受到眾多遊客的喜愛,成為遊覽的佳處。
九仙山的野生杜鵑花自然保護區,其花色之麗、品種之多、面積之廣,不僅在省域內少有,就是華北地區也是罕見的。漫山的杜鵑,一簇簇、一片片、峭崖上、松林間,競相開放,流光溢彩,隨風閃動,暢遊花海,頓生萬物悠悠之感。
孫臏書院,走過三十六里盤山道,穿過龍潭峽谷的入口,來到一片幽深寧靜的山谷間,你會見到一座書院——孫臏書院。古代軍事學家孫臏曾在此著書立說、傳道授業。遙想當年,孫臏坐在書桌前,眼望著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紅杜鵑,耳聽著叮咚作響的泉水,凝神靜思,寫出了軍事學上的不朽巨著--—《孫臏兵法》。遙想當年,孫臏坐在講壇上,面對虔誠的弟子,滔滔不絕地講授兵書玄理,眉睫之前,舒捲烽煙之色;呤誦之間,吐納刀劍之聲。小小山谷里,演繹著爭雄稱霸的宏圖大略。
大青山
坐落乾魯東南黃海之濱,五蓮縣城西南7公里處。
群峰拱圍,百壑競流,組成了方圓20平方公里的著名風景區,綜觀全山36峰、108洞、6潭、3峽、9峪、4甸、8坪、200餘景,以“秀、幽、奇、曠”四大特色著稱華北,更兼古園柏、祥雲寺、萬和寺、古城牆等遺蹟和漢高祖劉邦走馬摔冠、屯兵西征的民間傳說,使其更加色調迷離,韻脈神秘。清代山西籍著名文人、禮部員外郎陳豫朋途徑青山時,賦詩曰:“詰曲洪崖石徑長,馬蹄登頓怯晨裝,野花蔓草都難萬和寺傳說當年劉邦曾在此凱旋頌聖,寺廟旁的古圓柏已有上千年歷史。寺內有菩薩金像,供奉香火。
五蓮山引
五蓮山旅遊風景區,由隔壑並峙的五蓮山、九仙山組成,總面積68平方公里,是魯東南著名的旅
游勝地。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野生杜鵑花基地,全國山地腳踏車賽地,山東省三大生態旅遊區之一。風景區位於魯東南沿海開放城市日照市五蓮縣東南部,東鄰避暑勝地青島110公里,南距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25公里,北距中國風箏城濰坊110公里,西與亞洲銀杏王浮來山風景區相毗鄰,五蓮境內有204、206國道縱貫南北,日東、同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膠新鐵路貫穿全境,交通便捷。五蓮山旅遊風景區屬溫帶半濕潤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12.6℃,冬暖夏涼,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境內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山青水秀,河川縱橫,素有“台灣花蓮,山東五蓮”之美譽。風景區內共有49峰、421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五蓮風景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人類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而為名山增加了文化底蘊。早在宋代就有僧人在此建起了雲堂寺和侔雲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西蜀僧明開卓錫五蓮後,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香火日盛,至清代,五蓮之光明,九仙之侔雲已成為與長清之靈岩,青州之法慶齊名的山東四大禪院,孫臏書院遺址和眾多的關於孫臏的傳說,又會給我們留下許多歷史的懸念和沉思。
風景區內旖旎的風光,吸引著歷代的文人墨客,或遊覽,或隱居,不僅在山中留下了他們的蹤跡,而且也使名山因詩人而遠播。宋熙寧九年文學家蘇軾曾登臨九仙山,留下了“白鶴樓”題刻,在詩中讚譽“九仙今已壓京東”、“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減雁盪也”。明萬曆進士、戶部督餉主事呂一奏,歸隱九仙山,在洗耳泉上方留下了“洗耳”二字。明末清初山東省名文學家丁耀亢在九仙山東南麓丁公石祠中,完成了他的著名長篇世情小說《續金瓶梅》,並對景區內的奇異秀麗寫下了許多詩文佳作。
五蓮風景區不僅人文薈萃,而且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清鹹豐年間,就有農民起義軍捻軍在九仙山一帶活動。1931年,五蓮山區的第一個中共支部—中共諸城特支,就在五蓮山光明寺住持緒讓和尚設在潮河村的“雲山別墅”秘密成立。1932年10月20日,日照暴動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魯南遊擊縱隊第一支隊”占領五蓮山光明寺,在五蓮山、九仙山一帶與敵周旋。1943年7月18日發生在九仙山北麓的三關口戰鬥,使五蓮山區革命鬥爭形勢發生重大轉折。1947年5月,五蓮縣建縣,縣委、縣政府機關就駐在九仙山西北麓的村莊。
特產
櫻桃
五蓮縣松柏鄉櫻桃在桃李尚未綻蕊的陽春三月便已成熟,因而被譽為“江北春果第一枝”,“人間鮮果”。櫻桃入藥療效亦佳。中醫認為,櫻桃性味甘、溫,入脾、肝經,有發汗透疹,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之功效。《名醫別錄》言其“主調中,益脾氣”。《滇南本草》言其“浸酒服之,治癱瘓,四肢不仁,風濕腰腿疼痛”。《本草綱目》言其“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止泄精”。也因此,櫻桃入藥適用於麻疹初起,疹出不暢,風濕腰腿疼痛,四肢麻木不仁,關節屈伸不利,肢體癱瘓及水火燙傷、蟲蛇咬傷等病的防治。
五蓮割花
五蓮縣有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割繡鞋墊,當地俗稱“割花子”,又名“割繡”、“割絨納繡”,廣泛流傳於五蓮縣及周邊地區,現已成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五蓮紅石材
屬於花崗岩的一種,其花色主要以紅色為主,白點和黑點鑲嵌其中,更顯高貴色彩。色澤美觀,華麗超群,並具有永不磨損,永不褪色的優良性能。其板材非常適合室內裝修,廣場鋪設,牆壁乾掛等。五蓮紅材質加工的路沿石,蘑菇石,擋車石,風水球,橋柱橋欄,圓柱等也廣泛用於各個地區的各項建設!五蓮的石材加工廠主要集中在街頭鎮,因此街頭鎮被譽為“江北石材第一鎮”。
五蓮綠茶
1966年五蓮縣“南茶北引”獲得成功。四十多年來,五蓮茶葉不斷發展,特別是自2009年以來,五蓮縣政府立足實際、科學決策,把茶葉生產確立為農業特色經濟的支柱產業重點培植,致力建設“江北綠茶第一基地”。五蓮綠茶區域內(潮河鎮、戶部鄉、叩關鎮、街頭鎮、松柏鄉)茶園面積已達到3萬畝。五蓮縣地處山東省東南部,東臨黃海,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屬黃棕壤土,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優越的沿海氣候條件和優良的環境,孕育了五蓮綠茶“葉片厚、滋味濃、香氣高、而沖泡”的獨待品質,五蓮綠茶因此被譽為“江北第一茶”。迄今為止,五蓮縣茗博茶場生產的“五蓮山”牌、五蓮縣瑞春茶廠生產的“魯蓮春”牌、五蓮縣昊宇茶業生產的“九仙綠”牌、朝河鎮鳳玉茶廠生產的“始皇”牌等12隻茶葉產品先後18次獲得省優、部優、國家名牌、國家金獎等榮譽和獎勵。五蓮縣是山東省的“中國茶葉研究所北方示範區”,並有千畝茶園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證。五蓮綠茶暢銷全省及北京、東北等全國各大城市,並遠銷至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外市場,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蓮綠茶富含對身體有益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常飲五蓮綠茶,能達到預防腦心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壓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輻射、減肥美容、延年益壽等功效,五蓮綠茶深受國內消費者的好評和讚譽。
榮譽
國際生態工程獎山東省首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
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
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全省基層黨建工作先進縣
“平安山東”建設模範縣山東省旅遊強縣
中國首個生態旅遊示範實驗基地江北最大的野生杜鵑花棲息地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範中國花崗石之鄉
城市社區
簡介
五蓮社區創立於2010年,是面向50萬五蓮縣居民提供高品質個性化服務的地方綜合社區型生活網站。由於便捷的網站功能和貼心的服務深受用戶們的歡迎,成為當地最主要的網際網路服務產品。目前已成為五蓮縣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入口網站。
定位
五蓮社區用戶群體以18-40歲社會高知主流人群為主,職業以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和私營業主等為主,為其提供城市民生、房產,汽車,家居裝修,婚嫁,親子,生活信息、論壇交流等幾大類網路服務
網站優勢
1.傳播力強
五蓮社區在當地報紙、電台、電視台投放的廣告是本地最廣泛的,網友聚會是五蓮地區人數最多、人員檔次最高的聚會群體。百人以上的大型聚會每年一次。網站推廣的一系列品牌,是網友聚會交流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網站的傳播力可見一斑。
2.凝聚力強
五蓮社區是五蓮地區凝聚力最強的網路媒體。擁有志願者服務隊、公益助學協會、論壇管理團隊、七夕文學社、消費者協會等各種組織集體。各個隊伍都是自己系統化的組織機構。這是當地其他任何一個媒體都不能做到的,強大的凝聚力是網的優勢之一。
3.地域優勢顯著
五蓮社區的網友絕大部分來自本地,對宣傳本地信息有良好的目的性推廣優勢。另外,基於網站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組織某一主題的線下活動總能召集到數目可觀的網友參與,這為商家的品牌宣傳和產品推廣打下良好的人氣基礎。
4.會員人數眾多,職業分布廣泛
五蓮社區自由寬鬆的氛圍吸引著各個領域的人群,其中不乏黨政機關領導、商界精英、白領人士、時尚青年等,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話題為五蓮社區帶來了包羅萬象的信息,同時也為商家品牌的復蓋與提升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媒體平台。
5.會員整體年輕化,購買慾望大
五蓮社區聚集了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群,並以40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主體,年齡集中在18-40歲,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開放的一族,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具有極強的消費能力和購買慾望。
齊魯大地
這兒,誕生了影響中華千年的儒家文化;這兒,有享譽海內外的五嶽獨尊之泰山。悠久而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讓我們一起進入齊魯大地! |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
濟南市 | 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
青島市 | 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
淄博市 | 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
棗莊市 | 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
東營市 | 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
煙臺市 | 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
濰坊市 | 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
濟寧市 | 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
泰安市 | 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
威海市 | 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
日照市 | 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
萊蕪市 | 萊城區 | 鋼城區 |
臨沂市 | 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
德州市 | 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
聊城市 | 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
濱州市 | 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
菏澤市 | 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