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過程

1951年,黃現璠以“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訪問團廣西分團”(團長費孝通)副團長身份深入河池、東蘭、鳳山、巴馬、南丹、天峨等縣慰問時親訪韋拔群的親屬和部下韋武月、韋武丁、黃美倫、牙美元、韋國英等人,由此萌生出撰寫韋拔群革命事跡以詔後人的念頭。以後黃現璠又多次深入到韋拔群的家鄉東蘭武篆和韋拔群生前頻繁活動地東蘭、都安、河池、南丹、天峨、鳳山、凌雲、巴馬、百色、田陽、田東、平果等市縣廣泛收集資料,加之1955年2月,黃現璠又被任命為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有機會與韋拔群生前的親密戰友,曾任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長韋拔群)副師長的黃松堅同志經常見面,不斷向他了解過韋拔群的革命業績,筆錄到他口述的回憶資料諸多。1954年,黃現璠相繼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前往北京出席全國一屆人大各次會議時,常與第一屆全國人大廣西代表團領導成員、百色起義時曾任紅七軍(政委鄧小平)軍長的張雲逸同志在一起討論國事,藉此機會向張雲逸敘說了欲撰寫韋拔群傳的構思構想,得到張雲逸支持,多次對黃現璠長談了他所了解的韋拔群革命事業和生活的片斷以及百色起義的大致經過,還熱情地贈送給了黃現璠一些他當時未曾發表過的回憶資料。1956年8月在中央民委和廣西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黃現璠參與組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擔任領導,又多次帶隊前往右江革命老區調查,收集到大量資料。1957年3月,黃現璠將所集資料整理後於撰成《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初稿,十餘萬字,油印成書後分送給張雲逸、韋國清、謝扶民、謝鶴籌、黃松堅、黃舉平、覃應機、甘苦、吳西、黃一平、陸秀軒、黃榮、趙世同、何自堅、韋國英、廖熙英等同志和中央民委、廣西民委、河池、百色、東蘭等縣相關單位徵求意見,反饋回來的信息諸多,尤其是韋拔群的好學生、右江革命領導者之一的黃舉平同志以及龍州起義時曾任紅八軍第一縱隊司令的何自堅(即何家榮)同志閱後得知黃現璠計畫修改初稿準備今後正式交付出版,特向黃現璠提供了一些當時尚未發表的親筆手書回憶資料。不料這次人大會議結束後,隨著接仲而至的“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先後發生,黃現璠相繼受到無辜迫害,便將初稿束之高閣。“文革”結束後,始重新整理。1978年7月,黃現璠帶領助手到龍州、憑祥、寧明、崇左等縣調查收集紅八軍資料,翌年12月,又帶領助手到百色、田陽、田東、巴馬等縣調查收集“百色起義”和“紅七軍”資料。經過近30年斷斷續續的研究和撰述,最終撰成《韋拔群評傳》書稿三卷。現經黃現璠的雙胞兒子甘文杰、甘文豪經過兩年多的整理成一卷。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17章,書中收有黃現璠生前珍貴手書墨跡1幅以及有關壯族英雄韋拔群革命活動的珍貴圖片61幅,前有黃老生

前撰寫的“自序”一篇,簡略敘說了作者於新中國成立後為何將研究重點放在壯族歷史人物儂智高、瓦氏夫人、黃鼎鳳、吳凌雲、韋拔群等人身上的緣由以及作者向韋拔群生前戰友張雲逸、韋國清、謝扶民、謝鶴籌、黃松堅、黃舉平、覃應機、甘苦、吳西、黃一平、陸秀軒、黃榮、趙世同、韋國英、廖熙英、牙美元以及韋拔群親屬韋武月、韋武丁、黃美倫等人採訪的筆錄經歷。同時內收黃榮(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務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等職)、梁成業(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等職)、陸地(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作協主席、文聯主席等職,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名譽主席)各作代序一篇。《韋拔群評傳》的推群獨步之處在於,它以韋拔群烈士光輝戰鬥的一生革命事跡為敘述經線,以韋拔群烈士的革命思想、愛國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人道思想、平等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為論評緯線,經穿緯插地著重對“韋拔群思想”的起源、演變和內涵進行了詳細分析與論證。《韋拔群評傳》以史事為經和以論評為緯進行經穿緯插縱橫論述的同時,還附有大量的注釋引文以及一些插圖,使得本書不但具有革命英雄事跡的可讀性、感染性和圖文並茂的生動性,而且具備了學術研究的信史價值。《韋拔群評傳》所具有的學術開拓創新價值,同樣引人注目,其重點表現在:它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部革命烈士評傳,屬史無前例之作。
指導思想
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作者黃現璠於書中坦言列寧的這些話語是他撰著本書的指導思想。撰著史無前例的革命烈士評傳,打破史學界以往為歷史人物書寫評傳的陳規舊習,顯然是黃現璠撰著本書的初衷以及窮積史料抉精指誤意欲寫成“信史”的動力所在。
特點
《韋拔群評傳》具有幾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作者以第一手資料對韋拔群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予以了全面敘述,對一些重要史事進行了研究論證和辯析糾誤,澄清了以往史料記載上若干含糊不清的事實,披露了一些至今尚未見之於世的第一手訪談史料。作者還以歷史學家眼觀世事人物的開闊和深邃視野,以壯族歷史文化為大背景,將韋拔群同志置於中國現代革命這一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大舞台上,深入探索了韋拔群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以及出身於地主家庭的韋拔群如何從一位三民主義信徒轉變為一名堅定共產主義‘壯士’的演變之跡。這些皆為前所未見的研究成果。”
文風文格
上言所謂“對一些重要史事進行了研究論證和辯析糾誤,澄清了以往史料記載上若干含糊不清的事實”,主要反映在

《韋拔群評傳》著重辨明了東蘭農運中長期遺留下的幾個至今學術界仍在討論的問題。一是關於“早期東蘭農運”的歷史定位問題。黃現璠以巨觀切入視角,將早期東蘭農運放在了整箇中國現代革命的歷史大舞台上,對東蘭農運與海豐農運和蕭山衛前農運進行了仔細分析和對比,最後得出了切理透徹令人信服的結論:韋拔群是20世紀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最早號召農民起來“實行社會革命”的農民運動領袖,早期東蘭農運是20世紀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最早進行武裝鬥爭的農民運動,“三打東蘭”是20世紀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最早的革命起義。“三個最早”將早期東蘭農運的歷史地位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歷史高度。二是關於大革命時期發揮領導作用的右江地方黨組織問題。過去的不少論述都認為韋拔群是接受“三南總部”領導,發揮最大領導作用的是中共恩奉特支及其領導人。黃現璠通過對涉及這一時期的文獻和口述史料進行了蝕精剖微的分析,充分論證了“四•一二”事變後身任田南道農運辦事處主任和三南總部常委的韋拔群實際上發揮了最大的領導作用。而在三南總部的集體領導下,當時發揮著最大領導帶頭作用的地方黨組織,當屬中共東蘭支部及其黨員。由此反映出黃現璠一貫重立一家之言的文風。黃現璠的那種一貫鄙視作文不求考證甚解、人云亦云、四平八穩,甚至張冠李戴、牽強附會的文風文格,可說在《韋拔群評傳》中有關辨析東蘭農運的一些細節問題上再度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民族特色
“作者黃現璠是一位傑出的壯族兒子,是壯族歷史上第一位大學教授,而且是史學教授,他將韋拔群放置在中國近現代歷史大舞台和左右江壯族文化背景下,以飽含民族感情的筆觸,解構了韋拔群各個精神層面及內涵,筆法細膩,極富感染力。在敘述中,作者穿插了眾多極富壯族文化特色的勒腳歌,即壯族山歌,以及左右江壯族地區的民俗風情等,使該書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人物特色
《韋拔群評傳》一書中雖然主要談及韋拔群,但同時言及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張雲逸以及韋拔群生前戰友韋國清、謝扶民、謝鶴籌、黃松堅、黃舉平、覃應機、黃一平、陸秀軒、黃榮、趙世同、韋國英、廖熙英、牙美元和韋拔群親屬韋武月、韋武丁、黃美倫等眾多革命前輩,涉及人物百餘,並有這些人物的革命經歷介紹,堪為一部左右江革命人物小詞典,使得該書具有了人物豐富的特色。
圖片特色
《韋拔群評傳》一書中收錄了韋拔群相關的圖片61幅,其中一些為黃現璠於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韋拔群相關史跡圖片,較為珍貴,具有一定的文物或文獻史料價值。亞里士多德曾說:“心靈思考從來離不開圖像。”因而該書旨在以豐富的圖片來喚起讀者的心靈思索,使得該書具有了別具一格的圖片特色。
寫作特色
作者黃現璠書中坦言:“韋拔群不是一位革命理論家或革命思想家。無論在大革命時期,還是在土地革命時期,韋拔

群始終都是一位堅定不移的革命宣傳家、組織家、實幹家和領導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獨具一格的思想。論評‘韋拔群思想’時,必須以他的革命實踐活動和言行以及從中體現出的理性認識和思維為基,這是筆者之所以分期先詳述韋拔群的革命實踐活動然後再加以論證和評說‘韋拔群思想’得以成立的前提條件。否則,若像世間學者通常那樣,千篇一律地以歷史人物的作品、理論和思想論著為據來論評歷史人物的思想和功過,《韋拔群評傳》即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的空泛之作。不能因為韋拔群沒有革命理論和思想論著問世從而對他於長期革命實踐活動中無處不顯的‘思想火花’(包括他的革命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人道思想、平等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視而不見。只有經線的‘傳記’敘述而沒有深入條分縷析的緯線‘論評’,顯然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勞動人民的英雄和人民民眾的領袖’韋拔群的真實形象,揭示出這位歷史人物所具有的豐富思想內涵,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同時還是筆者撰著前所未見的《韋拔群評傳》的動因和動力,旨在將‘傳’與‘評’融會貫通,打破現代革命史上無英雄人物‘評傳’問世的不正常現象 。”由此可見,拋棄歷史人物評傳默守成規的敘寫範式,為新的人物評傳敘述模式提供了一種可供操作和借鑑的學術文本範式,堪為該書具有的開創性寫作特色。
敘述特色

由於“黃現璠史學”特有的主客統一的渾融無跡,進而促成了《韋拔群評傳》行文的血脈貫通,作者的文字有情有理,深含微言大義,耐人尋味的觀點和評論穿行其間,處處閃爍著智慧之光。儘管書中引文注釋很多,加上作者精心繪製的圖表不少,但是,書中流暢和韻的文筆,入情入理的文字,扣人心弦的動人情節,夾敘夾議的思想論評和不時穿插的一些珍貴老照片,使讀者開卷讀來並不覺得這部學術性巨著的晦澀枯燥,反而會產生學術論著與文藝作品巧妙結合的耳目一新之感,讀來興味盎然,令人不忍釋卷。讀者進而在領悟傳主思想而感佩“拔哥精神”的崇高和“拔哥人格”魅力的同時,又能感受到史學大師黃現璠駕馭和剪裁史料的匠心獨具,領會黃老熱心追憶歷史人物和執著追問人生終極意義的良苦用心。
《韋拔群評傳》運用“經”與“緯”的多角化敘述形式,既釋放出了多維度的“歷史”,又形象地展示了文本歷史化的演進機制,還體現出學術研究應該勇於破舊立新的革命性精神。可以這樣說,《韋拔群評傳》的敘述或論評形式設計本身,即象徵著對繁複的歷史解釋學結構中的一種革新性重構,意味著歷史人物評傳文本新紀元的開啟。這是該書體現出的鮮明革新性敘述特色。因而在作為學術實踐的歷史編纂學的意義上,《韋拔群評傳》的敘述“新形式”,具有無可置疑的學術價值和啟迪後學的現實意義。
語言特色

在這部撰述持續時間跨越半個多世紀,內容空間涉及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眾多英雄豪傑的《韋拔群評傳》巨著中,黃現璠以熟能生巧的“歷史文筆”和實事求是的“歷史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了一個並非久遠的歷史人物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似乎已成為“神話”的關於“拔哥”的故事。黃現璠沒有用以往習以為常的“政治話語”和流行於世的“革命語言”去追述這個故事,而是運用“歷史語言”與“時代精神”合而為一的筆觸,以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和推陳出新的評傳形式,追憶了“拔哥”這位歷史人物的事跡,向讀者講評了這位“真英雄”的光輝思想。由於這種追憶和講評以客觀事實為據,加上文筆清麗,義理明暢,沒有先入為主的穿鑿附會,極力避免了失實失真,使得書中追述的歷史真實事象所揭示出的“拔群思想”、“拔哥精神”和“拔哥人格”便具有了歷史典範楷模作用和人生價值的現實啟示意義,從而使我們從閱讀中能夠獲得自身的“心靈重建”或“心靈洗滌”,由此滋生出自我的“精神求索”和“精神動力”。作者於書中得心應手運用的“歷史語言”,使得《韋拔群評傳》具有了獨具一格的歷史語言特色。
歷史信息

美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海登•懷特曾經指出,歷史學家的職責,不只是為事件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也要用人們熟悉的故事類型重新解釋事件的發生,使人們恢復對世界的感知。黃現璠顯然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他於《韋拔群評傳》中,不僅僅為波瀾壯闊的右江農民運動這一歷史事件提供和補充了更多信息,同時還對人們熟知的一些歷史事件進行了重新詮解和評價。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部分前人的記述或歷史記載,以懷疑的態度分析部分重要歷史事件,以懷疑的精神對待部分歷史人物,當屬史學大師黃現璠自我具有深厚“歷史意識”的外化表現。黃現璠於《韋拔群評傳》中體現出的這種“歷史意識”,不知不覺地傳達給了讀者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歷史記載並不等於是歷史事實,二是一些歷史記載與歷史事實偏離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政治和時勢之需。
歷史意識
讀者從《韋拔群評傳》能夠領悟到這些信息,實際上就已經是在自我培育歷史意識了,由此進一步意識到一些歷史資料不乏穿鑿附會的“偽史”記載以及它與黃現璠熱心追求的“信史”之間的重要區別所在,從而獲得更為深刻的歷史意識——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空間(政治意識、民族意識、道德意識、人生價值意識、精神力意識等等)的歷史意識。

一部“人物評傳”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它有助於精神的提升,而精神提升的關鍵在於人生意義的認同。這種認同便是現在與過去進行心靈對話、溝通和交流的結晶。《韋拔群評傳》以90餘萬文字敘述的韋拔群烈士一生的革命事跡,只是歷史記載的表象,重要的是讀者穿過這種表象進入歷史深處作一次心靈思考和心靈體驗之旅,從而領悟和感悟“拔哥思想”、“拔哥精神”、“拔哥心靈”和“拔哥人格”帶給我們的現代啟迪,使我們從閱讀本書中能夠獲得自身的“心靈淨化”或“心靈洗滌”,達到“重建心靈”的目的,由此滋生出自我的“精神求索”和“精神動力”。黃現璠在《韋拔群評傳》中沒有故作深沉地運用“歷史記憶”、“歷史意識”、“觸模歷史”、“心靈體驗”、“心靈思考”、“心靈重建”、“心靈淨化”、“精神求索”等這些深奧難解的詞語,只是點到為止地提示道:當年“英雄的精神,現已化為壯家人於時代洪流中脫貧致富的動力。”這正是黃現璠史學一貫重立“歷史意識”的深謀老道之處,他要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留下品味思想和精神交流的“余白”,留下心旅的無窮“回味”,讓讀者從對英雄事跡記述的樸實無華和實事求是的字裡行間去作一次有意義的心靈體驗和心靈思考的神交英雄之旅,從而加深讀者“觸模歷史”時的“歷史記憶”,提高讀者的“歷史意識”,由此從內心深處油然生出對精神追求的“信仰”,明智作出發自心靈的富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選擇。這是《韋拔群評傳》內含深層歷史意識的重要價值所在。
“客觀”問題

該書“後記”中的一段話對此作了簡略陳述:“任何時代都在召喚英雄精神,以聚集推動歷史、社會和文明進步的動力,完成歷史賦於每一個時代的歷史使命。缺乏英雄的時代只會是死氣沉沉的時代;缺乏英雄氣慨、英雄精神的民族,只會墮落沉淪,人類社會無數的歷史事實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創造歷史?這是歷史哲學家們長期爭論不休的歷史命題,我們於此無意深入探析,只想例舉一個有目共睹的歷史事實:人類的歷史,包括歷史中的人物或人物中的歷史,大多由世上歷史學家所記錄、解釋、評價和論述,這已成為不刊之論。如何記述歷史或評價歷史人物,歷史學家們的記述論評道法不同,不外乎著重主觀,重視客觀或主客統一併重,誠為各有千秋。德國詩人海涅曾在《莎士比亞的少女和婦人》一文中說‘當今為人樂道的所謂客觀性,無非是一個乏味的謊言;描寫過去而不添加絲毫我們自己感性認識的色彩,那是絕對辦不到的。是的,因為所謂客觀的歷史學家到底是在向現代發言,他會無意識間自然而然地用自己時代的精神寫作。’家父黃現璠(原名甘錦英)的遺作《韋拔群評傳》(初稿三卷),正是用‘自己時代的精神進行寫作’的產物。儘管家父在這部斷斷續續花費30餘年深入調查、收集資料、筆耕不輟的遺著中對現代壯族歷史人物和革命英雄韋拔群的論評難免一些‘描寫過去’的感情色彩,但他在北京師範大學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研究院曾接受過11年的史學專業學習和‘虛己、貴疑、求真’的專門訓練,受到過陳垣、錢玄同、和田清、加藤繁等中外史學、國學、漢學大師的的悉心指導,因而他在這部遺著中對韋拔群的論敘和評價更多呈現出一位歷史學家客觀真實地‘記述歷史’和以‘史實為據’客觀評價歷史人物以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史家自律性,小心翼翼求證的治史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求真態度貫穿始終,沒有為時代所偏見左右,更沒有向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習慣成自然的牽強附會史觀‘俯首稱臣’,以致‘描寫過去’的感情文學色彩‘黯然失色’,實已無足輕重。”
口述史料價值
作者黃現璠生前多次深入革命老區河池、都安、東蘭、巴馬、鳳山、百色、龍州調查和收集史料,採訪過眾多親歷親聞親見右江革命的人物,他(她)們當中既有革命人物,又有民國時期曾派兵鎮壓過韋拔群領導下的東蘭農民運動的原廣西省主席黃紹竑等當時的國民黨上層人物,從而收集到大量口述歷史資料,並用於《韋拔群評傳》中,使得該書富含珍貴的口述史料價值,同時還充分反映出“黃氏三重證據法”的學術實踐意義。
多重價值
一個文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僅僅只需要“物質生產力”,同時還需要包含學術、文藝在內的“精神生產力”。不言而喻,一部“人物評傳”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它有助於精神的提升,而精神提升的關鍵在於人生意義的認同。當我們拂去蒙在往事回憶里的塵埃時,所看到的是韋拔群人生意義的閃光價值所在,是黃現璠對人生意義執著追問的精神光芒耀眼奪目,是黃現璠對開發“精神生產力”的樂此不疲。這一切無疑皆對提高和諧社會的“精神生產力”以及促進和諧社會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現實啟示意義,同時充分反映出《韋拔群評傳》所具有的存史、教育、啟智、感化、創新和致力開發“精神生產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和多重價值。
評價

《韋拔群評傳》於9月22日推出不久,立即引來了學術界的關注和主流媒體的陸續好評。9月30日,《韋拔群評傳》出版座談會在桂林市隆重舉行,10月2日,《桂林日報》對此“座談會”實況報導說“自治區人民政府原副主席梁成業以及桂林著名文史專家鍾文典等領導、專家出席。會上,與會嘉賓暢談了《韋拔群評傳》出版的現實意義,一致肯定《韋拔群評傳》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部革命烈士評傳所具有的開拓性貢獻。”繼而10月6日的《深圳晚報》介評說:“《韋拔群評傳》以宏闊的手筆再現了波瀾壯闊、風起雲湧的左右江大革命風暴,以獨特的視角和充沛的感情全面描述了韋拔群偉大而光輝的革命歷程,是革命烈士評傳的集大成者,是韋拔群烈士最新的研究成果。”接著10月20日,《南寧日報》又以“歌頌‘壯族人民的好兒子’”為題長文介評說:“國際知名民族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黃現璠(原名甘錦英)的遺作《韋拔群評傳》……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我區文史專家鍾文典等,一致肯定了《韋拔群評傳》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部革命烈士評傳所具有的開拓性貢獻,具備了學術研究的信史價值。著名文學家陸地認為:‘黃老遺著《韋拔群評傳》的推群獨步之處在於,它以韋拔群烈士光輝戰鬥的一生革命事跡為敘述經線,以韋拔群烈士的革命思想、愛國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人道思想、平等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為論評緯線,經穿緯插地著重對韋拔群思想的起源、演變和內涵進行了詳細分析與論證。這為我們與韋拔群進行歷史對話和思想交流提供了基礎。’”緊隨其後的10月22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主管的《中國新聞出版報》以“壯族首位大學教授為英雄韋拔群立傳”為題,對《韋拔群評傳》進行介評道:“《韋拔群評傳》展現了壯族無產階級革命烈士韋拔群同志的光輝事跡。該書系我國壯族第一位大學教授、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教授遺著,由其後人甘文杰和甘文豪重新整理出版。壯族歷史英雄人物專著《韋拔群評傳》,以獨特的視角,以中國近現代史和壯族文化尤其是桂西壯族文化為背景,多角度、全方位詮釋了韋拔群的成長軌跡,是關於韋拔群烈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共17章,近100萬字,圖文並茂,史料翔實。該書在對韋拔群進行評傳的同時,還涉及了眾多韋拔群的戰友。”《桂林日報》見狀不甘落後,於10月25再次刊載了“關於《韋拔群評傳》”長文一篇,全文主要摘自《韋拔群評傳》“後記”內容。11月2日,南方報業集團旗下的《南方都市報》

以“壯族人民的好兒子”為題給予了好評。12月23日,《中國圖書商報》以“再續壯家英雄譜”介評說:“該書以宏闊的手筆再現了波瀾壯闊、風起雲湧的左右江大革命風暴,以獨特的視角和充沛的感情全面描述了韋拔群偉大而光輝的革命歷程,是革命烈士評傳的集大成者,是韋拔群烈士最新的研究成果……《韋拔群評傳》是黃現璠教授繼《儂智高》和《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出版後又一部壯族歷史英雄人物的專著,以獨特的視角,以中國近現代史和壯族文化尤其是桂西壯族文化為背景,多角度、全方位詮釋了“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和“人民民眾的領袖”韋拔群的成長軌跡。該書融故事性、史料性為一體,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是了解和研究、繼承和發揚韋拔群革命精神的理想讀本,也是了解和研究左右江革命史的理想史料文獻。與此同時,陳吉生教授和黃文魁編審於2008年12月分別在《廣西社會科學》和《河池學院學報》以《實事求是的人物史評推群獨步的大家典範——黃現璠遺作〈韋拔群評傳〉讀介》(《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2期)、《觸摸歷史的心靈之旅 ——黃現璠遺作〈韋拔群評傳〉介評》(《河池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為題對該書於寫作手法上的創新以及具有的思想內涵和學術價值進行了數萬餘字的詳細分析和高度評價。
2009年,《中外書摘》2009年第1期摘錄書中內容並以《韋拔群真實相貌未解之謎》為題進行了介紹。特別是“人民網”於2009年12月10日在“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人物長廊”中摘錄書中內容並以“韋拔群真實相貌未解之謎”為題發布介紹後,以“中國作家網”、“中紅網”為首的全國30多家官方網站先後轉載了“人民網”的發布內容。
人物簡介

韋拔群(1894 - 1932)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毛澤東、彭湃、韋拔群)之一,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之一。廣西東蘭人。壯族。曾用名韋秉吉、韋秉乾、韋萃。韋拔群於1921年開始領導農民鬧革命後,由於深受各族人民的敬愛,人們民眾親切地稱他為“拔哥”。1908年起,先後在東蘭縣高等國小堂、慶遠府中學堂和桂林法政學堂就讀。1916年,反對袁世凱稱帝,招募100多名青年到貴州護國軍熊克誠部參加討袁,任連附。後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到黔軍任參謀。1920年離開黔軍,到廣州參加改造廣西同志會,任政治組副組長。1921年9月回東蘭,成立改造東蘭同志會。1923年7月至10月,三次率領農民武裝攻打東蘭縣城。1925年春,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後被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委派特派員,5月回到東蘭武篆,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8月成立東蘭縣農民協會。9月,在武篆舉辦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先後為右江地區各縣培訓農運骨幹500多人。翌年2月,為反抗桂系當局"進剿"農軍,率農軍退入西山,成立東蘭縣革命委員會,任主任。9月,指揮農軍攻占東蘭縣城。1927年6月,任廣西臨時軍政委員會(亦稱三南總部)常委和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一路總指揮,抗擊進犯東蘭、鳳山的國民黨軍,1929年夏,俞作柏、李明瑞主桂政,接受中共代表鄧小平的勸說,開放工農運動。8月,到南寧出席廣西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當選為農民協會籌備處副主任委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出席中共東蘭縣第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縣委委員。11月初,率農軍攻占縣城,頒布了《廣西東蘭縣革命委員會最低政綱草案》。12月11日,參加領導百色起義,任紅七軍第三縱隊長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率隊肅清各地反動武裝和參加隆安、亭泗戰鬥。1930年初,紅七軍主力到黔桂邊開展游擊戰爭,率縱隊留守東蘭、鳳山根據地。4月,從上海回來的鄧小平在武篆與韋拔群一道進行土地革命試點工作。11月,紅七軍集中河池整編,被任命為二十一師(後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師長。紅七軍主力北上後,授命率約100人回右江地區,擴建部隊,堅持根據地。多次粉碎桂系軍隊的殘酷“圍剿”。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2年10月19日,在東蘭縣被叛徒殺害,時年38歲。
作者簡介

黃現璠,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生於1899年11月13日,卒於1982年1月18日。扶綏縣渠舊三合村人。原名甘錦英,壯族。1922年考入廣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6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受教於陳垣、錢玄同等名師,經預課、本課、研究院九年學習。1935年留學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研究院,導師為日本東洋史學大家和田清、加藤繁。留學期間,經師友原田淑人教授介紹,結識當時滯日的中國學者郭沫若,時常往來論學,互受切磋之益。1937年11月從日本歸國後,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現廣西師範大學)等校史學教授,為我國“壯族首位大學教授”。曾先後兼任廣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廣西大學訓導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廣西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等職。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為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訪問團廣西分團副團長、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委員、“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副組長。相繼當選為廣西省第一、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1957年7月,出席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1958年2月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出決議,“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從而被錯劃為中國歷史學界和壯族頭號大右派。1979年,右派冤案得以徹底平反後,黃現璠相繼當選為第一屆中國民族學研究會(後改名為中國民族學學會)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編輯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顧問、第一、二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2年1月18日病逝於桂林市醫專附屬醫院。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武生之後
二、敢說敢為
三、愛聽故事
四、助人為樂
第二章 漫漫求索覓出路
一、告別學堂
二、行萬里路
三、討袁護國
第三章 農民運動先行者
一、改造東蘭
二、早期農運
三、宣傳革命
四、帶頭清算
五、“三三同盟”
六、組建武裝
七、《敬告同胞》
第四章 武裝鬥爭戰鼓擂

一、“九九同盟”
二、實彈演講
三、組織能力
四、抓捕惡霸
五、三打東蘭
六、開先河者
第五章 東蘭革命轉折點
一、吸取教訓
二、思想火花
三、三赴廣州
四、農所學習
五、返回家鄉
第六章 星星之火終燎原
一、創立農會
二、開辦農所
三、授教解惑
四、打擊土劣
第七章 反擊鎮壓獲勝利

一、東蘭慘案
二、西山紅旗
三、游擊戰術
四、雙管齊下
五、“蘭案”調查
六、最後勝利
七、元兇下場
第八章 右江農運掀高潮
一、農會遍地
二、發揮職能
三、解放婦女
四、再辦農所
第九章 革命思想騰飛躍
一、光榮入黨
二、“個人主義”
三、模範黨員
四、領導集團
五、“無敵無我”
第十章 粉碎新桂系進攻

一、“堅壁清野”
二、三南總部
三、農軍實力
四、軍事部署
五、暴動烽起
六、設集中營
七、化整為零
八、成功要件
第十一章 民族思想放光輝
一、尊重瑤胞
二、幫助瑤胞
三、團結瑤胞
四、並肩戰鬥
五、勇救拔哥
第十二章 壯大發展迎輝煌

一、轉危為安
二、外出指導
三、鄧斌來了
四、形勢大好
五、解放東蘭
六、《最低政綱》
第十三章 右江革命根據地
一、起義前夜
二、百色起義
三、紅色政權
四、清匪反霸
五、抗擊桂軍
第十四章 土地革命開新篇
一、龍州之戰

二、親切會面
三、分田分地
四、辦共耕社
五、兩個條例
六、革命成果
七、形勢報告
第十五章 四個習慣堪風範
一、吃苦耐勞
二、生活儉樸
三、靈活機智
四、大膽勇敢
第十六章 紅軍整編形勢變

一、收復百色
二、平馬會議
三、河池整編
四、重組部隊
五、形勢變化
第十七章 保衛根據地之戰
一、一反“圍剿”
二、寨洞禦敵

三、反圍困戰
四、二反“圍剿”
五、向外發展
六、堅持鬥爭
七、三反“圍剿”
八、軍事思想
餘論 韋拔群死後之謎
後記
評傳書摘
代序一
黃榮①
1927年“四•一二”事變和“七•一五”事變相繼發生後,國民黨反動勢力大肆屠殺共產黨人。為了培養更多的農民運動骨幹來與地方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廣西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以田南道農民運動辦事處名義於同年7月開辦了“田南聯縣農民運動講習所”(又稱“東蘭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來自東蘭、鳳山、都安、河池等縣的學員,共200多人。我作為東蘭西山(現屬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思想進步青少年之一,被鄉農會選派保送到農講所學習,當時剛滿16歲。學習期間,得到農講所主任兼教員韋拔群(人稱拔哥)同志諸多的教誨,受益良多。學習結業後,我被“拔哥”派回西山從事農民運動的領導工作。1930年11月河池整編後,我隨紅七軍轉戰萬里,經過艱難困苦的一萬二千里的長征,北上到達江西中央蘇區,隨即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多次反“圍剿”戰鬥,接著又加入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行列,繼而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受張雲逸同志的邀請和黨組織的安排,我奉調回廣西工作。至此,我離開家鄉已有20多年,韋拔群同志早已為革命光榮犧牲。每當回想起當年在農講所學習的情景,“拔哥”的音容笑貌依然記憶猶新。

黨和國家第一、二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曾先後給予韋拔群同志高度評價。毛澤東曾對身邊擔任警衛工作的都安籍瑤族戰士說:韋拔群“是壯族人民的好兒子,農民領袖,我們黨的好乾部!”鄧小平曾題詞說:韋拔群同志“不愧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不愧是名符其實的人民民眾的領袖……不愧是一個模範的共產黨員。”足見韋拔群同志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蓋棺論定的一位領袖、英雄人物,所以長期以來他一直成為黨史專家和學者們研究論述的熱點。早在1959年,已故全國人大民委主任謝扶民即撰寫出版了《韋拔群》一書。隨後,《韋拔群》、《回憶韋拔群》、《韋拔群傳》、《中華英魂韋拔群》、《中國現代農民運動早期領袖韋拔群》等作品相繼問世。這些作品皆以文學紀實和回憶錄形式,從不同角度對韋拔群多姿多采的革命事跡進行了敘述,讀來感人肺腑。但略感美中不足地是它們皆未對韋拔群的思想內涵進行研究、論證、分析與評說,故而未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人民民眾領袖”韋拔群光輝英雄形象。而黃現璠教授的遺作《韋拔群評傳》,恰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同時,它還體現出了幾個方面與眾不同的特點:作者以親自調查、訪問眾多知情人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以馬列主義唯物史觀為導向,在汲取前人豐碩的調查整理成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從經與緯的廣泛角度對韋拔群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予以了全面敘述,對一些重要史事進行了研究論證和辯析糾誤,澄清了以往史料記載上若干含糊不清的事實,披露了一些至今尚未見諸於世的第一手訪談史料。作者還以歷史學家眼觀世事人物的開闊和深邃視野,以壯族歷史文化為大背景,將韋拔群同志置於中國現代革命這一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大舞台上,運用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將史事、史論、史評有機地結合起來,對韋拔群同志的革命思想、愛國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人道思想、平等思想、經濟

思想、軍事思想的起源、演變和內涵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論證,深入探索了韋拔群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以及出身於地主家庭的韋拔群如何從一名三民主義信徒轉變為一名堅定共產主義“壯士”的演變之跡,剖析了“韋拔群思想”形成、演變和逐步升華的過程,解明了馬列主義“社會革命”理論、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思想以及壯族傳統文化是造就韋拔群成為一代真英雄的根本要因。這些皆為前所未見的研究成果。正如作者於書中所言:“韋拔群不是一位革命理論家或革命思想家。無論在大革命時期,還是在土地革命時期,韋拔群始終都是一位堅定不移的革命宣傳家、組織家、實幹家和領導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獨具一格的思想。論評韋拔群的思想時,必須以他的革命實踐活動和言行以及從中體現出的理性認識和思維為基礎,這是筆者之所以分期先詳述韋拔群的革命實踐活動然後再加以論證和評說韋拔群的思想得以成立的前提條件。否則,若像其他學者那樣,千篇一律地以歷史人物的作品、理論和思想論著為據來論評歷史人物的思想和功過,《韋拔群評傳》即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空泛之作。不能因為韋拔群沒有革命理論和思想論著問世從而對他於長期革命實踐活動中無處不顯的思想火花(包括他的革命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人道思想、平等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視而不見。只有經線的‘傳記’敘述而沒有深入條分縷析的緯線‘論評’,顯然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勞動人民的英雄……人民民眾的領袖……模範的共產黨員’韋拔群的真實形象,揭示出這位歷史人物所具有的豐富思想內涵,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同時還是筆者撰著前所未見的《韋拔群評傳》的動因和動力,旨在將‘傳’與‘評’融會貫通,打破現代革命史上無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評傳問世的不正常現象 。”可見黃現璠教授晚年依然老而不朽,思想從未僵化,能夠與時俱進。他自始至終十分重視開拓性研究的治學風格躍然紙上,由這種治學風格寫出的《韋拔群評傳》以及從中體現出的重要開拓意義,不言而喻。

《韋拔群評傳》以史事為經和以論評為緯進行經穿緯插縱橫論述的同時,還附有大量的注釋引文以及一些插圖,使得本書不但具有革命英雄事跡的可讀性、感染性和圖文並茂的生動性,而且具備了學術研究的信史價值。加上黃現璠教授的後人整理本書時,採用了一些涉及韋拔群烈士事跡的新問世史料,使得《韋拔群評傳》所用史料新舊摻合,既彌補了部分舊史料完整性的不足,又對黃現璠教授所述內容和學術觀點進行了充實與強化輔助,還避免了《韋拔群評傳》藉以論評的史事的過時性和局限性,從而充分揭示出弘揚壯族模範共產黨員韋拔群的高尚品質和無私精神以及當今全黨全國正在進行的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所具有的現實詔示意義。
《韋拔群評傳》所具有的這些特點,皆為前人作品所無,開卷讀來顯而易見它獨具一格的特色。
我與黃現璠教授相識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我倆同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開會時經常見面。加之,我倆同為壯人,見面說起壯話來雙方都有一見如故之感,因而我對黃現璠教授還是有所了解的。
1937年秋,黃現璠教授從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畢業回國後,長期在高等院校從事史學教學工作,同時致力於學術研究,成果斐然,創造過眾多第一。他是壯族史上第一位大學教授和世所公認的壯學宗師。中國學術界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黃現璠教授於20世紀撰述發表的研究成果,大多具有開拓意義和創新價值。他於1932年與同窗編著的近百萬字《中國通史綱要》上、中、下冊(北平文化學社初版),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學界問世的中國通史先聲之作;1936年他撰著的《唐代社會概略》 (商務印書館初版、再版),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學界問世的第一部關於唐代社會史研究的專著;1936年他撰著的《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商務印書館初版,台灣文星書店初版、再版),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學界問世的第一部關於中國學生運動史研究的專著;他在20世紀40年代相繼發表的大量關於中國社會生活史的研究論文,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史研究早期階段的代表作;1957年他撰著的《廣西僮族簡史》 (廣西人民出版社初版),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壯族歷史文化的專著;1983年他撰述的遺著《儂智高》(廣西人民出版社初版),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正面研究和評價民族英雄儂智高的專著;1988年他與門生合著的遺作《壯族通史》(廣西民族出版社初版),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壯族歷史文化的通史。至於這本即將出版的《韋拔群評價》所具有的開拓創新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從中國先秦史、中古史、近代史至到現代革命史,黃現璠教授皆有專著和大量論文問世,一部名符其實的“中國通史”不但讓黃現璠教授從頭到尾研究透徹,寫來得心應手,而且具有極高的開拓意義和創新價值。學術研究以“理論建構”和“開拓創新”最富有價值,這已成為學界共識。所以,學林名賢將黃現璠教授譽為“桂海學術泰斗”、“學者中的學者”,確屬實至名歸。
重視開拓創新,自成一家之言,可說是黃現璠教授終身從事學術研究的最大特色。為了收集韋拔群同志的革命事跡,黃現璠教授曾多次到我家做客訪談,我不斷鼓勵他早日完成。不料他剛完成《韋拔群評價》初稿三卷,尚未交付出版,便與世長辭了。現由他的後人整理後交付出版的同時,約請我寫篇序,深感榮幸之餘,樂而為之作此代序,以告慰老友的在天之靈。
注釋:① 黃榮,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務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等職。此序作於2006年10月9日。
第一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武生之後
話說清光緒二十年甲午正月初一(1894年2月6日)這天,廣西東蘭縣中和鄉(新中國成立後相繼改為中和區、武篆)東里屯富裕壯家韋爾章的院裡,一片歡聲笑語,喜氣洋洋,婦女們忙著迎送登門拜年的親朋好友,沉浸在大年初一熱鬧非凡的新年氣氛中,各人臉上都按捺不住家中媳婦即將出產的緊張和喜悅…… 在壯族人家裡,婦女懷孕,特別是新媳婦有喜,家族上下都十分重視。這不僅僅是公公對孕婦的關心愛護,還關係到一個新生命的前途,甚至涉及家庭、家族乃至民族的興衰。這不,上個月韋天寶為讓懷孕的兒媳母子平安還請過布麽(即麽公)來解邦,以驅邪除惡。今天是兒媳10月懷胎一朝分娩的日子,難怪韋家無一人出門。韋爾章雖坐在客屋內與前來拜年的親友們漫無邊際地一邊聊天,一邊喝著烈酒,吃著大年三十晚上特意剩下的殘菜,但他一直目不轉睛地盯著內屋的門帘。韋爾章的父親韋天寶(一說韋懷寶)一大早起來就在奉祀祖先的神台上燒香敬祖,祈願韋家新年吉祥,歲歲平安,人丁興旺。敬完祖後他就一直在正屋裡來回踱步,臉上的表情顯然與眾不同,洋溢出一種渴望與不安相交織的神色,目光不時向內屋看上幾眼,耳朵似乎在極力分辨著內屋的動靜……平日操勞的家僕和長工這時心不在焉地幹著瑣事碎活,從遠處忐忑不安地望著主人走來走去。

突然,內屋傳來“哇”的一聲,洪亮的哭聲驚天動地,非同凡響。聞聲後,韋爾章猛地一下跳起躥進屋來,韋天寶立即停止了走動。只見接生婆從內屋一溜小跑進到正屋,上氣不接下氣地稟告道:“恭賀阿公喜得貴孫,母子平安,上上大吉。”韋爾章聽後喃喃自語道:“祖先保佑,祖先顯靈……”韋天寶下意識地轉身在神台牌位前又點上香,俯首拜道:“謝謝祖先顯靈,甲午添丁。”然後轉身喜形於色地對高興得正在發獃的兒子韋爾章說:“韋家又要發了。”在座的人紛紛起身道喜。
這個新生的男嬰,就是日後名揚神州的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拔哥)。小傢伙一出娘胎就令鄉親鄰里驚訝不已,他重達9斤,哭聲洪亮,有力地伸著胳膊蹬著腿,一雙大眼睛特別有神,滿臉稚色中透露著一種神秘的靈氣。前來恭賀道喜的鄰友親朋見後都私下議論:“這小子臉方貌俊,面善相祥,眼睛放光,日後必定出人頭地,名揚壯鄉。”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