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貨半月刊》

《食貨半月刊》

二十世紀30年代供學者發表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文章的半月刊。由陶希聖(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主編。1934年12月 1日創刊﹐上海新生命書局出版發行。自第一卷一期起(每半年十二期為一卷)至第六卷一期止﹐共出版六十一期。1937年7月1日第六卷一期出版後﹐即停刊。後在台灣於1971年復刊﹐改為月刊。

基本信息

簡介

《食貨》半月刊是在中國社會史論戰及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的背景下問世的學術刊物。主編陶希聖聲稱該刊的宗旨是﹕集合正在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史尤其是正在蒐集這種史料的人﹐把他們的心得﹑見解﹑方法﹐以及隨手所得的問題﹑材料披露出來。陶希聖提倡讀書﹐提倡一點一滴地蒐集史料﹐強調理論和方法非先取得充分的史料﹐不能證實﹐不能精緻﹐甚至不能產生。《食貨》半月刊的出版,引起學術界各方面的重視,對當時及以後中國經濟﹑社會史的研究具有一定影響。

歷史沿革

起名

1934年12月1日,在陶希聖的努力下,以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名義創辦的《食貨》半月刊由上海新生命書局發行。刊物原名《史心》,後受正史中“食貨志”的啟發,取名《食貨》。

發行

據《食貨》第3卷1期記載,當初《食貨》“頂先每期只印兩千份,打算發出一千五,留五百預備作合訂本,供給將來的需要。創刊號發出後一星期,發行人被迫再版一千。到了第一卷五六期,發行人便每期印四千,發出三千三,贈閱‘食貨’會員兩百,留下五百份作合訂本”。一份學術刊物,在短短的一年的時間,就形成這樣的發行量,在1930年代不能不說是相當可觀的了。

風行讀物

國內致信

大夏大學的梁園東,曾致信陶希聖說:“《食貨》在大夏為最風行之讀物,大夏出有《歷史社會論文索引》,對《食貨》論文幾無篇不索,可見同學等之愛好。”晚年的錢穆亦回憶說:“時(顧)頡剛在燕大辦一《禹貢》,陶希聖在北大辦一《食貨》,兩雜誌皆風行一時。”

國外評價

關於民國時期對新史學的發展起有關鍵性作用的學術期刊,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的張春樹認為是1926年6月開始發行的論文集型的學刊《古史辨》、1927年11月開始刊印的《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1928年10月刊行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4年3月發行的《禹貢》半月刊和1934年12月創始刊的《食貨》半月刊。對於這幾個學刊的史學貢獻,張春樹概括了四個方面:“(1)擴大國史研究之領域與資料之範圍;(2)開拓歷史解釋之架構與範疇;(3)加深史學分析之角度與幅度;(4)養成眾多之具高度史才、史學、史識並多具科學分析方法之青年史學家。總其成果,便是引導中國之史學研究進入以境域,為近代中國史學標界立基。”

其他影響

此外,日本東洋史的研究領域,也受到《食貨》的影響。《食貨》每期約有60%銷到日本,成為日本研究中國史學者的必讀之刊。陶希聖的一些著作也相繼被譯成日文或英文。所以有日本學者讚譽陶希聖主編《食貨》時期,為“陶希聖時代”,此後又稱陶希聖為“中國社會史開山祖”。

《食貨》半月刊目錄 

第一卷

創刊號

漢代的官府工業-鞠清遠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雛形-何茲全魏晉南北朝時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李旭天寶亂後農村崩潰之實況-黃榖仙王安石以前田賦不均與田賦改革-陶希聖宋代都市的夜生活-全漢升 編輯的話-陶希聖

第二期

魏晉時期社會經濟的轉變-武仙卿唐代絹帛之貨幣的用途-(加藤繁著),傅安華譯中國廟市之史的考察-全漢升十六世紀間中國的採金潮-陶希聖搜讀地方志的提議-陶希聖地方志的讀議-鞠清遠編輯的話-陶希聖

第三期
商鞅變法與兩漢田賦制度-劉道元三國時代的人口移動(補三國志初稿之一)-陳嘯江部曲沿革略考-楊中一元代佛寺田園及商店(讀元史隨筆之一)-陶希聖編輯的話-陶希聖

第四期
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全漢升唐代的賤民-楊中一官戶的異義-楊中一唐代玄宗以前的戶口逃亡-傅安華 初期的白蓮教會(附元律中的白蓮教會)重松俊章著(陶希聖譯)元代彌勒白蓮教會的暴動(讀元史隨筆之二)-陶希聖編輯的話-陶希聖

第五期
對於研究中國經濟史的一點認識-湯象龍近代都市的研究法-吳景超二十五史文化史料蒐集法-陳嘯江研究中國經濟史之方法的商榷-王瑛附註-陶希聖讀方誌瑣記-瞿兌之三國時期農村經濟的破壞與復興何茲全唐宋之家族同產及遺囑法仁井田升唐代高利貸及債務人的家族連帶責任楊蓮生輯朱梁的農村復興熱嵇文甫元代江南的大地主陶希聖編輯的話-陶希聖

第六期
食貨學會本年六項工作草約-陶希聖西晉末的流民暴動-武仙卿從四民月令所見到的漢代家族的生產-楊聯升"一畮三甽,歲代取"楊中一唐代官僚地主的商人化傅安華南宋兩浙之鹽政張家駒元代的寺產鞠清遠滿族未入關前的經濟生活馬奉琛南方各大學雜誌中國經濟社會史論文索引食貨學會通告

第七期
西周時代的生產概況曾謇周代土地制度與井田高耘暉西漢奴隸考武伯綸兩漢奴隸制度戴振輝(補白)奴隸與僱工的比較(後漢)五胡亂華前夜的中國經濟倪今生讀元代奴隸考鞠清遠元代西域及猶太人的高利貸與頭口搜尋陶希聖編輯的話(說到罵的哲學)陶希聖中國經濟社會史論文索引

第八期
經濟理論與經濟史(桑巴德著)連士升對本刊的批評與貢獻呂振羽(補白)"鬼市子"與"黑市"全漢升五胡亂華明日的中國經濟倪今生(補白)清代都用銀"質任"解(一)茲全(二)中一唐代的戶稅鞠清遠金代猛安謀克的土地問題陶希聖

第九期
方法與材料(通信)李秉衡第一信第二信附註陶希聖宋代女子職業與生計全漢升元代系官匠戶研究鞠清遠明代彌勒白蓮教及其他"妖賊"陶希聖編輯的話陶希聖北京大學自有刊物中關係論文索引姬信之

第十期
近三十年國人研究中國社會史論文提要擬議李秉衡南朝大族的鼎盛與衰落武仙卿唐代之高利貸事業劉興唐天寶亂後唐人如何救濟農村(上)黃榖仙五代的都市與商業陶希聖宋室南渡後的南方都市張家駒編輯的話陶希聖三十八種刊物中中國經濟社會史論文目錄索引

第十一期
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何茲全天寶亂後唐人如何救濟農村(下)黃榖仙五代的莊田陶希聖遼代奴隸考傅衣凌明代採礦事業的發達和流毒(上)龔化龍編輯的話陶希聖中國經濟社會史論文索引(五)

第十二期
周代土地制度與井田高耘暉兩漢貨幣制度韓克信兩漢官俸蠡測褚道庵宋代廣州市對外貿易的情形程維新十一至十四世紀的各種婚姻制度陶希聖明代採礦事業的發達和流毒(下)龔化龍編輯的話陶希聖中國社會經濟史論文索引(六)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中國通史綱要》
《廣西僮族簡史》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唐代社會概略》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光明日報》
《壯族通史》
《掃蕩報》
《儂智高》
《進展月刊》
《食貨半月刊》
《中國通史講稿》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西大情緣》
《國防周報》
《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
《文化建設月刊》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
《學術論壇》
《元代佃戶之生活》

《廣西社會科學》
《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
《廣西民族研究》
《風雨同舟十三年》
《中國文化史》
《漢族對外抗戰史》
《漢武為爭漢族之生存而戰》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春秋戰國人之發現與人之平等》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
《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
《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
《周代無井田制》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
《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

《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
《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
《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
《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
《中國生活學——食衣住行通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
《韋拔群評傳》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
《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
《新教育》
《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師大月刊》
《西大學報》
《高中外國史》
《中國史講義》
《關於廣西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
《秦代通史》
《南宋末年河北山東義軍》

《嶺外壯族匯考》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
《僮瑤族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元代被壓迫階級之漢南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
《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通史》
《中國殷代社會史》
《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
《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
《西南民族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史》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
《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中國歷史文選》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
《春秋五伯無一為尊周》
《隋唐五代史》
《民國史斷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