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題名:《周代無井田制》作者:黃現璠
刊名:《掃蕩報》、《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刊期:第八期
日期:1941年3月19日、2004年7月
分類:歷史
簡介
《周代無井田制》是史學大家黃現璠教授早年撰寫的一篇史學名作,最早於1941年3月19日發表在《掃蕩報》第八期的“文史地周刊”版。隨後於2004年7月收錄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作者於文中對周代有無井田制的問題展開了全面論述。作者於文中引經據典,對古人的數字觀有所置疑,提出了周代無田井制的主張。成文背景
井田制之有無,古今爭辯眾矣,然其所論多不從大處著想,博而寡。余今否認井田之說的最大理由,即周天子無土地授民是也。周為封建社會,封建者何?即天子以土地,封授諸侯,建立國家者也。諸侯有封地,卿大夫有采邑,封地之使用權,非天子所有。即瓷內之地,亦分賜卿大夫,亦非天子所有。全國土地,一再分割,所存無幾,而謂天子以土授民,行井田制,寧有是理乎?作者略歷
黃現璠本名甘錦英,廣西扶綏人,清光緒二十五年生。
少孤貧,性穎異向學,伺塾中授業,潛聽之,所肄書,皆可熟誦,塾師奇之,特延入館。然家貧如洗,所讀之書皆借於人,故刻厲益甚,晨起雞鳴,夜讀月下,勤勉如此也。
年二十七,會北師大舉士,現璠苦習三晝夜,應試獲錄。是歲,負笈上京,入北師大預科。所閱頗廣,喜史籍,好《日知錄》,心折亭林。越二年,復入史學系,師從陳垣、鄧之誠、蕭一山諸賢。以資罄,遂謀職助學,兼授國文、歷史。不數年,舉送研究所,治考據、音韻諸學。
又窮搜西洋諸典,得魯濱遜之說,欲以彼之精華,匡我之所不逮。是時,倭釁關外,以窺中原。現璠深疾之。嘗謂:「族之存亡在於史,教本其根也。」繼而撰文過之,欲省國人。初,文呈錢玄同,評曰:「觀念進化,議論激昂。持之有理,點評中肯。」遂薦校刊之。而現璠平生治學之旨「無權威、無頂峰、無禁區」,蓋自是始。
民國二十四年冬,欲赴美遊學,資乏未行。或聞日本西學盛,遂東渡,入東京帝國大學,習史學。翌年春,得桑梓資給,攻碩士。時郭沫若同旅日,現璠屢造府拜謁,頗受教。
二十六年,七七事起,現璠還國,充教職。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桂林師院教授。又兼《國防週報》編撰,抽筆承明,以振國人。
三十九年,滇蜀繼陷,現璠素與國府有隙,遂投新政,以民國舊士,贈人大代表、民族委員,皆清職。
公元一九五八年,中共禁士人清議,大索天下,現璠之名,赫然在首,流荒服。一九七九年,鄧小平主政,復啟用,贈政協委員,雖年屆耄耋,猶力行為人洗冤。一九八二年,卒。
初,現璠考論多奇詭,謂「三代無奴」、「農師非后稷」,言既出,舉世為詫。然極重躬行,執言仗義,每聞世間不平事,奮袂攘襟,拍桉而起。平生著述豐碩,不復贅列。
內容精要
有論者曰天子雖無土地授民,然周已大一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濱,莫非土臣。”蓋可頒布法規,通令諸侯施行,不必親以地授民而後可。是又不然,周之中央集權,是相對而非絕對,可能而非必然。天下宗周,固諸侯所承認。然周只能宗之,非真能命之,諸侯亦只能宗周,非真受命於周,所謂“朝諸侯而有天下”是也。諸侯與天子之關係,唯有一朝,不朝即無關係,天子亦即無天下,非如後世有君臣之義。諸侯內政,天子向不過問。事實上,亦無權過問。例如君位傳授,魯多行兄終弟及制,齊晉及其他國,則行父子相傳,各隨其便,皆不同周之傳嫡制,又如到任呈報,齊太公五月,魯伯禽三年亦皆聽之。周無一定法規,諸侯亦不一定用周制,而謂井田之制,周能通令,行諸天下,又寧有是理乎?施行井田制,大前提必須是天子有充分土地,以及中央權力健全集中,而周於此兩點未之能行,則井田制之實施,不知從何說起。商鞍施政時,秦國尚未統一全國,縱有井田制,商鞍究有何權以廢之,此不通之論也。戰國之世,人口增加,且以諸侯混戰,豪強兼併,土地集中於少數大地主,貧者地無立錐,社會問題至為嚴重。學者篙目時艱,亞謀良策。儒家以孟子之流,主張行井田制; 農家如許行之流,主張君民並耕; 法家乃商鞍之流,主張盡地力,各種流派,呈方獻計,不一而足。井田制,欲以口舌以輿論勸導大地主交出多餘土地,分賜貧民,無異於與虎謀皮,空費心計,對牛彈琴。並耕論,欲求養尊處優之君主,與民共同勞作,使社會無剝削、無階級之分,事實上,也不過是紙上談兵,亦難實行。法家認為:此類主張皆不合實際,反不如主張提高生產效率,盡地力以救民生之苦,方能解決人多土少之國情問題。商秧決裂吁陌,即盡地力之教,實屬仁心兼仁政,惠政而非暴力,於廢井田何與焉。
主張
1.觀周代農業生產形態,從史書上亦未見大規模之莊園經濟。亦未見小農場之井田組織。第一,大規模之耕作。《詩經》有“千耦其耘”〈《周頌“載芟》〉、“終三十里”(《噫嘻》)之耕作。井田之制,只有方里為井,八家之口八,八八六十四人,焉與三十里,焉有千耦乎?
第二,大量之農作物。農奴為大地主耕作,收穫豐碩,《詩經》有“千斯倉"、“萬斯箱”(《小雅哺田》〕,“萬億及秭”(《周頌咩年》)之詠。即農奴本身,亦有“獲之桎桎,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周頌“良耜》〉之收穫。試問井田制,八口之家,能有百室乎?。
2.從周代勞力上言之,井田制也難以成立實施。所謂井田之制,即“九夫為井,井間有溝,四井為邑,四邑為邱,四邱為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為一成,成間有洫@,其地百井,而方十里,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為一同,同間有澮,其地萬井,而方百里,百里之間,為澮者一,為洫者百,為溝者萬……非塞溪壑平澗谷夷邱陵破墳墓……不可為也。縱使盡能得平原曠野而遂規畫〔劃〕於其中,亦當驅天下之人,竭天下之糧,窮數百年專力於此不治他事,而後可以望天下之地,盡為井田,盡為溝洫。”〈《文獻通考“田賦一》卷一〉由此可知,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井田之制,實不易行,且難以實施。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