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是中國人類學先驅黃現璠教授生前撰寫的一篇名作,分別於1946年12月29日、1947年1月11日、1月25日連載於《廣西日報》桂林版《新教育》專刊。作者於文中對20世紀30年代貴州廣西交界地邊區的教育狀況進行了論述。

基本信息

題名:《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作者:黃現璠
刊名:《廣西日報》、《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日期:1946年12月29日、1947年1月11日、2004年7月
分類:人類學

簡介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是中國人類學先驅黃現璠教授生前撰寫的一篇名作,分別於1946年12月29日、1947年1月11日、1月25日連載於《廣西日報》桂林版《新教育》專刊。後於2004年7月收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一書。作者於文中對二十世紀世紀三十年代貴州廣西交界地邊區的教育狀況進行了論述。1945年46歲,4月,在廣西大學組織“黔桂邊民考察團”,任團長,帶團深入貴州榕江大有鄉一帶考察苗民社會歷史現狀,收集史料。本文即根據作者所見所聞撰成的一篇調查報告,文中言及了黔桂邊區教育堪憂的現狀以及自己調查中的所感所惑,該文被稱作黃現璠早期人類學調查的重要成果。

成文背景 

黃現璠到黔桂邊區去考察苗民社會生活狀況,已經三次。第一次在一九四三年八月,帶領中山大學學生到龍勝三江等縣;第二次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帶領廣西大學學生到貴州榕江大有鄉一帶;第三次在一九四五年九月,帶領助手到廣西融縣。三次考察,由於經費及時間有限,難以廣泛仔細深入地了解到苗民社會生活的全般狀況,但考察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惑,對苗民社會生活有了深切的體會與認識。毋庸置疑,深人山區實地調查及體驗生活,比起在大學課堂上講授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有趣和生動得多。

作者略歷

黃現璠(1899-1982)
壯族人類學的創始人,壯學宗師。原名甘錦英,壯族,祖籍廣西扶綏縣。1926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在學九年,後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歸國後,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等校史學教授,為我國壯族第一位大學教授。曾兼任廣西大學訓導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相繼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第一屆中國民族學學會顧問、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先後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為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99年11月“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年紀念座談會”在廣西師範大學隆重舉行,會後廣西師大編印《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一冊和出版了《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一書。

內容摘介

第一次赴龍勝、三江等縣考察,到村住“清心學校”、“國民學校”時適舊曆八、九月,各校空無一人,鄉村長皆說是放暑假之故,不過各校給我們的印象令人吃驚,如教室里無黑板、無桌椅,狹陋不堪,實叫人難以相信他們是真正在辦學辦教育。據介紹,平時縱偶爾上課,亦不過是短期之事。三江縣八豆鄉幾馬村“國民學校”設在寨中鼓樓裡面,一間教室,室壁上貼有學生名單三十九人。但我們抵達時,未見一名學生上課,校中空無一物,學生如來也恐無處可坐。據介紹:校長為外村人,不常在校。平時只是為收束惰(即學費,下同)而來,有學生則教,無則歸,從不去勸告學生接受教育。苗民生活困難,需要小孩幫工看牛,亦樂於如此,以致所謂教育有名無實。為何如此?實為應付官府。苗民出錢,教員獲利,一舉兩得,何樂不為。而於教育,毫無補益,我當時對此感觸甚多。
由幾馬村去另一苗寨,路經高亞村,我們入該村“國民學校”休息食粥,見該校桌椅甚少,滿桌灰塵,無一學生人影,根本不能稱作一個教育機關,問其負責人,為何如此景象?答曰:“放假。”再問何以才有數張桌椅?負責人面色驚慌,無以為對,在我一再追問下,他被迫承認前日接到縣裡公文,言:“黃(現璠)團長率隊考察縣內各校,責令慎重應付。”云云。因恐事情敗露,將受上峰懲處,故有我們所見之虛設桌椅。後到各處考察,所見之“國民學校”景象,大同小異,多亦如此。
有些地方,甚至不做官樣文章,連空有虛名的“國民學校”之名亦無,以示他們抵抗官府,拒絕教育,我們無權責之,只能開導勸告幾句。據介紹:三江縣曾設有一所國民學校,專為苗民子弟開一特別班,要求苗民選送學生上學。高武村附近有一家之女,被指定送去讀書,她不願父母亦不願讓她上學,但官命難違,無力反抗,結果她為抗拒上學,自殺身亡,此事是我們在高武村住時,該村村長親口對我言之。苗民之教育狀況,於此可見一般。
......第二次我們到貴州榕江大有鄉考察,所見印象,亦有天下烏鴉一般黑之感。我們到九秋寨,見該寨學校(此地不稱國民學校)有三間課堂,破舊傾斜,雜草叢生,幾張桌椅亂置於室中,滿屋塵埃,人門側旁的板壁上寫有“教育亡矣”四個大字!這或許是哪位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教師留下的悲嘆。我身臨此境,目睹此狀此語,心中隱隱作痛,一種難以表述的悲傷之情,黯然而生,不禁熱淚盈眶,掩面而去。
......在南苗區,若干大學或國小畢業者,將被視為飽讀詩書的“聖人”,位極權重。例如榕江縣有一石某人系國小畢業生,曾當縣參議會議長、縣黨部書記長,一身兼數職,堂乎皇哉。

建言

官府對邊民的文化教育極不重視,只做官樣文章,且又不因地制宜,若不改革,其邊民教育實難以收效,正如上言“教育亡矣”。
願省縣當局,對於苗區教育,注意其狀況,特別施教,幫助更改,以免流弊。否則,縱然實施國民基礎教育,於此點也無助益,所謂政府實施的齊民編戶政策,亦易化為形式。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中國通史綱要》
《廣西僮族簡史》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唐代社會概略》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光明日報》
《壯族通史》
《掃蕩報》
《儂智高》
《進展月刊》
《食貨半月刊》
《中國通史講稿》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西大情緣》
《國防周報》
《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
《文化建設月刊》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
《學術論壇》
《元代佃戶之生活》

《廣西社會科學》
《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
《廣西民族研究》
《風雨同舟十三年》
《中國文化史》
《漢族對外抗戰史》
《漢武為爭漢族之生存而戰》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春秋戰國人之發現與人之平等》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
《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
《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
《周代無井田制》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
《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

《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
《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
《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
《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
《中國生活學——食衣住行通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
《韋拔群評傳》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
《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
《新教育》
《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師大月刊》
《西大學報》
《高中外國史》
《中國史講義》
《關於廣西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
《秦代通史》
《南宋末年河北山東義軍》

《嶺外壯族匯考》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
《僮瑤族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元代被壓迫階級之漢南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
《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通史》
《中國殷代社會史》
《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
《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
《西南民族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史》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
《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中國歷史文選》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
《春秋五伯無一為尊周》
《隋唐五代史》
《民國史斷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