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是史學大家黃現璠教授生前撰寫的一篇名作,本文最早於1933年7月發表在《師大月刊》第五期。作者於文中對20世紀國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問世之後至30年代三十年來的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進行逐一點評。


基本信息

題名:《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作者:黃現璠
刊名:《師大月刊》(即北京師範大學月刊,簡稱為師大月刊)、《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刊期:第五期
日期:1933年7月 、2004年7月
分類:史學

目錄

一、緒論
(一)中國歷史之檢討
(二)歷史的時代性和特殊性
(三)歷史的目的和效用
1.特別的或主要的目的和效用
2.普通的或附帶的目的和效用
二、本論
(一)帝王政治敘述時期(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二年,即19021913)
(二)社會文化敘述時期(民國三年至十六年,即1914一1927)
(三)新史學時期〔民國十七年(1928)至現在〕
三、結論
(一)民國二年以前,即帝王政治敘述時期。
(二)民國三年至十六年,即社會文化敘述時期。
(三)民國十七年至現在即新史學時期。

簡介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是史學大家黃現璠教授生前撰寫的一篇名作,本文最早於1933年7月發表在《師大月刊》第五期。後於2004年7月收錄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作者於文中對20世紀國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問世之後至30年代三十年來的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進行逐一點評。作者以體裁、內容編輯新穎為其評判標準,對呂瑞廷著《新體中國歷史》,夏曾佑著《中國歷史》,章嶔著《中國歷史教科書》予以了推薦,對“採用日人著述為藍本,改作教科書,或直接用之為教科書”的現象表示了不滿。

成文背景

“研究歷史難,研究中國歷史尤難”,已為近人所同慨。蓋史籍浩繁,瀏覽非易,昔人謂“十七史,不知從何說起”。何況今日,史已非止十七!縱能瀏覽,選擇材料,亦費工夫。“披沙揀金,往往見寶”,固事理之常,然數斗之沙,得金一顆,既已甚勞,況揀金之術,又非盡人所能,取沙棄金,往往有之。此可知中國歷史,研究之難。而今日教材,瑕瑜互見,金沙同爐,自所難免。
梁任公先生謂我國舊史家,對於歷史之見解,有四大毛病:1.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2.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社會。3.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4.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
我再加他一病: 知有政治,而不知有經濟。
至其著述,亦有兩大毛病:1.不長於材料之整理與選擇。2.多因襲而少創作。
此種狹隘的見解、守舊的陳述,實為我國史學停滯不前之最大原因。......
劉庭芝《代白頭吟》詩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歲歲年年,人尚不同,何況悠長的歷史事實。_且近一百年來,科學昌明,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皆有新發明、新理論,從而促使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時常改變、加深或有新發現。歷史論著或歷史教科書,非順應時代潮流、學說進步而常常改編不可;即使已成定論的歷史,亦不過為當時特別利害的及困難的問題之反照,時移世異,亦非改版不可,由此此觀之,歷史論著或歷史教科書,常為時代前鋒。歐美歷史教科書,時常增訂,即此之故。

作者略歷

黃現璠
黃現璠與鄧少琴合影黃現璠與鄧少琴合影
本名甘錦英,廣西扶綏人,清光緒二十五年生。
少孤貧,性穎異向學,伺塾中授業,潛聽之,所肄書,皆可熟誦,塾師奇之,特延入館。然家貧如洗,所讀之書皆借於人,故刻厲益甚,晨起雞鳴,夜讀月下,勤勉如此也。
年二十七,會北師大舉士,現璠苦習三晝夜,應試獲錄。是歲,負笈上京,入北師大預科。所閱頗廣,喜史籍,好《日知錄》,心折亭林。越二年,復入史學系,師從陳垣鄧之誠蕭一山諸賢。以資罄,遂謀職助學,兼授國文、歷史。不數年,舉送研究所,治考據、音韻諸學。
又窮搜西洋諸典,得魯濱遜之說,欲以彼之精華,匡我之所不逮。是時,倭釁關外,以窺中原。現璠深疾之。嘗謂:「族之存亡在於史,教本其根也。」繼而撰文過之,欲省國人。初,文呈錢玄同,評曰:「觀念進化,議論激昂。持之有理,點評中肯。」遂薦校刊之。而現璠平生治學之旨「無權威、無頂峰、無禁區」,蓋自是始。
民國二十四年冬,欲赴美遊學,資乏未行。或聞日本西學盛,遂東渡,入東京帝國大學,習史學。翌年春,得桑梓資給,攻碩士。時郭沫若同旅日,現璠屢造府拜謁,頗受教。
二十六年,七七事起,現璠還國,充教職。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桂林師院教授。又兼《國防週報》編撰,抽筆承明,以振國人。
三十九年,滇蜀繼陷,現璠素與國府有隙,遂投新政,以民國舊士,贈人大代表、民族委員,皆清職。
公元一九五八年,中共禁士人清議,大索天下,現璠之名,赫然在首,流荒服。一九七九年,鄧小平主政,復啟用,贈政協委員,雖年屆耄耋,猶力行為人洗冤。一九八二年,卒。
初,現璠考論多奇詭,謂「三代無奴」、「農師非后稷」,言既出,舉世為詫。然極重躬行,執言仗義,每聞世間不平事,奮袂攘襟,拍桉而起。平生著述豐碩,不復贅列。

內容摘介

......一般學者,多以為歷史,是以古為鑑,“用實例來講的哲學”及“經驗的燈”,指導我們現在行動的路,其實不然、梁任公曾謂:“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梁啓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一章)此所謂“資鑒”,即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謂“歷史為借過去,說明現在”之意,並非如一般人的見解。
蓋過去成例,不足為法魯濱遜曾謂:“波里比烏斯(約公元前203一前12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編者注)曾經看出歷史,可以做政治家同軍事家的一種指導……但到了現在,難得一個歷史家還敢勸導政治家軍事家同道德家,去相信歷史上的成例同勸告。因為所謂成例,詳細研究一下,實在是一種幻想;所謂勸告,實在一點沒有關係。究竟拿破崙當他從事戰爭的時候,有沒有利用亞歷山大愷撒之經驗,我們不管他,至於那個東鄉大將,並沒有利用過納爾遜在亞歷山大里亞同特拉法加的戰術,那是可以斷定的。
我們的狀況,變化如此地快,好像一百年前的政治同軍事的先例,到了現在,差不多就沒有價值了。 所以研究歷史,實為幫助我們明白自己和同胞以及人類的問題和希望。換言之,即為明了現在,所以研究過去,並非崇拜成例,一法古人也。
因此歷史學家,須深知現在民眾需要明了的、解決的及希望的是何種問題,而為特別的研究,原委的敘述,使其根本了解,得以完滿地解決及希望。魯濱遜又說:“向來著述家,還有一種習慣,這就是為事實,而去記載事實,我們仔細考慮一下,就知道應該刪除例外的和偶然的變故,詳述那種可以說明歷史真理的事情……這件事實,能夠幫助讀者領會人類進化的某個時代的意義,或某種制度的真實性嗎?假使能夠,我們說就應該當它做一個達目的的好方法,愈詳愈好……或者問那件事情,是否屬偶然的或異常的,如利恩西故事,九月殺戮或瑪拉被刺等一樣,假使是的,我們就不應該包括在歷史著作裡面。 歷史學家記載歷史,要能夠幫助讀者領會人類進化的某個時代的意義,或某種制度的真實性,此即所謂“歷史的特殊性”。

點評簡介

我國之有歷史教科書,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辦中學始。自此至今約三十年,在此三十年過程中,中國學術思想,一以歐風美雨之侵人;一以國體政權之改變,多所興革,花樣翻新;歷史教科書,當亦混人
漩渦,時常改編。茲將其改編經過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帝王政治敘述時期,自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二年(1902一1910;第二社會文化敘述時期,自民國三年至民國十六年(1914}1927);第三新史學時期,自民國十七年(1928)至現在。
(一)帝王政治敘述時期(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二年,即19021913)
本期經時十二年,出版教科書約十三部,在此十三部著作中,一言以蔽之,“帝王政治”而已。蓋前三部記載,全為帝王家譜,後十部雖稍改進,然大部分材料,仍偏重政治,謂之為“帝王政治敘述時期”,誰日不宜。本期教科書,除呂瑞廷著《新體中國歷史》、夏曾佑著《中國歷史》、章嶔著《中國歷史教科書》外,皆無足觀。且最錯誤者,是採用日人著述為藍本,改作教科書,或直接用之為教科書。蓋本國歷史,原有其特別的目的和效用,教科書正為實現此目的的工具。外人著述,無論如何,必不能準此目的。
《中國歷史問答》為日本富山房所編纂《普通學生問答全書》之一,邵振東譯輯,光緒二十八年十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全一冊。原書敘自唐虞至清代英法聯軍至,英法聯軍以後史事,為譯者補入。在譯者意思,此書本供國小歷史教科書之用,而觀其內容,與坊間賣給中學生用的《各科常識問答》,實甚相若,想當時中學生用之,必定不少。
此書雖為問答體,然以朝代為綱,順次問答,至於問題,大多關於史事,涉及文化者甚少。民其答案,類多繁贅,文不對題,例如問:“當始皇最盛之時,被誰狙擊?”今人答之,不過“張良”二字,然其答案:“始皇一統天下,若無足憂者……良使力士操鐵錐狙擊始皇’......”多至九十九字,廢話連篇,不著要領。使學生花費許多時間,始得一點收穫,固不合問答體裁,尤違背教育意義。所以此書價值,全為“繁冗累贅”所斷送,今已不值一顧。
東洋史要》(中等學堂教科書)日本桑原鷺藏著,金為譯述,光緒戊申年(1908)四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三年(1914)九月七版,凡四卷,合訂一冊。書中插圖多幅,最大者為蒙古攻襲日本圖。
此書雖名《東洋史要》,然實以中國為主,遇其他各國與中國發生關係時,始略為敘及。至其記載,要言不繁,略上古而詳近代,且於國際關係,備詳原委,頗盡詳略得宜,鉤元提要之能事。然上古史,尚插以神話,文化材料,多付網如;且重要史事,亦多遺漏,實非完善之作。不過在當時教科書中,稱為善本,名賢同聲推重,學生相競拜讀,幾至人手一冊,可知國人歷史知識,在日人之下,由來已久。嗚呼!亡國非一道,救國亦多端,吾國史學家,其知猛醒焉未?
中國歷史》(最新中學教科書)夏曾佑編,凡三冊,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一1906)商務印書館逐本出版,光緒三十四年(1908)四版。全書未完,只至隋止,隋以後鈴末出版)
此書有幾個特點:1.以上古至周初,無信史可考,稱為傳疑時代,為破天荒的見解,後人多宗之。2.各家記載相反的史事,多兼錄並載,不專信一家之言,如啟益之事,即其一例。3。採取材料,皆註明出處,便人考證。4。材料豐富,記載詳實。凡此四點,當時的教科書,無能及者,此其所以成為傑作也。然以材料過豐,且近於考據性質,實一良好之參考書,而非適於教科書之用。此書至今將近三十年,幾已絕版。然尚取得一般人信仰,坊間尋買,殊非易事。吾師鄧文如先生嘗言曰:“以材料供人者,世變而長存,以思想供人者,時移而改易‘”此書所以有長久信仰者,其亦在材料考證之價值歟?
《中國大歷史》章嵌著,專為高等歷史教科書及中學歷史參考書之用,與《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學)節節對照,事事比合,於教師之預備,學生之自修,方便殊多。
《本國史》(現代國中教科書)顧領剛王鍾麟編,民國十二年九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十四年七月四版,全三冊,用白話文體,橫排列,附註解。
本書編次雖分史期,而敘述單位,卻自為起訖,不如前之斷代,亦無若何中心,舉凡民族之分合,政治之設施,社會之風尚,學術之擅遞……足以表示時代特徵者,皆為簡略系統的敘述,同時標題見解亦頗新穎,不能不謂為中國歷史課本之進步。唯其白話文體,過於繁複,每使閱者,不明重要之處。
《本國史》(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呂思勉編,大學院審定,民國十三年(1924)二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二十一年(1932)十一月十四版,全一冊。
本書用為高中課本,頗為適當,蓋其本身,具有以下特點:1.敘述簡要,言必有物。2.材料確實,且多註明出處。3.分量適當,不繁不簡。此三點,實較勝其他課本,所以時至今日,高中尚多採用之。

文章結論

近三十年來,歷史教科書內容材料,約有三次改變,前已言之。然嚴格論之,只是增加,不是改變。蓋第二社會義化敘述時期,並非將第一帝王政治敘述時期大部推翻,另行改造,不過將社會文化的材料,增加進去,成為第二期的特色而已。至於第三新史學時期,亦莫不如是。此種有“增加”而無“改變”的原因,由於前說我國史家,一不長於材料之整理與選擇,二多因襲而少創作,自不待言。今所討論者,就是最近三十年,中學生所擁有的歷史知識,是什麼東西?換言之,即過去歷史教科書所教育學生的是何種歷史知識?茲仍依分期法,分別言之如下:
(一)民國二年以前,即帝王政治敘述時期,歷史教科書所記載者,不外以下數點:
1.三皇五帝的神話,2.帝王英雄的事跡,3.重要戰爭的經過,4.歷代政治的概況。
夏、章、呂三氏之書,雖言及社會文化,然分量不多,且一齊人輔之,眾楚人咻之,亦無濟於事,不能使學生構成觀念。再自鴉片戰爭後,外侮日至,當時史家,除呂瑞廷外,最淺顯的歷史意義之愛國主義,皆不知利用,而多採用日人著述,作為課本。總之,此期中學生所得的歷史知識,正如舊史家觀念一樣:(I)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2)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社會,(3)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4)知有政治而不知有經濟,(5)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
(二)民國三年至十六年,即社會文化敘述時期。此期教材,帝王英雄的事跡已少記載。而於神話、戰爭、政治外,增以社會文化的材料。所以當時中學生得到的知識是:
1.神話,2.戰爭,3.政治,4.社會民主,5.文化制度,6.風俗習慣,7.疆土之開闢,8.漢族文化之傳播。
比較前期,進步許多,已知不重朝廷而重國家,不重個人而重社會,為前期所不及。
(三)民國十七年至現在即新史學時期,此期歷史教科一書,多不記錄古代神話及歷代戰爭,而增以石器及黨化的材料。在此增減之中,足以表現歷史學者見解之進步,而予學生以新的歷史知識。總之,現在中學生所有的歷史知識,較諸前期,自然廣大而且_進步許多,歸納起來,約有以下數點:
1.政治概況,2。社會民主,3,文化制度,4.風俗習慣,5.疆土之開闢,6.文化之傳播,7.帝國主義侵略的概況,8.三民主義的歷史背景。)
除此以外,上海書店出版的ABC經濟書籍,中學生亦多瀏覽,得到唯物史觀的知識,頗為不少,然此乃屬少數,固不能一概而論。蓋現在歷史記載,對於事實演進的原因,皆以為是政治、地理等的關係,而未指出其經濟背景,且各種科學的新發明、新理論亦未採用:換言之,即現在中學生尚知有政治而不知有經濟,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二且所知的政治與事實,亦屬零碎斷片不能構成系統的概念。因現在歷史學家對於歷史事實的敘述,每忽其演進因革之點,使人莫明其真實性與繼續性,難以構成一貫的觀念。現在的教科書既然如此,今後又將如何?是則改進之方,尤待國人之努力也。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中國通史綱要》
《廣西僮族簡史》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唐代社會概略》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光明日報》
《壯族通史》
《掃蕩報》
《儂智高》
《進展月刊》
《食貨半月刊》
《中國通史講稿》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西大情緣》
《國防周報》
《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
《文化建設月刊》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
《學術論壇》
《元代佃戶之生活》

《廣西社會科學》
《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
《廣西民族研究》
《風雨同舟十三年》
《中國文化史》
《漢族對外抗戰史》
《漢武為爭漢族之生存而戰》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春秋戰國人之發現與人之平等》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
《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
《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
《周代無井田制》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
《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

《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
《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
《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
《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
《中國生活學——食衣住行通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
《韋拔群評傳》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
《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
《新教育》
《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師大月刊》
《西大學報》
《高中外國史》
《中國史講義》
《關於廣西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
《秦代通史》
《南宋末年河北山東義軍》

《嶺外壯族匯考》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
《僮瑤族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元代被壓迫階級之漢南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
《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通史》
《中國殷代社會史》
《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
《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
《西南民族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史》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
《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中國歷史文選》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
《春秋五伯無一為尊周》
《隋唐五代史》
《民國史斷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