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是黃現璠遺稿,由留日歸國學者甘文杰整理。載《廣西社會科學》(特稿)第1頁一12頁,(GUANGXI SXIAL SClENCES)2007年第3期。

作者介紹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是黃現璠遺稿,由留日歸國學者甘文杰整理。載《廣西社會科學》(特稿)第1頁一12頁,(GUANGXI SXIAL SClENCES)2007年第3期。

內容摘錄

現摘錄"編者按"和"引言"供讀者了解其意義:
[編者按]構建“中國生活學”是黃現璠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已提出的構想,目前在中國史學界仍屬首倡,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在深入研究中國古代食衣住行生活後,受當時倡議“史界改革”的新思維意識的影響和“日本生活學”相關方面研究的啟示,黃現璠先生對“中國生活學”的研究對象、定義、學科設定以及研究方法或手段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提出了框架構想。黃現璠先生學林耕耘、辛勞艱苦,拳拳之心令人景仰,切切之意發人深思。本刊刊發此文,既是為了讓世人了解黃現璠先生的“中國生活學”研究歷程與相關成果,又是為了引起學界對構建“中國生活學”的關注、探討和研究。本刊將為“中國生活學”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平台。
  引言
“為學貴自辟,勿依門戶側”,這是我一生治學信奉的宗旨。感謝歷史賦予了我一生多次開拓創新的機遇,今天又能自拓蹊徑,嘗試百世不見之論,提出構建“中國生活學”的倡議。構建“中國生活學”的構想,可說始於40餘年來我斷斷續續從事中國古代食衣住行生活研究的體會心得。早在1936年,我在撰著《唐代社會概略》(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翌年2月再版)時,已開始了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的一些探賾索隱,書中專列第二章“風俗”,著重介紹了唐代社會跳舞、化妝、戲劇、體育、婚姻等習俗,略論了唐代“跳舞之服裝”和“化妝飾品”,自認為是對唐代食衣住行生活探索的初步嘗試。1935~1937年間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時,當時我的導師和田清教授(日本學術界公認的日本現代研究中國滿蒙史最高權威——整理者按)和加藤繁博士(世界學術界公認的日本東洋史研究權威——整理者按)皆有關於中國社會生活史方面的論文問世,讀後頗受啟發,加上又與我原來的“史眼向下”研究方向同符合契,遂開始收集中國食衣住行生活史方面的史料和著手研究。1937年7月,即發表了《中國發裝考略》(《經世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論文一篇。歸國後這方面的研究持續不斷,相繼撰述發表了《我國禮節之形態與變遷》、《再論禮節之演變》、《我國坐俗古今之變》(一、二、三、四、五)、《日本人之坐法》(上、下)、《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上、下)、《元代蒙古人之奇異婚姻》(上、下)、《元代服飾之奇異》(上、中、下)、《吸菸風俗傳播考》(一、二、三、四上下、五)、《飲酒禮俗與女招待的緣起》(上、下)、《飲茶風俗之起源及其傳播》(上、下)、《番薯傳來考》(上、下)、《男女鞋襪古今之變》《我國服裝演變之研究》、《中國男女元服之研究》、《食器與食禮之研究》等十餘篇論文,大多刊於1941年的《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和1943年的《國立中山師範季刊》上。1941年夏,我應聘到廣東中山大學任史學教授。當時為取得教授研究經費,我便將上述論文補充修改後匯集成一冊,報送教育部,獲得半年研究經費,進而不斷修改補充成初稿一卷,起名《中國飲食起居禮節史》。1947年我將初稿寄送上海正中書局(即正中書局上海分局),雙方簽訂了出版契約,我得到正中書局預支的稿費法幣2000萬元(約60%)。1949年5月因上海解放,正中書局解散,出版受挫。經逐年增補,1956年撰成書稿兩卷,我又寄送北京人民出版社,該社審讀一年,於翌年7月我到北京出席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時雙方簽訂了出版契約,我得到人民出版社預支的稿費700元。不料,同年底,我被錯劃為全國96名“極右分子”之一,出版再次受挫,預支稿費全額退回。多事之世,禍不單行,學林耕耘辛勞艱苦,蓋可睹矣。縱使政治原因導致初稿出版兩次受挫,然“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乃學者本色,我心不死又恐荒學殖,依然一如既往地埋頭深研,不時增補,終成初稿三卷,蔚為巨帙,改名《中國生活學——古代食衣住行研究》。1980年8月,我赴北京出席全國政協五屆三次會議,北京人民出版社得知我右派冤案平反,為信譽計,特派人到北京飯店與我洽談,希望善始善終,履行當年所簽出版契約,我聽後十分欣慰,當即表示樂於合作。會議結束我返桂後即開始著手修改初稿自序,補充考古新發現史料圖片,計畫明年底完成初稿三捲圖片、史料補充和注釋引文初核,再交北京人民出版社審定(最終作者整理尚未完成即於1982年病逝——整理者按)。
為便於研究,學者們過去(筆者同樣不例外)多將中國食衣住行生活史“支離破碎”(或斷代或分離)後進行探究,這有助於學術研究的點滴累積,解明一些具體問題。50年代沈從文先生來桂時曾對我說:周恩來命文化部委託他寫一部中國社會生活史方面的著作,他正在著手收集資料,計畫寫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筆者聽後頗受刺激 ,周恩來曾鼓勵我寫“壯族歷史”,現在又鼓勵沈從文先生寫社會生活史論著,反映出 “反右運動”前周恩來總理對知識分子的研究十分關心。這年頭文學家都開始敢寫專業化歷史著作了,“文史”還未分家,精神可敬,勇氣可嘉,我輩豈能落後於人,於是,我便對他說了自己的有關“食衣住行”的研究計畫,他聽後說:“您是歷史專家,具有歷史感和能力研究大學門,我只是專重出土文物的服裝研究,不做服裝演變的論述,沒有飲食起居史的介紹。”我聽後舒了一口氣,自己的研究課題尚未落於人後。於是,趕緊繼續埋頭苦幹,孜孜兀兀,殫研往籍,冥思孤慮,終於領悟:“食衣住行生活”實為一門綜合性的“生活學”,便將原來對“食衣住行生活”的分離研究歸為《中國生活學——古代食衣住行研究》的整體研究。
從《中國生活學——古代食衣住行研究》的研究緣起以及初稿三卷的形成過程中,便可一目了然:我倡議構建“中國生活學”,絕非一時心血來潮或異想天開的奇談怪論或“標新立異”,而是深入研究中國古代食衣住行生活後深思熟慮的結果以及改革開放新時代下倡議“史界改革”的新思維意識所致。當然,70年代初經日本友人寄給我的一 些資料中得知“日本生活學會”的創立以及《生活學》雜誌書籍的相繼出版,這對我倡議構建“中國生活學”起到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中國通史綱要》
《廣西僮族簡史》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唐代社會概略》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光明日報》
《壯族通史》
《掃蕩報》
《儂智高》
《進展月刊》
《食貨半月刊》
《中國通史講稿》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西大情緣》
《國防周報》
《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
《文化建設月刊》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
《學術論壇》
《元代佃戶之生活》

《廣西社會科學》
《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
《廣西民族研究》
《風雨同舟十三年》
《中國文化史》
《漢族對外抗戰史》
《漢武為爭漢族之生存而戰》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春秋戰國人之發現與人之平等》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
《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
《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
《周代無井田制》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
《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

《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
《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
《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
《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
《中國生活學——食衣住行通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
《韋拔群評傳》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
《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
《新教育》
《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師大月刊》
《西大學報》
《高中外國史》
《中國史講義》
《關於廣西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
《秦代通史》
《南宋末年河北山東義軍》

《嶺外壯族匯考》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
《僮瑤族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元代被壓迫階級之漢南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
《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通史》
《中國殷代社會史》
《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
《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
《西南民族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史》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
《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中國歷史文選》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
《春秋五伯無一為尊周》
《隋唐五代史》
《民國史斷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