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東蘭縣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東傍金城江區,西界鳳山縣,南傍大化、巴馬縣,北鄰南丹、天峨縣,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鎮130公里。323國道線過境。轄5個鎮和18個鄉,縣人民政府駐東蘭鎮,行政區域總面積241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2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12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445公頃。有林面積14.35萬公頃。總人口27.4萬,其中壯族占85%。其中農村人口25.6萬。有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25.2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7‰。五鄉之稱
東蘭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人文歷史,素有“五鄉”之美稱。將軍之鄉——東蘭曾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是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革命先輩為之戰鬥流血的紅土地,湧現出韋國清、韋傑、覃健、韋祖珍、覃士冕等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為“將軍之鄉”。
銅鼓之鄉——東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懷文化,壯族的“三月三”歌節和“青蛙節”,布努瑤的“祝著節”等,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而且也集中反映了東蘭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銅鼓是東蘭民族文化中的奇珍異寶,民間收藏的傳世銅鼓達613面之多,占世界傳世銅鼓總量的1/3強,東蘭因而被譽為“世界銅鼓之鄉”。
板栗之鄉——東蘭盛產板栗,其獨特的風味在全國乃至海內外久負盛名,古時曾是皇宮的貢品。近年來東蘭縣板栗種植已發展到20多萬畝,是中國重要的板栗生產基地之一,2001年被命名為“中國板栗之鄉”。
三烏雞之鄉——三烏雞是東蘭特有的珍稀家禽品種之一,因羽、肉、骨呈黑色而得名。全縣三烏雞飼養量達50多萬羽。2001年8月東蘭被授予“中國三烏雞之鄉”。
中國長壽之鄉”——東蘭縣人口預期壽命達到76.2歲。2011年底,東蘭縣戶籍人口為30.15萬人,百歲以上老人有69人,占總人口的比例22.9/10萬人;80歲以上老人達5032人,占總人口的1.67%,超過全國1.4%的比例。2010年以來,全縣百歲及百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連續3年超過十萬分之七。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東蘭縣“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經濟概況
近年來,東蘭正在積極打造養生勝地。依託紅水河兩岸自然風光優美、田園風光秀麗等優勢,鼓勵和支持民間參與投資開發,打造“生態山水、養生天堂”生態度假旅遊品牌。目前,長樂坡豪“文化養生書院”第一期工程已對外開放接待遊客,長樂坡豪福祿壽喜度假村主體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總投資11億元的“月亮河長壽度假村”正在建設當中;長樂溶洞奇觀已簽訂項目開發協定。東蘭是“中國板栗之鄉”。東蘭油栗果實均勻,色澤光亮,果肉細膩、糯香,適口性好,在區內外享有盛譽。板栗上市季節,全國十多個省市的商賈雲集東蘭收購,價格穩中有升,市場前景看好。
為推動全縣板栗開發,提高板栗生產科技含量,我們堅持利用基地做示範,依託基地抓培訓,通過培訓引導農民大開發。做到縣有示範村基地,鄉鎮有示範片,村屯有重點戶。該基地是縣扶貧部門於1998年底在隘洞鎮創辦,占地面積800畝,種植東蘭油栗15000多株。基地採取“公司+農戶”的方式經營,從石山地區和庫區吸收13個貧困農戶進場開發,利益共享。項目設計目標為第四年掛果,第六年進入盛產期,盛產期畝產320公斤,年總產量25.6萬公斤,年總收入128萬元。2002年,大部分栗樹都開花結果,開始產生經濟效益。幾年來在該基地進行農民技術培訓39期,培養技術人員516人,農民12560人次;同時向全縣提供優質接穗260多萬芽。成為我縣板栗種植、推廣、管理、培訓的重要基地。
由於科技先行、示範帶動,四年來東蘭板栗開發一年上一個台階,面積由1999年的8.9萬畝擴大到現在的21.5萬畝,其中掛果9萬畝,年產量400萬公斤。板栗產業初步形成,為全縣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夯實了基礎。
行政區劃
東蘭縣轄5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東蘭鎮、隘洞鎮、長樂鎮、三石鎮、武篆鎮、泗孟鄉、蘭木鄉、長江鄉、巴疇鄉、金谷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花香鄉、切學鄉。2003年東蘭縣行政區劃一覽(5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
100 東蘭鎮 轄:城東、城西2個社區;新煙、巴拉、倫界、達文、委榮、同拉、那亨、水洞、田洞、百豪、板逢、樂里、弄華、仁義、五聯、江洞、拉岜17個村。
101 隘洞鎮 轄:板老、六通、納就、納懷、納盤、納樂、納克、板康、同樂、拉社、拉板、香河、龍平、華龍、板開、旱洞、納坤、林往、建開、坡拉、百建21個村。
102 長樂鎮 轄:長樂、定安、板登、英發、樓華、華亨、納標、永模、納雄、更樂10個村。
103 三石鎮 轄:公平、弄英、納臘、巴造、巴王、納合、美逢、泗爺、仁合、四合、板文、長峒、弄美13個村。
104 武篆鎮 轄:中和、上圩、林樂、拉樂、巴學、那烈、東里、鸞坡、紅里、納論、江平、色故、坤王、弄竹、銳開15個村。
200 泗孟鄉 轄:欽能、屯長、生滿、坡里、弄平、弄目6個村。
201 蘭木鄉 轄:定桃、納核、同仕、仁里、王里、弄台、弄占、弄輝、央佑、弄中、可隆11個村。
202 長江鄉 轄:板隆、板林、巴挽、文旺、集祥、周賴、三堂、板甲、蘭陽、納洪10個村。
203 巴疇鄉 轄:巴疇、板加、安桃、坡白、納浪、巴英、六隆、板丁8個村。
204 金谷鄉 轄:金谷、接浪、接桂、板路、牙能、納立、隆通、隆明8個村。
205 三弄瑤族鄉 轄:雙蘇、板蘭、三合、全洞、深洞5個村。
206 大同鄉 轄:和龍、民和、天然、平勇、信河、板坡、弄彥7個村。
207 花香鄉 轄:花香、大樂、坡索、英蘭、草坪、乾來、樂廷、坡峨、和平、永安、弄蘭11個村。
208 切學鄉 轄:切學、英西、切亨、板烈、納塘5個村。
歷史沿革
秦朝,今縣地東部屬桂林郡地,西部屬象郡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地稱文蘭峒(土名木蘭峒),屬鬱林郡定周(今宜山)縣地。
東漢三國時期,今縣地屬吳國鬱林郡地。
晉,屬桂林郡龍剛(今宜山)縣地。
南朝,沿襲晉制。
梁朝,今縣地改屬馬平郡。
隋朝,屬鬱林郡。
唐代,今縣境分屬嶺南道和黔中道地域。
五代,今縣境屬楚。
宋崇寧五年(1106年),納土歸朝,置蘭州、文州,屬慶遠府轄地。
元代,蘭州改稱東蘭州,屬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州治今蘭陽。境內還有文州、安習州、忠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並安習州、忠州、文州入東蘭州,屬慶遠府管轄,州治今蘭陽。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治遷今武篆鎮舊州屯。嘉靖十四年(1535年),東蘭土知州韋起雲將州治由武篆遷至東院哨(今縣城)。歷經明、清至今,州縣治所均未變更。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稱東蘭州,屬慶遠府管轄。
民國元年,改東蘭州為東蘭縣,屬慶遠府管轄。2年,屬由南道管轄。16年屬田南區行政督察委員管轄。21年屬柳州民團區。23年屬百色行政監督區。
民國25年11月,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29年4月,慶遠行政監督區改為第七區行政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東蘭仍屬之。31年,第四、七區合併為第二區,治柳江。34年改屬第五區,治百色。38年改屬新成立的十二區,治鳳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東蘭縣。1950年元月,成立東蘭縣人民政府,屬宜山專區管轄。5月改屑百色專區管轄。
1965年8月,東蘭縣改屬河池專區(後改為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區該設地級河池市,東蘭縣屬之至今。?年,東蘭縣轄2個鎮、18個鄉、3個民族鄉:東蘭鎮、武篆鎮、泗孟鄉、隘洞鄉、切學鄉、坡拉鄉、太平鄉、四合鄉、五聯瑤族鄉、中山瑤族鄉、蘭木鄉、弄占鄉、長江鄉、蘭陽鄉、巴疇鄉、金谷鄉、堂房鄉、長樂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坡豪鄉、板坡鄉、坡峨鄉。
2000年,東蘭縣轄5個鎮、15個鄉、3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東蘭鎮36379、隘洞鎮25989、三石鎮13378、武篆鎮13194、長樂鎮18486、泗孟鄉11484、切學鄉7599、坡拉鄉8381、四合鄉4857、五聯瑤族鄉5362、中山瑤族鄉6836、蘭木鄉8315、弄占鄉6504、長江鄉13811、蘭陽鄉10013、巴疇鄉7801、金谷鄉10261、堂房鄉4588、三弄瑤族鄉4449、大同鄉7034、坡豪鄉6132、板坡鄉5490、坡峨鄉10372。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科教文衛
東蘭縣衛生工作概況
目前,東蘭縣共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9所,其中縣直5所,中心衛生院2所,普通衛生院12所;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461人,其中副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147人,初級職稱305人。共設病床338張,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200張,鄉鎮衛生院138張。全縣有衛生用房52385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30613平方米,主要醫療設備有救護車5輛,防疫專用車2輛,200毫安以上X光機12台,B型超音波診斷儀24台,心電圖機25台,生化檢驗設備25套,CT機1台,纖維胃鏡1台,體外震波碎石機1台。全縣有個體醫療機構51家,村衛生室83個。個體醫務人員68人,鄉村醫生(含接生員)253人。長期以來,東蘭縣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醫療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規章和技術標準。從實際出發,制訂全縣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工作計畫,認真組織實施。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進行衛生宣傳教育,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制定疾病防治規劃,提出防治方案,做好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強環境、勞動、飲水、食品、學校、放射性防護等衛生的管理,制定衛生標準,組織衛生監測,實施衛生監督。研究制定城鄉醫療衛生機構設定和業務管理辦法,做好乾部保健工作,組織衛生技術幹部職稱考試和有計畫按比例地發展衛生隊伍,提高其業務水平。認真貫徹實施黨的中醫政策,繼承和發揚祖國醫療遺產,積極發展中醫(民族醫)藥事業,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發展醫學教育,培養醫療衛生人才,制定與實施全縣衛生幹部進修教育發展規劃。負責醫療衛生科學技術的管理工作,制定並組織實施全縣醫療衛生科技事業的發展規劃、計畫,組織開展醫療衛生科學技術的研究,引進新技術,組織科研成果的鑑定和推廣使用,提高東蘭縣的醫療衛生技術水平。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傾力扶助下,經過全縣廣大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東蘭縣的衛生事業蒸蒸日上,醫療、預防、保健工作取得長足發展,人民身體健康水平不斷提升,為全縣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堅強的健康保障。
東蘭縣人民醫院簡介
東蘭縣人民醫院是國家二級甲等醫院、國家愛嬰醫院,是全縣唯一集醫療、急救、保健、預防、教學和科研於一體的綜合性醫院,開放床位150張。現有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72人。醫療設備先進,現裝備有德國西門子全身CT、德國西門子“小獅王”B超、日本“日立”B超、日本奧林巴斯電視顯示纖維胃鏡、日本血球計數儀、日本尿八項電腦自動分析儀、義大利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多參數監護儀等一批進口高精尖醫療設備以及500毫安帶電視遙控匹配原裝法國湯姆遜顯像系統的X光機、自動分析心電圖機、體外震波碎石機、電解質分析儀、多功能麻醉機、除顫器、呼吸機、射頻治療儀等一批國內高科技醫療設備。縣人民醫院是全縣醫療技術中心,醫療技術水平高,外科能開展腹部外科、胸腔外科、顱腦外科、創傷骨科、泌尿外科等20多種大難度手術;內科對各類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呼吸、消化、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治和搶救具有豐富的經驗;婦產科能開展子宮全切除、巨大卵巢囊腫切除等大型手術;五官科能進行人工晶體植入術、淚囊、鼻腔吻合術、眼科顯微手術等高難度手術,其他各科的診治能力都具有較高的水平。2002年分別榮獲地區“文明單位”、地區“巾幗文明示範崗”、地區女職工雙文明建功立業活動“先進集體”稱號。交通
2004年,實施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後,境內將開通二級路,實現了鄉鄉通四級油路、村村通四級砂石路、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基本解決了民眾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看電視難等問題,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日益完善。全縣的水路也比較發達,紅水河東蘭段現有航運機動船130艘,1000多個噸位,北上可達貴州,南下可達大化。郵電通訊事業迅速發展,全縣城鄉開通程控電話、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完成了地下光纜鋪設任務。整個城區商業、旅遊、賓館、文化、教育、科研、衛生等基礎設施配套,功能日趨完善。旅遊資源
位於東蘭縣城馬鞍山腳,景區由良風洞,石雲洞、天然石門、石壁崖刻、百年古榕、馬鞍山營盤等多處極佳景點構成。良風洞位於馬鞍山腳的古榕樹下,洞口寬約10米,洞深20多米;洞內有許多曲折小洞可穿通馬鞍山後,洞內有清泉常流,三伏盛夏,洞裡涼風習習,故名"良風洞"。1934年間,陸川蕭道龍曾於洞邊石壁鐫刻"良風洞"三字,該洞歷來為東蘭山城百姓盛夏納涼爽消遣去處。
石雲洞(又稱小月宮)位於馬鞍山腰,山腳至洞口修有石階60多級;洞深20多米,寬10多米;洞頂乳石垂吊,形狀千姿百態,有如天上雲朵,有如春筍倒立,栩栩如生。洞內尚有天然神台,臥態石龍等,每到春秋季節,洞內霧氣升騰,景致獨好。抗日戰爭時期,該洞曾是抗日軍隊秘密通信指揮電台設定地。1978年曾是電影"拔哥的故事"拍攝景點之一。
天然石門位於良風洞與石雲洞之間的三角地,門高1.8米,天然雕鑿,可供人穿入,門項端古人曾鐫刻"石門"二字。
石壁崖刻位於良風洞景區內之石壁上,多處有古代文人墨客刻下"霸陵西照"、"萬家生佛"、"霸陵小橋流水人家"等讚美東蘭山城景色詩句。
百年古榕位於育風洞口之半山腰上,古榕盤根錯節,枝葉繁茂,鬱鬱蔥蔥,樹蔭覆蓋數米,景色迷人。
馬鞍山營盤位於馬鞍山頂,石砌牆垣,為清順治時綠營兵營地之一。自山腰修有石梯要通營盤嶺。登至山頂營秀,可飽覽東蘭山城全景。
紅水河從東蘭境內穿越而過,全程115公里。長樂鎮南面5公里的坡豪村,岩灘電站建成後,由於水位上漲,原低洼地帶變成片片湖區,在果園與農田間形成大小湖泊十餘處,大者數千畝,小的百餘畝,相挨相連,高山、河流、湖泊、果園、農田和村落交相輝映,天造地設;身臨其竟,心曠神怡,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勝地
出拉甲山谷,便是江平村,這裡田園似景,青山起伏,曲水瑩瑩,翠竹掩隱的村落中,房舍儼然,炊煙繚繞,東平河在田園中蜿蜒欲醉的鄉村田園風光畫卷,是遊人登山、野炊、山村話桑麻、田園風光寫生、攝影創作的好去處。
紅水河從東蘭境內外內穿越而過,全程115公里。河道蜿延曲折,河岸百里翠竹蔥蔥;兩岸奇峰異谷,層戀疊嶂;"皇帝岩"、"忘憂谷"、"虎蹲鷹"、"龍鳳穴"、"狩獵山"、"蘇仙岩"、"望夫嶺"、"寡婦島""斷天崖"、自然天成,栩栩如生,千姿百態,景色十分迷人;長樂至坡豪段十餘公里,由於岩灘水庫封閘蓄水,地下河水位上升,小湖泊星羅棋布,湖光、山色、梯田、農舍,一派水鄉田園風光;紅水河流經板文峽谷呈"υ"字形大拐彎,奇偉壯觀,堪稱紅水河第一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東蘭紅河蓋陽朔"的美稱。河畔壯村瑤寨依山傍水,星羅棋布;燦爛的民俗銅鼓文化蘊藏其中,鏗鏘的鼓聲,神奇的音韻,使您領略到壯家瑤民優美感人的"螞拐歌圩"、"舂榔棍舞"、"銅鼓舞"、"猴鼓舞"等民俗風情。
位於東蘭武篆鎮西面5公里處。是沿東平河延綿幾公里長的山系,這裡群峰雄秀奇幽,山險洞奇,有號稱粵西第一洞天的"列寧岩",有形象活脫的天門山、月亮山、小象山、觀音山、駱駝山、內廊湖等,並有許多美妙的傳說;東平河是一條伏流河,由"東里三潭"匯流而成,繞拉甲山腳而過,時而蜿蜒平靜,時而潛入山中,歡快地向南奔流,最後匯入壽鄉盤陽河。
益壽橋,位於東蘭縣縣城馬鞍山南麓,跨九曲河,為三拱結構石橋。長38.7米,高8.5米,寬4.6米;兩端為石級,橋面兩旁以石條作欄,系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東蘭州土司韋應龍為其母金氏六十壽辰募款所建,故名"益壽橋"。據考證該橋是廣西境內建築年代較早的兩座石橋之一(另一座在貴港市)。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到拉舊山地下,為明洪武年間韋氏土司開鑿。隧道工程極大,長約2里,寬4.5尺,或2.3尺不等,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轉折之所,皆設門闔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舊州古隧道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到拉舊山地下,為明洪武年間韋氏土司開鑿。隧道工程極大,長約2里,寬4.5尺,或2.3尺不等,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轉折之所,皆設門闔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
位於武篆鎮那烈村,距縣城36公里,是座海拔747.3米,頂寬3萬平方米的在土山。明代東蘭州土司韋虎臣曾設跑馬道、演武廳於此。現陳跡尚存。1922年重陽節韋拔群召集東蘭、鳳山、百色等地進步青年百餘人在此舉行同盟,提
位於距東蘭縣城35公里的武篆鎮韋拔群烈士故居東里村,由仁潭、後皇潭和小龍潭組成。仁潭座落在一片田疇中間偏東方位,潭面約5000--6000平方米,夏秋水濁,冬春水清。相傳五百多年前,地陷窪成潭。皇潭靠西面山麓,寬闊約3000多平方米,潭水從大山溶洞噴涌而出,浪高波急,景色非凡,常為遊人興嘆。小龍潭居於村北,它半露半隱,水色湛藍,晶瑩如鏡,魚蝦頗多,村民常劃筏入內釣魚作樂。1924年4月,韋拔群從廣州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來後,即在潭裡挑燈辦公,編寫和印製農講所各種學習資料和革命傳單,當時人們稱之為"秘密印刷所",是東蘭縣重點文保護單位。
螞拐節又叫“蛙波節”,也叫“螞拐歌會”。是紅水河畔壯民族的重要節日,猶以東蘭縣長江、金谷、隘洞、東蘭等鄉鎮為盛。螞拐是壯族先民崇廈的雨神,傳說古時一個牙游的婦人,家住雷亂塘邊,因嫌螞拐日夜歡叫不得安睡,就燒開水倒入塘里燙死螞拐,僥倖活下來的螞拐上告狀,帝即令乾旱三年,以懲罰人間。壯民始祖布洛陀為丞救子民,責令人們以厚禮埋葬和祭祀螞拐,以感動上蒼,賜予人間風調雨順。節日從正月初一始至正月底或二月初,長達一個月左右。東蘭縣內紅水河畔沿襲下來的螞拐歌圩有100多處,最為著名的是巴疇鄉的巴英村,節慶為時整一個月,活動的原生態性保存完整,風情獨特,吸引力強,每年活動除本縣歌手外,還有附近的天峨、鳳山、南丹等縣的歌手也幕名而來參加,每次活動萬人以上。海外學者也慕名而來,一九九一年以來,先後有日本立教大學、日本大阪大學、法國科學院、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華南和印度支那半人類研究中心、泰國番諾拉瑪有限公司、太平洋國際交流有限公司等民族歷史文化考察團,還有台灣學者劉客養先生也慕名而至。
銅鼓舞流行於東蘭縣大同、三石等鄉的壯族地區。多在節日、婚喪及其它祭祀活動中表演,該舞起源於宋代,內容為喜慶豐收,舞蹈語彙不多,支作精練,以銅鼓和皮鼓伴奏,舞者動作古樸粗獷,鼓聲渾奪取雄壯,鼓點變化多端,舞蹈氣勢磅礴,氣氛熱烈,既有濃郁的生浩氣息,又有強烈火的民族風格。曾多次在縣、市、自治區舞台表演,獲得有關部門的獎賞。並已入編《中國民舞集成廣西》和《廣西百科全書》等書籍。
祝著節
又稱努節,是布努瑤族一年一度拜祭先祖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舉行,是布努瑤族拜祭其始祖密洛陀的重要活動,過節這天,瑤族人家殺豬宰羊,擺設盛宴男女老少身著民族盛裝。祭祀儀式後,帶上糯米粽粑、彩蛋等食品,紛紛趕到開闊的山腰或山口聚餐飲宴、敲打銅鼓、唱歌跳舞、射弩、捉迷藏、斗鳥、鬥牛、賽馬等,特別是男女青年日夜對歌。一般活動一天一夜方散,東蘭以三弄瑤族鄉為最盛行。
春榔舞
又叫“木棒舞”,流行於紅水河畔東蘭縣的壯族鄉村,壯話音為“特榔”,是壯族人民非常喜歡的一種只打不跳的自娛性民音文藝活動。該舞始於宋代,是由壯族先民練武演變而成。春榔表現一種歡樂情緒,有時還以銅鼓、牛皮鼓伴奏,響聲在群山中迴蕩,十幾里外都可以聽到。新加坡多次到縣、地區演出獲得有關部門的獎賞,並已入《中國民舞集成、廣西》叢書,1989年9月被中國新聞社電影聲像部拍成電影向國內外發行。1992年11月還被中國首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到桂林為首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演出,歷時一個多月,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洲客的好評。
猴鼓舞
為東蘭三弄瑤鄉民間舞蹈。在節日和婚喪場期間表演。
列寧岩
列寧岩(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原名北帝岩,內設北帝廟得名。位於武篆鎮南4公里的論硬山腰上。洞高45米,寬64米,深137米。1922年3月,韋拔群在此組織革命同盟會,1925年9月,韋拔群、陳伯民等在洞內開辦了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右江各縣農民運動骨幹276人。農講所宣傳馬列,培訓農運骨幹,功績卓著,影響深遠。1930年2月,經紅七軍軍長張雲逸提議,東蘭縣工農民主政府討論通過,北帝岩改名“列寧岩”。1963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大慶,中央副主席葉劍英為列寧岩親筆題字:“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鐫刻在洞口上方。
魁星樓
(紅七軍前委舊址),位於武篆鎮內,清光緒32年(1907年)武篆民眾籌款興建,是座木石結構的四層六角塔,樓底寬7米,高17.5米。1923年6-7月,韋拔群組織農民武裝攻打東蘭縣城時,曾設作戰指揮部於此。1926年至1927年間,是東蘭縣革命委員會和武篆區農民協會辦公所在地。1930年春夏,中國工魁星樓
農紅軍第七軍前敵委員會設於此樓,紅七軍政委鄧小平、軍長張雲逸等曾在此樓辦公。1932年8月27日,國民黨廖磊部隊對東蘭進行第二次“圍剿”時,把魁星樓尖頂拆平。解放後修復,1963年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魁星樓(紅七軍前委舊址)位於武篆鎮內,清光緒32年(1907年)武篆民眾籌款興建,是座木石結構的四層六角塔,樓底寬7米,高17.5米。1923年6-7月,韋拔群組織農民武裝攻打東蘭縣城時,曾設作戰指揮部於此。1926年至1927年間,是東蘭縣革命委員會和武篆區農民協會辦公所在地。1930年春夏,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前敵委員會設於此樓,紅七軍政委鄧小平、軍長張雲逸等曾在此樓辦公。1932年8月27日,國民黨廖磊部隊對東蘭進行第二次“圍剿”時,把魁星樓尖頂拆平。解放後修復,1963年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蘭烈士陵園
原名“革命烈士公園”,位於東蘭縣城西更鬧坡上,1957年修建,陵園占地總面積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50平方米,園內有韋拔群、陳洪濤、黃大權等三位烈士石雕像、農軍英雄群雕塑像、革命文物陳列館、革命烈士紀念塔、韋拔群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碑等重要建築物。陳列館內展出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各種文物、照片、文獻、史料等共600餘件。1963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0月15日,國務院把東蘭“革命烈士陵園”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韋拔群烈士故居
位於武篆鎮東里村東里屯特牙山腰上,分前後兩幢泥磚瓦房,總面積250平方米。前屋為一幢內立四排屋架分成五個開間,屋頂設有瞭望台,屋內置韋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有韋拔群烈士生前革命活動簡介,這裡是當年韋拔群接待革命同志來往開會、研究工作和住宿的地方。1930年,鄧小平、韋拔群等在此領導試辦“共耕社”,開設農民政治夜校,推動了右江地區土地革命運動的開展。距拔群故居約100米,為韋拔群祖父母、父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等烈士的墓地,其家屬共有17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1981年拔群故居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產
盛產水稻、玉米、黃豆、板栗、油茶、八角、油桐、三烏雞、黑山羊、黑香豬等,尤其是板栗、三烏雞、墨米、香粳、紅七柚以其獨特的風味,在全國乃至海內外久負盛名。板栗、三烏雞,古時曾是皇宮的貢品。墨米
壯話叫“候墨”。因其穀殼、米粒內外均為紫黑色而得名。此米成產於廣西東蘭縣,故又稱“東蘭墨米”。東蘭墨米是東蘭縣高寒山區野生墨谷經農家長期選育而成的一屬珍稀稻種,已有400多年的種植史,為糧中之珍品,所含胺基酸達18種之多,而其中的8種又是人體所不可缺少的,尤以蘇氨酸、賴氨酸含量最高,粗蛋白、粗脂肪、硫胺素、核黃素及礦物營養元素均高於其它稻種。此外,墨米還含有脂肪、鈣、磷、鐵等多種營養萬分,具有滋陰補脾、健曖肝、明目活血之菌效。除可作產婦和病弱者、老人的滋補食外,還可治療一般性的鐵打損傷、風濕病等,故又稱“藥米”。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古籍藥典詳有記載:“墨米有滋陰補腎,健脾溫肝,益氣補血,生津潤胃
,活筋壯骨,利便止瀉,抗衰保顏等功效”。長期食用,有健體及延年益壽之功,因而古代宮廷把墨米列為首選貢米。該米釀成的墨米酒,濃郁純香,口感至極,是絕佳的貴賓宴酒。
東蘭墨米屬感光、中遲熟糯稻,全生育期135—138天,株高120—125厘米,葉寬厚長,分櫱中等穀粒紫色,米墨色,結實率65%左右,具有耐蔭、耐寒、耐瘠等特性,極適宜在高寒山區田洞栽培,單種一般畝產350公斤,與雜交稻混種一般畝產100公斤。經多年的生產栽培驗證,該品種米質性狀與產量比較穩定,是理想的優質稻種,目前種植規模為5000畝左右。板栗
板栗
板栗甘甜芳香,含澱粉51~60%,蛋白質5.7-10.7%,脂肪2-7.4%,糖、澱粉、粗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A、B,、B:、C及鈣、磷、鉀等礦物質,可供人體吸收和利用的養分高達98%。以十粒計算,熱量為204卡路里,脂肪含量則少於1克,是有殼類果實中脂肪含量最低的。普遍用於食品加工,烹調宴席和副食。板栗生食、炒食皆宜,糖炒板栗、拌燒子雞,噴香味美,可磨粉,亦可製成多種菜餚、糕點、罐頭食品等。板栗易貯藏保鮮,可延長市場供應時間。板栗多產于山坡地,國外稱之為“健康食品”,屬於健胃補腎、延年益壽的上等果品。板栗全身是寶,可以加工製做栗乾、栗粉、栗醬、栗漿、糕點、罐頭等食品,栗子羹則是老幼皆宜,營養豐富的糖果。板栗樹材質堅硬,紋理通直,防腐耐濕,是製造軍工、車船、家具等良好材料;枝葉、樹皮、刺苞富含單寧,可提取烤膠;花是很好的蜜源。板栗各部分均可入藥,板栗能健脾益氣、消除濕熱,果殼治反胃稱做收斂劑,樹皮煎湯洗丹毒,根可治偏腎氣等症。
栗樹堅果栗子在歐洲、亞洲和美洲被廣泛套用作為食品。在南歐中世紀時是居住在森林中居民食物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
栗木非常堅固耐久,不容易被腐蝕,顏色發黑,有美麗的花紋,是非常好的裝飾和家具用材。但由於栗樹生長緩慢,大尺寸的栗木非常昂貴。
栗樹皮可以提煉單寧酸和栲膠,是皮革工業的重要原料。樹葉可以飼養柞蠶。
東蘭三烏雞
東蘭三烏雞是廣西東蘭縣農村傳統養殖的地方優良家禽品種之一,因其毛、骨、肉三者皆黑而得名,公雞睪丸也呈黑色。東蘭三烏雞體型中小型,成年公雞體重1.3~2.5公斤,成年母雞1.1~2.0公斤,母雞150~180日齡開產,年產蛋120~150枚,平均蛋重48克。
東蘭三烏雞,其肉質細嫩,肉味鮮濃,美味可口,營養價值高,含有18種人體必須胺基酸,胺基酸總量母雞達18.52%,公雞達20.53%;此外,還含有豐富的鈣、鋅、鐵等微量元素和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1、B1、B12、維生素C和E族。東蘭三烏雞年產100多萬羽。
歷史名人
韋拔群
韋拔群(1894年—1932年)是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毛澤東、彭湃、韋拔群)之一,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之一。曾用名韋秉吉、韋秉乾、韋萃。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人。壯族。韋拔群於1921年開始領導農民鬧革命後,由於深受各族人民的敬愛,人們民眾親切地稱他為“拔哥”韋虎臣
韋虎臣(1495-1516年),壯族,明朝東蘭第二十三任土知州。生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二十四日。少年時勤讀書,好武藝,師從五台山覺空禪師,專習兵機韜略擊技,並在州署附近銀海洲上築城堡、建演武廳,辟跑馬射箭場,勤奮演練,精通韜略武藝,膂力過人。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僅14歲的韋虎臣隨父韋正寶出征廣東惠州、潮州一帶抗倭。惠州行營命其父韋正寶率東蘭“狼兵”為前鋒,進攻敵九連山陣地,虎臣隨軍在營。後得知“狼兵”陷入敵陣、其父中箭負傷的訊息,韋向官軍求救無望,怒發上指,帶領在營“狼兵”破入九連山,力斬敵酋,所向披靡,全殲九連山日本海盜,奪得父親屍身回營。朝廷嘉其“忠烈”,準許接任東蘭土知州職,護送父親寢柩回東蘭岩石山安葬。
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倭患又起。韋奉命率東蘭“狼兵”跟隨經略王陽明(守仁)征討大帽山、大庚嶺、橫水、左溪諸地,歷時3年多,經大小數十戰,最後平定福建武夷山。戰功卓著,獲明皇帝欽賜“哀孝忠勇”匾額。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二日,韋虎臣在福建、廣東大敗日本海盜,得勝班師途中,被奸臣以“犒師”為名,賜“御酒”毒害,時年22歲。後經王陽明據實奏報,朝廷追封為“五夷侯”。同時下旨徵集工匠,在東蘭州岩石山營造武夷侯墓,欽賜旌表碑銘,賜修石人、石馬、石獅各物,並著賜進士出身前提督三邊都察院左附都御史徐淮、賜進士出身前北直隸吏部文選司主事張恆、賜進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隸監察史余敏學三人分別篆額、書丹和撰文,永久褒揚。
韋起雲
韋起雲(1514年-1557年),字葵軒。韋虎臣長子,東蘭第二十五任土知州。生於明正德九年(1514年)。其父被奸臣毒死時,韋年僅3歲,由叔父韋虎林代理州務。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十八日,正式接掌東蘭土知州職。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下令,以田州瓦氏夫人為總兵參將,東蘭州韋起云為總兵副將,起調田州、歸順、南丹、那地、東蘭等州“狼兵”共6800人,以韋起云為前鋒,經廣東、江西、江蘇、浙江,歷時數月,於次年農曆三月中旬進抵抗倭前線,進駐金山衛(上海縣境)。四月中旬投入以兵部尚書張經為總指揮的針對日本海盜集團的江浙會戰。韋率東蘭、那地、南丹“狼兵”配合官軍鄒繼芳部,組成西路軍,在浙江嘉興、王江涇、石塘灣諸戰役中,共殲敵3000餘人。接著,乘勝追擊至陸經壩,斬獲日本海盜首級300餘級,燒毀海盜船30餘艘。此戰威震江南,日本海盜聞風喪膽。戰後,明朝奸相嚴嵩縱容義子趙文華冒功,陷害張經下獄,致使軍無主帥,將士寒心。瓦氏夫人與韋起雲憤而以糧草不斷為由,撤師回鄉。明嘉回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韋因病去世,享年43歲,葬於隘洞龍盤山(隘洞圩邊),1966年遷至拉州江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