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基本介紹
中文名: 許光達
別名: 許德華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省長沙縣東山市蘿蔔沖
出生日期: 1908年11月19日
逝世日期: 1969年06月03日
職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畢業院校: 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學習
夫人: 鄒靖華
信仰: 中國共產黨
主要成就: 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軍參謀長,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
1950年6月任裝甲兵司令員
代表作品: 著有《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1939)、《論新戰術》
(1940)
人物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將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原名許德華。湖南省長沙市人。
人物履歷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見習排長,同年在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任排長、代理連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參謀長,第十七師政治委員、師長,紅三軍第八師二十二團團長、八師師長,紅三軍第二十五團團長。
1932年赴蘇聯,先後入國際列寧主義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1937年回國。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區司令員,中央情報部一室主任,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八路軍一二零師獨立第二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二兵團軍長,第二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主要作品
《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1939)
《論新戰術》(1940),
《許光達論裝甲兵建設》(1985)。
人物經歷
(1908.11.19~1969.06.03)
參軍初期
1908年11月19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東山市蘿蔔沖。
1925年05月在長沙師範學校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5年0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第5期學習,後來編入炮兵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1927年05月,編入中央獨立師,參加了武漢衛戍司令葉挺將軍領導的反擊軍閥夏斗寅叛軍的作戰。
1927年07月,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炮兵營任見習排長。
1927年08月,在江西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曾任11軍25師75團排長、代理連長,參加了會昌和三河壩等戰
斗。後在國民黨軍中做兵運工作。
1928年06月20日與鄒靖華結婚。後擔任過清河縣公安局局長等職。
1929年05月,在國民革命軍駐蕪湖部隊擔任下級軍官,從事兵運。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據地,
1930年02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先後任軍參謀長,第17師政治委員和師長等職。參與開闢了以洪湖
為中心的湘鄂西蘇區,多次率部參加反"圍剿"作戰。
1932年春身負重傷,後赴蘇聯治療。在蘇聯期間,曾入國際列寧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
歷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從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培養抗日軍政幹部。
1941年0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衛戍司令。後任八路軍第
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 2軍分區司令員,在五寨、神池、保德、偏關一帶,領導軍民開展游擊戰,
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以後,1946年,歷任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太原第三小組、駐本溪第二十九小組少將代表。
解放戰爭初期
1946年06月,任晉綏野戰軍代參謀長兼獨立第二旅旅長,
1946年11月,任晉綏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
1947年08月,率3縱隊西渡黃河,改屬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參加了沙家店、延(川)清(澗)、 宜川等戰役。
1949年01月,任軍長,
1949年07月,任第2兵團司令員,在圍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戰役中,率部迂迴敵後,斷敵退路,為保證戰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繼而揮師西進,攻破蘭州南山敵軍主陣地,搶占黃河大橋,與第19兵團全殲城中守敵,解放蘭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6月,受命組建裝甲兵。任裝甲兵司令員,曾先後兼任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
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 會委員。
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
1959年0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
著作
《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1939)
《論新戰術》(1940),
《許光達論裝甲兵建設》(1985)。
軍旅生涯
許光達(1908—1969年)原名許德華,1908年11月19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東鄉蘿蔔沖。他的父親是個窮苦的農民。 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老五,人稱五伢子。因為家境貧寒,許光達7歲即當放牛娃,後在其伯父的資助下進入長沙縣第一高小,接著又考入長沙師範學校。長沙是當時被統治者視為“赤化很深”的地區,許光達在此讀書期間開始接觸共產主義。他讀了《共產黨宣言》,還讀了毛澤東與新民學會會員創辦的《湘江評論》,深受其影響。1925年,許光達在長沙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共產黨員。 1926年1月,受湖南省委選派,許光達前往廣州,考入黃埔軍校新生第2團,入伍經三個月先期訓練後,進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11大隊學習。1926年底黃埔第五期學員隨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併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5月,反動軍官夏斗寅發動叛亂,率部進攻武漢。軍校學生奉命隨葉挺出征,許光達參加了討夏的紙坊之役,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軍旅生涯。同年7月軍校畢業後,許光達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4軍任見習排長。
大革命失敗後,許光達從九江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在江西寧都追上起義部隊,初任排長,參加了起義軍在南下途中進行的會昌戰役,因作戰英勇,很快接任代理連長。未久,許光達在三河壩戰鬥中負傷,被組織安排在一戶山村農家養傷。傷愈後,他先後到潮洲、汕頭、上海、安徽等地尋找黨組織,輾轉千里,深受顛沛流離之苦。1928年初,在黨組織的安排下,許光達等人在安徽壽縣的學兵部從事兵運活動。由於工作策略上的失誤,他們的活動被人告發。許光達等人被迫緊急撤離。逃亡途中,他再次與黨失去聯繫。9月,許光達在長沙與未婚妻鄒靖華完婚。新婚第10天,由於叛徒的出賣,長沙當局派兵緝拿許光達,幸得有人提前通風報信,許光達再次匆匆逃離。其後又經歷了數月之久的苦苦追尋,為找黨組織,他甚至跑到唐山礦區以挖煤為生,終於在1929年4月在安徽蕪湖重新回到了黨的懷抱。
軍事才能
1929年7月由組織推薦,許光達進入上海黨中央軍事訓練班學習,結業後正式更名為許光達,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被派往洪湖蘇區從事軍事鬥爭。一進入洪湖革命根據地,許光達就立即投入到對敵鬥爭中去。戰鬥間隙,他給游擊隊員們講戰術、講戰場上的相互協調和火力配備,講如何利用地形地物等。在洪湖地區,游擊隊雖然很活躍,但沒有統一領導。中央決定把洪湖地區的各路游擊隊歸攏起來,於1930年2月成立了紅6軍。許光達任參謀長。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組織了一支精幹的軍司令部參謀部,平時指導部隊訓練,演習戰術,每次戰前都擬定具體的作戰計畫,對紅6軍改變游擊習氣,向正規化軍隊的轉變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1930年7月,紅6軍與賀龍領導的紅2軍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許光達任第17師師長。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許光達率部南征北戰,戰華容、攻長沙、占巴東、收姊歸,克荊門,援當陽,轉戰在湘鄂兩地,參與或單獨指揮大小戰鬥數十次。在戰鬥中,他多次身挑重任。松滋楊林寺一戰,他率第17師與敵激戰,頂住數倍於己的敵人的進攻,保證了軍團指揮部的安全轉移。在鄂北馬良坪一役中,他率第8師第22團掩護主力撤退,在與上級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機動靈活地掌握戰局,於當夜不失時機地率第22團攀懸崖突出重圍,在深山老林堅持戰鬥兩月餘,不僅保住了紅軍的有生力量,還開闢了一塊根據地,受到賀龍司令員的讚許,前委也為此通令表彰他帶兵有方,多謀善斷。然而1930年、1931年正值立三路線和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內統治時期,他們通過派中央代表到洪湖蘇區,強迫紅軍打城市戰、堡壘戰、陣地戰和大規模的平地戰,使紅2軍團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革命根據地也大大縮小。數次戰鬥的失利,使許光達對黨內錯誤路線的瞎指揮有了切身的體驗。
蘇聯治療
1931年在應城的一次戰鬥中,許光達親臨前沿陣地指揮,被敵機槍擊中,身負重傷。由於根據地醫療條件差,設備簡陋,幾次手術都未能將體內的子彈取出,1932年,許光達被黨組織輾轉送往蘇聯治療。傷愈後,許光達先後入國際列寧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在此期間,他對坦克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學習了坦克技戰術。
奉命回國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1937年11月,許光達奉命回國。次年1月到達延安,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接見。
不久即受到重用,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很快又被任命為教育長。在抗大,許光達努力工作,認真執行中央和毛主席為抗大制訂的教育方針,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貫徹到學員中去。當時,延安的生活是相當艱苦的,許光達與學員們一起挖窯洞,一起上山砍柴,他身體力行的模範行為對大家是極大的鞭策。抗大為黨培養了一批批堅強的革命戰士,許光達為此付出了許多心血。
學術造詣
延安時期的許光達不僅在政治上成熟,在理論上也有相當高的造詣。在這裡,他發表了多篇軍事學術論文,這些文章的突出特點是套用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來闡述問題。在《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一文中,他開門見山地指出:“戰術是由班到師的戰鬥方法,決定戰術的因素是人、技術、地形、氣候、時間的配合。”他把人的作用擺在了首要的位置,這正是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軍隊的組織工作》是許光達的又一篇力作,在該文中,他就軍隊的性質、作用、軍隊的產生和消亡等問題作了科學的論述,並就我軍的組織問題談了自己的見解,對我軍的組織建設是很有價值的,被作為我軍建設的重 要參考文獻。
許光達是那種目光深遠、善於思考的人,他對一些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清醒的分析,有科學的預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以閃電戰術橫掃西歐十四國,並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攻占了蘇聯的大片領土,世界為之震驚。一些人認為閃電戰所向披靡,是最新的作戰方法。而許光達卻在1939年7月31日的《新華日報》上發表了《閃電戰的歷史命運》一文,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對蘇德雙方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對比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認為希特勒的閃電戰在蘇德戰爭中必然復滅。五個月後,蘇聯紅軍就對德軍發起了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德軍元氣大傷,直至步步敗退、垮台。戰爭的進程印證了許光達的預見。
1941年,許光達被調任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衛戍司令。
奮勇抗日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歲月。許光達向中央提出到抗日前線去。黨中央和毛澤東批准了他的請求,分配他到條件艱苦、對敵鬥爭激烈的晉西北,擔任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兼八路軍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這是他第一次獨當一面,擔任一個地區的最高首長。
第二分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面臨黃河,與黨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隔河相望;東南緊靠晉冀魯豫,是晉冀魯豫通往延安的樞紐,也是黨中央與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相聯繫的惟一通道。同時,這裡也是保衛延安的重要屏障。有鑒於此,敵人也很重視這個地區,不斷對它進行“掃蕩”和“蠶食”,使原來的游擊區變成了敵占區,使原來的一些解放區,變成了游擊區。毛澤東告誡晉綏軍民:必須振奮民心、軍心,向敵人採取積極對策,否則,根據地再縮小,前途更糟。毛澤東要求許光達“把敵人擠出去”。許光達到達第2軍分區後,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制定了四項具體措施,變被動為主動,派出敵後武工隊,深入敵占區,肅清漢奸特務,摧毀敵偽組織,建立抗日政權。同時,他還加強對當地國民黨軍的統戰工作,積極開展練兵活動,努力發展根據地生產,並成功地指揮了第2分區的反“掃蕩”、反“蠶食”鬥爭,逐步地把敵人“擠”了出去,鞏固、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壯大了我黨在當地的武裝力量,開創了晉西北對敵鬥爭的新局面,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的戰略部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光達歷任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太原第三小組、駐本溪第二十九小組少將代表。曾參與與國民黨的談判,用純粹的外交辭令和美蔣代表談判。然而事與願違,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國人民進入解放戰爭時期。這時,許光達被任命為晉綏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率獨2、3、5旅活動於晉中、晉北地區。在同敵人的浴血奮戰中,第3縱隊打出了軍威,稱得上是驍勇之師。
1947年8月初,奉中央軍委命令,許光達率第3縱隊西渡黃河,歸西北野戰軍彭德懷司令員指揮,參加保衛陝甘寧邊區和黨中央、毛主席的戰鬥。不久,率領黨中央機關轉戰陝北的毛澤東,被擠在三縣交界的一個狹小地帶,背後是沙漠,西側是榆林河、無定河,東面是黃河,南北均有敵大軍壓來,而毛澤東率領的中央機關、警衛部隊只有100餘人,已陷入四面被圍的境地。而且,敵人進展神速,包圍圈越縮越小,形勢空前嚴峻。8月16日夜,周恩來親自打電報給彭德懷,希望彭總派一名得力的將領,火速帶兵前來接應和掩護,保護中央機關向安全地帶轉移。彭德懷告知已派許光達率部前往。
許光達在得到彭總命令後迅即率部冒雨趕到指定地域烏龍鋪,他向旅長們交代:“哪怕是敵人的炮彈落在身上,也不許後退一步。”當時,許光達的指揮所離中央機關僅隔一條雨裂溝。他指著對面的山樑讓大家看:只見一支隊伍正在轉移。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這正是中央機關。許光達用灼熱的目光看著大家,旅長們會心地轉身跑回了各自的指揮陣地。許光達指揮第3縱隊在烏龍鋪以南抗擊來犯之敵。抗擊戰鬥從8月18日上午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曉,硬是頂住了敵人一個軍部及三個旅的輪番進攻,使敵未能前進一步。8月19日,許光達又率第3縱隊趕到了烏龍鋪和沙家店之間的當川寺阻擊敵人。這時第3縱隊處境困難,前面有敵第29軍劉戡主力壓過來,後面是葭蘆河。背水一戰本是兵家大忌,但許光達及第3縱隊指戰員決心破釜沉舟,誓死保衛黨中央。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敵軍長劉戡親自指揮著兩個半旅往上沖,許光達則指揮著第3縱隊勇猛反擊,打衝鋒,曾一度打到劉戡的軍部,俘虜其警衛連士兵多人,劉戡被牢牢地釘在當川寺一線不能前進。與此同 時,兄弟部隊在沙家店地區和常家高山殲滅或擊潰了大量敵人,取得輝煌戰果。劉戡見勢不妙,只得掉頭回逃。至此,毛澤東和黨中央才化險為夷。沙家店戰役中,第3縱隊在烏龍鋪的阻擊戰打得漂亮,受到了野戰軍司令部的表彰。
在完成保衛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鬥任務後,許光達揮師西進。1947年10月,許光達率第3縱隊向清澗開進。清澗的守敵是胡宗南的“王牌”軍第76師,師長廖昂是許光達黃埔軍校時的同班同學,這位國民黨中將被譽為“常勝將軍”,他憑著城堅隘險,揚言要使清澗成為解放軍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墳墓”。10月6日,攻擊開始。經過三天三夜的激烈戰鬥,第3縱隊掃清了外圍,但此時胡宗南的援兵距這裡也只有一日的行程了。為減少傷亡,許光達親筆給廖昂寫信,敦促其放下武器,但廖昂拒不投降。許光達便指揮獨2旅以連續爆破手段炸開城門,首先攻入東門,並阻止了敵人的瘋狂反撲,戰鬥至11日,全殲清澗守敵,生俘廖昂。同日,黨中央特致電祝賀清澗大捷。
1948年2月,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西北野戰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的指揮下組織了圍城打援的宜川、瓦子街戰役。是役,許光達部負責圍攻宜川城。為引敵援兵進入我軍布好的“口袋”,許光達部署了一個怪打法:開始時猛攻,逼宜川守敵向胡宗南求救;待胡宗南援兵一動,我們就視援兵的速度靈活處置,援兵來得急我們就輕打;援兵來得慢,我們就重打。輕重相兼,不使敵援軍脫鉤。敵人果然上當。前來援救的敵四個旅、八個團在宜川守敵的緊急呼救下進入了瓦子街預伏地區,被我軍全殲。接著,許光達指揮攻城部隊發起總攻,一舉拿下關中屏障宜川。至此,宜瓦戰役取得全勝。此後,許光達又率部一路奪關斬隘,先後參加了陝中、扶眉、蘭州等重大戰役,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整編為第一野戰軍,許光達被任命為第3軍軍長,6月,又被任命為第2兵團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國防軍,1950年5月,毛澤東在中南海親自點將,把許光達從蘭州召回北京,委派他籌建我軍歷史上沒有過的現代化新技術兵種——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一個月後,毛澤東簽署中央軍委命令,正式任命許光達為裝甲兵司令員兼政委。1950年9月1日,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從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許光達就把整個身心都撲在了坦克上。他不止一次地對同志們說:“我們要樹立終生為裝甲兵建設服務的思想,把我們的聰明才智獻給裝甲兵事業。”
裝甲部隊組建伊始,困難重重。當時,我軍的坦克數量很少,且都是從國民黨那兒繳獲來的。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裝甲兵部隊,幾乎是從零開始。身為司令員兼政委的許光達晝夜奔波,諸事親自籌劃。經過短短四個月的艱苦努力,便在全國各大軍區建立了坦克師、獨立坦克團、獨立坦克營以及坦克編練基地、修理廠及坦克學校。之後,許光達又領導組建了華東軍區、東北軍區的摩托化裝甲兵領導機關,還成立了專門培養中、高級指揮幹部和技術人員的裝甲兵學院和裝甲兵工程學院,裝甲兵學院院長由他親自兼任。為了祖國的裝甲兵事業,許光達簡直到了忘我的程度,他一有時間就深入課堂和教練場,經常親自給學員上戰術課。平時,他帶頭學技術,年過半百的裝甲兵司令員,堅持親自登上戰車參加訓練。在他的帶動下,坦克部隊官兵掀起了學習技術、比武訓練的熱潮。
1950年10月,我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抗美援朝,這給剛剛誕生的人民裝甲兵部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支援我人民志願軍,裝甲兵部隊黨委作出決定:要求部隊在三個月內完成一年的訓練任務,迅速掌握基本技術,隨時準備入朝參戰。為此,許光達率領機關參謀人員深入到基層部隊蹲點,幫助部隊制定科學的訓練計畫,改革訓練方法,突出重點、難點,提高訓練質量。1951年1月,裝甲兵成立僅僅三個月後就派出一個團去了朝鮮。其後不久,許光達又親臨朝鮮前線,實地考察和研究裝甲部隊的作戰及戰場技術保障工作。 在裝甲兵建設過程中,許光達提出了“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的響亮口號,他認為“技術建設在裝甲部隊建設中占著頭等重要地位”。強調把政治工作與技術工作相結合,許光達是當時提出這一觀點的第一人。
研製生產出性能先進的國產坦克,一直是許光達的理想和追求。為此,他殫精竭慮,費盡了心血。
1959年,中蘇關係發生了明顯的逆轉,蘇聯撤走了專家,技術和原材料被全部封鎖,國家的一些領域建設都受到了嚴重損失。而恰恰在這時,我國第一台59式主戰坦克誕生了。多少年來,人們對許光達的這一遠見卓識深深敬佩。工人們為了表達對裝甲兵司令員的敬仰之心,特意製作了一台國產坦克的模型,裝在玻璃罩里送給了許光達。這台坦克模型被許光達擺在了書房最為顯眼的地方,它始終伴隨著將軍,直到走完人生的旅程。當1959年舉行國慶10周年大典的時候,許光達親自陪同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由國產坦克組成的坦克車隊。當坦克車隊隆隆地駛過天安門廣場時,毛澤東緊握著許光達的手,高興地向這位我軍裝甲部隊的創始人表示祝賀。
請求降銜
1955年,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在國防部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許光達從老上級賀龍元帥得知自己將要被授予大將軍銜的訊息,心中深感不安。幾經思考後,他給毛主席和中央軍委領導寫了一份“降銜申請書”,情真意切地請辭,讓我們看看這篇情真意切的降銜書:
降銜申請書
軍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授我以大將銜的訊息,我已獲悉。這些天,此事小槌似地不停地敲我心鼓。我感謝主席和軍委領導對我的高度器重。高興之餘,惶愧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此次,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功勳授銜。回顧自身歷史,1925年參加革命,戰績平平。1932--1937年在蘇聯療傷學習,對中國革命毫無建樹。而這一時期是中國革命最艱難困苦的時期:蔣匪數次血腥的大圍剿,三個方面軍被迫做戰略轉移。戰友們在敵軍層層包圍下,艱苦奮戰,吃樹皮草根,獻出鮮血,生命。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房間裡喝牛奶,吃麵包。自蘇聯返國後,有幾年是在後方。在中國革命的事業中,我究竟為黨為人民做了些什麼呢?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實事求是的說,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說同大將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長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勳卓著:湘鄂贛豎旗,南泥灣墾荒;南下北返,威震敵膽;進軍新疆戰果輝煌。為了心安,為了公正,我曾向賀副主席面請降銜。現在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勳卓著者以大將。
許光達
1955年9月10日
拿著這份申請書,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會議上激動地對朱德、彭德懷等人說:“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毛主席、中央軍委沒有批准許光達的申請,而是依據他的貢獻,仍然授予了他大將軍銜。1965年取消軍銜制後,元帥是行政三級,大將是行政四級,上將是行政五級,許光達誠懇地向中央提出自己為行政五級,就這樣,他成為惟一一個行政五級的大將。
慘遭迫害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爆發。一時間,風雲突變,乾坤動盪,全國上下都捲入到這場政治鏇渦之中。曾在革命戰爭時期做出過貢獻的的軍委副主席林彪元帥此時卻藉機在部隊中培植親信,對部隊的高級將領常常採取拉不過來就打倒的手法。由於許光達剛直不阿,曾不止一次地悖逆觸犯過林彪、江青一夥。
他的“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的論點被視為反對*“突出政治”的罪證,江青搞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議紀要》和葉群搞的《廣州部隊某部蹲點調查報告》,許光達都認為是小題大做,作風不正,自然又得罪了林彪。加上許光達又是林彪的政敵賀龍元帥的老部下,所以,林彪誣陷賀龍搞“二月兵變”,把許光達也冠以“兵變總參謀長”的罪名。1967年1月16日,造反派抄了許光達的家,並將他非法關押。在一次批鬥會上,造反派要他交代“二月兵變”的罪行,他反譏道:“誰都知道,搞政變是要掉腦袋的。我現在就是國防部副部長、大將,我跟賀龍搞兵變,把腦袋掖在褲腰上才搶個總參謀長當,這種賠本的買賣我不乾。”會場主持人被將了一軍,只好宣布暫時休會。為了迫使許光達就範,特偵組對他多次進行非法審訊。在忍受了長達十八個月之久的摧殘折磨後,許光達悲慘地死去。這樣一位久經沙場,為共和國披肝瀝膽,立下汗馬功勞的赫赫名將,沒有倒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卻慘死在林彪、“四人幫”一夥的屠刀下。
在受迫害的日子裡,許光達始終相信歷史會作出公正的結論,他對夫人鄒靖華說:“我們相信黨、相信毛主席。”在許光達的遺物中,有一本《毛澤東選集》,扉頁上有他在獄中寫的一首詩:
百戰沙場驅虎豹,
萬苦千辛膽未寒,
只為人民謀解放,
粉身碎骨若等閒。
這就是我們的許大將軍的胸懷,驚天地、泣鬼神,光昭日月。
許光達含冤去世後,林彪、江青一夥妄圖將他的骨灰一揚了事,毛澤東得知後作出批示:“許光達同志的骨灰盒應該放它應該放的地方。”這樣,許光達的骨灰盒得以放進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這是對死者的肯定,也是對生者的莫大慰借。
人物評價
毛主席對許光達評價:
1955年,一向氣度非凡的毛主席曾經激動的稱讚一個人說:“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是誰獲得了毛主席如此高的讚譽。這個人就是共和國開國大將許光達。那么,毛主席因何稱讚許光達為“一面明鏡”呢。
許光達,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組建者、裝甲兵學校創建者。1955年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時,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大將軍銜。他得知訊息後,“高興之餘,惶惶難安。”並連夜寫下了著名的《降銜申請書》,展現了共和國開國大將的胸襟和氣度。
申請書中,他謙遜地寫道:“回顧自身歷史,1925年參加革命,戰績平平。1932~1937年在蘇聯療傷學習,對中國革命毫無建樹……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為了心安,為了公正,現在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
五十六年後,黨我讀到許光達將軍的這封《降銜申請書》時,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應該說,作為一名從戰火中走出來的革命者,許光達為中國革命的建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獲此殊榮理所應當。難怪當毛澤東看罷這封申請書時會激動地說:“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 ”
到如今,許光達這面共產黨人的“明鏡”依然光亮如新。他功勳卓著卻不居功自傲,位高權重卻淡薄名利。在巨大的榮譽面前,他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惶惶難安”;不是“當仁不讓”,而是謙遜的請求降銜。他的這種高風亮節,與當前那些想方設法跑官要官、熱衷於追求名利的人形成了鮮明對照。
應該說,省市縣鄉四級黨委換屆,會讓許多幹部看到進步的希望。處在同一平台上的幹部們,自然會形成競爭,也自然有人會“勝出”。這個時期,正是考驗各級幹部是否能夠自覺遵守中央換屆工作紀律、依靠各自政德和實績取得組織重用的關鍵時期,然而,也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看作是渾水摸魚、靠旁門左道獲取名利的“良機”。
在這個特殊時期,各級幹部很有必要都來學學許光達的《降銜申請書》,用許光達這面“明鏡”照照自己,讓浮躁的心沉靜下來,讓沸騰的情緒淡定下來,墨守換屆工作紀律和各項“成規”,踏踏實實的乾好自己的事,不觸犯鐵律、不鑽營“偏門”,莫不是展現了自己的政治品格、保護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黃埔軍校培養的中共著名將領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
概述 | 1989年11月30日,解放軍報刊登一篇文章——《中央軍委確定33位軍事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名列其中》,引人關注。文章寫道:“在史詩般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中,湧現出多少運籌帷幄叱吒風雲的軍事家?經中央軍委確定,33人被冠以“軍事家”的評語,載入最近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人物分冊》。 ”1994年8月經中央軍委審議,又確定增補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3人為軍事家。 |
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5位) | 毛澤東| 周恩來| 鄧小平| 楊尚昆| 李先念 |
十大元帥和十大將(20位) | 朱德| 彭德懷| 林彪| 劉伯承| 賀龍| 陳毅| 羅榮桓|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粟裕| 徐海東| 黃克誠| 陳賡| 譚政| 蕭勁光| 張雲逸| 羅瑞卿| 王樹聲|許光達 |
新中國成立前獻身的高級將領(11位) | 葉挺| 許繼慎| 蔡申熙| 段德昌| 曾中生| 左權| 彭雪楓| 羅炳輝| 黃公略| 方誌敏| 劉志丹 |
1955年授銜名單
大元帥 | 空缺 |
元帥 |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
大將 | 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
上將 | 王平[開國上將];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韋國清;烏蘭夫;鄧華;葉飛;甘泗淇;呂正操;朱良才;劉震;劉亞樓;許世友;蘇振華;李達;李濤;李天佑;李志民;李克農;李聚奎;楊勇[開國上將];楊至成;楊成武;肖華;肖克;宋任窮;宋時輪;張宗遜;張愛萍;陳士榘;陳再道;陳伯鈞;陳明仁;陳奇涵;陳錫聯;周桓;周士第;周純全;趙爾陸;洪學智;鍾期光;賀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閻紅彥;董其武;彭紹輝;韓先楚;傅鍾;傅秋濤;賴傳珠;黃永勝;謝富治;楊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