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況
張宗遜一九二四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六年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三師九團營政治指導員,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排長、連長。參加過北伐戰爭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連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縱隊九支隊支隊長,紅一軍團第十二軍代參謀長,紅十二軍第三十六師師長、軍長、獨立團團長,紅五軍團第十四師師長,紅軍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紅軍中央縱隊參謀長,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紅軍大學參謀長,軍委一局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旅長,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和總參謀部軍訓部部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總後勤部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
大事年表
張宗遜,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奔波。他經歷了幾大不同的時期。
深入學習,鍛鍊意志
1908年2月7日出生在陝西渭南赤水鎮堰頭村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里。1920年,張宗遜進入赤水鎮法濟寺國小讀書。1922年7月,轉入赤水職業學校學習,並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王尚德組織的各種政治活動。
1924年5月,張宗遜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張宗遜根據組織決定,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同年秋天,前往廣東,報考黃埔軍校。
1926年2月,考入黃埔軍校後,編入第五期入伍生二團二營五連,並由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革命事業開始,艱辛磨礪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在廣州策劃“中山艦事件”後,張宗遜毅然決定退出國民黨。1926年7月9日,北伐戰爭開始後,隨入伍生部學生調往東江,擔任鞏固革命根據地的任務。同年9月,入伍生團回到黃埔,升入本科,編在第四期政治科第二隊學習。1927年4月,畢業後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三師九團,任團政治指導員辦公室幹事兼第二營政治指導員。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叛變革命後,張宗遜奉命離開國民黨軍隊。1927年9月9日,張宗遜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經三灣改編後, 隨毛澤東上井岡山。
1930年,任紅一方面軍十二軍三十六師師長,率部參加了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
1932年12月,奉中央軍委命令, 紅十二軍軍部率三十六師同紅二十二軍合編後,在閩西組建了新的紅十二軍,張宗遜任軍長。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奉中央軍委命令實行大師大團編制後,任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一團團長。同年11月,又調任紅五軍團十四師師長,併兼任廣昌警備司令。1934年4月28日進入紅軍大學學習,同年10月,開始長征。
1935年2月上旬,紅三軍團在雲南的威信(扎西)進行了縮編。
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張宗遜先後任第四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第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參謀長兼高級指揮科科長,紅軍大學第二分校上級幹部隊隊長,軍委第一局局長兼甘泉警備司令,紅二方面軍第四師師長等。
抗日戰爭,奮力戰鬥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宗遜任第一二0師三五八旅旅長。1937年9月,第一二0師主力出發北上後,即率所部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同敵人展開了堅決的鬥爭。1938年9月,日軍向晉察冀邊區北嶽區的五台、阜平、淶源等中心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圍攻”。10月中旬,張宗遜奉命率部參加反“圍攻”作戰。1959年,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上將由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陪同,視察首批裝備59式中型坦克的部隊。
1939年1月,第一二0師主力開赴冀中後,張宗遜任縱隊司令員,率部全殲了向冀中軍區進攻的國民黨河北民軍司令、反共頑固分子張蔭梧部。1940年夏,張宗遜率部參加的百團大戰。1945年7月任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大反攻開始後,任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戰功赫赫
解放戰爭開始後,張宗遜參與指揮了大同戰役。1946年11月,任晉綏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奉命率部開赴陝甘寧邊區。1947年2月,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組成後,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1947年7月,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陝甘寧野戰軍正式命名為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張宗遜任副司令員。1948年1月,西北野戰軍奉命轉入外線作戰後,張宗遜又協助彭德懷司令員指揮了宜川、黃龍、西府、隴東等戰役。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張宗遜任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
新中國成立,開國元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宗遜任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副司令員, 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署西北分署檢察長。1952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先後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和院校部部長、總參謀部軍訓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1年2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3年6月任總後勤部部長。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重大事跡
張宗遜承擔的主要任務是護衛毛澤東,確保毛澤東的安全。當時到處是反動武裝和土匪,內部也時有動搖分子和叛徒鬧事,隨時需設崗布哨,嚴防不測。從三灣改編到進軍井岡山,張宗遜與毛澤東形影相隨,動則並肩行軍打仗,歇則同宿一個屋內,經常是毛澤東睡在鋪板上,張宗遜等打地鋪睡在跟前,隨時守候。張宗遜除負責護衛毛澤東外,還兼負著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收集情報。那時尚無偵察機構,更無電話、電台。外界的情況,主要靠收集報紙和打探訊息得知。一天,派出去打探訊息的同志,帶回幾張舊報紙,上面登有朱德等率領南昌起義部隊在廣東汕頭地區活動的情況。張宗遜立刻把報紙拿給毛澤東,毛澤東看後非常高興,並決定派人去聯絡,由此才引出半年後的朱毛會師。
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歷次反圍剿作戰中,張宗遜一直在毛澤東率領下行動,緊隨在毛澤東身旁。毛澤東從鬥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建軍原則和作戰原則,張宗遜都能較早地得知,認真學習領會,並積極貫徹執行。患難結摯友,危急見真情,張宗遜以自己誠實、忠勇和勤奮的品行,贏得了毛澤東的器重,遂逐步提拔他擔任大隊長、支隊長和師長。張宗遜率部打了多次硬仗惡仗,兩次身負重傷,為保衛根據地和維護毛澤東竭盡了全力。在毛澤東遭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排擠時,張宗遜也受到了牽連,被免去了師長職務,派往紅軍大學學習。他懷著沉重的心情,去探望身處逆境的毛澤東,向毛澤東傾訴了心中的鬱悶。毛澤東安慰他說:“現在這種情況,像是秀才遇見了兵,著急也沒用。”並指點他說:“周恩來不是你在黃埔由團員轉為黨員的主持人嗎?你心裡的這些話,可以去找他說說。”後來,在周恩來的干預下,張宗遜被重新起用,率部參加了長征。
長徵到達陝北後,護送毛澤東進駐延安城
紅軍萬里長征過程中,張宗遜先任紅一方面軍三軍團主力第四師師長,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率部強渡湘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奪占婁山關,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紅一、二、四三個方面軍,經萬里長征雖然在陝北會師,但卻都駐紮在保全縣及其西北最貧窮的一些地方,自然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地方,都駐有國民黨的軍隊。經國共兩黨代表協商,國民黨的軍隊自行退出延安及其南面的幾個縣,讓紅軍進駐,以利紅軍休整,然後開赴抗日前線。進駐延安後,延安西北邊的幾個縣都成了紅區,建立了由我黨領導的人民政權,但南面緊鄰延安的富縣和甘泉縣,還是緩衝區。國民黨的正規軍雖然撤走了,但地方政權和地方武裝依然保留著。為了妥善解決兩個縣地方政府的更迭和地方武裝的改編,毛澤東任命張宗遜兼任富甘地區警備司令,負責收編該地區的地方武裝、清剿土匪和建立人民政權。這一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效,為延安創造了比較安全穩定的環境。從1937年1月至7月,張宗遜跟毛澤東同住在延安城內鳳凰山跟前一個院子裡,直接協助毛澤東和軍委總部的首長處理軍務。此時的張宗遜成了聯接紅軍各大單位的中間環節,從而也結識了紅軍總部和各個方面軍的領導同志。在這半年多的相處過程中,毛澤東對張宗遜誠實、厚道、勤奮、謙虛的人品和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 ,有了更深的了解,張宗遜也獲得了近前向毛澤東學習的大好機會。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毛澤東講話,看到毛澤東起草或批改的文電,耳濡目染,大長了見識。對毛澤東注重調查研究、兼聽各方意見和辯證分析問題的工作方法,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相互間建立了更深的信賴和友誼。隨後,應賀龍的請求,毛澤東派張宗遜到紅二方面軍工作。
率部赴華北抗日,奉命回防陝甘寧邊區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的蘆溝橋地區,向中國守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毛澤東率紅軍將領發表聲明,號召全國軍民奮起抵抗,從此開始了全國抗擊日寇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按照國共兩黨協商的統一編制,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和陝北的部隊,縮編為八路軍及所轄的三個師,每個師轄兩個旅,共六個旅。賀龍指揮的紅二方面軍,縮編為第120師,賀龍任師長,原來所轄的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分別縮編為第358旅和359旅兩個旅。此前,賀龍提出,請毛澤東指派一位從井岡山成長起來的將領,來接替他直接率領由紅二軍團縮編而成的358旅。經過反覆協商確定,毛澤東任命身邊的張宗遜擔任358旅的旅長。這一任命,深印著毛澤東與賀龍兩位偉人溝通的心跡。從此,張宗遜在賀龍的直接指揮下,於1937年秋,率部由陝西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奔赴抗日前線,創建晉綏解放區,並轉戰於華北大地。張宗遜率358旅與兄弟部隊相配合,在呂梁山、五台山、大青山和冀中平原,廣泛開展游擊戰和游擊運動戰,屢戰屢捷,消滅了大量日偽軍,並逐步壯大了自己。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實際上推行的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不斷在國共兩黨之間製造摩擦,千方百計地削弱八路軍和新四軍。1941年1月中旬,蔣介石調集重兵,在安徽南部的茂林地區伏擊我新四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致使我新四軍六千餘將士陣亡。毛澤東為了防止“皖南事變”在陝北重演,對蔣介石保持著高度警惕。一方面指揮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奮力抗日;同時,在軍事布勢上又確保能及時調集力量,對付蔣頑軍,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安全。所以將張宗遜率領的358旅,經常配置於晉綏地區。作為野戰主力部隊,358旅的行動方向,常隨日寇和蔣頑軍的動向而定,多次處於東拼西擋的機動作戰狀態。
率部轉戰晉綏大地,回師延安保衛毛澤東
1945年8月20日,中央軍委調整了晉綏軍區的指揮機構,一是在晉綏軍區和十一個軍分區之間,加設呂梁、雁門、綏蒙三個二級軍區;二是組成晉綏野戰軍,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賀龍兼任司令,張宗遜任副司令,同時兼任呂梁軍區司令,仍直接指揮358旅。呂梁軍區位於晉西的呂梁山山脈及其周圍地區,與陝北隔黃河相對,是晉綏解放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也是連線陝甘寧邊區與其他根據地的樞紐地盤。從戰略上看,是陝甘寧的東大門。張宗遜坐鎮呂梁,實際上仍兼負著護衛延安、保衛黨中央的重任。
張宗遜率部重返晉綏後,根據毛澤東的命令,在賀龍的直接指揮下,立即對日偽軍展開了反攻,收復了汾陽、離石、文水等縣城,殲滅了大量日偽軍,擴大了晉綏解放區。隨後依國共兩黨簽訂的協定和毛澤東的命令,就地停戰休整。為了圍殲侵入晉北煤都——大同的國民黨軍,中央軍委決定,把晉綏和晉察冀兩個軍區的部隊,合編在一起作戰。經毛澤東批准,組成大同前線指揮部,任命張宗遜為司令,統一指揮兩區野戰部隊八個旅及附近的地方部隊共30個團的兵力。於8、9月間,在大同外圍激戰一個多月,殲敵一萬二千餘人。從大局上看,這也是個勝仗。但由於兩個大戰區的部隊首次合在一起打攻堅戰,以致出現了一些鑼齊鼓不齊的問題。未能攻克大同,也未能全殲援敵。這是張宗遜指揮過的所有作戰中,打得最不理想的一仗,成為他歷史上和心目中的一個陰影。
中央軍委決定,把張宗遜率領的晉綏第一縱隊和陝甘寧邊區的新四旅、教導旅、警備一旅、警備三旅共六個旅、合編為陝甘寧野戰集團軍,毛澤東任命張宗遜為司令。集團軍剛組建完畢,即遇到胡宗南以五個旅的兵力進犯我隴東的慶陽和合水兩縣地區,張宗遜率集團軍主力前往迎戰,將其先頭之48旅大部1500餘人,殲滅於西華池地區,擊斃敵少將旅長何奇,拉開了陝甘寧邊區大規模保衛戰的序幕。此時偵知,在蔣介石嚴令督促下,胡宗南從晉南和豫西向我陝甘寧邊區周圍調集了34個旅的兵力,超過我邊區兵力的9倍,企圖直取延安,搗毀我中央機關。在此嚴峻形勢下,毛澤東決定,暫時主動撤離延安,以誘增敵之驕狂情緒,將其調動起來,與敵在陝北的山區里周鏇,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予以各個殲滅。並致電賀龍,調王震率領的晉綏第二縱隊西援陝北。為了便於協調,中央軍委決定,把陝甘寧邊區的部隊和即將來到的晉綏第二縱隊,編組為西北野戰兵團,統歸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彭德懷直接指揮,同時撤消了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張宗遜任西北野戰兵團副司令兼第一縱隊司令,率部同兄弟部隊協同作戰,主要擔任保衛毛澤東和黨中央的任務。
個人榮譽
上將軍銜 | 一級八一勳章 | 一級獨立自由章 | 一級解放勳章 |
家庭
兒子:張又俠,1950年7月出生,曾任瀋陽軍區司令員,總裝備部部長,上將(2012年)。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黃埔軍校培養的中共著名將領
1955年授銜名單
大元帥 | 空缺 |
元帥 |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
大將 | 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
上將 | 王平[開國上將];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韋國清;烏蘭夫;鄧華;葉飛;甘泗淇;呂正操;朱良才;劉震;劉亞樓;許世友;蘇振華;李達;李濤;李天佑;李志民;李克農;李聚奎;楊勇[開國上將];楊至成;楊成武;肖華;肖克;宋任窮;宋時輪;張宗遜;張愛萍;陳士榘;陳再道;陳伯鈞;陳明仁;陳奇涵;陳錫聯;周桓;周士第;周純全;趙爾陸;洪學智;鍾期光;賀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閻紅彥;董其武;彭紹輝;韓先楚;傅鍾;傅秋濤;賴傳珠;黃永勝;謝富治;楊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