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杜聿明1912年就讀於榆林中學,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追隨蔣介石。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桂南會戰。1978年當選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擔任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
個人履歷
1925年春,調到宣傳隊參加東征討伐陳炯明。
1926年7月加入張治中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任中尉連長。
1927年四一二政變,因不明確表示反蔣,被武漢國民政府囚禁,後來他設法越獄逃到南京,通過張治中見到蔣介石,被任命為總司令部訓練處的校閱委員會中校委員。
1928年夏,任南京陸軍軍官學校杭州預科大隊第2中隊中校隊長。同年冬,任新編第1師第2旅參謀主任。
1929年任南京中央軍校第7期第4隊中校隊長,後任教導第2師中校營長。
1932年冬,任第25師副師長。
1933年秋,進入南京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進修。
1936年高教班畢業,協助徐庭瑤創辦南京陸軍交輜學校,培訓指揮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軍官。
1936年10月5日授予少將軍銜。
1937年任國軍第一支裝甲兵團少將團長。
1938年任第兩百師師長,12月任新十一軍副軍長。
1939年任第五軍軍長,以桂南會戰、崑崙關大捷聞名,後任昆明警備總司令。
1942年升兼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率部入緬作戰。
1944年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1945年2月20日晉升為陸軍中將,秋季率部圍攻五華山,10月迫使龍雲辭去雲南省軍事行政職務,10月26日任東北九省保全司令部司令長官。
1946年任私立東北中正大學董事長。
1947年8月東北九省保全司令部併入國民政府主席任東北行轅,任東北行轅副主任。
1948年3月當選國大代表,6月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9月,轉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11月指揮東北國軍從葫蘆島撤退,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轉回任徐州剿匪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
1948年12月17日毛澤東為中原、華東兩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寫一個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廣播稿。
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布43名國民黨戰犯名單,杜聿明為第三十六號戰犯。
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戰役中,最後在河南永城縣陳官莊被俘,並送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是唯一身兼戰犯與戰俘雙重身份的人。
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在北京中朝友好公社勞動。
1961年3月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
1964年11月,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0年發表《紀念 二·二八 寄語台友》一文,呼籲在台灣的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們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及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
1981年5月7日,因患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1904年11月28日出生於陝西米脂縣東區呂家嶮杜家灣。祖輩是當地封建地主。父親杜良奎,是清末舉人,在西安長安大學堂執教時,參加了同盟會,曾數度回米脂,鼓動縣裡的民團趕走了清政府官吏,並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鬥爭。
杜聿明從小就喜愛玩弄槍枝,十二歲時,在表哥李鼎銘辦的成家坌國小讀書。在學習上得到了這位嚴師的指點。祖父母及當家的伯父杜良輔相繼去世後,杜良奎一直在外教書,素來不問家務,杜聿明只好承擔管家的重擔。由於聰穎過人,很快掌握了一套經營家務、保全家業的本領。
杜十六歲時, 其父由榆林返家,見其因操家務,學業基本荒廢,大為失望,決定將家務交侄兒杜聿成管理,杜便隨父到當時陝北二十三縣裡唯一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榆中20級丁班繼續讀書。校長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哥,教師有陝西著名的共產黨人魏野疇、李子洲和教育家王森然、朱橫秋等。同班有後來成為共產黨人的謝子長、霍世傑和以後成為現代文學家的劉蘊華(柳青)等。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學畢業。同年8月,與比他大兩歲的曹秀清結了婚。1924年初春,不滿20歲的杜聿明與榆林同鄉閻揆要、馬師恭等人先後來到北京。杜聿明原想報考北京大學,但在京停留期間,他目睹北洋軍閥貽誤政事、膺竊國柄的黑暗。
在《新青年》雜誌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的廣告,由於革命思潮的影響和杜斌丞的薰陶,經過慎重考慮,毅然選擇投考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陝籍青年閻揆要、關麟征、張耀明等十一人,從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輪南下廣州。在校期間,對學習從不馬虎,軍校設定的步、炮、工兵等軍事課程、戰術戰法和佇列操練的演示、模擬等,他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極認真的學仿。杜聿明和同學們還參加了討平廣州反動商團的戰鬥,這是他第一次經歷真刀真槍的沙場衝殺。當年年底一期學員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何應欽第一教導團第一營第三連當見習官兼軍需上士。不久擢升為第二排副排長。
1925年春,在軍校的號令下,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的戰鬥打響了。攻打淡水城時,杜聿明和同期的陳賡等同學報名參加了教導團組織的敢死隊進行爬城攀攻,最先登上城頭的也是杜、陳兩人,緊接著他倆又打開城門,迎來大隊人馬殲滅殘敵,終獲全勝。
同年3月初,杜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汪精衛的接待。他們見到了已處於昏迷狀態的孫中山。杜聿明將廖仲愷的親筆信雙手遞給了孫先生的副官馬湘,後寫了一封致廖先生的信,匯報了孫中山的病情。接著,他們轉赴開封,在胡景翼的直接領導下,協助蘇聯顧問,籌辦軍校。
不久,國民二軍高桂滋團補充營營長、大地主吳寶山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用重金聘請杜聿明為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杜鄭重地給廣州革命大本營及黃埔軍校分別寫了書信,匯報情況,請示行動。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爭取機會和馬湘聯繫,參加在北京碧雲寺停厝的孫中山先生靈櫬的守護。這時,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開赴北京,擔任京畿的衛戍勤務,重新組編的吳寶山補充營也隨團北上。到達北京後,高桂滋將補充營改為特務營,派該營進駐西山碧雲寺靜宜園,守護孫中山靈櫬。杜聿明仍任該營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
北伐戰爭
1926年7月,廣州革命政府誓師北伐。杜聿明南下歸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南京,不幸被孫傳芳的稽查隊抓獲,關進南京老虎橋監獄。隨後越獄逃到武漢,去見鄧演達。去武昌南湖學兵團找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團長張治中。隨後杜聿明在張治中學生兵團任第一營第三連中校連長。
1928年夏,張治中考察回國,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令杜為該校杭州預科大隊第二中隊中校隊長;次年初,杜回南京軍校任第七期第四隊中校隊長;同年冬又任新編第一師第二旅參謀主任。1930年初,蔣介石成立教導第二師,張治中任師長,杜聿明任該師第二旅第五團一營中校營長,不久升為該師第六團上校團長。
1930年冬,教導第二師改番號為陸軍第四師,杜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團團長。師長徐庭瑤要求部屬甚為嚴格,看到多數團隊都是松松垮垮的樣子,唯獨杜團認真遵照其指示辦事,教育訓練各方面井井有條,操練嫻熟,因而對杜大加讚賞。
1932年初,徐庭瑤的第四師奉命開赴皖北參加大別山“圍剿”紅軍,在霍丘被紅軍鄺繼勛部擊敗。在關鍵時刻,徐令第二十四團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紅軍損失重大。徐庭瑤為他記首功,並上報晉升杜為少將團長。這年冬,徐升任第十七軍軍長,杜被委為該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旅旅長,不久升為該師副師長。
1933年2月,日本侵略軍分兵三路進攻熱河,第二十五師奉命從徐州、蚌埠一帶開往通縣集結,阻擊敵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師到達石匣鎮後,杜聿明和關麟征驅車往古北口,與東北軍軍長王以哲聯繫。杜聿明代理師長職務,指揮該師官兵,同日寇浴血奮戰。1933年3月12日,杜奉命將陣地交與第二師。同年秋,杜聿明進入南京中央軍校開辦的高等教育班第一期進修。學習期間,經同鄉、黃埔一期同時畢業的馬志超介紹,參加了復興社。
1936年春,杜聿明從中央軍校高級教育班畢業。杜本應返第二十五師供職,但由於和師長關麟征相處不甚和諧,不太願回去。徐庭瑤即向蔣介石保薦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陸軍交輜學校擔任學員隊隊長,負責培訓指揮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軍官。10月5日授予少將軍銜。
1937年,交輜學校戰車營、交通兵第二團所屬裝甲汽車隊合編,並補充一批戰車,建成國民黨軍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委為第一任團長。“八·一三”淞滬抗日時,杜率領裝甲兵團第一營的二、四兩連,在上海匯山碼頭協同步兵阻擊企圖登岸的日軍。
抗日戰爭
1938年,裝甲兵團撤至湖南湘潭整訓,不久該兵團擴編為第200師,以杜聿明為師長。長沙大火後,國民黨長沙市警察局人員與放火隊員,又來到湘潭城下,慾火燒湘潭城。杜聿明得知後,當面怒斥了這種驚慌失措,草菅人命的做法,隨派員收繳了放火隊的器械,將放火的人強行控制看管,並張貼布告,嚴禁放火焚燒湘潭縣城,這才使湘潭城池數十萬人的生命和財產得以保全。事後,湘潭萬民同聲稱頌,感激杜聿明與二百師的救城之恩。
1938年12月,第二百師擴編成新編第十一軍,從湖南湘潭移駐廣西全州,杜聿明委為副軍長。不久,番號又改為第五軍,杜升任軍長。該軍是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初期成立的唯一機械化新軍。杜提出:“操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新軍具有“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的朝氣。
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軍集結兵力,準備開闢華南戰場。1939年11月17日,日寇在防城、北海登入,進占欽州,19日,又突破小董防線,向南寧進擊。杜聿明的第五軍奉命從全州向南寧附近集中,準備攻擊由欽州、防城登入的北進之敵。面對日寇氣勢洶洶的進攻,杜聿明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戰局,估計了敵人的弱點,向重慶最高統帥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乘敵孤軍深入後援未濟之時,集結優勢兵力,配合地方民眾,迅速反攻,以擊破侵敵而恢復國際之重要交通。”
1939年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五軍擔任對邕賓路的正面攻擊,意在先行擊破崑崙關及八塘附近之敵。杜召集團長以上會議,宣讀作戰部署:以鄭洞國榮譽第一師從正面進攻;戴安瀾第二百師為總預備隊;邱清泉新編第二十二師迂迴敵後進出南寧以北;向六塘守敵攻擊,以截斷南寧、崑崙關交通聯絡,孤立崑崙關之敵。第二天,白崇禧和陳誠到譚蓬村第五軍司令部視察。陳嚴令杜要如期攻克崑崙關,直下南寧。
1939年12月18日拂曉,反攻開始。在戰車、炮火掩護下,杜聿明第五軍對崑崙關守敵進行了猛烈的攻擊。戴安瀾師與日寇展開白刃戰,首先占領了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進行夜襲,相繼占領了老毛嶺、萬福村、441高地,最後占領了崑崙關。杜聿明在此期間,採取“要塞式攻擊法”,逐步縮小包圍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杜聿明命令第二百師副師長彭璧生率部從公路左側越過崑崙關,形成包圍之勢;邱清泉師把戰車埋伏在公路兩旁的叢林地帶;鄭洞國師則加強右翼攻勢,再度進入崑崙關內敵軍縱深陣地,將敵指揮部及炮兵陣地摧毀。戰鬥整整打了十八天,於31日以中國軍隊獲重大勝利而告結束,史稱崑崙關大捷。1941年2月,杜聿明作為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作軍事考察。
1942年3月20日,同古諸戰開始,一連數日,敵陸、空配合併與炮兵、戰車協同進攻。至26日,正面敵人以其三個聯隊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二百師第六團陣地被突破;27日,新編第二十二師到達同古以北,與敵遭遇,雙方徹夜對峙。28日,日軍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築工事,企圖阻止新編第二十二師前進,而集中主力猛攻第二百師,並施放糜爛性毒氣,第二百師官兵傷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揮新二十二師對當面之敵施行猛攻,進占南陽車站,以解第二百師之圍,但日軍憑藉附近建築物固守。兩軍反覆爭奪,激戰至30日。1942年初,日軍第十五軍飯田祥二郎率四個師團分兩路向緬甸進攻。中國派出遠征軍,杜聿明為第一路副司令長官。中國和英國軍隊集結後,策定作戰計畫,分三路南下迎擊日軍。杜聿明第五軍為中路軍,於3月9日接替英緬軍在同古的防務。
1942年3月30日晚,杜命令新二十二師在斯瓦河南北兩岸構築數個梯形陣地,兩側埋伏阻擊兵,陣地正面埋設地雷。新二十二師採用這種戰術,運用靈活,虛虛實實,使日軍捉摸不透。遠征軍先攻繼守,用逐次抵抗戰術與日軍五個聯隊激戰達十二次之多,遲滯達半月之久,敵軍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員裝備極大消耗的代價,達到了以少勝多,以劣制優的目的,成為抗戰史上一罕見的戰例。
1942年4月13日,英軍要求中國軍隊接替英緬軍西路防區,企圖渾戰撤走,史迪威、羅卓英重新部署作戰方案,準備在曼德勒會戰,命令第五軍、第六十六軍分布在長達三百公里的平(滿納)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認為這樣分散兵力,會被敵人各個擊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張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臘戍前方門戶;要么就在平滿納打下去,反對無準備的曼德勒會戰,但未受到史、羅的採納,杜只得從命,放棄了棠吉。於是日軍重新進占棠吉,並直取臘戍,從西南面截斷了集結於曼德勒準備大戰的中國主力軍後方,在曼的第五軍,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從此,遠征軍走上了慘敗境地。
1942年3月1日,蔣介石曾親自到緬甸臘戍,指揮遠征軍入緬。在面對“歸史迪威將軍指揮”的這個命令時,杜聿明曾親自問過蔣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決策時,應如何辦?”蔣介石說:“你打電報向我請示再說。”
杜決心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執行,向國境撤退。
而孫立人則率新38師向西撤退到印度,後編為駐印軍。
杜聿明的遠征軍分三路撤退,他本人率新22師為一路,第5軍96師為一路,負責殿後的200師為第三路。
1945年4月初,蔣介石突然電召杜聿明去重慶。要求以武力解除龍雲的全部武裝,限龍雲於3日內到重慶。並問杜有何意見。他一口就承擔了這個任務。蔣介石聽了很高興,要杜即刻回昆明作準備。可是,何應欽認為,勸龍雲自動辭職是可能的,龍不會頑固戀棧,這樣解決可免於動武。杜聿明也表明同意。於是,何和杜從多方勸龍雲自動辭職,歷經三個月之久,龍雲卻毫無退意。
1945年8月9日,蔣介石再次電召杜聿明到重慶,面授機宜。蔣指示說:“你這次回去做解決龍雲的準備工作,除軍事準備外,還要對雲南的通訊、交通及各機場作周密的布置,防止龍雲逃跑。”8月11日,杜聿明飛回昆明,立即進行解決龍雲的準備工作。在軍事方面,杜假借到淪陷區大城市解除日本武裝作準各為掩護,對排長以上軍官親自教授沙盤模擬演習,對龍雲在昆明的兵力、駐地作了調查研究,擬定了對策,以期在短時間內將龍雲的武裝徹底解決。昆明通全省的電話、電報、公路、鐵路及飛機場,也制定了嚴密控制辦法,使龍雲與外界隔絕,無法逃走,只留五華山彈丸之地和一營衛隊,讓龍雲自己決定去從。對於如何投送蔣介石命令,說服龍雲就範也作了準備。這些工作秘密進行了一個月之久,才告完成。
1945年9月27日,蔣介石派王叔銘秘密到昆明,送親筆信給杜聿明,告知他日內就要頒布免除龍雲在雲南軍事政治本兼各職的命令,調龍云為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並指示杜將飛機、大炮、坦克一齊準備好,萬一龍雲不服從命令,就集中火力轟擊五華山,要杜“絕對保證龍雲的生命安全”。當時杜聿明考慮到,在政治上自己和龍雲是不能並立的,可是在私人感情方面,二人相處很好,對於龍雲加以危害的事絕不能做,而且,萬一龍雲在事件中死去,社會輿論必然加罪於己。於是,杜連夜復蔣一封信,大意是:龍雲只有一個五華山彈丸之地,不足為患,轟擊五華山,會波及雲南大學、西南聯大的安全,引起學潮,在政治上造成極端不良影響。蔣最怕鬧學潮,只得覆信同意杜的意見,不使用大炮轟擊及飛機轟炸。1945年9月29日晚,杜聿明即赴昆明市北郊崗頭村準備好的指揮所內,召集團長以上幹部及新任雲南省民政廳廳長、代理省主席李宗黃等開會,下達行動命令,並將解決龍雲的命令送交美軍一份,將中央任免龍雲本兼各職的命令送交龍雲。
1945年9月30日凌晨5時,杜部都到達進攻位置,並將軍委會命令送給龍雲各部隊。事出龍雲各部隊意外,都猝不及防。僅五十多分鐘,就結束了戰鬥,僅剩下一座五華山。
1945年10月14日,杜聿明忽然接到蔣的命令,要他到重慶去。杜15日飛抵重慶。這次蔣氏接見,與過去大不相同,對杜優禮有加,還很有興趣地詢問了解決龍雲的經過。繼而,蔣吞吞吐吐地對杜說:“你解決龍雲對國家立了功,可是得罪了龍雲。你應該為國家背過,任勞任怨。我表面上先公布將你撤職查辦的命令,以後再任你別的職務。”杜很了解蔣的心理,就慷慨地說:“只要於國家有利,個人不計較任何名利地位。”蔣聽了很高興。16日,蔣果然發表命令:“杜聿明在雲南處理失當,著即撤職查辦。調任關麟征為雲南警備總司令。”
解放戰爭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銷昆明防守總司令及第五集團軍總司令之職後,離開昆明回到重慶。同一天,就發表了任命杜為東北保全司令長官的命令。
杜聿明上任後第四天,蔣介石對杜當面指示,要與蘇聯接洽,接收東北領土主權。杜經過近十天與蘇軍聯絡,發現蘇軍已宣布自東北撤軍,營口蘇軍已經離去,被東北民主聯軍接收。為此,杜便向蔣建議:要接收東北非用武力不能解決。
1945年11月5日,杜急飛重慶向蔣報告,請求迅速抽調兵力,由美艦掩護從葫蘆島或營口強行登入秦皇島,率先向東北解放區挑釁,指揮第十三軍、第五十二軍向榆錦進攻。14日,杜下達向山海關進攻的命令,決心在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未到達之前,奪取要點,分兵兩路繼續向綏中追擊前進,之後,占領興城、錦西、葫蘆島三個要點。
杜聿明到錦西後,按原定方針,命令部隊向錦州攻擊。由於東北民主聯軍有計畫地撤退,26日杜率部進入錦州,同日還占領了山海關。
1945年12月16日,國民黨政府迫於國內、國際和平建國的輿論,與中共舉行和談。蔣介石一面談判,一面下令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積極進攻。杜接到蔣的指示後,於12月23日命令第五十二軍冒雪進占北鎮、黑山,然後又分兵兩路,分別向阜新、營口進攻,占領了北票、朝陽、黑水等城。
1946年1月10日,杜又按照蔣的密電,趕在停戰令即下前,搶占了平泉等重要城市。自發動奪取東北的戰役以來,杜聿明多次奔赴前線指揮,日夜不息,疲勞過度,1946年於2月18日乘專機飛北平,秘密進入白塔寺中和醫院治病。1946年3月16日,動手術割去左腎。1946年4月16日,返回瀋陽。
1946年4月28日,在空軍掩護下,兩個軍分兩路向本溪攻擊。杜聿明在本溪得手後,迅速轉而全力策划進攻四平街之戰。他先調第一九五師及第八十八師至鐵嶺,掩護中長路的安全,又令新六軍迅速集中遼陽附近,用火車輸送至開原,以擊破四平街,一舉收復長春、永吉為目的,部署兩翼攻擊,企圖壓迫東北民主聯軍於遼河套內而殲滅之。1946年5月14日,國民黨在飛機炮火協同下,並始猛攻,經過激烈戰鬥,東北民主聯軍實行戰略撤退,杜部於1946年5月19日侵入四平。5月23日,國民黨軍進占長春,至5月31日止,又占領了松花江以南永吉至農安之線。杜聿明到東北僅僅半年,就先後侵占了遼西全部及瀋陽外圍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鞍山、海城、營口等重點城市,北沿松花江與東北民主聯軍相對峙。不久,停戰期限屆滿,國共談判破裂,杜懷著搶奪整個東北的野心,策定了南攻北守的全局作戰指導原則,於8月間派副長官鄭洞國負責指揮對熱河省的全面進攻,掃蕩熱河境內的共軍。10月,又派第五十軍進攻安東、通化等重要城市。該軍第二十五師在暖陽邊門被全殲(新開嶺戰役)。杜並未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認為這不是戰略上的錯誤,而是個別將領無能,仍堅持既定掃蕩方針,向臨江進攻,部隊再一次遭受沉重打擊。至此,東北國民黨軍開始走下坡路。
1947年5月15日,北滿的東北民主聯軍渡江南下,展開了大規模的夏季攻勢。18日,攻占懷德。24日,占領四平街外圍重要城市。26日,攻入法庫。27日,攻入昌圖。6月15日,開始總攻四平。杜與鄭洞國等高級幕僚研究了全盤情況,認為本溪的東北民主聯軍對瀋陽威脅甚大,決心以第五十三軍為主力進攻掃蕩,以固瀋陽門戶,然後集結可能集結的兵力去解四平之圍。根據這一決定,由鄭指揮對本溪的攻擊,20日攻下。杜又根據電台偵察,中長路以東電台甚多為判斷:共軍主力可能在中長路以東的山區,並可能在移動之中。於是,他決定利用這個機會開始攻擊,指揮右翼兵團向四平街左翼包圍攻擊前進,擊破東北民主聯軍後,大膽分頭猛進,力求包圍消滅東北民主聯軍;中央兵團由現地發起進攻,擊破當面之敵,即迅速追擊而殲滅之;左翼兵團協助中央兵團向雙山、昌北以北占領陣地之敵右翼包圍攻擊,擊破當面之東北民主聯軍後,即向三江口鄭家屯追擊前進。命令下達後,杜部各部隊在飛機炮火協同下大舉進攻,戰鬥甚為激烈,直到1947年6月30日東北民主聯軍主動撤退,四平之圍隨之而解。後來,在東北民主聯軍鐵拳錘擊下,杜聿明迭遭慘敗。他日夜謀劃,一籌莫展,以至憂鬱成疾,不能親事,於7月、8日垂頭喪氣離開東北,到上海醫治。
1948年6月,蔣介石遂任命杜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上任不久,奉蔣介石命令指揮第二、第十六、第十三兵團去增援濟南。同年9月21日,東北解放軍發起了遼瀋戰役。10月初,完成了對錦州的包圍,切斷了東北國民黨軍通往關內的唯一通道。蔣介石為了挽救敗局,趕緊將杜聿明調回瀋陽。10月15日,杜聿明急忙從徐州飛抵瀋陽。次日,錦州便失守。
1948年10月23日,廖耀湘第九兵團向黑山發起猛攻,即遭到解放軍的毀滅性打擊。至26日,廖兵團即被全殲。27日凌晨,蔣介石派專機到葫蘆島接杜聿明去北平,商討對策。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這時,杜在葫蘆島日夜坐立不安,擔心解放軍馬上來打錦西,一直等到蔣介石命令從上海撤退時,即開始部署第三十九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四軍由葫蘆島撤往上海的工作。
1948年11月8日上午,杜在錦西機場乘飛機逃往北平。正當杜聿明在東北葫蘆島指揮部隊撤退的時候,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1月6日發動強大的攻勢,拉開了淮海戰役的序幕。
在這之前,蔣介石指示國防部擬就一個“集中兵力於蚌埠附近,以擊破共軍攻勢為目的”的“徐蚌會戰計畫”,並委任杜為徐州“剿總”副司令。當蔣派許朗軒徵求杜的意見時,杜表示同意“徐蚌會戰計畫”,並寫信請蔣飭令會戰部署由劉峙指揮,迅速按計畫實施,否則有被解放軍牽制而無法撤退的可能。
杜聿明於1948年11月9日晚匆匆由北平飛抵南京時,獲悉蔣介石未毅然決然實行“徐蚌會戰計畫”,已採納何應欽和顧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張,不禁心煩意亂,非常恐慌。第二天夜晚,杜即奉蔣令飛徐州,指揮解黃百韜之圍。10日中午,劉峙得到中原野戰軍確已南下,當面只有兩個縱隊的情報,才決心將第二兵團東調,協同李彌第十三兵團解黃伯韜之圍。杜聿明即令邱清泉兵團主力星夜向徐州東南張樓附近集結,李彌兵團向徐州以東苑山附近集結。他力主尋求解放軍之一翼實行迂迴包圍,擊破後再將其主力攻擊。
12日,杜聿明將主力展開於創集、苑山、不老河間地區。17日,解放軍大部隊經雙溝向東南分路撤退。劉、杜都誤以為解放軍崩潰,令全線追擊,結果受到解放軍在第二線陣地的繼續頑強阻擊。22日,黃兵團在碾莊地區全部被殲。
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各兵團按計畫向永城方向撤退,忽然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蚌埠北進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擊,解黃維兵團之圍。杜感到蔣的命令必然導致全軍復沒,又懾於蔣的淫威,恐不解黃維之圍,蔣必將整個失敗的責任歸罪於他,遂決定服從命令,最後為蔣效忠。4日,杜聿明採用逐次攻擊戰法,嚴令第二兵團攻擊前進,第十三、十六兵團加緊構築工事,掩護陣地。6日,杜決定邱清泉、李彌兵團不突圍,繼續向解放軍發起攻擊。同時,他迭電蔣介石,催促速調大軍與解放軍決戰。
自10日起,解放軍停止對陳官莊、青龍集地區的進攻,對國民黨軍展開了二十多天的政治宣傳攻勢。17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發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未曾看到。陳毅同志也給杜寫了一封信。他拿這封信去試探邱清泉的態度,見邱將信撕掉燒了,就立即告辭而去。19日夜,杜聿明又寫了一封信給蔣介石,提出上中下三策,請蔣介石作最後決定:上策是必要時放棄武漢、西安,集中力量與共軍決戰;中策是各兵團持久固守,爭取“政治上的時間”(意即和談);下策是突圍。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宣言和平。杜聿明也覺得只有和平才是出路。但到1月3日,杜忽然接到蔣的命令,按原定空軍掩護突圍方案實行,自5日起投足三天的糧彈。解放軍於6日發動聲勢浩大的攻擊,國民黨軍一觸即垮。杜急電空軍轟炸支援。7日,李彌兵團司令部所在地青龍集陣地被突破,杜又急電請蔣在10日投毒氣彈,掩護突圍。9日黃昏前後,杜到陳官莊第五軍司令部,企圖糾集殘部,按照蔣介石的命令於10日上午突圍。然而,邱清泉、李彌等人威脅式的勸杜,必須當晚突圍。他帶著副官、衛士十來個人單獨行動,10日凌晨,即被解放軍戰士俘虜在蕭縣青龍集張老莊村。
戰俘生涯
杜聿明被俘後,鄧文儀1983年在《黃埔學生六十年》中,講述在淮海戰役(台灣稱徐蚌會戰)中被俘後的杜聿明在煉獄度過數十年的悲慘生活。
但是杜聿明被俘後卻是受到了人民解放軍的優待。在戰犯管理所醫務人員精心治療和護理下,杜所患的胃潰瘍、肺結核和腎結核等長年痼疾,逐漸好轉、康復直至痊癒。特別是對他的脊椎炎的治療,人民政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醫務人員除投以藥石外,還為他特製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夠舒適地安眠入睡。
抗美援朝的勝利,對杜聿明深情地說:“我對於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的豪情壯志,感到無比興奮和敬佩。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確實站起來了。”
晚年生活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
1960年7月,周總理、陳毅宴請來中國訪問的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邀請杜聿明作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蒙是非洲戰區地中海戰場的指揮官,杜是中國戰區中緬戰場的指揮官,彼此聞名,互相傾慕。席間,英國元帥問他:“你的百萬大軍到哪裡去了。”杜指了指坐在對面的陳毅元帥說:“我都送給他了。”陳毅卻搖搖頭,笑道:“你沒有這樣大方,是我們一口一口吃掉的。”事後,杜聿明說:“這當然是說笑話,真正說來,陳毅那句話我只能同意一半,因為國民黨軍隊有一半是敗在自己手裡的,這方面我有切膚之痛,在心裡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就象過去機械化部隊的戰車,留在泥濘道路上的車轍……”
1961年3月,杜聿明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文史專員。他積極撰寫文史資料,力求忠實地把過去的經歷記錄下來。
1963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精心安排下,杜聿明攜妻同在北京團聚的戰犯和他們的家屬一起,到祖國各地參觀一些建設項目,遊覽名勝古蹟。
1964年11月,杜被特邀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他寫信給周總理,表達自己對黨和人民政府的感戴心情,決心以有生之年,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竭盡努力。
1978年他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80年發表《紀念 二·二八 寄語台友》一文,呼籲在台灣的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們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1981年5月7日,因患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在遺囑中,杜仍不忘統一大業,囑其妻率其子女為祖國現代化繼續作出貢獻,"盼在台灣之同學、親友、同胞們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
主要成就
人物功績
參加黃埔軍校一期,荷槍實彈,浴血東征、打倒軍閥,中年時對日抗戰,先是古北口長城各役,次為裝甲兵部隊在廣西崑侖關與日寇苦戰,緬甸戰役,協助盟軍打垮日本部隊,冒千辛萬苦,經野人山歸國。
四個地區的苦戰,實非一般人所能考驗的,第一:崑崙關之攻克,完全是攻堅作戰。第二:血戰緬北,用擔架抬行,身染重病,死裡逃生。第三:東北作戰,人事環境複雜,時而北,時而南,疲於奔命。第四:最痛心者淮海大戰,困守陳官莊,攜杖指揮,跛足而行,在冰天雪地之中,挨餓受凍。
1961年2月,杜聿明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杜聿明很珍惜這種工作機會,因此,特別努力。他積極撰寫文史資料,力求真實地把過去經歷的事實記錄下來,供史學家和後人參考。1961年,他寫了《淮海戰役始末》、《遼瀋戰役概述》、《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等;1962年又著手寫他任東北保全司令時的資料,都先後在《文史資料選輯》上發表。
晚年的杜聿明十分關心祖國統一,曾發表《紀念二·二八起義》、《寄語台友》等文章,敦勉在台師友共同為統一大業奮鬥。
個人作品
杜聿明於1961年起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專員,著有:《淮海戰役始末》、《遼瀋戰役概述》、《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等著作。
人物評價
杜聿明是國民黨軍隊中少有的西方化將領。如果說張自忠是中國傳統武將的代表,胡璉是中國儒將的代表,邱清泉是中國少壯派猛將的代表,那么杜將軍則可算是中國少有的西方化將領的代表。在抗戰中, 杜聿明是國民黨軍中為數不多的“閃電戰”的堅持者。與大多數中國軍隊在對日作戰中積極防禦,穩打穩紮的戰術不同, 杜聿明的作戰特點就是進攻。以優勢的火力壓制敵手,以最快的攻擊速度打挎敵人,其經典戰役就是崑崙關大捷。當然, 杜聿明的成功與蔣介石對他的寵愛分不開,他所掌握的部隊是國民黨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這也是他有條件去完成他的軍事部署。然而,他最後的失敗卻也恰恰是因為這一觀念,在廣闊的淮海戰場上,面對解放軍“運動戰專家”粟裕將軍的口袋戰術, 杜聿明堅持進攻戰術,以至最終被分割包圍,遭俘虜。他一生流血流汗,移孝作忠。(人民網評)
杜聿明治軍作戰,是一把好手,且為國家建立新軍(裝甲兵、傘兵),培育許多青年幹部,對同學、同事、同鄉、親友、部屬,十分友善。熱心愛護,從無驕傲之氣,他後來官拜東北九省長官,對前師長關雨東(關麟征,字雨東)公,仍然是肅然致敬,可稱為四維八德的實行家,當之無愧。(人民網評)
杜聿明一生最為輝煌的戰績,則是在抗戰八年中締造的。他消滅倭寇的數量雖然不及薛岳,但他面對的敵人都是日本最精銳部隊,其戰鬥的艱苦程度和慘烈程度可想而知。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杜聿明手中有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坦克部隊,因此 杜聿明的勝利,是中國陸軍第一次運用現代化戰爭方式打贏的勝利,其對中國陸軍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人民網評)
杜聿明雖然走過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榮的後半生,為人民的革命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人民懷念他!(天朝致悼詞)
我國著名的愛國人士。(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肖克致悼詞)
家庭成員
杜有四個姐姐、一個妹妹,還有一個弟弟杜聿德。
晚年
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而努力工作
1964年11月,杜聿明應邀參加第四屆全國政協會議,並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從昔日的戰犯,到今天的政協委員,走進人民大會堂參政議政,這是一個多么大的變化呀。正當杜聿明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周圍的一切立即陷入了混亂和無序之中。在這場浩劫中,杜聿明也未能倖免。一天,“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了杜聿明家中,把他家的《文史資料選輯》、照相機、縫紉機都搬走了,最後又要把杜聿明大兒子的骨灰盒當作“四舊”拿走丟掉,曹秀清急了,她衝上去說:“這是我從美國帶回來的,不能丟!”骨灰盒總算沒被拿走。
事後周總理知道了這件事指示政協領導,一定要把文史專員作為保護對象,除了照發被扣的工資,還要保證他們本人及家屬的安全。一天早晨杜聿明走出家門時,突然發現牆外不知是哪個單位的「紅衛兵」貼了一張布告:
“此院內已經檢查,以後不要再來破四舊。”
此後果然再也沒有“紅衛兵”來折騰了。幾年後杜聿明才知道,這是周總理指示對他及他的家人採取的保護措施。杜聿明一家一直深深感激周總理對他及他的家人的關心與愛護。
70年代初期,隨著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有了很大改善,人員的交往日漸增多。杜聿明的女婿、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於1971年和1972年兩次攜夫人杜致禮回祖國探親講學。楊振寧博士一踏上國土就受到人民政府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晚輩的到來使杜聿明夫婦十分高興,也使他們在感情上得到了很大的快慰。
日理萬機的周總理專門抽出時間來接見楊振寧夫婦,每次都邀杜聿明夫婦作陪。周總理與杜家兩代人從科學研究談到社會問題,從國際形勢談到家庭生活。彼此間像老朋友一般談笑風生,毫無拘束。細心的周總理髮現,楊振寧在喊曹秀清時稱「媽媽」,而對杜聿明則稱“杜先生”,便糾正說:“應該稱岳父大人”。
聞聽此言,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1973年夏天,楊振寧博士攜夫人第三次回國,7月17日,毛主席接見了他,楊振寧博士轉達了全家向毛主席的問候,毛主席則對楊振寧說:“代問你岳丈好。”並與楊振寧合影留念。此後,楊振寧與毛主席合影的大幅照片一直掛在杜聿明家的客廳里。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使杜聿明一直銘記在心裡。在此後的歲月里,杜聿明一直在儘自己的力量,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而工作著。1978年,杜聿明當選為五屆人大代表和五屆政協常委,他也搬進了一套四室一廳的新居室。他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擁護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告台灣同胞書》,在廣泛聯絡海內外的故舊親朋,為爭取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多年的病魔卻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先生因腎衰竭等宿疾在北京逝世,終年76歲。杜聿明先生臨終時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病危深思,最關懷者惟一言而已:盼在台灣之同學、親友、同胞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為子孫萬代造福!”因台灣當局不放行,在他彌留之際終未能見到4個在台灣的兒女的面。
故居
杜聿明故居,位於美術館東街路西,南依五四大街。本院原為一組帶花園的住宅,1958年建中國美術館時,拆除本院西部的花園部分,僅存東半部的住宅部分。此宅院約建於清代後期,原為慈禧太后侄女的私宅。民國初年賣給一德國商人,抗戰後被買辦吳信才購得,不久作為敵產沒收,後為國民黨將領杜聿明之宅。該院坐北朝南,共有四進。現存建築為,大門一間,倒座房九間,均為硬山頂合瓦清水脊屋面。一進院落寬敞,僅有多株樹木。北面過廳九間,前後廊,帶雀替,硬山頂合瓦清水脊屋面,過廳門前一對上馬石。過廳北面二進院,為一小庭院,僅有東西配房兩座,甬路可通三進院。三進院門為二柱牌樓式垂花門,柱下一對滾墩石,門旁一對石獅。門內另有一對滾墩石,似另處移來。院內正房三間,前後出廊,前有月台及垂帶踏步,兩側耳房各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帶耳房各二間;抄手遊廊連線院內各房,屋面均為硬山頂合瓦清水脊。正房明間有硬木雕梅竹紋飾落地罩。第四進院落有後罩房五間,前帶廊,左右耳房各二間,均為硬山合瓦清水脊屋面,院內遊廊環繞。該宅院西側有一穿南北的廊子連線前後幾進院落。廊子西側跨院現存一北房五間,前後廊,為勾連搭過壟脊硬山房,東帶勾連搭耳房一間。
民國十大戰將
國民黨軍隊十大抗日名將
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