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

鄒韜奮

鄒韜奮(1895.11.5—1944.7.24),原名恩潤,乳名蔭書,曾用名李晉卿。近代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著名記者和出版家。江西餘江縣潢溪鄉渡口村委會沙塘村人。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編,以犀利之筆,力主正義輿論,抨擊黑暗勢力。“九·一八”事變後,韜奮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11月22日,國民黨為了撲滅國內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等七人,釀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國人民、包括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名流的強烈反對。1943年因患腦癌秘密返滬就醫,第二年不幸逝世於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終年48歲。鄒韜奮逝世後,黨中央給予他很高的評價。1944年9月28日,黨中央給韜奮家屬的唁電中說:“韜奮先生二十餘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奮鬥不息,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至最後一息,猶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資修復鄒韜奮的故居,並在隔壁建立了韜奮紀念館。2009年鄒韜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幼年生活

鄒韜奮 鄒韜奮
鄒韜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1月5日出生於官僚地主家庭。祖父鄒舒予,號曉村,曾考中前清拔貢,先後做過福建永安、長樂知縣,官至延平知府。 父親鄒國珍,號庸倩。母親 浙江海寧查氏,系當地一大家族之後,15歲出嫁至鄒家。生育三男三女,鄒韜奮居長。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鄒韜奮的祖父年老告退,父親帶著家眷在 福州市做候補官。此時鄒家家道已趨沒落,生活拮据。作為長子,鄒韜奮從小便領略了生活的艱辛與困苦。
鄒韜奮剛滿6歲的時候,便由父親“發蒙”,讀“三字經”,在“牢獄”般的私塾環境中,開始了幼年的封建啟蒙教育。這種教育與薰陶,對鄒韜奮早期的思想發展,有過一定的消極影響,但也培養了他堅實的文學基礎。

求學時期

鄒韜奮 鄒韜奮
清宣統元年(1909年)春,在父親“實業救國”觀念的推動和影響下,鄒韜奮考取了福州工業學校。兩年之後,又被送往 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國小。父親希望他“將來能做一個工程師”。但鄒韜奮認為他的天性,“實在不配做工程師”。他在這裡,從國小、中學,一直讀到大學電機科二年級,雖然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但終因對數學、物理一類的科目不感興趣,未能遂父心愿。1919年9月,鄒韜奮破格考入 上海聖約翰大學文科三年級學習。

畢業工作

鄒韜奮 鄒韜奮
民國十年(1921年)7月,鄒韜奮在聖約翰 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他想進入新聞界,但一時得不到機會。恰逢上海厚生紗布交易所需要英文秘書,鄒韜奮走馬上任,成為工商界的一名職員。這以後,鄒韜奮又在上海職業教育機關兼職,做些寫作、翻譯之類的事情。
民國十一年(1922年),鄒韜奮擔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部主任,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他參與該社發起的職業指導運動,曾和同事一起先後去寧波、南京、武漢、濟南等地考察。這是鄒韜奮第一次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 
擔任主編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編轉入 銀行界任事,《生活》周刊改由鄒韜奮擔負編輯責任。鄒韜奮得以從事自己夢寐以求的新聞出版工作。他決定根據社會和讀者需要,從內容到形式,對《生活》周刊進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確定該刊的宗旨為“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滿足日益擴大的讀者需求量,鄒韜奮又成立了“書報代辦部”,專辦讀者服務業務,以後逐步發展成為在全國擁有分支店及辦事處達五六十處之多的生活書店。
鄒韜奮在辦刊物的過程中,注重聯繫民眾。7年裡,《生活》周刊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躍發展成為“風行海內外,深入窮鄉僻壤的有著很大影響的刊物”;發行量最高達到15.5萬份,“創造了當時期刊發行的新紀錄”。《生活》周刊自鄒韜奮接辦的那一天起,就敢於同黑惡勢力作鬥爭,力圖“求有裨益於社會上的一般人”,久而久之,它漸漸變為“主持正義的輿論機關”,因而,鄒韜奮為黑暗勢力所不容。

愛國救亡

鄒韜奮 鄒韜奮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充滿一腔愛國熱情的鄒韜奮,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懣和悲痛,接連在《生活》雜誌上發表文章,痛陳國事,號召全國未死盡人心的人“組織起來,擴充起來,共同奮鬥,共同制裁已死盡人心的人之行為”。他積極支持各地的愛國運動,並為十九路軍等愛國志士籌集資金,奔走呼喊。《生活》周刊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成為以宣傳團結抗戰、譴責投降賣國為中心內容的輿論陣地。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初,鄒韜奮加入宋慶齡、蔡元培等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選為執委,之後,他便積極投入到爭取民眾自由權利的民主運動中。他及《生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

流亡海外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18日,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被國民黨藍衣社特務暗殺,鄒韜奮也名列黑名單。當年7月14日,鄒韜奮前往歐洲,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流亡生活。他先後考察了義大利、瑞士、法國、英國、德國、蘇聯和美國,蒐集了大量寶貴材料,並就沿途中的所見所聞,作了許多心得筆記。是年底,《生活》周刊被國民黨政府查封。經過漂流海外兩年的實地考察和參觀學習,鄒韜奮的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逐步將立場、觀點和方法轉到馬克思主義方面來。

毅然回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發生了“新生事件”,國民黨政府封閉了《新生》雜誌,並逮捕了主編杜重遠,鄒韜奮對此深表不滿,故於同年8月離開 美國回到 中國
同年(1935年)11月16日,他在 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周刊。不久,一二九運動爆發,《大眾生活》對這場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鄒韜奮在報刊上接連發表評論,痛斥國民黨當局的賣國行徑,並對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進行大力宣傳和熱情支持。他高度讚揚了學生救亡運動:“這是大眾運動的急先鋒,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他呼籲凡是確以民族解放鬥爭為前提的人們,應該“共同擎起民族解放鬥爭的大旗以血誠擁護學生救亡運動,推動全國大眾的全盤的努力奮鬥!”該刊因此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同年12月時銷售量達到20萬份,超過原來的《生活》周刊,創造出我國雜誌發行的最高紀錄。也是在12月,他又與沈鈞儒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他當選為執行委員。
一系列正義言行,再度激起國民黨政府的惶恐。反動派對鄒韜奮本人進行人身攻擊,並嚴格限制《大眾生活》,禁止它在各地發售及從郵局郵寄。他們還接連派出政壇說客,拉攏、利誘鄒韜奮屈從就範。對此,鄒韜奮明確表示:“不參加救亡運動則已,既參加救亡運動,必盡力站在最前線,個人生死早置度外。”

宣傳抗日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29日,《大眾生活》出至第16期,被國民黨政府查封。鄒韜奮於1936年2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為了能夠公開發表抗戰救國主張,傳播各地信息,他到香港後不久,就開始和好友金仲華一起,著手籌辦《生活日報》。經過幾個月的日夜苦幹,終於於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報》。在發刊詞中,鄒韜奮明確提出,“本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力求“從民眾的立場,反映全國民眾在現階段內最迫切的要求”。該報問世後,積極宣傳抗戰救亡思想,不到兩月,影響所及甚遠,有力地推動了西南的愛國救亡運動。但鑒於香港偏安一隅,地利不便,信息閉塞,鄒韜奮遂根據讀者要求,宣告從8月1日起移至上海出版。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31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鄒韜奮又被選為執委。同年7月31日,鄒韜奮和沈鈞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聯名發表《團結禦侮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的公開信,進一步闡發了救國會的抗敵救國主張。文中分析了國內形勢,指出國難當頭之際,全國各黨派各方面,應該停止紛爭,“共同聯合起來抗日救國”。他們特別對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表示贊同,呼籲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應該趕快起來促成救亡聯合陣線的建立,應該趕快消滅過去的成見,聯合各黨各派,為抗日救國而共同奮鬥。”該信對抗日救亡聯合戰線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年8月份,移至上海的《生活日報》,因國民黨政府的種種干涉而未能復刊。鄒韜奮便根據實際情況,將該刊副刊“星期增刊”復刊,並加以擴充,更名為《生活星期刊》,繼續在上海高舉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愛國運動。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22日深夜, 國民黨政府以“危害民國”罪,逮捕了鄒韜奮和救國會的其他領導人沈鈞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共七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和不平,各地紛紛組織遊行、集會等活動,聲討國民黨政府,強烈要求釋放關押入獄的7位愛國人士。在243天的獄中生活里,鄒韜奮始終以一個堅強的愛國民主戰士的姿態,同反動派針鋒相對,“戰而不屈”,表現出無畏的革命風範及英勇的鬥爭精神。

全民抗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全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下,7月31日,國民黨當局不得不將鄒韜奮等7人釋放出獄。面對國人的支持和努力,鄒韜奮心裡十分感動,他由衷地表示:“我們報答之道,只有更努力於救國運動,更致力於大眾謀福利的工作。”
同年8月19日,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抗戰》三日刊,次年7月該刊與柳湜主編的《全民》周刊合併,更名為《全民抗戰》三日刊。為了滿足全國各界朋友的愛國民主要求,他還先後出版了《全民抗戰》戰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戰》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戰畫報》六日刊。這些刊物均以宣傳抗戰救國,爭取民主權利為中心內容,波及範圍之廣,影響力之大,在當時均屬罕見。《全民抗戰》銷售量突破30萬份,居全國刊物發行量之冠,鼓舞了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鬥志,有力地推動了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

離渝赴港

從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起,國民黨當局陸續對生活書店分店進行封閉或迫令停業;所出圖書,一律禁止或沒收,甚至連經過審查及在內政部註冊的,也無一例外。到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除重慶分店外,生活書店在國統區內的50餘家分店全被封閉,所有職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鄒韜奮對此怒不可遏。接連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23日,在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行將開幕之際,鄒韜奮憤然辭去國民參政員之職,隻身一人,離渝赴港,決心“願以光明磊落的辭職行動,喚起國人對於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與推進”。鄒韜奮到達香港後,更積極致力於政治活動,為實現民主政治奔走呼喊,他對於陰謀出賣國家,破壞抗戰之惡勢力,“則一息尚存,誓當與之奮鬥到底”,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誓與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
民國三十年(1941年)5月17日,鄒韜奮在 香港重辦《大眾生活》。在復刊詞中,他大聲疾呼:“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緊急問題,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機根本消滅,鞏固團結統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戰堅持到底,以達到最後的勝利。”該刊發行後,受到海內外讀者的熱烈歡迎,銷數很快達到10萬份。
同年6月7日,鄒韜奮與救國會留港代表茅盾、長江、金仲華等9人聯合發表了《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一文,進一步表達了要求進行民主政治改革的強烈願望。
鄒韜奮還經常以撰稿人身份,在《保衛中國大同盟》英文半月刊和救國會同仁所辦的《救國叢書》上發表文章,陳述自己的政治觀點。此外,他還根據親身的經歷和感受,撰寫出長篇史料《抗戰以來》,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開言行,為著中國政治的光明前途,為著中國抗戰建國的光明前途,“喚起國人對於政治改革的認識和努力”。

與世長辭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25日, 香港淪陷,鄒韜奮只得再度流亡。在中共的幫助下,鄒韜奮前往東江、蘇北抗日根據地。他悉心考察了抗日根據地的狀況,參觀、訪問了許多學校,並和當地軍民一起勞動。他說:“過去十年來從事民主運動,只是隔靴搔癢,今天才在實際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
這時,鄒韜奮不幸患耳癌,被迫回 上海就醫。他忍受耳癌襲來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趕寫了《患難餘生記》一書(未完成)和《對國事的呼籲》一文。談到關於考察蘇北根據地的印象時,鄒韜奮在書中寫到:“當我在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親眼看到民主政治鼓舞人民向上精神,發揮抗戰力量,堅持最殘酷的敵後鬥爭,並團結各階層以解決一切困難的情形,我的精神極度興奮,我變得年輕了。我對於偉大祖國更看出了前途光明。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氣和信心,奮勉自勵,為我偉大祖國與偉大人民繼續奮鬥。”
彌留之際,鄒韜奮口授遺囑,鄭重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鬥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帶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眷戀和深情,與世長辭,享年48歲。

個人成就

創建報刊

他主編《生活周刊》,創辦生活書店和著名的三聯書店,在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影響很大。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獲釋,在上海創辦《抗戰》日刊。上海淪陷後,轉至武漢,繼續主編《抗戰》。武漢淪陷後,到重慶創辦和主編《全民抗戰》。主要著作收入《韜奮文集》。

政治作為

鄒韜奮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回國後,他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周刊,曾旗幟鮮明地支持一二·九學生的愛國運動。期間,擔任上海各界救國會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11月,因積極宣傳抗日,他同救國會的其他領袖沈鈞儒等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成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
抗戰爆發後,他利用國民參政員的身份,反對和揭露國民黨反動當局消極抗日的種種倒行逆施和專制暴行,還多次向中國共產黨提出入黨要求。民國三十年(1941年)皖南事變游擊區,並輾轉來到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後因病被秘密護送到上海治病。病中口授遺囑再次表達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和要求。病逝後兩個月遺願終於實現。

韜奮精神

出版、讀書界中人說,韜奮一生辦刊物、辦報紙、辦書店,他提倡和身體力行的主旨是“竭誠為讀者服務”,那種報務精神便是韜奮精神。新聞界人士認為,韜奮的文章從來不畏權勢,勇於一貫地講真話,他批評時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論自由的精神就是韜奮精神。政論家認為,韜奮之所以在輿論界獨樹一幟,是他在抗戰前國民黨對日本妥協時期,他不避個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戰以後,他所辦的刊物和書店,一直高舉著抗日的大旗,他的愛國思想正是韜奮精神。同時,他從事的事業遭受著無數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撓,始終堅守著他的信念,反動派將他辦的刊物一個個封閉,他一個個重新建立,又將他創辦的生活書店全數封國民黨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時仍為他的理想而奮鬥不息。這種為真理而戰鬥不屈的精神,同樣是我們要永遠學習和汲取的韜奮精神。

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出版年份作品出版社
1931-1933小言論(1-3集)生活
1933韜奮漫筆(散文)生活
1934-1945萍蹤寄語(1-3,散文)生活
1936小言論選集(時事評論)生活
1936萍蹤寄語選集(散文)生活
1936大眾集(評論)生活
1936坦白集(散文)生活
1936漫筆(散文)生活
1937展望(評論)生活
1937經歷(回憶錄)生活
1937韜奮言論集(雜文)生活
1938激變(評論)生活
1938再厲集(散文)生活
1939韜奮時事論文集中流書店
1940萍蹤憶語(散文)韜奮出版社
1940憲政運動論文集生活
1941抗戰以來(散文)韜奮出版社
1945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理論)韜奮出版社
1946患難餘生記(散文)韜奮出版社
1946對反民主的抗爭(散文)韜奮出版社
1948韜奮文錄韜奮出版社
1955韜奮文集(1-3集)文聯 
翻譯書目
出版年份作品名稱出版社
1933革命文豪高爾基上海生活
1934高爾基蘇聯美·亞歷山大康恩著韜奮出版社
1937讀書偶譯韜奮出版社
1946蘇聯的民主英國斯隆著

生活書店

不詳一個女子戀愛的時候不詳

軼事典故

筆名的由來
韜奮是他主編《生活》周刊時所用的筆名。他曾對好友說:“韜是韜光養晦的韜,奮是奮鬥的奮。一面要韜光養晦,一面要奮鬥。”他之所以選用這個筆名,意在自勉延志,“這就是他改名的意義。” 
追認黨員
鄒韜奮在遺囑中表達了入黨意願。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去世。同年9月28日由周恩來親自修改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鄒韜奮家屬的唁電發出。唁電錶示接受鄒韜奮的臨終請求,追認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韜奮先生二十餘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奮鬥不息。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到最後一息。猶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 
鄒韜奮曾與民國著名教育家厲麟似一同並肩,參與和領導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兩家為世交。

親屬成員

與鄒韜奮關係姓名身份及成就後代狀況
祖先(十世祖)鄒建元南宋鄒應龍十八世孫,清乾隆年間因商由江西豐城南槎徙居江西餘江縣橫溪鄉渡口村"越八傳曰曉村"
祖父鄒曉村官至知府生子十
父親鄒國珍,號庸倩鄒曉村第五子生育三男三女,鄒韜奮居長
母親查氏浙江海寧大家族之後
兒子鄒家華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不詳

後世紀念

郵票紀念

鄒韜奮 鄒韜奮
1985年11月5日我國發行了《J122 鄒韜奮誕生九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兩枚,紀念鄒韜奮先生。

韜奮紀念館

鄒韜奮故居位於萬宜坊(重慶南路205弄)54號。民國19—25年(1930—1936年),鄒韜奮寓居於此。
1956年,經國家文化部批准於同弄53號建立韜奮紀念館。1959年5月26日和1977年12月7日,兩次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獎項紀念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國韜奮出版獎是目前我國出版界最高的獎項。以他名字命名的另一獎項“韜奮新聞獎”是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2005年與“范長江新聞獎”合併為“長江韜奮獎”用以表彰全國的優秀先進新聞工作者。

人物評價

鄒韜奮 鄒韜奮
鄒韜奮無疑是中國近代重要的記者和出版家,一生抱著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執著信念,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鞠躬盡瘁,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得到了政界、學界許多重量級人物的認可。全國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做出的關於三聯書店的指示時,便高度評價了鄒韜奮的工作,並肯定說:“三聯書店與新華書店一樣是黨領導之下的書店。
時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要好好學習鄒韜奮辦《生活》的作風,通俗易懂,精闢動人,講人民大眾想講的,這就是方針。“鄒韜奮同志經歷的道路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中共領袖毛澤東 :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1944年11月15日題詞)
周恩來和夫人鄧穎超:憂時從不後人,辦文化機關,組救國團體,力爭民主,痛掊獨裁,哪怕冤獄摧殘,宵小枉徒勞,更顯先生正氣;歷史終須前進,開國事會議,建聯合政權,準備反攻,驅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後死神傷。(挽鄒韜奮聯)
時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挽鄒韜奮聯)
著名學者郭沫若:“你並沒有離開我們,你還活著,你還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青年的心裡,千千萬萬人民大眾的心裡。你是活著的,永遠活著的,從中國歷史上,從我們人民的心目中,誰能夠把鄒韜奮的存在滅掉呢?”(在鄒韜奮的追悼會上演講)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 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 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    
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新聞傳播史

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歷史始於1866年,一名德國傳教士在廣州創辦了《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在此後半個世紀裡,外商和傳教士在中國創辦了近300種報紙,最著名的為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五四”運動爆發,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進步報刊。新中國建立後,新聞事業開始新的歷程,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新聞事業大幅發展,媒體數量大量增加,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科學化的新聞宣傳網。 

民國人物(八)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二戰主要戰勝國。 

救國會七君子

 姓名性別 出生日期  去世日期 簡介
 沈鈞儒 男 1875年1月2日 1963年6月1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長。
 鄒韜奮 男 1895年11月5日 1944年7月24日 政論家、出版家,三聯書店創始人。
 李公朴 男 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1日 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傑出的社會教育家。
 章乃器 男 1897年3月4日 1977年5月13日 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建人。
 王造時 男1903年9月2日 1971年9月 
 史良 女 1900年3月27日 1985年9月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務部首任部長。
 沙千里 男 1901年1982年4月26日 1980年8月至1982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