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童年時代
![劉伯堅](/img/e/e95/nBnauM3XyEDM4YzM3IzM1cDN0UTMxADM2gTM1YTNwAzMxAzLyM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青年時代
![劉伯堅](/img/1/625/nBnauM3XzAjM5MjN4IzM1cDN0UTMxADM2gTM1YTNwAzMxAzLyM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21年初參加由趙世炎、李立三組織的勞動學會,與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領導了以爭生存、求學權為主要內容的“二八”運動和6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9月的“占領里昂中法大學”等重大政治鬥爭。並在機關刊物《少年》(後改為《赤光》)上發表文章,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本質。同年,加入了周恩來、趙世炎發起組織的中國少年共產黨。
1922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建了“少年共產黨”(後改名為旅歐共青團),隨即轉為共產黨員。同年,劉伯堅和熊未耕介紹聶榮臻加入旅歐 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春,聶榮臻經劉伯堅和趙世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3年,劉伯堅赴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大學,並因待人和藹及處理問題老成持重,被中國學生推為中共旅莫支部書記達三年之久。當時,這個支部不但管理中國黨員學生的組織活動,還要負責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們稱作“黨內駐蘇大使館”,劉伯堅成了“大使”。
革命歲月
![劉伯堅](/img/0/858/nBnauM3XwATO0kTN5IzM1cDN0UTMxADM2gTM1YTNwAzMxAzLyM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27年4月,他與西安有名的才女、共產黨員王叔振結婚。
1927年夏,馮玉祥受蔣介石拉攏,與共產黨分手,劉伯堅也被“禮送”到武漢。隨後,黨中央派他再度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與劉伯承等一同學習。
1930年,他回到 上海,翌年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先後任軍委秘書長、紅軍黨校政治部主任。此時,蔣介石將中原大戰中被他打敗收編的西北軍主力第二十六路軍調到江西“剿共”,並由中央軍在後面督戰。這種“一石兩鳥”的毒計激起西北軍官兵極大憤慨。中央軍委馬上派劉伯堅主持策反工作,終於使該部1.7萬人在寧都暴動,並編為紅五軍團;劉伯堅隨後擔任了該軍團政治部主任,將這支部隊改造成中央紅軍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 紅軍主力離開江西長征,劉伯堅被留下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他積極組織留守部隊,在於都河多處架橋,為主力部隊做好後勤保障工作,護送中央紅軍主力渡河長征。新中國成立後,葉劍英同志曾賦詩懷念當年劉伯堅於都河惜別之情:“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鄄都濺濺鳴。樑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
20萬國民黨軍隊將留下的3萬紅軍(半數系不能遠征的傷病員)壓縮到贛南一隅,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在幾個月後才接受陳毅的建議,下令分路突圍,開展游擊戰,可惜為時已晚。
被捕犧牲
1935年3月初,劉伯堅在戰鬥中左腿中彈,不幸被捕。3月21日,劉伯堅在 江西省大余縣金蓮山上被敵人殺害,壯烈犧牲,時年40歲。人物評價
![劉伯堅](/img/3/94c/nBnauM3XwUTN1IzNwMzM1cDN0UTMxADM2gTM1YTNwAzMxAzLzM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馮玉祥在《我的生活》一書中評價劉伯堅說:“劉伯堅他工作認真廢寢忘食,工作有特殊成績我很佩服他。”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劉伯堅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人物作品
![劉伯堅](/img/e/933/nBnauM3X1QTOzIjNxMzM1cDN0UTMxADM2gTM1YTNwAzMxAzLzM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軼事典故
西北軍
![劉伯堅](/img/b/092/nBnauM3X3IDMzIjNyMzM1cDN0UTMxADM2gTM1YTNwAzMxAzLzM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臨刑時刻
廣東軍閥為了“炫耀”所謂勝利,故意押著負傷帶鐐的劉伯堅,在大庾縣最繁華的青菜街(如今改稱建國路)走過示眾。劉伯堅氣宇軒昂,使路旁的人們敬佩不已。回到牢中,他寫下的詩歌《帶鐐行》和長詩《移獄》,並寫了幾封充滿感情的家書。臨刑前一刻,他還給妻子王叔振留下一信,裡面說:“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並要盡一切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後世紀念
烈士紀念碑
劉伯堅烈士紀念碑位於平昌縣城二公里的佛頭山腰,1986年落成。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親自為紀念碑揭幕,鄧小平題寫碑名,紀念碑以“忠魂盛開革命花,正氣凜然照萬代”為主題,紀念碑列為省級重點文物,現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區共占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7998平方米。劉伯堅烈士生平事跡館內,安放著劉伯堅漢白玉塑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那叱吒風雲的神態,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室內史料、文物系統展示了劉伯堅烈士的一生經歷。劉伯堅烈士紀念碑由重慶建築工程學院設計,碑高23.55米。一九九一年被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五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
1895年1月9日,劉伯堅烈士生於平昌縣龍崗鄉。龍崗位於平昌縣城南部,與達州、營山相臨,是平昌南大門,歷史悠久。位於龍崗場鎮的劉伯堅烈士故居距縣城60公里,面積600餘平方米,屬老式穿斗木結構民居,居住著伯堅烈士孫及侄孫4家29口人。劉伯堅烈士故居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劉伯堅烈士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居房屋年久失修,烈士早年用過的書房、桌、椅、床等大量遺物已出現不同程度的蛀蝕、損壞,且無序堆碼和繼續使用。於2005年10月啟動了“劉伯堅烈士故居修繕工程”,同年12月19日竣工。現已成為全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川陝蘇區首府紅色之旅的精品景點。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 中央組織部、 中央統戰部、 中央文獻研究室、 中央黨史研究室、 民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 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