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竹青[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譚竹青[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譚竹青(1931.5 - 2005.12.3),吉林省長春市人,漢族,1931年5月出生,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197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5年12月3日因病逝世。譚竹青從事社區居委會工作48年,用近半個世紀的行動譜寫了勤勉為民的感人篇章。

人物經歷

譚竹青 譚竹青

譚竹青同志是吉林省長春市人,自1956年以來,一直擔任東站街道十委居民委員會主任,1979年起兼任黨組織書記。2005年12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她被民眾譽為“小巷總理”,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民政系統最高獎項“孺子牛”獎。

共產黨員譚竹青是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居委會主任。在社區這個基層崗位上,她連續工作了50年,憑著一種責任感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為社區民眾辦了許多實事,被社區居民稱為“小巷總理”。“上有國務院,下有社區辦”、“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這些話不僅常掛在譚竹青的嘴邊,也落實在她的工作中。上任之初,東站十委只有三條胡同一條街,由於社區環境差被人形容為“都市裡的村莊”。譚竹青帶領居委會工作人員挖沙子、撿磚頭,從一家小吃部開始,艱苦創業,居委會擁有鞋廠、服裝廠等17家企業,固定資產達2000多萬。有了錢,居委會辦起了幼稚園、養老院,還為社區內部分困難民眾解決了醫療、教育等生活難題。

近些年,社區內一部分居民下崗,生活受到影響。譚竹青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有下崗,無失業”。她上下奔走,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一座室內市場,社區內數百名下崗工人被安排進去就業。在她的努力下,市政府還在十委社區實施了安居工程,500多戶居民住進了嶄新的樓房。由於長期工作在一線,身體嚴重透支,2005年冬天,譚竹青因病住進醫院,2005年12月3日不幸去世,社區居民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黨的好乾部。

工作簡歷

1948年8月至1956年8月 歷任原長春市郊區大屯鎮婦女主任,西新鄉副鄉長、婦女主任;

譚竹青 譚竹青

1956年9月至1957年9月 任長春市朝陽區重慶街道第二居民委員會主任;

1957年10月至1979年2月 任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第十居民委員會主任;

1979年2月至2000年2月 任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第十居民委員會黨支部書記、主任;

2000年3月起任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

譚竹青同志曾兼任中華全國民事調解協會副會長。

個人事跡

譚竹青 譚竹青

譚竹青從事居委會工作50多年,始終堅持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居民民眾解難,時時處處心繫民眾,帶領社區幹部民眾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努力發展社區經濟和各項事業。她積極進取、勇於開拓,先後創辦了鞋廠、商店、印刷廠等十幾個企業,建成了社區服務中心、敬老院、幼稚園、衛生服務站等服務場所,提供了一大批就業崗位。組織開發建設居民住宅樓,拆除棚戶區,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

積極協調有關方面把委內街、巷、胡同全部修成了柏油路,方便了居民出行,使東站十委社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全身心投入社區工作,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千家萬戶。上世紀80年代初,她拿出自己的微薄積蓄創辦社區服務網點。為解決社區居民孩子入托,她無償把自家住房拆掉一半擴建幼稚園。十幾年來,她把政府發給自己的10多萬元獎金全部用於社區建設和扶貧幫困,被民眾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她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26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和獎項。

”小巷總理“譚竹青 ”小巷總理“譚竹青

她初來社區時,這裡是著名的“老、舊、散”棚戶區,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

她去世時,這裡已是棟棟高樓、片片綠地,創辦企業17家,年產值達2000萬元;

她被當地居民親切地稱呼為譚姨、老媽、譚奶奶……

她的一生獲得榮譽170餘項,其中,國家級榮譽15項;

她,就是全國勞動模範,被譽為“小巷總理”的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原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譚竹青。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的長春,乍暖還寒。在長春市檔案局辦公室副主任孫伯超和長春市二道區檔案局局長李忠蓮的陪同下,記者前往位於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綜合服務大樓五層的譚竹青先進事跡展參觀。這間以照片、文字和實物布置成的展廳面積不大,但卻樸素溫馨。在展廳內,記者採訪了譚竹青的外孫女、現任東站十委社區居委會主任的李岩。

芝麻小官卻讓小巷變身

提到譚竹青,不能不提由她一手發展起來的東站十委社區。李岩對記者說:“姥姥平時最愛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上有國務院,下有街道辦’。” 譚竹青始終把居民需求作為拓展社區事業的“指南針”,這才有了東站十委社區前期經濟的雛形。

改革開放初期,東站十委社區還是一片棚戶區,相對貧窮且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譚竹青接手的東站十委社區更是面臨“八大難”:子女入托難、買早點難、出門行路難、看病就醫難、維修房屋難、理髮難、孤寡老人生活難、待業青年安置難。譚竹青帶給東站十委社區的變化是從解決買早點難——創辦如意小吃部開始的。一窮二白的居委會根本拿不出錢建門市房,於是譚竹青就帶著居委會工作人員去河邊挖沙子,到處撿磚頭,拿出自家的鍋碗瓢盆,最後她又掏出自己和老伴的養老錢,這樣,如意小吃部終於開張了。

李岩說:“如意小吃部有了些流動資金,姥姥就惦記著為居民解決下一個難題。”在得知居民上下班時抱著小孩擠公車的艱難後,譚竹青就想辦個幼稚園,解決社區居民子女入托難問題。幼稚園的設計圖紙顯示,要是能把譚竹青家一間10平方米的房屋拆除,效果更好。譚竹青當即拍板:“拆!”李岩說:“拆房之前,舅媽有點想法,她對姥姥說,‘您乾工作我們支持您,您不管家裡的事我們管,可您怎么也不能把家裡的東西都拿出去啊’!可這就是姥姥的作風,加上我們全家都‘怕’她,最後還是把那間房拆了。”此後,譚竹青一家七口就蝸居在不到15平方米的小房子裡長達十年。後來,譚竹青又發現家長下班和學生放學之間有一段時間差,她就請大學生志願者每天下午四點至六點到社區綜合服務大樓的二樓輔導孩子們做作業,六點鐘由家長把孩子接走。這兩個舉措解決了社區雙職工父母的大難題。

1995年4月,譚竹青榮獲的全國勞動模範證書。(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居民委員會供圖)

“幼稚園初具雛形後,姥姥又想著為社區內的八位孤寡老人做點事。儘管每天姥姥都會派專人去照顧他們,每晚還要去老人家裡檢查後才回家。可對這些老人,她始終放心不下。”李岩對記者說。為了讓這些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享享福,1987年,社區投資10萬元建起長春市第一家社區養老院——益壽院。“姥姥總是說,不僅要讓老人們吃得好,還要照顧好他們的精神世界。益壽院走廊里貼著老人們的生日表,有的老人記不住自己的生日,一年過幾次生日的事情也時常發生。此外,益壽院還為老人們安排了豐富的活動。姥姥經常來益壽院握著老人的手和他們聊天,問問他們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有許多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來到這裡就不願離開,甚至東站十委社區以外的老人都慕名來此。”李岩笑著對記者說。

東站十委社區長期以來一直沒有菜市場,居民買菜很不方便,後來又趕上大批職工下崗,這兩個疊加的難題在譚竹青手中又一次迎刃而解。她挨家挨戶地動員下崗職工再創業,保證給他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在她的努力下,社區很快建成了便民市場,既方便了老百姓買菜,又幫助下崗工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李岩認真地說:“正因為這樣,姥姥才有底氣說出,在十委‘有下崗,無失業’。”

譚竹青用“小燕壘窩”的質樸精神,一點點地辦起了服裝廠、製鞋廠等十幾家企業。居民生活“八大難”問題被一一攻克。通過她向政府多次爭取,與開發商幾番談判,東站十委社區打響整個二道區棚戶區改造的“頭炮”——42天完成了拆遷動員這一外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年,就有部分社區居民回遷住上樓房。很多居民都覺得,能夠生活在東站十委社區是一種幸福。

居民幸福的背後,是譚竹青孜孜不倦的身影。“姥姥總是很忙碌,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李岩有些遺憾地說。為居民們操碎了心的譚竹青是一個沒有休息日概念的人。跟著譚竹青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們都說,以前從來都沒有休息日,家和社區也不分。早就習慣了每天在社區工作,要是休息半天,她們都不知道要做什麼。

一生未育卻得兒孫深愛

譚竹青的外孫女李岩 譚竹青的外孫女李岩

1957年,26歲的譚竹青嫁給了宋國華。李岩說:“他們結婚時,姥爺已經有大舅和我媽兩個孩子。起初,姥姥因為身體不好,沒有要小孩。後來,姥姥的身體恢復了,也沒有再生孩子。姥姥說,要是她也有了孩子,這個家也許就不和諧了。”年輕的譚竹青把全部的母愛都放在丈夫的兩個孩子身上。從小就和譚竹青一起生活的李岩,對姥姥的感情之深自不必言。“姥姥對我好得簡直沒法形容,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都留給我。”說到這,李岩的臉上溢滿幸福。

譚竹青只有國小文化,但她很注重學習。李岩回憶說:“姥姥的家很簡陋,最‘奢侈’的就是擺放在桌上的兩台電視機。因為中央新聞和地方新聞時間有重合的部分,她就兩台電視同時看。”愛看新聞的譚竹青工作中緊跟國家政策,往往是國家剛有這種意向,她就帶著社區居民“開工”了。說到這,李岩不好意思地說:“我和我媽以前都不愛看新聞,姥姥總是考我們新聞的內容,答不上她就不高興。為了不惹她老人家不開心,我們回去就趕快‘補習’新聞。”

譚竹青去世前幾年,身體一直不好,但她怕耽誤工作一直拒絕住院。所以,到了2005年11月29日入院時,她的身體已經很差了。“姥姥以前偶爾也生過病,她怕耽誤我們工作從不讓我們在醫院陪著。可是最後這次住院,她仿佛有預感一般,不再趕我們走。但是我們沒想到她老人家會離開我們。住院的五天裡,她因腎衰竭透析了幾次,然後又開始出現心臟等器官的衰竭,到了12月3日再也沒有搶救過來。”李岩哽咽地說:“有領導建議我們問問姥姥有沒有什麼要囑咐的。我和我媽說,咱們不用問了,這么多年,姥姥希望我們怎么做,我們都知道。”

十里長街淚送“小巷總理”

譚竹青 譚竹青

2005年冬天的長春,一直沒有下雪。但是為譚竹青“送行”的前一天夜裡初雪來臨。從醫院到殯儀館有一大段路要走,為了讓第二天給譚竹青送行的路能好走些,環衛工人整整清了一夜的雪。第一場雪後的天氣非常冷,卻有數也數不清的人來為她送行。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滿頭白髮,駝著背,等在社區門口,執意要為老主任送行,很多人都攔不住。許多居民自發打出條幅“深切悼念譚竹青同志”“沉痛悼念‘小巷總理’譚竹青”等等。李岩感慨地說:“我們根本沒有想到她去世會引起這么大的轟動,一個普普通通的居委會主任能夠讓黨和政府對她這么厚愛,這說明她多年以來的工作得到了認可。”

譚竹青生病時,社會各界為她捐款7.2萬元,她一分錢都沒用。她去世後,老伴宋國華還用這筆錢買了許多糧油送給社區的困難民眾。李岩說:“姥姥嫁給姥爺時,姥爺是水泥廠技工,每月工資有70多元錢,也算得上是高收入。可是姥姥總是‘私錢公用’,把家裡的錢拿出去幫助社區的人。所以,姥姥和姥爺一生都很清貧,很節儉,從來沒把錢看得很重。姥姥活著的時候,對貧困的居民一向很大方,自己不吃不喝也得讓他們吃上喝上。他們的這個舉動我不意外。”

告別講台投身十委社區

譚竹青 譚竹青

譚竹青去世後,長春市組織了一個由譚竹青的親人、同事和幫扶對象組成的報告團。報告團原本是讓李岩的媽媽去。李岩說:“我媽要是去,每場報告會都得哭,身體肯定受不了。我心疼我媽,而且我對姥姥的感情很深,就決定還是我去吧。”隨著譚竹青先進事跡報告團一路走下來,李岩對姥姥的一生有了更多的理解,她開始有了一個想法,就是為姥姥畢生忙碌的事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2006年,李岩離開了重點中學教師的崗位來到東站十委社區。她說:“做老師是個不錯的職業,但是我覺得姥姥這輩子不容易,我也想為姥姥傾注了大量心血的這個社區貢獻點力量。”

在許多人心中,居委會只有“掃街、跑道、收費、發票”的職能;居委會主任,也不過就是一個居民自治組織的工作人員,甚至都算不上是個“官”。可譚竹青把48年的歲月專注在這一方小小的崗位上,用近半個世紀無怨無悔地付出,改善了幾千人的生活。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驚心動魄,然而,譚竹青卻用數不盡的“雞毛蒜皮”的小事,贏得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印證了區領導所題“小巷無名驚天下,竹到凌雲老更青”的讚譽。

扶貧幫困

20世紀80年代初,她為創辦服務網點無償拿出自己的微薄積蓄,為解決社區居民孩子入托無償把自家住房拆掉一半擴建幼稚園。十幾年來,她把政府發給自己的獎金10多萬元全部用於社區建設和扶貧幫困。譚竹青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摯愛的社區居委會事業,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居民民眾的尊敬和愛戴,被民眾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她是優秀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典範,是社區工作者的楷模,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

主要榮譽

多年來,譚竹青同志得到了各級領導和人民民眾的高度讚譽。她獲得的榮譽稱號:

國家級15項:

1995年5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989年9月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譚竹青 譚竹青

1996年7月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1995年11月被評為全國優秀居委會主任“孺子牛”獎;

1997年12月被評為“中國保護未成年人傑出公民”;

1989年3月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1993年11月被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

1999年5月被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

1997年3月被評為優秀人民調解員;

1989年榮獲法務部一等功;

1988年榮獲公安部三等功;

2000年12月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協會先進志願者;

2002年9月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個人;

譚竹青 譚竹青

2003年12月被評為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個人;

2004年2月被評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

獲得省、市優秀共產黨員標兵等省、市級榮譽稱號160多項(次)。

譚竹青同志是吉林省第六次、七次黨代會代表,吉林省第七屆、八屆、九屆人大代表;長春市第八次、九次、十次黨代會代表,長春市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外界評價

她,50年情系居民;

她,擁有170項榮譽;

她,被人民譽為“小巷總理”;

“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譚竹青

譚竹青是迄今為止全國社區工作領域中唯一榮獲“社區工作者楷模”殊榮的優秀幹部。譚竹青的一生詮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深刻內涵,詮釋了一名基層社區幹部對社區工作“既然選擇、無怨無悔”的執著追求。

譚竹青是吉林省長春市人,1931年生,國小文化程度,生前系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譚竹青曾任長春市郊區大屯鎮婦女主任,西新鄉副鄉長、婦女主任,從1956年起,開始擔任居民委員會主任工作。

譚竹青在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工作長達48年。1978年,改革開放春風勁吹,當看到社區居民買早餐排長隊的情景時,譚竹青決定發展委辦經濟。沒有資金,譚竹青就把家裡僅有的450元積蓄拿出來。為了節約每一分錢,譚竹青帶領委里的老幹部自己乾。他們拉著手推車起早貪黑,走街串巷撿磚頭,到河裡挖沙子,辦起了十委社區第一個買賣——“如意小吃部”。此後,譚竹青帶領大家又先後辦起了服裝廠、製鞋廠、印刷廠、皮革加工廠等大小17個企業,不僅沒向國家要一分錢,沒向銀行貸一筆款,而且還向國家交納稅金幾百萬元。應得的獎金,譚竹青一分也不拿,全部用在十委社區發展經濟和救濟困難戶上。

上世紀80年代初,十委社區附近還沒有一家幼稚園,無人看管的小孩就只能在街道上玩耍打鬧,譚竹青看不得孩子們受苦,立即找人設計幼稚園的圖紙。然而實地選址測量時,正好需要拆掉她家的半間房,譚竹青家25平方米的房子被拆掉了一半。1984年,十委社區的第一個幼稚園建起來了。1987年,在譚竹青的努力下,長春市第一家由居委會開辦的養老院落戶在十委社區,解決了孤寡老人生活照顧難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63歲的譚竹青開始為十委社區建房四處奔走。1994年,十委社區被列入棚戶區的改造名單。到2005年,已經有近4000戶居民住上了新樓房。譚竹青一家隨最後一批回遷居民搬入新居。

譚竹青用“燕子壘窩”的精神,從一點點的小事做起,一步步改變著十委社區的面貌。拆除棚戶區、修路、種草、栽樹、修花壇、蓋涼亭,建起社區服務中心、昔日“都市裡的村莊”徹底改變了模樣。

譚竹青始終把居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譚竹青所在的十委社區居民中有90%以上都是貧困人群,下崗職工多,接受低保救濟的人多。在這種狀況下,譚竹青竭盡所能,舉辦了美容理髮、服裝裁剪、家政、烹調等培訓班,使下崗職工掌握一技之長,在努力拓寬街委企業、社區服務網點等就業渠道的同時,她還鼓勵下崗職工自創事業,生產自救,先後安置了1000多名下崗職工,使社區居民“雖下崗,不失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譚竹青視社區居民為親人,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千家萬戶,家長里短她調解,貧困人群她接濟,失足青年她幫教……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譚竹青成為居民民眾的貼心人,被人們親切譽為“小巷總理”。幾十年來,譚竹青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十委社區的居民,有的居民在單位分了新房卻不願意搬走,有搬走的又搬了回來,甚至有不少外區居民專門到十委買房子。

2005年12月3日,譚竹青不幸病逝。長春市成千上萬的幹部民眾自發為她送行。譚竹青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居委會主任“孺子牛”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等170多項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