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查氏

海寧查氏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

簡介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鑒、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
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輩份為: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今存《海寧查氏族譜》20冊)
海寧查家,是當地數一數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的宗祠,有一副清康熙帝親筆所題的對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人所共知,在封建王朝中,能獲皇帝御題對聯者,必是於朝廷有功,在鄉黨有名的家族。
事實上,查家也的確是名人大家輩出。在查家祠堂內的幾十個牌匾上所記錄的族中功名人士中,就有官至翰林的族人。
按古書所載,查氏源出羋姓,春秋時楚國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後代稱查氏。查氏家族的名人,五代時南唐有工部尚書查文徽,宋代有殿中侍御史查元方,明末有史學家查伊璜,清代有畫家查士標等。而清代的康熙帝文字侍從之臣、書法家查升,康熙年間的詩人、翰林院編修查慎行和雍正帝時的禮部侍郎查嗣庭,就出自海寧查家。
在查良鏞先祖中,最有名望的當算是查慎行、查嗣庭兄弟。查慎行原名嗣璉,字夏重,後受《長生殿》案牽連改名慎行。康熙間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他曾追隨邑人遠征雲貴,討伐吳三桂殘部,故有不少詩作反映戰爭殘酷和民間疾苦。入京為官後,深悉官場內幕,看破世情,厭倦仕途,於是歸田家居。賦閒作詩,著有《敬業堂詩集》等著作,是清初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查嗣庭乃查慎行的弟弟,官至禮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他主持江西省試,出了一道考題:“維民所止”。這本來是《詩經》里的一句話,但有人卻向皇帝報告:“維”、“止”兩字是“雍正”兩字去掉上半截,豈不是暗示要砍掉皇帝的頭嗎?
另外,他們還向皇帝告查嗣庭所出的其他試題亦“皆遠其辭文”,別有用意,如首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顯然與當今國家取士之道相違背;《易經》次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詩經》次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前用“正”,後用“止”字,明顯是與去年正法之年江景棋文稿《歷代年號論》中指“正”字有“一止”之象,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等語相同。
雍正聽完,勃然大怒,大發龍威,立即下令逮捕查嗣庭入獄,又下令查抄他的詩文筆記,認為其中語多悖逆,心懷怨望,謗訕朝廷,因而欽定“大逆不道”之罪。查嗣庭在獄中病死後,還被戮屍梟首。其親屬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捕,如其兄長查慎行,就被定為“家長失教罪”,被逮入京,一年後放歸,不久就逝世。
及至現代,除查良鏞外,他的同族遠房如在台灣的、曾做過師範大學校長的查良釗和做過“司法行政部長”的查良鑒,在香港的商界人士、社會活動家查濟民,以及在大陸的、以詩聞名的查良錚(穆旦),說來都是知名人士。在查良鏞來說,家人中對他後來成長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祖父。
查良鏞的祖父名查文清,是光緒丙戌年進士,曾在江蘇丹陽任知縣。因政績良好,加了同知銜,後因“丹陽教案”而辭官回鄉。
當年,不少外國傳教士紛紛湧入中國,尤以沿海省份為甚。這些傳教士並非只事傳教,常常藉西方勢力欺壓中國百姓。而官府方面懾於西方列強的淫威,往往視而不見,等同於姑息養奸。終於,忍無可忍的百姓便憤起反抗外國傳教士的欺壓。各地與傳教士的摩擦時有發生。在丹陽,數百憤怒的民眾圍攻了建於當地的教堂,並一把火將其焚燒,成為轟動一時的“丹陽教案”。
熊熊大火解了百姓們的心頭之恨,卻也不可避免地惹下了事端。
事發後,查文清的上司為了向外國傳教士交代,準備將丹陽燒教堂的為首兩人捉拿處斬。此事讓身為丹陽知縣的查文清頗感為難。一方面,作為下級他不好違抗上司的命令;而另一方面,作為中國人他與百姓們一樣痛恨外國傳教士的劣行,因而十分不願看到那兩人被捉拿處斬。
思來想去,查文清終於尋得一個兩全之策。他先差人秘密通知為首那兩人迅速逃走,得知確已逃脫後,他才一身輕鬆地前去上司那裡匯報。面對惱羞成怒、坐立不安的上司,查文清語氣平和:事件乃因外國人欺壓良民引起公憤,數百人一涌而上,焚燒教堂,當中並無為首之人。不待上司細究,查文清又道:“丹陽教案”,本官難辭其責,故請求辭去官職。說罷,揚長而去。
辭官回鄉後的查文清,心境清朗,讀書賦詩之外,又著手編纂《海寧查氏詩鈔》,達數百卷之多;可惜,未等到《詩鈔》雕版付印,查文清便去世了。查文清的喪禮極盡哀榮。出喪之日,丹陽有十多位紳士前來弔祭,而當時帶頭火燒教堂的兩個人,也一路哭拜而來,每走一里路,就磕一個頭,從丹陽一直磕到袁花。
祖父的經歷和品行,在查良鏞的心中烙上了深刻的印記。查良鏞後來說,祖父查文清對他有兩個重要影響,一是使他知道外國人欺負中國人;二是要多讀書。從查良鏞的話中,可以捕捉到這樣一個信息。即:查良鏞後來所以一直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外交官,顯然與他在祖父經歷中看到的“外國人欺負中國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