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八大處

西山八大處

位於西郊翠微山、盧師山和平坡山之間,三峰環抱古剎8座,林木蔥茂,奇石嶙峋,洞泉潺潺,野趣盎然。人稱“西山八大處”、八大剎,是首都著名的風景區。8座右剎依次為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庵、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占地約140平方公里。距北京城區17公里。這裡空氣清新,景色絢麗。春暖季節,花紅葉綠,群芳爭艷;酷暑盛夏,山林茂密,涼風習習。除八座廟宇外,沿途還可看到水心亭、放鶴亭、銅佛洞、眺遠亭等勝跡。

西山八大處西山八大處

位於西郊翠微山盧師山平坡山之間,三峰環抱古剎8座,林木蔥茂,奇石嶙峋,洞泉潺潺,野趣盎然。人稱“西山八大處”、八大剎,是首都著名的風景區。8座右剎依次為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庵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占地約 140平方公里。距北京城區17公里。這裡空氣清新,景色絢麗。春暖季節,花紅葉綠,群芳爭艷;酷暑盛夏,山林茂密,涼風習習。除八座廟宇外,沿途還可 看到水心亭、放鶴亭、銅佛洞、眺遠亭等勝跡。
八大處素以“三山、八剎、十二景”著稱於世。早在隋代即有僧人棲息於此。現存寺廟多為明、清重建。解放後加以整修, 面目一新,現為北京西郊重要的旅遊風景區。 八大處西、北、東三面環山,南為敞開的平原。山間岩壑幽邃,林木蔥鬱,澗泉潺潺,環境秀美幽靜。八座古剎依次排列,即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沿山路拾級而上,一座座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寺廟,便會逐一出現在眼前。其中一、二處在山腳下,三處開始進入山麓,四、五、六處在半山腰,七處建在山頂,八處在七處對面的盧師山上。

西山八大處西山八大處

長安寺(一處),在翠微山腳下,舊稱翠微寺、善應寺。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順治年間重修。寺門向東,寺內有兩進院落,前院為釋跡牟尼殿,院中尚有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 年)所鑄銅鐘一口,至今保存完好。後院有娘娘殿。
靈光寺(二處),位於翠微山東麓,始建於唐代,初名龍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名覺山寺。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再修後,取名靈光寺。1900年該寺毀於八國聯軍的炮火,現寺內建築大都為後來重建。西院峭壁下的金魚池是現存古蹟,山泉從石雕龍口注入池內。傳說早在清鹹豐年間池中就養殖金魚,現池內遍開紅蓮。池上架有一座精美的石橋,池中建有水心亭。金魚池之左有元代翠微公主墓,北有觀音洞及石井,後有韜光庵。
西山八大處西山八大處
三山庵(三處),位於靈光寺東北,出靈光寺,沿山路拾級而上即到。三山庵因地處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而得名。該庵創建年代不詳,清乾隆時曾修茸。三山庵只有一個院落,正殿前有一長方形漢白玉石,上有花紋如流水行雲,故稱“水雲石”。
大悲寺(四處),位於平坡山半腰處舊名隱寂寺。創建於元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改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 (1795年)重修。寺廟東向,前後三進,殿宇依山勢而建。前為大雄寶殿,內塑有三世佛像。
龍王堂(五處),位於大悲寺西北,又名龍王庵。建於清康 熙十一年(1672年)。龍王堂歷來以古柏及山泉而聞名,廟門左右石座上各植柏樹一株,頗有趣味,人稱“樹旗”。
香界寺(六處),在龍王堂西北,因位於平坡山,又名平坡寺。該寺是八大處的主寺,始建於唐代,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取名大圓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稱聖感寺。清乾隆十三年( 1748年)修繕後,改今名。該寺現存殿宇五進,依山而建,層
西山八大處西山八大處
層升高,氣勢宏偉壯觀。原為歷代帝王游山休息之地。西院為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宮及花園,內有迴廊、水池、假山;還植有迎春、芍藥、牡丹、海棠等名貴花木。院後有 “眺遠齋”,可飽覽京西風貌。寺院以東西“弄樓”圍成方形庭院,中為大雄寶殿,供奉有三世佛,兩側排列著十八羅漢彩塑。
寶珠洞(七處),出香界寺繼續攀行,即是八大處中最高的一處。洞前有一座木牌樓,外額寫著:“歡喜地”,內額題字為“堅固林”,均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寶珠洞共有殿堂兩座。正殿為觀音大士殿,兩廂有配殿。殿後有一岩洞,深約4米。洞內礫石奇特,形如一粒粒黑白相間的珠子,寶珠洞因此得名。洞上還有一殿為“阿彌陀佛殿”。殿前建有“眺遠亭”。
證果寺(八處),位於盧師山上,舊名盧師寺,與其它七處 寺廟隔山相對。始建於隋仁壽年間(公元601——604年),初名屍陀林,為八大處中歷史最悠久的一處寺院。現存古蹟有, 寺門前的兩座報恩碑,碑後有一口大銅鐘,高約兩米,均為明代遺物。寺西北隅有著名的秘魔岩,一塊自山巔懸空伸出的天 然巨石,向下斜伏。石上刻有“天然幽石”四字。岩下有一石室, 傳說隋唐時,盧師和尚從江南來到這裡住下,故稱盧師山。

西山八大處西山八大處

更多北京名勝景點,請查看〉〉〉北京的名勝古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