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漲價 zhǎngjià
[rise in price;increase; price go up] 物價上漲
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漲價了☆wù jià物價(物價)
貨物的價格。《南齊書·王敬則傳》:“ 永初 中,官布一匹直錢一千,而民間所輸聽為九百,漸及 元嘉 ,物價轉賤。”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大錢》:“幣輕則物價騰踴。” 元 劉致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一日日物價高漲,十分料鈔加三倒,一斗粗糧折四量。” 清 昭連 《嘯亭雜錄·關稅》:“乃使物價昂貴,於民生大有虧損。”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發了工資,不要說遲一天買東西了,就是遲一小時半小時物價也要上漲。”
∷ “物價”好像駕駛著神州六號,跑的飛快,越來越高。
∷ 什麼東西都在漲價,地皮在漲價,房子在漲價,最討厭的是豬肉漲價,引起了飲食行業的各種搭車漲價,就連香菸也在漲價,靠,乾脆戒了吧!
∷ 總不能把吃飯也戒了吧!為了生存,再漲價還得吃飯啊!
漲價的根由
秋風:貨幣超發是通脹的唯一本質
秋風 北京獨立學者,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巨觀經濟究竟是否已經處於通貨膨脹期?大多數專家持否定態度。他們的理由是,儘管7月份的CPI指數同比漲幅為5.6%,1~7月份累計上升3.5%,但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今年1月~6月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僅為0.9%,尤其是食品價格影響對消費物價總水平上漲的貢獻率為80%。所以,目前的物價上漲屬於“結構性上漲”。
專家們總是擅長於發明各種各樣的詞。只是這個詞完全是多餘的,因為,通貨膨脹必然呈現為“結構性”物價上漲。假如真的出現了所有商品價格同時普遍、持續上漲的局面,那就是十分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了。常規的通貨膨脹完全可能呈現出另一種情況:不同行業、不同商品、服務的價格會陸續地上漲,並且上漲的幅度不一樣,上漲持續的時間也不一樣。這當然不是主流總量經濟學的說法,而是奧地利學派的說法。關於這種理論,路德維希•馮•米斯斯、弗德里希•馮•哈耶克及美國學者MurrayRothbard給予過深入闡述。 奧地利學派的理論首先區分了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物價上漲現象。第一種是市場波動導致的物價上漲。比如,由於市場預期發生變化而導致石油價格上漲,這當然會反映謂的CPI中,並且也會影響到其他商品與服務的價格。 但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這跟通貨膨脹無關。各種商品在不同情況下價格出現上漲或者下跌,是市場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是因為市場參與者對於市場的預期發生了改變,而價格的波動恰恰是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市場就是通過價格信號來調整參與者的行為。沒有價格信號,市場就根本無法正確地配置資源、協調人們的計畫。由於某個行業的某個主要生產廠家突然遭遇地震停產,供應減少,引起價格上漲。這將促使人們減少消費,同時又促使廠家增加生產。假如把這種價格上漲視為通貨膨脹風險,據此進行干預,那必然擾亂市場本來應當進行的資源再配置過程,導致人們作出錯誤的決策。比如在供應不足時並未減少需求,供不應求的局面更顯緊張。 通貨膨脹是、且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當局錯誤地過多發行貨幣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就是通貨膨脹。 不幸的是,從專家、到貨幣當局,從財經媒體到政府的物價管制機構,都把這兩種不同的物價上漲混為一談。比如,國務院發展中心的一份報告分析為什麼物價雖然上漲快但不會出現通貨膨脹的原因時,就從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角度進行分析,說供給保障能力相當牢靠。這樣的分析完全把問題搞擰了。通貨膨脹本來就不是供給緊張引起的那么,中央銀行為什麼會犯錯誤、製造出通貨膨脹?至少可以有兩個解釋。首先,依據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政府試圖通過廉價貨幣支持自己所中意的某個群體、某項事業,而刻意製造或容許通貨膨脹;其次,依據哈耶克在社會主義計算大論戰中所發展出來的知識論,即使中央銀行大公無私也必然犯錯誤。準確地確定貨幣需求所需要的知識是海量的,也是無法由一個中央部門收集、分析的。結果,即使是大公無私的中央銀行在試圖維護貨幣均衡的時候,是兩眼一抹黑,很可能多發貨幣。 既然通貨膨脹乃是貨幣當局的錯誤引發的,則增發貨幣由中央銀行經由某些貨幣注入點持續地流入經濟體的,這樣,不同的生產過程接受到新增貨幣的時間必然是不同的,價格的上漲就必然是陸續展開的,且持續時間不同,所受影響的力度也大不相同。 如果這樣定義通貨膨脹,那或許可以斷言,中國前幾年很可能就已經處於通貨膨脹中,過去若干年的繁榮,就是一種通貨膨脹型繁榮。通貨膨脹確實可以帶來繁榮,對此,奧地利學派有精彩分析。只是,這樣的繁榮必然會以衰退終結。 如果這樣定義通貨膨脹,那就必須承認,不論是中央銀行,還是經濟專家,要判斷經濟是否處於通貨膨脹狀態,難度都非常大。因為“物價水平”這個統計學概念、或者3%的標準就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總水平的平均數字很可能掩蓋了某些生產過程已經處於通貨膨脹狀態的事實。而且,把通貨膨脹穩定在一個低水平上的政策也同樣不可取。因為,多發之貨幣陸續進入經濟體,意味著價格的相對結構會被曲,從而損害個人和企業的計畫協調。既然如此,最好的巨觀政策就該是沒有通脹的政策。而通脹既然是中央銀行的錯誤所致,則避免通貨膨脹的唯一辦法,就是取消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壟斷權。這一點,筆者翻譯、最近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哈耶克的《貨幣的非國家化》,已有深刻的論證。
漲價的時間
葉檀:濫發貨幣是產生通脹威脅的根源
葉檀 經濟評論家 今後的通脹情況視乎我國的基礎貨幣發行,以及政府的隱性負債的改善情況而定。政府須培養有競爭活力的稅源,而不是將自己與某些特權行業、特權企業捆綁在一起,否則房地產與資本市場下跌將毀滅中國經濟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經濟狀況之好前所未有:GDP與人均收入水平同時增長,商品零售額與人均收入超過了物價上漲幅度,看不出央行有動用連續加息手段的必要。事實上,已有學者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中國的經濟未曾過熱,通脹也屬食品大類中少數產品所形成的結構性上漲,不會惡化為全面通貨膨脹,因此,現在最好的辦法是靜觀其變,以免加息等政策干擾了市場的正常運行。如果以傳統的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的定義來衡量,中國並不存在通脹,因為產品供應並未減少,惟一改變的是一些食品價格與資產價格上漲了;如果以超過經濟發展所需的貨幣為衡量,毫無疑問,中國的通脹威脅還將持續一時間。 我們無法用一塊豬肉遮蔽雙眼,而對現實存在的貨幣泛濫視而不見。中國通脹最大的原因是,貨幣發行量有增無減,並且看不到下降的希望。由於政府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就意味著所有的外匯都將變成人民幣進入金融流通領域,而後在流通中以大約3倍的乘數效應放大。我國的基礎貨幣發行大多數來自於外匯增加的剛性需求,截止到2006年底,我國的貨幣和準貨幣(M2)加起來總共是34.6萬億元人民幣,大約55%-92%的貨幣供應都是由於外匯流入所引發的,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速,貨幣如此泛濫,豈有不通脹之理。
操勞的央行在不斷地回收流動性,與其說央行的措施是為了給經濟降溫,不如說是在給被貨幣淹沒的經濟體排水。無奈迫於現行的結售匯體制,央行不得不左手開足馬力印刷人民幣,右手拿著一塊加息與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抹布準備抹去貨幣流動性的汪洋大海。再忙碌,也無法成功。按照目前外匯的增長趨勢,今年貨幣發行量還將大幅上升。
通脹的另一個威脅來自於政府預算外的隱性負債。 從數據來看,政府赤字率與負債率不高,在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之時,赤字率維持在3%的警戒線之內。不過報表內的數字無法反映真實財政風險。世界銀行研究財政風險問題的著名經濟學家Haria Polackova Bnxi發現,一些開發中國家通過把大量政府活動轉移到預算外,以大量積累或有債務及隱性負債的形式隱藏了一部分預算內的政府赤字和債務而達到財政預算平衡。東歐市場化改革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哈佛大學的薩克斯教授提著獨門暗器臨床經濟診斷時,在財政框架一項中也提出要注意有沒有隱藏在資產負債表之外的公共部門債務,比如中央銀行的債務以及必須由政府預算填補的壞賬? 我國政府的隱性負債大得嚇人。在此輪金融改革前,政府以大約5萬億元人民幣支付了國有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的第一輪改革成本;另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魏加寧先生估算,我國省級政府負債保守估計在3000億元左右,而縣級政府負債,據里昂信貸估算在30000億元,政府隱性擔保包括對國企、資本市場、社會養老金的隱性擔保,所有這些債務相加,保守估計在2006年GDP的2倍以上。 實際上,多發貨幣不僅是強制結售匯的剛性約束,也是政府為了推進銀行、國企、地方政府改革與建立養老保險,向每個人增收的通脹稅,以解銀行與地方政府破產的燃眉之急。從某個角度說,目前這一輪通貨膨脹的結果,只不過揭曉了前一時期的改革成本的大小,根本不是什麼由一塊豬肉引發的新生事物。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今後的通脹情況視乎我國的基礎貨幣發行,以及政府的隱性負債的改善情況而定。 在基礎貨幣發行方面,為了減少流動性,政府已經祭出了發行特別國債與變相允許資本項目流動等根本性的變革舉措,QFII與QDII相繼開閘,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資本市場試點,事實上已經使人民幣向資本項目可兌換邁出了一大步。政府終於認識到將太多超出安全所需的大把外匯捏在自己手中,換來的不是安全,而是發燙的更不安全的經濟。可以預料,政府下一步將允許人民幣擴大浮動區間,直至最後實現自由兌換,與基礎貨幣發行脫鉤。 困難的是政府如何擺脫國企隱性擔保人身份。目前政府的做法毋寧說是投機的,在資本市場高價發行國有股使銀行得到遠超過國際平均水準的市值,同時,以對國企抓大放小的名義,將優質資源集中於國企,以高價資源抵銷國企的低效,將政府從對國企的隱性擔保中解放出來。地方政府債務暫時擱置,很多地方政府通過高價賣地寅吃卯糧找到一條生存之道。這種飲鴆止渴的行為導致設租尋租行為肆虐,注定難以持久。 這一輪通脹威脅提示的是改革手段變遷的急迫性與必要性,政府須培養有競爭活力的稅源,而不是將自己與某些特權行業、特權企業捆綁在一起,否則房地產與資本市場下跌將毀滅中國經濟。
漲價的過程
秋風:通貨膨脹與財富再分配
秋風 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目前是否已經處於通貨膨脹狀態,或者是否正在走向通貨膨脹,說法不一。但是,從奧地利學派的商業周期理論來看,食品等非耐用的最終消費品價格的上漲,確實是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標誌。
主流經濟學者說通貨膨脹就是價格的普遍上漲,這是一個沒有增加任何新知識的同義反覆。通貨膨脹歸根到底是一種貨幣現象。非貨幣現象也可以引起總體價格水平的上升,比如石油需求增加導致價格上漲,推動各種商品價格上漲,但這不是通貨膨脹。這裡的價格上漲不過是準確地反映了該生產要素的相對短缺性在上升,而通過價格變化使人們把握這種知識,並做出反應,比如減少消費、或開發新技術,恰恰就是市場的功能所在。同樣,採用新技術導致效率提高從而使價格下跌,也不是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的唯一根源是政府或者中央銀行故意或者無意地創造了過量的貨幣供應,貨幣供應超出貨幣需求,貨幣當然貶值,價格必然上漲。但重要的是,價格上漲不是同步的,即,不會在同一時間上漲,也不會以同一比例上漲。相反,不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會陸續上漲,且上漲幅度大不相同。恰恰是由於這一點,通貨膨脹具有一種逆向再分配的效應。 教科書中所講的貨幣供應增加就像直升機在全國撒錢。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實際上,200多年的英國學者理察•康蒂龍及大衛•休謨都注意到,即使某個國家的全體公民一夜睡醒後發現他錢包中的貨幣存量奇蹟搬地翻了一番,也不會真地導致所有價格以同樣的百分比上漲。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提出的理論比較真實地模擬了現實中發生的情形:新增貨幣總是流入到經濟體系的一個具體的點上。總是有些人先得到了若干貨幣,在他人之前花銷這筆錢。這些人會是誰,則取決於實現貨幣流增加的具體方式。第一批得到增發貨幣的人會將這筆錢花出去,或者用於投資,或者用於消費。這樣就會抬高他們所投資或購買的商品、服務的價格。於是,後一行業的企業的收入增加,他們又增加投資或消費,再對他們所需要的投資品或消費品的價格產生影響。
這就如同向水中扔進一塊石頭,漣漪從中心向四周擴散。而且,可以說,最早上漲的那些價格就必然會一直領先於其他價格,因為,在特定時期,新增貨幣源源不斷地流入這些行業。相反,越往後,價格上漲的幅度會越小,相關企業及其員工所能獲得的收入增加就會越少。 這個時候,統計意義上的總體價格上漲水平,根本不能反映通貨膨脹所導致的價格相對結構的重大變化,而正是這一點,影響著不同行業、不同地位的人們的收入。因為,如果價格同步上漲,則通貨膨脹就不會影響人們的實際收入,只不過經歷相同的貨幣貶值而已。但價格結構變化卻意味著,相對於無通貨膨脹時期,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格局會發生傾斜,其傾斜方向有利於增發貨幣流最早落到的商品和服務,而不利於貨幣後來才陸續落到的商品和服務。 而不論在哪個國家,按照增發貨幣的模式,新增貨幣當然首先會流入政府部門,在中國尤其會流入政府照顧的各個行業和企業包括壟斷企業,大量貨幣也會以政府投資的方式花出去。總之,接近政府、接近權力的企業,被政府認為應當優先發展的行業,會最早得到增發貨幣。這些企業、及其雇員的收入會首先高。他們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會帶動相關企業、行業收益增加。 相對來說,價格最晚上漲的,肯定是距離權力最遠的企業和行業。而所有這些價格上漲會波及到較為重要的最終消費品——食品上。應當說,距離權力最遠者,比如農民,也可能因為豬肉、糧食價格上漲而享受到一點好處,但在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價格上漲之前,其他商品與服務價格早就漲上去了,而彼時,他們的收入卻並無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這些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就已經成熟,政府必然要採取強有力措施干預價格,於是,他們本來要得到的好處就流失了。總起來看,他們是通貨膨脹的損失者。 總之,在通貨膨脹過程中,一般來說,窮人所從事的行業通常是價格上漲最晚、持續時間最短幅度最小的,而富人、掌握權力者所在行業的價格上漲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幅度也最大。通貨膨脹型價格上漲必然會使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也正是過去幾年來人們親身體會到的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