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

地面

多指建築物內部和周圍地表的鋪築層,也指樓層表面的鋪築層(樓面)。地面按施工方法可分為三大類:整體澆注地面、板塊地面、卷材地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地面鋪築層材料品種日增,如用合成材料製造出聚氯乙烯等為原料的塑膠 地氈或地磚,性能同油地氈相似,具有耐化學侵蝕的性能,價格低廉。居室、病房、圖書閱覽室等供人們長時間逗留且要求安靜的房間,可選用具有良好消聲和觸感的面層,如木板、地毯、橡膠等面層。厚度約 2~10毫米的油地氈、塑膠、橡膠、地毯成卷的鋪材,有時也可裁成小塊片狀進行鋪貼。

基本介紹

地面地面

詞目:地面 拼音:dì miàn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 [Ground;The earth’s surface]∶地球的表面

例:離地面8000米的高度

(2) [District;Region]∶地區(多指行政區域)

例:先頭部隊已經進入江蘇 地面

(3) [Local;In the locatity]∶當地

例:他在地面兒上很有名望

(4) [Ground structure]∶建築物內房屋的底部結構

例:水泥 地面

詳細解釋

地面地面

1.地表面。 《元史·天文志一》:“混天儀也,其制以銅為之,平設單環,刻周天度,畫十二辰位,以凖地面。”魯迅 《書信集·致曹靖華》:“這裡近來熱極了,我寓的室內九十二度,聽說屋外的空中百另二度,地面百三十餘度雲。”

2. 房屋等建築物內部及周圍的地上用某種材料鋪築的表層。

《通雅·宮室》:“ 照陽殿 以金為仰陽,銀為地面。”如:方磚地面;水泥地面。

3. 地區;地方。

元楊景賢 《西遊記·女王逼婚》:“ 大唐 國師,去西天取經,從俺地面過,俺索接他去。”《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操 大喜,令軍馬且行,問:‘前面是那裡地面?’”《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這樣鄉村地面,夜深時分,還有人苦功讀書,實為可敬!”

4. 當地;本地。

曹禺 《日出》第一幕:“告他們!告誰呀?他們都跟地面上的人有來往,怎么告?”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 元茂屯 的自衛隊留下十二棵大槍,保護地面,其餘都歸 馬連長 帶走。”

沿革據《考工記》記載,中國古代有用草蓆鋪地,稱“筵”。後來,也曾取獸毛紡線織毯鋪地,稱“地衣”,即地毯。自從大量使用水泥以後,出現各種人造石地面,如水泥磚、水磨石等。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歐洲製造出一種輕軟、美觀、耐磨又可用水洗滌的油地氈鋪材,但價格高昂,使用不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地面鋪築層材料品種日增,如用合成材料製造出聚氯乙烯等為原料的塑膠 地氈或地磚,性能同油地氈相似,具有耐化學侵蝕的性能,價格低廉。

構成

地面地面

地面(樓面)通常由面層和基層兩部分構成(圖1)。

面層

直接承受物理和化學作用,並構成室內空間形象。其材料和構造應根據房間的使用要求、地面的使用要求和經濟條件加以選用。在大量人流通過的門廳、過道、穿堂等處,可選用美觀、耐磨、易於清潔的面層,如花崗石、水磨石等面層。居室、病房、圖書閱覽室等供人們長時間逗留且要求安靜的房間,可選用具有良好消聲和觸感的面層,如木板、地毯、橡膠等面層。廚房、衛生間、洗衣房等處,套用耐水、防滑、易於清洗的地面,如缸磚、馬賽克(錦磚)等。實驗室、工廠車間等則根據具體要求,選用耐壓、耐磨以及耐酸鹼或耐高溫的面層,如鋼板、陶板、瀝青、橡膠、塑膠等面層。

基層

包括找平層、結構層和墊層,有時還包括管道層。找平層用以保證面層平整,厚度取決於結構層的平整度,一般為20毫米厚,由水泥砂漿構成。如要滿足地面找坡、敷設管線或隔聲、保溫等特殊要求,則在結構層和找平層之間加輕質材料的墊層,厚度按要求而定,一般為50~60毫米。

類型

地面按施工方法可分為三大類:整體澆注地面、板塊地面、卷材地面。

整體澆注地面

用現場澆注法作成整片的地面,又可分為:

板塊地面

厚度為10~50毫米,包括:

卷材地面

厚度約 2~10毫米的油地氈、塑膠、橡膠、地毯成卷的鋪材,有時也可裁成小塊片狀進行鋪貼。這類面層可乾鋪在水泥砂漿找平層上,也可用膠貼上。滿鋪地毯時應在房間四周設鋼釘,將地毯平整地扣掛在鋼釘上,或用尼龍搭扣襯條把地毯繃緊。地毯下可添設一層泡沫橡膠襯墊,以增加地面彈性和消聲性能。卷材地面鋪設方便,色彩鮮艷,圖案多樣,具有行走舒適和良好的保溫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