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保定市市區清真寺共11座(包括女寺三座),現開放10座。分別是:清真西寺(包括女寺)、清真北寺、清真東寺(產權歸西寺)、前屯清真寺(包括女寺)、南溝頭清真寺(包括女寺)、安莊清真寺、頭台清真寺、楊指揮營村清真寺。其中三座清真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真西寺、女寺、東寺)。清真西寺
保定清真西寺座落在保定市南市區清真寺街中心,始建於明朝萬曆丙辰年(公元1616年),至今已有392年的歷史。建築風格系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清真寺大門三道,旁門兩道,旁門兩道,正門一道,正門上方有一塊漢白玉石匾,石匾上有馬良(民國間原山東省長)題寫的棗核體清真寺三個大字。本寺系明朝萬曆丙辰年(1616年)由直隸保定府城守營,司法公系房山縣韓繼村人見城內無寺,每遇節日投鄉禮拜,法公定施資財獨資修建,先買魏家菜園12畝,四面至道除蓋寺外地基許眾教親借住官地私房。
當時法公只蓋了三間大殿兩間沐浴室,直皖戰爭軍閥段祺瑞部下第二師師長馬良徵集回民部下1000銀元,炮兵營長馬景立又徵集部下500銀元,蓋起兩邊耳殿和前廳,其餘乜貼由馬玉麟阿訇和鄉佬等下關東(東北三省)斂乜貼完成。
光緒30年擴建了沐浴室南北講堂,大殿內的地板由馬國仁伊瑪目操辦完成。
伊斯蘭教不崇拜偶像原來大殿房脊由走獸形象不適合需要由白雲章出資將泥走獸搬走改成花草,並製成了18扇屏風放在大殿,由閆達周出資500銀元製造殿內的呼圖拜樓(敏麥爾)。
清真寺大殿共建21間,殿內同時可容330多人禮拜,大殿對面為三間對廳,也是清真寺的正大門,大以工殿兩邊第各建6間南北講堂,北講堂為阿訇室和藏經室,南講堂為海里凡室和經學班室,大殿南邊有沐浴室10間,大殿南北兩邊各有一個小院,院內各有東西4房間,用於五掌教室和廚房,北小院系經席廳和埋體房.
本寺建築布局合理勻稱,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古代宮殿式建築,也是我市保存完好的明朝建清真寺,全部使用面積為2761平方米,本寺另有民房42間半分布在清真寺周圍.三百九十二年以來,在歷屆阿訇和本坊廣大穆斯林民眾不斷拿乜貼出錢財出人力才使清真寺的完美建築保存至今。自光緒年以來,在本寺任職的阿訇有吳天無、馬玉麟、謝晉卿、李三阿訇、李四阿訇、楊覲元、郭王阿訇、李濟清、劉士明、劉紹堂、劉學真、楊寶齋、尹寬、劉克儉、馬文蘭、馬瑞林、張英傑、張清廉、丁文才、楊七龍等阿訇。 保定清真西寺教門興盛人才輩出,有據可知的有謝晉卿、楊覲元、安士偉、楊寶齋、楊永昌、韓榮光、楊東文、平恩毅還有何茂清、馬文元、楊德光、林謙、郭清泉、石錫恩等阿訇。
其中安士偉阿訇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伊斯蘭教會會長,歷任北京牛街、花市、東西清真寺阿訇。
作為保定市“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重點拆遷改造工程項目之一,清真寺街片區正應保定市政規劃辦的要求進行大拆遷,多數居民已經另覓他處居住,清真寺街的傳統格局將發生巨變。
清真東寺
東清真寺坐落於長城南大街382號,清真西寺以東百米之處,建於清末。現存禮拜大殿、東配房和北房,南房已無存,規模較之西寺稍小,占地面積為470平方米。據史載,由於西寺教門興盛,禮拜的鄉老眾多,漸漸感到西寺地勢狹窄。在伊瑪目(領拜人,負責帶領穆斯林大眾做禮拜)閆鳳山的支持下,阿訇李德明在西寺以東創辦經房一所,進行教學,以解一時之需。光緒九年(1883年),經房改建為新寺以擴大面積,並定名為保定東清真寺。後因人事變遷,東寺年久失修,已經不便於舉行講經、禮拜之事。此時的阿訇楊寶齋到各地募捐,對東寺進行修繕和改建。工程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寺院整體建築煥然生輝。1958年宗教改革,東寺與西寺合併,東寺改為曬圖紙廠。1979年,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東寺產權歸於西寺所有。現保定市新月清真食品廠租用
清真女寺
清真女寺坐落於保定市清真寺街清真西寺北面,建於民國五年(1916年)。該寺坐西朝東,灰磚筒瓦,由禮拜堂、南北廂房和東廂房組成。該寺是為伊斯蘭教婦女做禮拜而建,規模比清真西寺小很多。清真女寺是由伊瑪目(領拜人,負責帶領穆斯林大眾做禮拜)閆鳳山發起修建的。修建過程中,得到了馬子貞將軍的贊助。但由於經費有限,只有幾間茅草屋。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來自吉林的阿訇沙楊質君到保定,成立清真女子國小校,他不辭辛勞,親自教導學生。但寺中大殿、講室以及水屋,因為工程浩大,經濟拮据,沒有進行修繕。1939年,沙楊阿訇親自到北京、天津、濟南等地募捐,開始著手興修大殿。保定的白運章先生將自有的住房低價賣給女寺,使得女寺面積有所擴大。文革期間,女寺北屋被當作託兒所,東屋成了居委會所在地,大殿前及另外的小房成了商業場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政府從尊重民族信仰的立場出發,責令女寺內的所有用戶逐步騰清占用房屋,用於伊斯蘭教信眾禮拜之用,女寺重新成為禮拜講經之所。現寺內事務由西寺管理。清真北寺
保定市清真北寺初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原北寺建築為中國古典殿宇式四合院建築,面積為2250平米(合3.75畝),共有房屋51間。正門後面有瓦頂式的影壁牆,兩側由圓形的月亮門通向庭院。寺院的前部分:北房為沐浴房,南房為儲藏室及穆民講習室和架子房。
寺院的後部分:南北廂房為南北講堂,是阿訇、海里凡學習居住教務活動的場所。大殿前廈後閣,分中殿和後殿,進深20米,12楹 21間,琉璃瓦頂成主字型,殿內懸宮燈、掛牌匾,殿宇輝煌,地面為木質地板,鋪設地毯,可供400餘人同時禮拜。後院有八角重檐二層的瑤亭。寺內前院後院均為遊廊相連,雨、雪天可信步上殿禮拜。清乾隆18年(1753)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和重修。後道光9年、同治12年、民國19年、民國31年曾多次進行了重修和擴建。影響較大的是同治12 年愛國將領左寶貴等20多位回族文官武將捐資重修北寺,規模最大的是民國19年楊覲元阿訇偕眾鄉老接建復殿三楹,建大鼓棚,建八角樓二層瑤亭。北寺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9通碑石及大量經書文物被毀,講堂等建築倒塌。1978年由保定市政府撥款對寺院進行大修。
1991年在北寺的北側新建女寺一座,其大殿仿北寺模式,可供百餘人禮拜,其南北講堂、沐浴房俱全。1994年北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和城北廣大回族同胞回響和配合了保定市政府的城市改造規劃,後由保定市民宗主管部門批准決定:將清真北寺和女寺及寺產民房拆遷南移,重建新的清真北寺。
根據2000年的北寺拆遷協定,新建北寺的占地面積是1375平方米。現北寺寺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混結構,局部為兩層,寺院布局緊湊,錯落有致,設備齊全,配有圖書室,整個寺院設有集中供暖,沐浴用水為太陽能設備,還有部分空調設備。2001年,原北寺及其周圍民居隨舊城改造盡被拆除,原寺址偏南方位新建了今天看到的阿拉伯穹頂風格的新清真北寺及女學。
新北寺的大門口坐北朝南,為阿拉伯風格,門廳上書“清真寺”立體大字,上有大理石雕刻的阿文牌匾,兩扇大門為花飾結構。寺內一側為20米高的望月樓(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塔內有鋼筋混凝土樓梯可通向塔頂。男大殿面積為325平方米,高出院地面,內為木質地板,鋪設地毯,牆壁掛有阿文牌匾。殿內可供400餘人同時禮拜。從外觀來看,大殿的屋頂有一大四小的綠色圓頂型造型,顯示著濃郁的伊斯蘭風情。[attach]1230353[/attach]
現大殿的兩側為南北講堂,面積為120平方米,平房結構,供阿訇、海里凡居住學習和日常的教務活動。
沐浴房門口掛有“潔身浴德”的牌匾,穆民所用水源為潔淨環保的太陽能加熱;後院有設備完善的灶房和家具,專為穆民做紅白事服務,整個寺院前後都有遊廊相連。清真女寺在馬路的另一側(東臨古城賓館),坐西朝東,門口上方有“清真女學”綠色大字,兩扇花式鐵大門,建築面積為300平方米(二層結構),前廳為休息大廳,有教長室、沐浴房(亦安裝太陽能設施),後廳為大殿,建築面積412平方米,樓上設有為穆民辦事的餐廳、大會議室、庫房、寺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