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全球定義
由於根據本國的國情和有機農業的側重點不同,全球有關生態或有機農業的名稱各異,如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生物有機農業、生物動力農業、生態農業和自然農業等,對有機農業概念的理解不同:
歐盟把有機農業描述為,一種通過使用有機肥和適當的耕作和養殖措施,以達到提高土壤長效肥力的系統。有機農業生產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礦物質,但不允許使用化肥。通過自然的方法而不是化學物質控制雜草和病蟲害。
美國農業部把有機農業定義為,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在最大的可行範圍內儘可能地採用作物輪作、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豆科作物、綠肥、農場以外的有機廢棄物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來保持土壤生產力和可耕性,供給作物營養並防治病蟲害和雜草的一種農業。
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標準法典委員會(1999年)定義為:有機農業是整體生產管理系統。它促進和加強農業生態系統的健康,包括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和土壤生物活動。它重視使用管理方法,而不是外來投入物,並考慮到當地的條件。有機農業在履行系統內的具體職能時儘可能地使用農藝、生物和機械方法,而不是使用合成材料。
年來,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在100多個國家得到了推廣,有機農業的面積和種植者數目逐年增加。全世界進行有機農業管理的土地面積已超過2200萬公頃。此外被各種認證機構認證為“野生收穫植物”的面積有1070萬公頃。有機產品市場不但在歐洲和北美(全球最大的有機市場)拓展,在其它一些國家包括開發中國家也持續擴大,其中西歐和美國大約1%左右的農民在從事有機農業的生產,在美國,有機農場遍布全國各地。
中國農業
中國有機農業起步於上個世紀90年代。目前,中國有機產品以植物類產品為主,動物性產品相當缺乏,野生採集產品增長較快。植物類產品中,茶葉、豆類和糧食作物比重很大;有機茶、有機大豆和有機大米等已經成為中國有機產品的主要出口品種。而作為日常消費量很大的果蔬類有機產品的發展則跟不上國內外的需求。2003年後,隨著《認證認可條例》的頒布實施,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劃歸認監委統一管理以及有機認證工作的市場化,極大地促進了有機食品的發展。截至2010年底,全國從事有機產品認證的認證機構共有26家,發放有機產品認證證書4800張,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4000多家,有機產品認證面積達到260萬公頃。
中國有機食品不僅在國際市場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國內市場發展潛力更大。據調查,目前,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長,預計2011年將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境內有機食品銷售僅占食品銷售總額的0.02%,與已開發國家有機食品國內消費總額2%相比,相差達100倍。隨著城鄉人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十分渴望能得到純天然、無污染的優質食品,發展有機農業、生產開發有機農產品和食品正可滿足這一要求。據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有機農業發展速度將保持在10%以上。我國有機農產品有著廣闊的國內外市場。
發展歷史
起步階段
有機農業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當時的美國農業部土地管理局局長基恩在考察了中國的農業,總結了中國農業經數千年而始終興盛不衰的經驗後,於1911年寫成《四千年的農民》一書,書中指出:中國傳統農業興盛不衰的秘密在於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儉,善於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並以人畜糞便和塘泥等一切廢棄物還田培肥地力。
1924年,由德國的魯道夫·施泰納(RudolfSteiner)開設的《農業發展的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其理論核心為:為了生存必須與環境協調一致,企業作為個體和有機體;使用生物動力製劑;重視宇宙周期。至20世紀20年代末,生物動力農業在德國、瑞士、英國、丹麥和荷蘭得到了發展。
20世紀30年代,瑞士的漢斯·米勒(HansMueller)推進了有機生物農業。他的目標是:保證小農戶不依賴外部投入而在經濟上能獨立進行生產,施用廄肥以保持土壤肥力。
英國的霍華德爵士(SirAlbertHoward)被認為是現代有機農業的奠基人。他總結了在印度長達25年的研究結果,1935年出版了《農業聖典》一書,論述了土壤健康與植物、動物健康的關係,奠定了堆肥的科學基礎。
英國的伊夫·鮑爾費夫人(LadyEveBalfour)第一個開展了常規農業與自然農業方法比較的長期試驗。在她的推動下,1946年成立了英國“土壤協會”,該協會根據霍華德的理論,提倡返還給土壤有機質,保持土壤肥力,以保持生物平衡。
20世紀50至60年代,有機農業在法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成立了“自然和進步協會”,在喚醒消費者在食物對健康影響意識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擴展階段
20世紀60年代後,有機農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擴展。1970年,美國的威廉姆·奧爾布雷克特(WilliamAlbrecht)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將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納入了有機農業的生產系統。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有機農業協會和研究機構都成立於20世紀70至80年代,這些組織和機構在規範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推進有機農業研究和普及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美國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分別與1974和1979年採用有機農業法規。美國農業部於1980年對美國23個州的69個有機農場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定義了有機農業,提出了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和行動建議,對促進美國有機農業立法和有機農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增長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回響,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有機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這一時期,全球有機農業主要發生了以下變化:由單一、分散、自發的活動轉向區域性有組織的民間活動,在些國家甚至還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有的在法律上給予保護,有的從政策上給予支持。
世界有機農業進入增長期的標誌是成立有機產品貿易機構,頒布有機農業法律,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1990年,在德國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產品貿易機構—生物行業商品交易會(BioFachFair);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有機食品生產條例》。
歐盟委員會於1991年通過歐盟有機農業法案(EU2092/91),1993年成為歐盟法律,在歐盟15個國家統一實施;北美、澳大利亞、日本等主要有機產品生產國,相繼頒布和實施了有機農業法規。
1999年,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FOAM)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共同制定了“有機農業產品生產、加工、標識和銷售準則”,對促進有機農業的國際標準化生產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末期開始,隨著消費者環境和食物安全意識的增強,頻繁發生的動物流行病,如歐洲的瘋牛病和口蹄疫,荷蘭的二惡英事件,激勵了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需求,擴大了有機產品的市場。這種趨勢在已開發國家更為明顯。2003年,當年的全球有機食品市場銷售額已經達到250億美元,全球的有機農業面積已經超過2400萬公頃。第三世界的有機農業發展迅速,大量有機產品從第三世界國家向已開發國家出口。中國等部分發展較快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國內有機食品市場也正在快速形成。
發展前景
前瞻發布的《中國有機農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國內外市場都在推動有機市場的發展,並釋放了巨大的需求。預計未來10年,我國有機農業面積將達到600萬—1000萬公頃,位列世界第二。在養殖業方面,以水產為例,2006年,我國有機水產總產量接近11000噸,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22%,預計未來10年這一比重將超過2%。
2014年後今後10年,我國有機食品占國內食品市場的比例有望達到0.3%—0.5%,將成為美國、歐盟和日本之後的第四大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我國有機農產品出口有望達到10億—37億美元,出口的有機食品占全球有機食品國際貿易的份額則有望達到3%。
發展類型
有機農業具有三種不同推動力形成的類型:
1、消費者或市場推動的有機農業:產品通過許可證制度有明確的標籤。消費者注意他們的食品是如何生產、加工、搬運和銷售的。因此,消費者對有機生產產生很大影響。
2、服務推動的有機農業:歐盟等一些國家補貼有機農業以生產環境產品和服務,例如減少地下水污染、形成更生物多樣化的景色。
3、農民推動的有機農業:有些農民認為常規農業不能持久,於是研究出了替代生產方法來改善其家庭生活、農場經濟和自力更生能力。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有機農業被作為是加強家庭糧食安全或降低投入成本的一個方法。產品不一定在市場上出售,或銷售價格與普通產品沒有差別,因為它們沒有經過許可證制度。在已開發國家,小農日益建立向消費者直接提供無許可證的有機產品的渠道。在美國,銷售少量有機產品的農民不需要許可證。
基本特徵
在有機農業生產中,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也禁止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以及離子輻射技術,提倡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內的作物輪作體系,利用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和利用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
要求選用抗性作物品種,採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鼓勵採用合理的耕作措施,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產體系及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等。
有機農業在哲學上強調“與自然秩序相和諧”、“天人合一,物土不二”,強調適應自然而不干預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和自然的生物循環;在目標上追求生態的協調性,資源利用的有效性,營養供應的充分性。有機農業的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產體系
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是指在特定的自然與生態環境中(要求沒有常規農業、傳統工業、交通及人類生活造成的污染且遠離污染源,其大氣、土壤、地表水的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環境質量標準),生產和加工過程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如化肥、農藥、畜禽飼料添加劑、生長調節劑)和轉基因方法,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採取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協調種、養業關係,促進生態平衡、物種多樣性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農業生產體系。
有機種植與傳統種植方式不一樣,農民必須學習管理整個生態系統,使其有利於生產出作物——用生物技術來控制害蟲,用動物糞便給土地供肥,甚至嵌套種植農作物,因此有機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種植體系,選擇有機種植的農民需要適時地創造肥沃的土壤環境以滿足作物生長。對於控制害蟲也是一樣的。
優點比較
有機農業與目前農業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可向社會提供無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環保食品,有利於人民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
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農產品造成污染,給人類生存和生活留下隱患。目前人類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類癌症的大幅度上升,無不與化肥農藥的污染密切相關。以往有些地方出現“談食色變”的現象。有機農業不使用化肥、化學農藥,以及其他可能會造成污染的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產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質好,有利保障人體健康。
(二)可以減輕環境污染,有利恢復生態平衡。
目前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農藥在作物上附著率不超過10-30%,其餘大量流入環境造成污染。如化肥大量進入江湖中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影響魚類生存。農藥在殺病菌害蟲的同時,也增加了病蟲的抗性,殺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結果引起病蟲再猖獗,使農藥用量愈來愈大,施用的次數愈來愈多,進入惡性循環。改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可以減輕污染,有利於恢復生態平衡。
(三)有利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產品進行國際貿易受關稅調控的作用愈來愈小,但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種植方式和內在質量控制愈來愈大(即所謂非關稅貿易壁壘),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可能打破壁壘。有機農業產品是一種國際公認的高品質、無污染環保產品,因此發展有機農業,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
(四)有利於增加農村就業、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有機農業是種勞動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識技術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蟲問題難以解決,還需要有全新的觀念。有機農業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通常比普遍產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一倍以上。因此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建設趨勢
有機農業是一種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有機農業生產系統。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有機農業的發展呈現下列四大趨勢:
認證國際化
20世紀70年代後,一些已開發國家伴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由污染導致的環境惡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歐、日一些國家和地區工業污染已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命與健康。這些國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動,加強環境保護以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確保人類生活質量和經濟健康發展,從而掀起了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主的各種替代農業思潮。90年代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回響,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有機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首先,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組織進一步擴大。作為倡導和監督世界有機農業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簡稱IFOAM),於1972年11月5日在法國成立。成立初期只有英國、瑞典、南非、美國和法國等5個國家的代表。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IFOAM組織已經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廣泛、最龐大、最權威的一個擁有來自115個國家570多個集體會員的國際有機農業組織。
其次,有機農業生產的規模空前增加。據國際貿易中心(ITC)2003年2月調查,目前全世界按有機管理的農業用地已達1700萬hm2,同時從事有機農業的農場數量空前增加,據估計,目前歐洲的有機農場數目已從1986年的7800家增至2000年的近10萬家,在非洲,雖然有機農業發展速度不及其他地區,但其發展同樣引人注目。中國南方以有機茶園為代表,也具備了有機農場的雛形。
第三,全球有機食品的消費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根據國際貿易中心估測,1997年全世界有機食品和飲料零售總額約為100億美元,2000年增長到175億美元,增幅75%左右。2001年估計為26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9%。儘管目前有機食品零售額在整個食品行業中的份額很小,只有2%-3%,但增長潛力巨大。據預測,近期內有機食品增長率將保持為25%-30%,2008年全球有機食品零售額將達到800億美元。
食品安全化
有機農業發展前期,由於規模和信息等方面的原因,生產的有機食品很少為人所知和接受。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拯救環境,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歐洲發生瘋牛病事件以來,由於食品的有害物質含量超標以及人畜共患疫病的傳播帶來的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消費者由關心環境問題轉向關注環境和食品的安全健康問題,這就給有機消費者和有機生產者達成默契提供了機會。儘管生產有機食品需要較多的人力和物力,導致價格的提高,但大部分消費者認為付這個價錢值得。
產品擴大化
在現代化和商品化生產條件下,一個綠色食品從生產到消費不是孤立的。為了生產綠色食品,要求各種投入和產後的加工、包裝和運輸等,也必須是綠色的。只有保證各種投入和產出的加工、包裝和運輸設備的有機成分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生產加工出綠色食品。為此,便提出了綠色產品的概念,即在投入領域,採用包括生物農藥、有機肥料、有機飼料、有機獸藥等有機農業生產資料;在產出加工領域,採用包括有機添加劑、有機加工和運輸設備、有機包裝材料及沒有被農藥、化肥及禁用藥物污染的產品。
銷售多元化
雖然全球有機食品消費出現了大幅度增長,但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這是因為消費有機食品需要支付較高的價格。但是已開發國家需要的綠色產品,特別是乾果類產品,很多都不是在本國生產或加工的,必須從世界各國進口。這為全球有機農業生產和貿易提供了新的發展和市場機遇。
從已開發國家角度講,有機產品消費促進了使其經濟優勢和自然優勢更密切結合。同時為開發中國家生產綠色食品提供了機遇。最近幾年,國家七部委在全國開展了50個農業生態試點縣建設,國家環保總局在全國100個地區開展生態示範區試點建設。同時,中國已建立了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機構,即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是中國目前唯一的有機食品認證組織。已制定了較規範的有機農業生產、檢查、認證和出口的要求和技術檔案。近年一批基地還獲得了歐盟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和有機農業轉換基地的認證。這些為有機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適度規模地發展有機農業、開發有機食品是切實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