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沽口炮台始建於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重建於清鴉片戰爭期間。後存遺蹟占地約16.08公頃。主要遺存內容為南岸的“威”字炮台、“鎮”字炮台、“海”字炮台、長炮台4座炮台,南岸營盤東側、南側圍牆局部,分布於大沽海口兩岸。其地理位置具有鮮明的海口要塞特徵。大沽口炮台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它是我國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又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大沽口炮台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也是濱海新區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占地3585平方米的博物館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歷史
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自古即為海防重鎮,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禦倭寇,加強大沽口海防戰備,開始構築堡壘,正式駐軍設防。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型炮台。炮台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對炮台進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壘13座,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1858年(清鹹豐八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台進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於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侵略戰爭。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於其鐵蹄蹂躪之下,甚至進逼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侵略者槍炮威逼下,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台拆毀。後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兩座遺址,其他炮台已蕩然無存。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築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在外牆處理上採用預銹板幕牆技術,在省去700餘平方米牆面的油漆費用的同時,使博物館形成一種銹影斑駁的歷史縱深感,且更加低碳環保。整個博物館就像一顆炮彈爆炸後的樣子,以不規則狀向四面散開,具有打破簡單幾何秩序性的強悍衝擊力。觸摸博物館那銹跡斑斑質感粗糙的牆壁,立刻可以感受到歷史的那份古樸厚重。
博物館外部就是屹立百年的“威”字炮台。歷史上大沽口炮台共建大炮台6座。除一門石頭縫炮台外,其餘5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後根據《辛丑條約》規定,1901年大沽口炮台被迫拆除。後僅存“威、鎮、海”及“石頭縫”4處炮台遺址。博物館後存炮台是1997年由政府撥款修復的“威”字炮台,修舊如舊是為了保持大沽口炮台的滄桑厚重。它的幾經興廢,向後人傳達了“勿忘國恥”,牢記“落後挨打,科技興國”的信條。
布局
天津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遺址紀念館一樓展廳由斜體鋼板包裹、造型獨特,右側牆面是一整幅巨型浮雕,加上序言,構成整個展廳的“主題預演”。展示主要分為“京畿海門”、“沽口禦侮”和“國門淪陷”等部分。博物館利用了立體、光、聲、像等高新技術,讓人們能夠更加生動地感受當年的硝煙鋒火。比如,在講述大沽口炮台成為海防重地歷史背景的“京畿海門”中,通過藉助現代電子技術表現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讓人看到蔚藍色不停閃爍的河流及渤海灣,形象而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大沽口位置的重要性。此外,清軍使用的武器、大沽口南岸炮台出土的鐵鍬殘缺部分和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都能讓人們切身體會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京畿海門”講述大沽口炮台成為海防重地的歷史背景。該展館內,最大亮點是一幅給人以動感並展示大沽口位置重要性的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通過藉助現代電子技術,讓人看到蔚藍色不停閃爍的河流及渤海灣,如同真實“流動”一般。
主題展館“沽口禦侮”是展廳的核心,“講述”1858年至1860年的三次大沽口之戰。原陳設於大沽口炮台紀念館的煙槍、白銀元寶、鐵炮、鐵戧、英法聯軍火炮、法國米涅式步槍、中國紅夷大炮以及被毀建築遺存等大量文物被“遷入”展館。
同時,炮台沙盤、人物雕塑以及模擬海戰場景等,使該展示部分成為展館的最大看點。作為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的主戰役——石頭縫炮台之戰,英法聯軍取道北塘後,從背向對大沽口炮台發動進攻,炮台守軍與聯軍展開激戰,不久石頭縫炮台首先陷落,直隸提督樂善壯烈犧牲。作為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重要轉折點,該戰役特殊的地位也因此被設計製作成模擬場景。
“國門淪陷”部分,展示為:洋務運動興起後,大沽口炮台進行現代化改造,安裝世界先進的火炮。八國聯軍入侵後,大沽口炮台在抵抗列強的鬥爭中具有特殊地位。隨後,西方列強在《辛丑條約》中,執意加入拆毀炮台的條款。展覽館內,展示有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以及相關歷史照片的複製品等。
展廳結尾部分,預示“戰爭與和平”主題的大沽鐵鐘,給人以久久回味。這隻因紀念抗擊英法聯軍殉國將軍樂善而鑄的鐵鐘,曾懸掛於石頭縫炮台,1900年被英國士兵作為戰利品掠走,存放於朴茨茅斯,2005年7月20日,鐵鐘在流失海外105年後,由英國政府無償歸還,重歸故里。
根據設計,展廳結尾展館“威”字炮台朝向,還留有玻璃視窗,供人們觀看炮台。
交通路線
公交線路指南:公交110路(塘沽火車站-洋貨市場-潮音寺-兒童世界-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公交617路(十三中-海河外灘公園-河南里-大沽船廠-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公交936路(泰達學院-泰達體育場-洋貨市場-金元寶-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公交627路(鹹水沽醫院-葛沽鎮政府-大梁子-東沽國小-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公交822路(塘沽火車站-區政府-海門大橋-潮音寺-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輕軌線路指南:
乘津濱輕軌(十一經路→中山門→塘沽洋貨站),步行至洋貨市場公交站乘坐110路、936路在渤海石油新村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乘津濱輕軌(十一經路→中山門→塘沽洋貨站→泰達時代廣場),下車乘坐計程車(泰達時代廣場至博物館路程約7公里)
自駕線路指南:
交通信息:津沽路、天津大道、沿海高速全線貫通,海河大橋、海門大橋、海河開啟橋連線海河南北兩岸,可連通至火車站、客運站、客運碼頭及天津機場。
一、東北方向——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沿海高速(S11/海濱高速)→天津市臨港站出高速→S11向正南方向行駛→過海河大橋→下橋500米即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二、山東方向——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長深高速/G25(原唐津高速)→塘沽南出口出高速→向東直行過天津大道→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三、北京——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線路一:
京津高速(S30/二線)→北塘站出高速→直行向南走大港/黃驊/南港工業區方向→海河大橋→下橋500米即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線路二:
京津塘高速公路→塘沽收費站→向東直行新港五號路→臨港立交橋橋下→右轉行駛至新港四號路→臨港立交橋→直行過海河大橋→下橋500米即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四、天津——大沽口炮台
線路一:
天津大道向東直行→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線路二:
津濱高速行駛→塘沽出口→向東直行大約10公里→臨港立交橋右轉上橋→海河大橋下橋500米即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五、輕軌塘沽站——大沽口炮台(全程約11公里/20分鐘)
線路一:
輕軌塘沽站向東行駛500米上橋→新港四號路→約6公里後稍向右轉上臨港立交橋→直行過海河大橋下橋500米即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線路二:
從輕軌塘沽站沿河北路向南直行→海門大橋→河南路→行至天津大道左轉,沿天津大道直行即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六、塘沽火車站——大沽口炮台(全程約15公里/25分鐘)
線路一:
從塘沽火車站出發沿營口道向東直行→河北路右轉向南行駛→海門大橋→河南路→天津大道左轉,沿天津大道直行即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線路二:
從塘沽火車站出發向東行駛500米→右轉至福建路→上海道左轉→直行新港二號路→港口醫院→右轉上橋(津高速S11)→海河大橋,下橋500米即到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以上交通路線為2012.4.8更新。
門票價格
成人30元學生15元(需出示相關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