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逢伊

瞿逢伊

瞿逢伊,醫學教育家,昆蟲分類及瘧原蟲生物學家。研製瘧疾防治新藥喹哌及其複方防瘧片3號等,獲多項國家、軍隊重大科技獎。在醫學寄生蟲學界德高望重。

基本信息

簡歷

出生於江蘇省青浦縣(現上海市青浦區)城廂鎮

1945~1946年 在上海滬江大學生物學系學習

1946~1950年 在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50~1957年 任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寄生蟲學科助教

1953~1954年 在海南島中央瘧疾研究站進修

1957~1964年 任第二軍醫大學寄生蟲學教研室講師

1964~1981年 任第二軍醫大學寄生蟲學教研室副教授

1965~1966年 參加衛生防化工作團赴越南工作

1976年1~7月 參加防治瘧疾考察組赴高棉工作

1981~1998年 任第二軍醫大學寄生蟲學教研室教授

1981~1990年 任第二軍醫大學寄生蟲學教研室主任

生平簡介

瞿逢伊,1927年12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青浦縣城廂鎮(現上海市青浦區)的一個普通職員家庭,由於幼年喪母,寄住於青浦外婆家中,並就近讀國小。“八·一三”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占領上海,即隨父親全家逃離上海,途經浙江、江西、武漢、廣州到達香港,一路顛沛流離,又於1940年轉回上海。1945年考入滬江大學生物學系,次年轉入復旦大學生物學系。因家庭經濟供給減少,在中學兼任生物學教師維持學業,於1950年1月修完所需學分畢業。

由於青少年時期飽經戰亂,對當時的社會制度深惡痛絕。瞿逢伊在大學讀書期間,利用擔任復旦大學生物系學生會幹事和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兄弟會”的機會,參與組織了“反飢餓,反內戰,反遷校台灣”等進步學生運動。又於1949年由復旦大學生物系中國共產黨負責人黃聖驊介紹參加了秘密組織“應變會”,擔任復旦校園內巡邏守夜等護校應變工作。上海解放前夕,作為上海市人民保全隊員,擔任市衛生局下屬單位的財產保護工作,為維護復旦校園的完整及國家衛生資源,他不顧個人安危努力工作。上海解放後曾任上海華僑中學(現少雲中學)生物教師。由於當時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前身)創建,急需教員,瞿逢伊毅然應聘任教。

在當時的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寄生蟲學科任助教,部隊給予他優厚的待遇,每月底薪120元。當他看到身邊的幹部實行供給制,想到國家建設初期還很貧窮,對他的思想觸動很大,便向組織上申請,不要高薪制,也要成為一名革命軍人,為部隊院校建設及培養衛生人才貢獻自己的才智。在他的再三要求下,經學校政治部批准於1951年9月1日正式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我國的蟲媒傳染病猖獗,而對病媒害蟲的種類及分布情況知之甚少,難以進行有效防治。中央軍委衛生部委託中央衛生實驗院(現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培訓專業技術幹部,1953年9月瞿逢伊受組織委派去海南島中央瘧疾研究站學習醫學昆蟲。當時的研究站主任何琦教授安排他參加全島瘧疾普查,去興隆負責蚊蟲基礎調查工作。在海南的一年時間內,他刻苦學習,勤奮工作,邊學邊乾,還擠出時間進行了學習計畫外的採集調查研究,完成數篇有關海南島蚊、蠅、蠓、絲蟲的論文,獲得校政治部嘉獎。

長期的教學、科研工作中,瞿逢伊始終不忘自己是軍人又是教師的雙重身份,所有的工作性質都圍繞為部隊服務和培養人才。他教過的班次不計其數,早期曾為部隊培養速成的高級醫學寄生蟲學人才,充實到各部隊指導消毒殺蟲以及病媒害蟲的調查工作,解決部隊衛生防病的急迫問題。還參加了國外留學生的培訓工作,為我國、我軍的外交國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還多次深入海島邊防部隊和偏遠山區進行醫學昆蟲和蟲媒病疫源地調查,指導部隊進行蠓咬皮炎的防制。1965年和1976年瞿逢伊兩次受命參加衛生防化工作團和防治瘧疾組出國赴戰地工作。在這期間,與家人斷絕通信聯繫,隨部隊在南方熱帶叢林的艱苦生活環境中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他置生命於度外,忘我工作,獲得了當地戰區蟲媒和蟲媒病分布的第一手資料,為當地培訓專業幹部、治療瘧疾病人及驗證瘧疾防治科研成果,受到了一致讚譽,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上級指派參加不可停頓的業務工作:培訓留學生以及瘧疾防治新藥的研製和現場驗證。每年有半年時間在現場工作,半年在實驗室工作,於1969~1975年間有25個月去海南、雲南等地進行現場實驗。長期的現場工作,遠離組織,同時受當時“成分論”、“關係論”的影響,他內心的一些困惑,只有通過自學馬列和毛澤東的理論,加強自身黨性修養,做好本職工作,聊以自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他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科技幹部如果不以一技之長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豈不成為一句空話?”第二軍醫大學寄生蟲學教研室是我國第一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他親手培養的碩士、博士研究生16人,博士後1人;擔任教研室領導10年,參編專著2部,主編教材1部,迄止2000年共發表論文136篇;任三種專業期刊常務編委,歷任上海市寄生蟲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預防醫學會醫學會寄生蟲分會常務委員,中國動物學會寄生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寄生蟲病原與媒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瘧疾防治、蚊蟲和吸血蠓分類,蚊媒傳瘧相關基因分析等研究方向;共獲全國科學大會獎4項,國家發明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7項,衛生部著作獎1項,以及國家教委頒發的高校工作四十年榮譽證書。這些成就與影響使他人編《中國當代醫學家薈萃》、《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全軍院校名師大典》、英國《劍橋名人錄》以及人民畫報《共和國專家成就博覽》等名錄、辭書。

進入專家組及退休以後,瞿逢伊教授仍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每天處理審閱各地寄來的稿件,儘可能地幫助、指導青年學者,及時地給予各種形式的支援,不顧年老體弱,甘當人梯,不計報酬。這正如他所說的“我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充分利用起來,為軍隊、國家培養更多的寄生蟲學人才,使我國的寄生蟲學研究更上一層樓”。

技術成就

從實踐中學習蚊蟲分類鑑定,充實我國蚊類記錄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各行各業在大力建設,而傳染病尤其是蟲媒病的肆虐則嚴重影響了經濟建設的發展。對蟲媒病的防制需要有關蟲媒分類的基礎資料。1949年我國蚊類的記錄僅有14屬145種(亞種),這其中大多數為外國人的調查資料。要進行調查並採取防制措施,急需大量專業人才。1953年組織上派瞿逢伊去北京進修醫學昆蟲學,去北京後隨即又被派往海南島中央瘧疾研究站“學習”和工作,這其中主要原因是研究站籌建初期,急需技術人員。那裡的條件非常簡陋,一無實驗室,二無圖書資料,而現場的瘧疾流行勢態又急需有專業人員參加工作。瞿逢伊被分配去興隆帶領一批剛走上社會的大、中學生參加瘧疾和蚊媒調查工作。當地的生活工作環境很艱苦,白天、傍晚走村訪戶調查發病情況和蟲媒採集,夜晚在油燈下抄看資料學習業務,靠自學以及虛心向專家求教,他由一個進修學員的身份變成了工作人員,帶領年青人完成了當地瘧疾和蚊媒本底基礎調查。工作之餘,還擠出時間做其他的調查採集工作。一年以後返回上海,陸續整理了“海南島居民絲蟲感染調查”和蚊、蠅、蠓等醫學昆蟲分類研究論文多篇,在國內多種學報發表,其中“海南島蚊類研究的進展(英文稿)”論文經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馮蘭洲教授推薦,新華通訊社對外部作為中印文化交流項目送往印度發表,這在當時國內並不開放的情況下少有先例。他在海南採集並描述的種類大多數是中國蚊、蠅、蠓的新記錄;其中興隆庫蚊[Culex (Eum.)hinglungensis Chu,1957]為庫蚊屬中形態比較特殊的稀有蚊種,除在我國首先發現外,還在泰國、高棉、菲律賓、印度等國陸續有報導,於1972年被美國司密森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蚊類專家S.西利范納卡恩(Sirivanakarn)定為真黑蚊亞屬中興隆庫蚊亞群的代表種。在世界蚊蟲分類史中又寫進了中國人的精彩一頁。

心繫國防,盡職盡力為部隊服務

作為教師,瞿逢伊執教過各個層次的學生(包括留學生)不計其數;作為軍校科技工作者他用所掌握的知識為戰士服務。自1953年到1978年的25年間,他有近1/3的時間去邊疆、海島、山區進行野外工作,內容包括:華東戰區醫學昆蟲相、自然疫源地及沿海地區蠓咬傷調查,新抗瘧藥現場驗證及援外瘧疾防治工作等。在常人想像不到的各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默默地奉獻。

各種害蟲對人的侵害、騷擾以及傳播疾病嚴重地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部隊的作戰、訓練的正常進行。在某些地區,由於有多種昆蟲並存,各種昆蟲的棲息活動規律不同,形成了吸血活動“三班倒”的局面,部隊戰士白天活動受影響,夜間還不能安靜休息;再加之叮咬後皮膚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以及導致傳染病的發生,大大影響部隊的作戰訓練能力。要進行防治,必須先調查當地害蟲的種類、活動規律、吸血習性及藥物敏感性。而害蟲生活、生長的環境又是衛生狀況極差的污水、糞坑、濕地、雜草叢生的荒郊,豬、牛棚等地。所以,瞿逢伊在野外調查常常要涉足這些地點,有時還需在夜間以自己的身體吸引害蟲而捕獲之;走訪部隊營區及附近農戶詢問瘧疾發病情況,殺蟲藥物敏感性測試需接觸多種殺蟲毒藥。

1965年瞿逢伊接受上級安排,參加“衛生防化工作團”赴越南等國戰區工作。當地由於戰亂,衛生機構癱瘓,瘧疾等蟲媒病高度流行。瞿逢伊深入到部隊基層,部隊每到一處,他都要調查當地的媒介分布情況,制定預防措施。整整一年時間內他跟隨部隊穿過敵軍的封鎖線,走過胡志明小道,白天不時有飛機轟炸,夜間露宿山林要防野獸出沒、毒蛇侵襲。同去的戰友就有人永遠留在了那裡。經過了戰火的洗禮,看到戰士在那樣的環境中出生入死,更堅定了他為部隊服務的信念。

研究新抗瘧藥,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重大成果獎

瘧疾是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的傳染病,由蚊蟲傳播,也是世界性衛生問題。由於瘧原蟲對瘧疾治療藥氯喹出現了抗藥性,世界衛生組織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新藥的研製。20 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鑒於這一嚴峻形勢,提出加強我國瘧疾防治研究的重要指示,即著名的“五二三”講話,全國許多研究單位成立了“五二三”研究機構。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上級指示瞿逢伊參加這一重要研究任務,負責喹哌複方研究。接到任務後,必須在很短的時間拿出結果。他團結同志,齊心協力,設計出一套嚴密而巧妙的研究路徑,進行複方配伍研究,認真比較分析各複方的近期和中遠期抗瘧效果,從中篩選出磷酸喹哌與周效磺胺複方——防瘧片3號。又從戰備需要作改進,在防瘧片3號基礎上試製了防瘧片3號單方(即喹哌片),經全國7省區2萬餘人試用獲得肯定的結果,既保證藥效,又達到縮小體積和降低成本的目的。新藥研究及現場共花費6年時間,至1973年由他負責總結、鑑定工作。此後,參加喹哌結構改造與抗瘧效果研究,在藥物合成組提供的大量化合物中篩選出羥基喹哌,其持續抗瘧效果雖不及喹哌,但近期效果良好,也是一種理想的防、治兩用新抗瘧藥物。

喹哌及防瘧片3號在雲南、海南部隊及其他人群顯示有很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1976年瞿逢伊又受命帶此藥赴高棉進行瘧疾防治工作,先後在5個省及沿海5個島嶼共20個點進行了實地考察,參加檢查血片5000多人次,治療患者4700 多人,其中重危病人40多名。值得一提的是,新藥在救治重症抗氯喹Ⅲ級的病人過程中發揮了優良的效果,進一步證明該藥的優越性。

喹哌類化合物作為抗瘧藥使用,20世紀60年代初在國外文獻中曾曇花一現,以無確切結果而告終。瞿逢伊等近十年的研究,確認此類化合物的長效特性,使其在抗瘧戰線上發揮了新的歷史作用。該項研究所獲得的社會效益,以及由發病減少而免除的經濟損失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成果獎4項,1987年獲國家發明獎1項。1980年在菲律賓召開的第十屆國際熱帶病與瘧疾大會上,瞿逢伊介紹了研究成果,受到了各國代表的重視,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

系統整理中國藍帶蚊種類,醫學昆蟲分類成績斐然

搞分類工作非常枯燥,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對所有的標本進行細緻的顯微鏡觀察,並繪製詳細的圖譜,有些難以用表觀形態區別的還必須製作固定、染色封片。幾十年來,瞿逢伊利用教學和科研的點滴空隙,鑑定了大量的醫學昆蟲標本,並在藍帶蚊分類中有獨特的建樹。

藍帶蚊是世界上已知的38個蚊屬中,蚊種數僅次於伊蚊屬、庫蚊屬和按蚊屬的第四大蚊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我國僅記載6個種,以後雖然陸續增添了一些種類,但其中有的為同種異名。瞿逢伊整理和校訂了我國現存的藍帶蚊標本和以往的記載,發現藍帶蚊新種1個,中國新記錄7種,糾正了錯定的7個種,將我國的藍帶蚊種類增加到2亞屬23種。這一研究成果已載入《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八卷,雙翅目,蚊科(上卷)》,並獲軍隊科技進步獎。

他建立了第二軍醫大學病原生物學教研室的昆蟲標本室,共收集標本250餘種。所有標本都親自整理,裝幀,定期防霉處理。這些標本遍及全國25省、市,大多數是他利用出差機會採集,包括他描述的新種:興隆庫蚊1種,恙蟎2新種1新亞種,花蠅1新種。在吸血蠓的研究中,共發現庫蠓二個新亞屬,19 個新種,我國新記錄10種,高棉新記錄10種。

他的科研工作始終緊跟世界科學前沿,並注意科技協作。20 世紀80年代,昆蟲系統發育與數值分類法悄然興起,他與計算機專業人員、生化工作者合作,並在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運用於蚊蟲分類,其研究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複合體隱種鑑別是蚊蟲鑑定中的困難問題,進入90年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迅速發展,他與研究生合作,在他的形態分類支持下,對我國的大劣按蚊、赫坎按蚊種團,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微小按蚊種團的蚊種利用rDNA-ITS2分子標誌分類,對一些分類地位混淆不清的蚊類用分子生物學方法予以澄清,為國內蚊蟲分子分類的首創,也受到世界同行的矚目。他的名字被美國國家博物館列入《永久通訊錄》,向他索要論文的專家、學者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泰國、捷克、西班牙等國。英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R.E.哈巴克(Harbach)博士專程來上海與他討論蚊蟲的數值分類問題,可見他的研究成果影響之大。

瞿逢伊用他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雖然他已年愈七十,但仍在為我國的醫學寄生蟲學研究默默奉獻。

主要論著

1.瞿逢伊.海南島家蠅屬小志.昆蟲學報,1956,6(4):411~432

2.瞿逢伊.海南島巨蚊和庫蚊採集小記及一個新蚊種的描述,動物學報,1957,9(2)145~169

3.Chu FI.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Cul icine mosquitoes of Hainan. South China. Indian J. Malariology, 1958, 12 (2): 109~113

4.瞿逢伊.海南島四種庫蠓的採集記錄.昆蟲學報,1959,9(2):161~166

5.瞿逢伊.西藏的庫蠓新種及採集記錄.昆蟲學報,1977,20(1):99~105

6.瞿逢伊,劉樹忠.雲南庫蠓屬的分類及五新種的描述.昆蟲學報,1978,21(1):79~90

7.瞿逢伊.中國藍帶蚊的同物異名、地理分布及其分類.昆蟲分類學報,1980,2(3):237~245

8.瞿逢伊.中國藍帶蚊屬一新種.昆蟲分類學報,1981,3(4):273~27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