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杭甬高速公路於1991年開工滬杭甬高速公路建設,1995年12月起分段陸續建成交付使用,1998年底全線建成通車。素有“浙江第一路”之稱。它不僅是浙江接軌大上海的“黃金通道”,還是“寧波—舟山港”、紹興中國輕紡城貨物集疏運輸的“主渠道”。沿線還分布著蕭山、海寧、慈谿等浙江2/3的全國社會經濟綜合百強縣(區)。
滬杭甬高速公路拓寬工程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為杭甬紅墾至沽渚段,全長44公里,已於2003年底建成通車;二期工程為滬杭楓涇至大井段,全長95.612公里,已於2005年底建成通車;三期工程為杭甬沽渚至寧波段全長80.82公里,於2007年12月6日建成通車,完成了省政府拓寬工程提前一年全線通車的目標。
滬杭甬八車道拓寬工程是本屆省政府第一次省長辦公會議確定的基礎設施工程之一。它也是國內第一條在不中斷交通、不對車輛進行分流的情況下,按照“邊營運、邊施工”方式實施拓寬改造的高速公路。
車道增加後,通行能力大大提高,設計車流量可從日均5萬輛提高到10萬輛,同時還增設了長安服務區、桐鄉互通、寧波繞城互通、餘姚肖東樞紐。滬杭甬高速公路上海段因為是六車道,上海也專門在滬浙交界處新修亭楓高速公路接線,以分流滬杭甬浙江段八車道的車流。
一期拓寬工程中,增設港灣式停車帶,利用已征六車道土地建了八車道高速,節省土地600多畝;在二、三期拓寬工程中,長山河大橋和姚江大橋在不影響通航、通車的情況下,老橋和新橋的左、右幅實施靈活的“拆三建三”方案,在全國高速公路施工中樹立了典範。
滬杭甬高速公路是浙江開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途經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四個地市,全長248公里。於1991年開工
建設,1995年12月起分段陸續建成交付使用,1998年底全線建成通車。 素有“浙江第一路”之稱。它不僅是浙江接軌大上海的“黃金通道”,還是“寧波—舟山港”、紹興中國輕紡城貨物集疏運輸的“主渠道”。沿線還分布著蕭山、海寧、慈谿等浙江2/3的全國社會經濟綜合百強縣(區)。滬杭甬高速公路拓寬工程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為杭甬紅墾至沽渚段,全長44公里,已於2003年底建成通車;二期工程為滬杭楓涇至大井段,全長95.612公里,已於2005年底建成通車;三期工程為杭甬沽渚至寧波段全長80.82公里,於2007年12月6日建成通車,完成了省政府拓寬工程提前一年全線通車的目標。
滬杭甬八車道拓寬工程是本屆省政府第一次省長辦公會議確定的基礎設施工程之一。它也是國內第一條在不中斷交通、不對車輛進行分流的情況下,按照“邊營運、邊施工”方式實施拓寬改造的高速公路。
車道增加後,通行能力大大提高,設計車流量可從日均5萬輛提高到10萬輛,同時還增設了長安服務區、桐鄉互通、寧波繞城互通、餘姚肖東樞紐。滬杭甬高速公路上海段因為是六車道,上海也專門在滬浙交界處新修亭楓高速公路接線,以分流滬杭甬浙江段八車道的車流。
一期拓寬工程中,增設港灣式停車帶,利用已征六車道土地建了八車道高速,節省土地600多畝;在二、三期拓寬工程中,長山河大橋和姚江大橋在不影響通航、通車的情況下,老橋和新橋的左、右幅實施靈活的“拆三建三”方案,在全國高速公路施工中樹立了典範。
通過向過往司乘人員發出的5000份調查問卷反饋,88%的客戶認為拓寬路段舒適性為好或較好,92%的客戶認為應急停車帶適用或基本適用。
省交通廳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8年的滬杭甬高速拓寬‘摸著石頭過河’,為浙江乃至全國高速公路的改擴建積累了代表性經驗,將在浙江交通建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浙江經濟一起成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正在經歷“大堵車”陣痛的浙江人,把發展交通,改變浙江交通基礎設施落後面貌的目光落在了
高速公路這個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上。經過多方調研論證,擠出緊張的公路建設資金,首先在浙江經濟最發達、車流最密集的蕭甬、杭嘉湖平原,建設滬杭甬高速公路,把杭州、寧波、紹興、嘉興等浙江經濟發達城市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上海更順暢地聯繫起來,成了共識。
所以,當1995年起,分步施工的滬杭甬高速公路開始逐段開通時,經歷了“大堵車”煩惱的浙江人欣喜若狂,開車、搭車體驗“高速狂飆”的人絡繹不絕。寧波近了、上海近了,杭州離大海近了……成了當時新聞里耳熟能詳的語言。
而後,借滬杭甬高速公路良好的示範效應,上三、甬台溫、杭寧、杭金衢等一批高速公路相繼上馬,紛紛開通運營,浙江各地間的行車時間比“大堵車”時成倍地縮短,浙江各地間彼此的時空距離被高速公路急速拉近,人們發現,浙江變“小”了,浙江人的時空觀念被高速公路革命性地改寫。及至本世紀初浙江四小時公路交通圈形成,浙江大地已邁入了由“滬杭甬”開啟的“高速”時代。
因“滬杭甬”改變的不單是浙江人的時空觀念。隨著浙江各城市、各區域、浙江與上海等對外開放龍頭城市的時空距離的不斷拉近,人們發現,城市間經濟的交流、生產要素的流動也日趨活躍,以高速公路為發展軸的區域經濟帶、依託高速公路上下道口的“道口經濟”紛紛崛起。就在“滬杭甬”全線通車後的第一年,滬杭甬沿線的杭嘉湖寧紹當年的吸引外資的規模占了浙江全省的90%以上,滬杭甬高速公路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起飛跑道,高速公路作為浙江經濟發展主動脈的地位也由此開始確立。
隨著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滬杭甬”上車流也越來越密,滾滾車輪很快也讓當時的“滬杭甬”人感到擔憂,通車不過3年多,先期通車的紹興段率先出現了擁堵現象,當時4車道的實際車流量,已經超過了設計通行能力。
於是在省里的支持下,“滬杭甬”業主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於2000年起開始著手對“滬杭甬”蕭山紅墾至上虞沽渚段先行進行6車道的拓寬改造。
“滬杭甬”通行不過4年就開始拓寬,訊息一傳出自然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解,當初規劃建設“滬杭甬”時為什麼不一步到位造寬點?也有人感言,當初規劃的的目光不夠遠。
其實,目睹浙江高速公路發展歷程的人清楚,除了受國家對基本建設審批限制的因素外,當初在公路建設基金緊缺的“大堵車”年代,“滬杭甬”4車道高速公路能分段逐步建起來,還預留、預征了全線6車道的土地就已經是奇蹟。
“滬杭甬”先期開通的杭甬段是省政府向世界銀行爭取,舉債啟動建設的;滬杭段則是通過省政府籌劃,在世行貸款基礎上,依託已建成的杭甬段組建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公司,將其力推到香港上市,募集30多億港幣後,才得已解決建設資金問題。
“滬杭甬”建設與資金的籌措,其實與浙江整個經濟發展初期的情形一樣,採取了邊積累邊發展的漸進策略,逐步破解了建設初期面臨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
“滬杭甬”先建設4車道,再相機拓寬的做法,其實反映了當時浙江經濟發展的省情,凸現了“滬杭甬”這個經濟主動脈與浙江經濟一起發展的脈搏。
盤點中國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指“能適應年平均晝夜小客車交通量為25000輛以上,專供汽車分道高速行駛並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適應120公里/小時或者更高的速度,要求路線順暢,縱坡平緩,路面有4個以上車道的寬度。中間設定分隔帶,採用瀝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級路面,為保證行車安全設有齊全的標誌、標線、信號及照明裝置;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在路上行走,與其他線路採用立體交叉、行人跨線橋或地道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