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埃弗里特

愛德華·埃弗里特

愛德華·埃弗里特(Edward Everett,1794年4月11日 麻薩諸塞州- 1865年1月15日波士頓),美國政治家,曾任麻薩諸塞州州長 (1836-1840)、哈佛大學校長 (1846–1849)和美國國務卿(1852-1854) 。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1794年4月11日,愛德華·埃弗里特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多徹斯特的一個名門望族。父親奧利佛·埃弗里特是位神職人員,在波士頓一帶頗有名氣。愛德華的長兄亞歷山大·希爾·埃弗里特是政界要員,與美國開國元勛們有較多的交往。良好的親職教育加上後天的勤奮與努力,成就了愛德華未來顯赫的學術地位和政治業績。

愛德華是哈佛大學著名的才子,青年時代就顯露出敏銳的文思和出眾的辯才。愛德華十八歲時便進入哈佛大學任教,1814年在波士頓神學院獲得理論學碩士學位。後來他來到德國留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埃弗里特並不是鑽在象牙塔里的迂腐學究,他關注人世間的各種社會問題,有遠大的政治理想。1819年回國後,埃弗里特繼續在哈佛執教,此時期,他的演說才華開始為世人所矚目。1822年,他與夏洛特·格雷·布魯克成婚,其岳父皮特·布魯克斯是當地的富商巨賈。這樁美滿成功的婚姻為埃弗里特在政界施展才幹搭建了廣闊的平台。

1824年8月,埃弗里特在哈佛大學發表了一篇對他人生發生了重要影響的演說。當時,法國老英雄拉法耶特也坐在聽眾席上。在演說中,埃弗里特盛讚了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拉法耶特對美國獨立和美法友誼作出的重大貢獻。埃弗里特的演講以激越的愛國情懷,充滿詩意的詞句和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聲音,形成了一股強烈的衝擊波,不僅感動了在座的拉法耶特本人,還傾倒了無數的聽眾,贏得了世人的掌聲,也為他開通了仕途之路。就在哈佛精彩演講之後的國會議員改選中,埃弗里特如願以償當選為國會眾議員,並連續任職十年。

從1835年起,埃弗里特連續四年出任麻薩諸塞州州長。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做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工作,為麻薩諸塞人所稱道。例如,在他的主持下,許多中等、初等學校得以建立,採取有力措施推動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完成了幾條公路幹線的建設工作。

在這一時期,埃弗里特在政治上持溫和保守的立場。他主張緩和各種社會矛盾,以穩定社會秩序,並加強政府對金融和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他認為奴隸制度在道德上存有嚴重缺陷,但出於對憲法的尊重和維護聯邦的考慮,他主張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妥協,不要過分地刺激南方人。

1841~1845年,埃弗里特有過一段出使歐洲的經歷。卸職後受聘出任哈佛大學校長,是哈佛當之無愧的精神引領者和學術帶頭人,為美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從政經歷

埃弗里特是一位天賦極高的外交家,在外交領域卓有建樹。在擔任美國駐英公使的四年中,埃弗里特充分顯現出嫻熟的外交技巧和文學家的才華,使英國王室和社交界對他讚賞不已,大大加深了兩國高層之間的交流與融通。

1850年,埃弗里特起草了致奧地利帝國一位外交官的信。在這封著名的信中,他以充滿激情的文字表達了他本人的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立場以及對匈牙利人民的同情,同時表明了美國對匈牙利民族革命的態度。

1852年11月,埃弗里特出任美國國務卿,任職至1853年3月。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天裡,他日理萬機,處理了不少棘手的問題,如解決了同秘魯的領土糾紛;向英法表明了美國統治加勒比海的意願;著手結束日本的鎖國時代,等等。

1852年11月13日,埃弗里特為米勒德·菲爾莫爾總統起草了致日本天皇的信,信中用威嚇的口氣要求日本開放商埠,允許美國在日本建加油站,保護遇難海員等。信的落款有埃弗里特的副署簽名。美國馬休·佩里艦隊於次年1853年7月到達日本,在炮艦的威懾下將該信件轉交給天皇。

在古巴問題上,埃弗里特運用其高超的文字技巧向英法兩國明確無誤地闡述了美國政府的立場。1852年12月,埃弗里特發出書面照會,在重申了孤立主義傳統和美國對古巴沒有野心的同時,明確指出古巴問題主要是美國的問題。他在論述了古巴的戰略、商業價值和對美國利益的特殊重要性的同時,委婉地暗示:美國不會同意古巴被其他強國控制。在該照會中,美國還巧妙地避免涉及敏感的奴隸制問題。

在這份致英法的照會中,埃弗里特所張揚的仍然是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精神,同時也暗含了擴張主義情緒,因此在美國國內又引起了一片喝彩聲。

熱忱的愛國者

從國務院離任後,埃弗里特又進入了國會參議院。此時,圍繞奴隸制的爭論已席捲全國,變得愈加不可迴避。埃弗里特的立場雖有所進步,但還是時常扮演妥協者的角色。但由於南北衝突已變得不可調和,因此他的處境有時十分尷尬。

1854年,圍繞奴隸制的爭端及其引發的“內戰”造成了全國性的大動盪。埃弗里特的奴隸制立場雖有所進步,但此時他仍把維護聯邦置於首位,不願在奴隸制問題上與南方攤牌。埃弗里特認為,《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把整個西部開放給了奴隸制度,因此他對這個法案持有異議,但他又不願意參加議會中日益激烈的爭吵,遂於1854年6月主動退出議會。

此時期,美國政壇風波疊起,鬥爭愈演愈烈,堪薩斯內戰掀起的波瀾尚未平息,約翰·布朗起義又震驚了全國。面對動亂不已的局勢,埃弗里特只能大聲呼籲加強和解,要求人們把拯救聯邦放在首要位置上,此外,他沒有什麼更好的治國良策。

此時埃弗里特已年過花甲,他希望潛心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但巨大的名聲使他身不由己,各地不斷邀請他去發表演說。此時期他把研究重點放在美國第一次革命上面,他的巡迴演說也大多與這一主題有關,其目的在於宣揚國父們在創建聯邦的事業中立下的豐功偉業,以激發人們對聯邦的熱愛,投身到維護聯邦的事業中去。

在1860年大選中,埃弗里特成為立憲聯邦黨的副總統候選人,以捍衛憲法和維護統一為旗幟,以期彌合國人的分歧,挽救危局。他的黨沒有成功,最終,共和黨人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埃弗里特目睹南部脫離聯邦、國土被炮火蹂躪的慘況,不顧年高體弱奔走於全國各地,用他充滿激情的演說,聲援林肯總統,鼓舞聯邦軍隊為恢復統一而英勇作戰。他的演說對於動員民眾支持聯邦的正義事業發揮了無法估量的作用。他於1863年11月19日發表了兩個小時的演說。他首先用動人心魄的語調錶達了面對英靈時的虔誠惶恐的心境,而後精闢地闡釋了內戰的原因和葛底斯堡戰役的景況,並斥責了分裂分子的殘暴罪行。他旁徵博引,妙語珠連,在講話中回顧古希臘文明史,並把它與美國發生的事情進行分析比較,令人備感親切。他還援引了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等人的名言,以讚頌葛底斯堡的英烈們。埃弗里特的演說充滿雄辯和激情,給人以一氣呵成、大氣磅礴的感覺,充分體現了埃弗里特過人的辯才和民族主義精神。

此後,埃弗里特的身體每況愈下,但他仍然盡其所能參加政治活動,支持北方的正義事業。在1864年大選中,他發表演說,為林肯總統連任助選。他最後一次發表公開演說是在1864年聖誕節後,此時北方已勝利在即,老邁的埃弗里特在演說中再次呼籲全國和解,重建聯邦的大家庭。1865年1月15日,年逾七旬的埃弗里特在波士頓病故 。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