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蕊·柯林頓

希拉蕊·柯林頓

希拉蕊·黛安·羅德姆·柯林頓(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年10月26日-),美國律師、民主黨籍政治家,第67任美國國務卿,紐約州前聯邦參議員,美國前第一夫人。 2000年,希拉蕊在紐約州聯邦參議員選舉中勝出,成為該州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聯邦參議員,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公職的第一夫人,並在6年任期滿後以大幅度的領先優勢獲得連任。希拉蕊·柯林頓是一位富有爭議的政治人物,當第一夫人期間曾主持一系列改革。 希拉蕊於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首度參與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雖然希拉蕊領先對手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貝拉克·歐巴馬27萬張民選得票,但最終在超級代表制度票數敗給對手。雖然她並非首位參與聯邦總統大選的女候選人,但卻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第一位的確很有可能當選的。最後歐巴馬成功當選後,提名她出任國務卿,並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3位女國務卿,成為2011年和2013年美國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 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希拉蕊捲土重來,並於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中勝出。2016年7月28日,希拉蕊正式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成為美國大選歷史上首位獲得主要政黨提名的女性。 在同年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雖然她領先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近三百萬張民選得票,但最終在選舉人團制度票數敗給對手,與“美國首位女總統”失之交臂。希拉蕊是美國歷史上第五位贏得普選但輸掉選舉的總統候選人,也是迄今普選勝算最大的敗選總統候選人。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少女歲月

少女時代的希拉蕊 少女時代的希拉蕊

希拉蕊·黛安·羅德姆,1947年10月26日出生於伊利諾斯州芝加哥市北區的一個聯合衛理公會家庭。她的父親休伊·埃爾斯沃思·羅德姆(Hugh Ellsworth Rodham)有威爾斯和英格蘭血統,管理一個成功的小紡織企業。她的母親多蘿西·艾瑪·豪厄爾(Dorothy Emma Howell)有威爾斯、蘇格蘭和法裔加拿大血統,是一個家庭主婦。希拉蕊有兩個弟弟,休米和托尼。

當希拉蕊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就是公立學校老師們眼中的紅人。她參加游泳、壘球和其它體育項目,獲得了許多獎項。 母親多蘿西對希拉蕊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她常敦促希拉蕊為自己制定遠大的目標,並建議她嘗試成為美國第一位最高法院女法官。不過,希拉蕊更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太空人,14歲時她給美國航空航天局寫信主動請纓,結果被對方告知不需要女太空人。

1960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束後,希拉蕊在芝加哥南區發現選舉舞弊的證據(例如投票名單條目,地址顯示是空的),她打電話到市長辦公室抗議其發明的計票方法“令甘迺迪當選為總統”,甚至還為此加入共和黨一個“揭露選舉舞弊”的志願組織。

1961年,希拉蕊入讀緬因州梅因東區中學。中學時期,希拉蕊參加了梅因東區中學年鑑上特別推薦的每一項課外活動:學生會、校報部、文化價值委員會、同業會、班級舞會委員會,並被選為美國國家高中榮譽生會(National Honor Society)成員, 高中競選學生會主席時,結果在第一輪投票中就遭遇慘敗,並被競爭對手嘲笑:“你認為一個女孩能夠當選主席?這種想法真愚蠢。”

由於學生數量過多,中學的最後一年,希拉蕊和她的同學們從純白人中學梅因東區中學轉到了多種族、多民族混合教育的梅因南部中學就讀。她是該校獲得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的11名學生中的一員。

學院時代

希拉蕊在早年曾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在196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希拉蕊帶領由中學生組成的資格委員會,支持當年被認為是極端保守派的貝利·高華德。

韋爾斯利學院時代

1965年9月12日,希拉蕊進入高等學府韋爾斯利學院,主修政治學,這所學校追求的精神是“不必因為女性而屈居第二位”。大一時,希拉蕊進入了韋爾斯利學院青年共和黨俱樂部的領導層;第二學期末,她又當選為該俱樂部的主席。

1968年初,希拉蕊當選韋爾斯利學院學生自治會主席。 同年4月,希拉蕊組織了一次為期兩天的學生罷課,要求進行溫和變革,招收更多的黑人學生和教師。 同年5月,反戰運動在美國各界爆發,很大程度上,韋爾斯利女大學生對於外界爆發騷亂的反應取決於希拉蕊的領導。希拉蕊秉持著非暴力和嚴格自律的原則來表達抗議和抵制,使得韋爾斯利幾乎完全孤立在1968年激進學生運動之外。

1968年6月,希拉蕊參加了韋爾斯利學院的華盛頓實習項目——作為共和黨人,被派去在國會組織機構的實習。 而正是這次實習,讓希拉蕊對自己早先選擇的黨派失去熱情。到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她因為不滿理察·尼克森,加上反對越戰及對女權運動與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的支持,當年提名尼克森競選總統的共和黨黨代表大會舉行後,她轉而支持民主黨。

1969年,希拉蕊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 同時授予政治學系榮譽學士。 5月31日,作為學生會主席的希拉蕊被同學推選成為韋爾斯利女子學院歷史上第一個在畢業典禮上發言的學生。希拉蕊沒有按照事先準備好的發言稿發言,而是做了一場批判執政者的即興反戰演講。 她批評主流社會不尊重弱勢群體,指出政府失去了年輕人的信任等,她的演講贏得聽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發言被全國知名媒體比如《生活》雜誌、《紐約時報》等報導。芝加哥一家電視台還對她進行了採訪。 同時,她收到了來自美國女性選民聯盟的邀請,請她參加其青年顧問委員會。

耶魯法學院時代

1969年9月,希拉蕊同時向哈佛法學院和耶魯法學院遞交了申請,並同時被錄取。在選擇學校時,希拉蕊親自去學校做了考察,因為一個哈佛教授的出言不遜和輕視,希拉蕊選擇了耶魯。這位教授對她說:“我們這裡並不需要更多的女人。”當時耶魯法學院的235名新生中只有27名女生,希拉蕊就是其中一員。

1970年春天,耶魯法學院《耶魯法律與社會行動評論》發行了創刊號,希拉蕊的名字被列在了編委中。 同年暑假,她接受人權運動先驅瑪麗安·懷特·埃德爾曼(Marian Wright Edelman)的指派,花了大量時間實地調查移民勞工營中工人的工作條件和他們子女的健康和教育狀況。

由於時任總統尼克森在全美反戰浪潮下突然擴大戰爭,就在“五一”節當天,15000名遊行示威者聚集在耶魯校園內。此後一周,活動的組織者們召開特別會議商討鬥爭策略差點失控,希拉蕊巧妙地安撫爭執各方,並引導討論朝著最終平息爭端的方向發展。耶魯法學院院長戈爾茲坦說:“大家都出於憤怒說了許多過激的話。但身為一位如此年輕的女士,希拉蕊卻表現出不同尋常的魄力。”

1973年,瑪麗安創辦了一個致力於窮人小孩、黑人小孩和殘疾兒童問題的“兒童保護基金”組織,希拉蕊成了她最早的雇員之一。這一年,希拉蕊在實地調查中發現一些兒童因為耳聾、失明、癱瘓等問題不能入學受教育。她與基金會同事撰寫的關於這些問題的報告,推動了美國歷史性的立法要求各州保障殘疾兒童進入公立學校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希拉蕊後來擔任這個基金會的董事直到1991年。同時,在耶魯期間,希拉蕊擔任著名社會公益組織卡內基爾兒童會的法律顧問,還在紐哈芬醫院從事受虐待兒童身心等問題研究,她幫醫院建立了法律程式來處置醫院的疑似虐待兒童案例。

1973年底,希拉蕊獲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並在知名的《哈佛教育評論》上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法律之下的兒童》(Children Under the Law), 討論當時剛興起的兒童權益問題,主張受虐兒童是“兒童公民”,有權和成年人一樣享有憲法賦予的相關權利。她的這篇論文在家庭法領域被同行多次引用。

律師生涯

1974年,26歲的希拉蕊接受耶魯大學教授伯克·馬歇爾的推薦到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彈劾調查工作組”工作,是工作組44名律師中的3名女律師之一。這個調查組的工作直接導致了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因為水門事件辭職下台。

完成尼克森案的希拉蕊,被普遍認為是美國民主黨內的一顆希望之星,留在華盛頓或者到紐約等大城市前途無限。但是,她做出了“情感戰勝理智”的選擇,去了柯林頓的家鄉,1974年8月,希拉蕊成為阿肯色大學法學院僅有的2名女教師之一。 阿肯色州,是一個位於美國南方的小州。當時人口不到200萬,偏僻,落後,觀念保守。當希拉蕊決定跟隨柯林頓到阿肯色後,很多朋友都嘆息她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放棄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在阿肯色大學第一學期末,希拉蕊爭取到美國聯邦的資金支持建立了一個新的阿肯色州立大學法律援助中心,在她領導的第一年中,這家中心就服務了300名請不起律師的客戶。同時,她還倡導建立了大學所在地費耶特維爾德市第一家性侵害危機處理中心。

1975年10月11日,希拉蕊與比爾·柯林頓在阿肯色州的費耶特維爾舉行婚禮。

1977年2月,希拉蕊加入了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律師事務所之一羅斯律師事務所(Rose Law Firm),成為該所第一個女律師,並在1979年成為事務所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合伙人。 她還參與創建了阿肯色兒童與家庭保護組織,這是該州第一個關注兒童的社會組織。

1977年,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任命30歲的希拉蕊擔任美國法律服務公司(Legal Services Corporation)董事會成員,並在幾個月後升任董事會主席直到1981年年底。律服務公司是由美國參議院成立的一個全國性法律援助機構,由政府出資為窮人提供法律援助。該機構擁有5000名律師,每年處理上百萬件案子,希拉蕊是該機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性負責人。 在她任職期間,法律服務公司獲得的扶持資金從9000萬美元增加到了3億美元。

1978年11月,柯林頓競選阿肯色州州長成功,希拉蕊成為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

1979年,柯林頓出任阿肯色州州長後,任命希拉蕊擔任州政府農村健康顧問委員會主席,希拉蕊成功地爭取到了聯邦政府的資助,將衛生保健服務延伸到阿肯色州最貧困的鄉村和城鎮。

1980年2月27日,希拉蕊生了一個女兒,切爾西·維多利亞·柯林頓。

1983年,希拉蕊出任州長教育標準委員會主席領導阿肯色州的教育改革。 希拉蕊在1983年被評為阿肯色州年度最佳女性, 1984年被評為阿肯色州年度最佳母親。 1985年,她又提出了阿肯色州第一個學齡前兒童的親職教育規劃,幫助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從1987年到1991年,希拉蕊擔任美國律師協會婦女職業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該委員會旨在解決法律職業中的性別歧視問題,並促使協會採取措施來打擊它。在1988年和1991年,希拉蕊兩度被評為“全美100位最具影響力律師”。 在這期間,她還曾擔任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公司和拉法基公司的董事職位。希拉蕊是沃爾瑪董事會第一位女性成員,她向董事長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施壓,要求其任命更多女性。在那裡,她成功地推動沃爾瑪採取了環保措施,但在一次爭取更多女性加入公司管理層的活動中,卻沒有成功。

第一夫人

大選時期

1992年,46歲的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競選中甚至宣傳選擇柯林頓是“買一送一”的明智選擇:“投票柯林頓,就可以贏得柯林頓和希拉蕊兩位傑出政治家為美國服務。”

1992年的希拉蕊 1992年的希拉蕊

希拉蕊首次遭遇到個人形象的危機,是她在柯林頓競選總統時提到,她不會做個在家裡烤甜餅的男人背後的小女人。這番話立即在全美招致保守派人士的狂轟濫炸。希拉蕊過去在兒童和婦女問題上表現出的意識形態和道德記錄受到了共和黨人士的攻擊,在主要出版物中,至少有20篇文章拿她和麥克白夫人做比較。

在1992年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共和黨總統提名人帕特·布坎南指責希拉蕊是“大逆不道的激進女權主義者”;《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保羅·吉戈特撰文抨擊希拉蕊維護兒童權益是連“自由派人士都拋棄了的‘偉大社會’式主張”,希拉蕊由此成為美國選舉史上第一位在初選階段就遭到對手猛烈抨擊的總統候選人夫人。

醫改時期

1992年11月4日,比爾·克林贏得了總統選舉的勝利,希拉蕊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第一夫人,也成為美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第一夫人。她也是除了通常在白宮東翼擁有第一夫人辦公室外,第一個在白宮西翼擁有辦公室的第一夫人。

1993年1月,柯林頓任命第一夫人希拉蕊擔任“全國醫療保健改革特別小組”負責人,希望能複製她引領阿肯色教育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希拉蕊帶領的小組拿出了被稱為《柯林頓醫保計畫》(Clinton Care)的健康照顧改革法案。來自保險公司和其他既得利益集團各方面的挑戰阻礙了醫療改革的道路,共和黨反對者們很快嘲諷這個計畫為“希拉蕊醫改”(Hillary care),甚至在國會也遭到一部分民主黨人的反對。部分反對這個計畫的抗議者變得暴動起來,在1994年7月的一次巴士之旅中,為了爭取對這個計畫的支持,她甚至需要穿上防彈衣。

1994年9月,未能在參眾兩院獲得足夠的選票支持,該提案被休棄。這次挫折讓希拉蕊在美國的公眾的支持率迅速降低,從1994年4月44%的支持率,到1994年9月支持率下降至35%。

外交時期

1994年,希拉蕊與時任法務部長珍妮特·雷諾在美國法務部創建“美國暴力侵害婦女問題辦事處”(Office 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995年3月,在沒有柯林頓的陪同及國務院的批准下,第一夫人希拉蕊攜帶女兒切爾西訪問南亞五國,試圖改善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希拉蕊被她遇到的當地婦女權利的困境所困擾,但她得到了訪問過的國家人民的熱情回應,並與美國記者團建立了更好的關係。

1995年9月5日,第一夫人希拉蕊在中國北京代表美國參加第四屆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宣稱“再也不能接受把婦女的權利隔離在人權之外的討論了”。 來自180多個國家代表聽到她說:“如果這次大會裡能夠有一個信息向外部傳遞,那就是人類的權利就是婦女的權利,婦女的權利也是人類的權利。畢其功於一役。” 這篇演講內容至今仍備受世界各地婦女運動的推崇。美國國內保守派指責她在北京推進“激進的女權主義議程”。美國天主教團體稱這個由世界各地1500名代表參加的大會“反家庭”。

希拉蕊與柯林頓 希拉蕊與柯林頓

1996年,第一夫人希拉蕊憑著她的著作《舉全村之力》的有聲版獲得了1996年葛萊美獎最佳誦讀專輯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葛萊美獎的第一夫人。

1997年,第一夫人希拉蕊推動了《兒童醫保法案》獲得國會通過。該法案一旦生效,將為全國低收入家庭兒童提供醫保。

1998年,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婚外情東窗事發。國會啟動對柯林頓的彈劾。希拉蕊經過艱難的抉擇後,她還是決定和柯林頓一起度過這場危機。最後彈劾失敗,柯林頓留任。

1999年,希拉蕊主持白宮第一次關於慈善的會議。

2000年,希拉蕊主持白宮第一次關於青少年的會議。

希拉蕊是美國歷史上出訪國家數量最多的第一夫人,一共出訪過79個國家和地區,由此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作為第一夫人,希拉蕊參與或者推動了一系列關於兒童收養改革的法案,並在白宮主辦過多次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會議。

參議員生涯

競選參議員

1999年9月,希拉蕊決定參選紐約州國會參議員,在紐約北部的查帕闊市買了一所房子,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僅有的一位參與競選公職的第一夫人。

希拉蕊開始了她的競選活動,由比爾·白思豪擔任競選團隊主席,她走訪了該州的62個縣。希拉蕊在紐約州傳統的共和黨地區投入了大量時間。希拉蕊宣誓要改善這些地區的經濟形勢,承諾在她的任期內為該州提供20萬個就業機會。她的計畫包括稅收抵免,以獎勵創造就業機會,鼓勵企業投資,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她呼籲對大學學費和長期護理進行個人減稅。

2000年11月7日,希拉蕊以55%比43%的得票率戰勝了對手共和黨眾議員里克·拉齊奧,贏得了競選。

2000年美國紐約州國會參議員選舉
政黨候選人民選得票得票率結果
民主黨希拉蕊·柯林頓3,747,31055.3%
共和黨里克·拉齊奧2,915,73043.0%

第一任期

宣誓就任參議員 宣誓就任參議員

2001年1月3日,希拉蕊宣誓就任美國參議員,成為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聯邦參議員,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公職的第一夫人。

上任參議員短短百天,希拉蕊就參與提出了20項參議院法案和修正案,比其他新議員多出1倍以上。 她曾先後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環境委員會、健康教育委員會、老齡化問題特別委員會等任職。她也是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委員會的成員。

2001年9月,美國紐約遭遇9·11事件。恐怖攻擊之後,希拉蕊試圖為紐約的復甦和安全改善籌集資金,她與紐約的資深參議員查爾斯·舒默合作,為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重建爭取到了210億美元的資金。她隨後在支持對“9·11”親歷者的健康問題進行調查發揮了主導作用。

2001年10月,希拉蕊強烈支持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稱這是一個打擊塔利班恐怖份子的同時改善塔利班政府下苦難的阿富汗婦女生活的機會。

2002年10月,希拉蕊投票支持發動伊拉克戰爭,參議院最終授權對伊拉克使用武力。隨著伊拉克戰爭局面的持續惡化,希拉蕊又轉變態度,這也為她後來的總統競選留下了把柄。

2004年11月,希拉蕊宣布她將尋求第二個參議員任期。

2005年7月,希拉蕊呼籲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調查有爭議的視頻遊戲《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中出現的隱藏性愛場面。隨後,她與參議員喬·利伯曼和埃文·貝赫一起,推出了《家庭娛樂保護法案》(Family Entertainment Protection Act),旨在保護兒童不受電子遊戲中不適當內容的影響。

第二任期

2006年11月7日,希拉蕊以67%比31%的得票率戰勝了對手共和黨前揚克斯市長約翰·斯潘塞,成功連任國會參議員。

2006年美國紐約州國會參議員選舉
政黨候選人民選得票得票率結果
民主黨希拉蕊·柯林頓3,008,42867.0%
共和黨約翰·斯潘塞1,392,18931.0%

2007年,出於軍事和國內的政治原因,希拉蕊反對布希政府增兵伊拉克。3月,希拉蕊與民主黨參議員投票贊成一項戰爭開支法案,要求時任美國總統布希在最後期限前開始從伊拉克撤軍,但後來被布希否決。 5月,戰爭撥款法案以折衷的形式:取消了撤軍的最後期限,但將撥款與伊拉克政府在安全和政治問題上是否達標掛鈎。參議院最終以80比14票通過了這一法案,希拉蕊是投反對票的人之一。 6月,希拉蕊投票支持全面移民改革法案,但最終未能獲得通過。

2008年9月,隨著金融危機流動性達到頂峰,希拉蕊投票支持美國金融體系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畫,參議院最終74比25票通過了這一法案,授權啟動“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首次參選總統

選前活動

2006年2月25日,據美聯社最新公布的一項全國性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27%的選民表示,女性候選人不論代表哪個黨派參選,他們都不會投票支持。約70%的美國選民認為,民主黨參議員希拉蕊不會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勝出,但有約2/3的選民認為,希拉蕊會參加2008年總統大選。

2007年1月20日,希拉蕊通過個人網站表示她正組建一個競選總統研究委員會,宣布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她的競選標語是:“我來了,我要贏”(I'm in and I'm in to win)。

2007年上半年,希拉蕊在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民意調查中領先,伊利諾斯州參議員貝拉克·歐巴馬和北卡羅萊納州前參議員約翰·愛德華茲是她最強的競爭對手,她競選的最大威脅被認為是她過去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記錄,而歐巴馬從一開始就反對。8月,由於徐詠芫政治獻金醜聞,她的聲譽蒙上一層陰影。9月,她的競選團隊退還了所有徐詠芫拉來的贊助,基本平息了風波。10月底,希拉蕊在與歐巴馬、愛德華茲和其他對手的辯論中表現不佳,輿論認為歐巴馬的“改革”信息開始與民主黨基層選民產生共鳴,勝於希拉蕊的“經驗”信息。

初選期間

2008年1月3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拉開戰幕。希拉蕊在愛荷華州民主黨黨團會議上名列第三,僅次於歐巴馬和愛德華茲。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歐巴馬在全國民調中取得了領先,所有的民意調查都預測他將在新罕布夏州的初選中獲勝,民主黨人開始醞釀把希拉蕊推出選戰。 2008年1月8日,希拉蕊以微弱優勢擊敗歐巴馬,獲得了令人意外的勝利。這是希拉蕊取得自己的首場初選勝利,也是首次一位女性在美國主要政黨總統初選中贏得了州初選勝利。 外界對於希拉蕊扳回關鍵一局的解釋多種多樣,但通常都集中在希拉蕊的眼淚獲得了選民的同情上,尤其是女性選民的同情上。

2008年1月26日,在南卡萊羅納州預選中,歐巴馬憑藉該州大多數黑人選民的支持獲得了壓倒性勝利。比爾·柯林頓當時的一番話,被媒體解讀為是在暗示歐巴馬能獲勝全因他是黑人,是對黑人的冒犯。 儘管希拉蕊試圖淡化種族議題,但民主黨的投票結果卻更加分化,希拉蕊失去了她大部分的非裔美國人支持者。南卡羅來納的競選活動對希拉蕊造成了持久的損害,削弱了她在民主黨內的支持,並導致了民主黨內泰德·甘迺迪、哈里·瑞德等超級代表對歐巴馬的傾力扶持和對希拉蕊的打壓。

在超級星期二,希拉蕊在重要的大州取得勝利,而歐巴馬取勝的州數量更多。二人幾乎平分了全民投票。 但是,由於民主黨的黨團代表制度,歐巴馬取得了更多的承諾代表人票。

希拉蕊的競選團隊原本指望在超級星期二贏得提名,在資金和後勤上都沒有準備好長期的努力,在2月份就已入不敷出。希拉蕊不得不自掏腰包借給競選團隊1100萬美元競選資金。到4月底,她的競選團隊負債總額達到大約3000萬美元。

2008年3月4日,希拉蕊贏下三場,包括俄亥俄州和德克薩斯州兩個大州,終止10連敗。

2008年3月12日,希拉蕊競選團隊成員傑拉爾丁·安妮·費拉羅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歐巴馬因是黑人而加分,此番言論被曝出後,費拉羅招致強烈批評,導致她辭去競選團隊籌款委員會職務,希拉蕊破例向黑人選民道歉。

2008年4月23日,希拉蕊贏得賓夕法尼亞州預選。

2008年5月6日,希拉蕊贏得北卡羅來納州預選。

2008年5月14日,民主黨前總統競選人愛德華茲宣布支持歐巴馬,希拉蕊再遭重挫。

2008年5月20日,希拉蕊贏得肯塔基州預選。

選後活動

2008年6月3日,最後兩場初選完成投票,歐巴馬最終獲得足夠的票數贏得提名,而希拉蕊以200多張選票之差慘遭失敗。但事實上希拉蕊在民選得票上超過歐巴馬27萬票,卻因民主黨特殊的黨代表票比例分配製度,導致希拉蕊的黨代表票落後。

原本預期希拉蕊可以在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舉行時才宣布結束競選,但為免在黨代表大會舉行時才宣布退選造成黨內不和,希拉蕊提前結束競選,號召自己的支持者支持歐巴馬,幫助他成為美國新的總統。 在告別演說中,她說,美國政治那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已經有了1800萬道裂痕——她在這年民主黨預選中,獲得約1800萬張選票。 她是第一位在美國主要政黨總統選舉初選中贏得多數民眾選票的女性。

2008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選舉
候選人民選得票得票率承諾代表人票超級代表票總代表票結果
希拉蕊·柯林頓17,857,50148.0%1,6372851,922
貝拉克·歐巴馬17,584,69247.3%1,7653912,156

國務卿生涯

提名和確認

2008年11月中旬,美國當選總統歐巴馬邀請希拉蕊擔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起初並不願意,但在11月20日,她告訴歐巴馬,她將接受這個職位。

2008年12月1日,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正式提名希拉蕊出任美國國務卿。

2009年1月15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提名聽證會上,以16票贊成,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就希拉蕊的國務卿任命案。

2009年1月21日,美國參議院以94票贊成、2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希拉蕊出任美國國務卿的任命案,希拉蕊正式宣誓就職,就任美國歷史上第67任國務卿。 她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三位女國務卿,也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政府內閣任職的前第一夫人。當天晚上,她遞交退出紐約州參議員職位的辭呈。

上半任期
在擔任國務卿的最初幾天裡,希拉蕊給幾十位世界領導人打電話,並指出美國的外交政策將會改變方向:“我們有許多需要修補損失的工作。”她主張擴大美國國務院在全球經濟問題上的作用,並指出需要增加美國的外交力量,特別是在伊拉克國防部執行外交使命。

2009年3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俄國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按下“重啟按鈕”,象徵美俄又一次以希望開局。 這項被稱為“重啟俄羅斯”的政策,在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執政期間在幾個領域的合作有所改善。但隨著普京2012年重返該職位後,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2009年希拉蕊會見卡扎菲”太子”穆塔西姆 2009年希拉蕊會見卡扎菲”太子”穆塔西姆

2009年4月2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會見利比亞國家安全顧問、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之子穆塔西姆時表示,美國非常重視同利比亞的關係。

2009年6月1日,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馬英九在外訪拉丁美洲期間,與希拉蕊短暫交談。

2009年7月,希拉蕊宣布了她的部門改革計畫:在美國國務院啟動《四年度外交與發展審議報告》機制,為國務院的駐外使團確定具體目標。報告終稿於2010年發布,題為“通過民事力量領導:第一份四年度外交與發展審議報告”。並呼籲美國通過“民間力量”作為應對國際挑戰和化解危機的有效方式。

2009年10月10日,在前往瑞士蘇黎世的途中,希拉蕊在最後一刻介入並克服困難,挽救了一項歷史性的和平協定:土耳其-亞美尼亞世紀和平協定,該協定建立了外交關係,邁出兩國結束歷史宿怨、關係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2009年10月28日,希拉蕊到訪巴基斯坦,為了促進兩國關係發展,並且向巴基斯坦解釋美國在中東地區行動的意圖,希拉蕊會見部巴基斯坦落領導人、商業領袖、學生、女性、記者、市民代表以及政府官員,試圖修復在巴基斯坦的美國形象。

2010年1月4日,希拉蕊宣布伊朗拒絕向國際社會證明該國核計畫的和平意圖將會招致外交孤立和國際制裁,以迫使伊朗削減核計畫。

2010年1月21日,希拉蕊發表關於網際網路自由問題的講話,要求中國對谷歌及其他美國公司受到的網路攻擊展開徹底調查,中國官員對這一言論作出了批評回應。 這次講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是美國首次一位高級官員明確將網際網路定義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關鍵因素。

2010年4月28日,希拉蕊宣布建立國務卿婦女和女童國際基金會。

2010年9月,在國務卿希拉蕊的推動之下,成立了“全球清潔爐灶聯盟”。這是一個公共一私營合作組織,宗旨是創造一個全球性的高效清潔爐灶市場,改善人們的生活,減少可以避免的疾病和死亡,提高婦女的尊嚴和地位,同時有助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2010年7月18~21日,希拉蕊走訪巴基斯坦、阿富汗、韓國和越南。

2011年3月31日,蓋洛普民意測驗顯示希拉蕊支持率達66%,成為2011年最受美國歡迎的政治人物。

下半任期

2011年埃及民眾抗議活動給歐巴馬政府帶來了最具挑戰性的外交政策危機,希拉蕊很快從公眾反映中改變評估,從稱穆巴拉克政府處於“平穩狀態”,到盼埃及“有序過渡民主體制”, 並譴責示威者的暴力行為。 當阿拉伯之春的抗議遍及整個阿拉伯地區時,希拉蕊處在美國應對的最前沿,她承認有時反應是矛盾的,支持一些政權,同時也支持反對派。

2011年4月,總統內部顧問團就是否命令美國特種部隊對本·拉登突襲進行內部討論。儘管美國情治單位早就鎖定了本·拉登的藏身之地,但由於害怕獵殺失敗對自己的總統名聲帶來不利,歐巴馬三次取消計畫,最後在國務卿希拉蕊的堅決要求下,歐巴馬勉強同意第4次獵殺計畫,並最終成功擊斃拉登。

隨著利比亞戰爭的發生,希拉蕊轉而支持軍事干預。希拉蕊利用美國的盟友和她所謂的“召集力量”來促進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之間的團結,最終推翻了卡扎菲政權。卡扎菲被趕下台後,2011年10月18日,希拉蕊訪問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承諾將向利比亞提供支持援助,並讚揚了“過渡委”推翻卡扎菲政權所取得的成就。10月19日,希拉蕊在對的黎波里學生及民眾發表演講時說,美國“希望卡扎菲很快被活捉或被殺掉”,這樣利比亞人民就不用再害怕他了。 離開前,希拉蕊同利比亞士兵合影。2天后,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在其家鄉蘇爾特身亡。

2011年11月30日,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澳大利亞國際開發署(AueAID)、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訊業集團GSMA以及Visa信用卡公司聯合開展的一個合作項目,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陸克文(Kevin Rudd)共同宣布了這項為期三年的計畫,旨在提高開發中國家婦女的手機擁有率。

2011年12月6日,希拉蕊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發表人權演講,強調同性戀應享有普世人權。 她強調,美國將提倡LGBT權利和對國外LGBT群體的法律保護。

訪問緬甸時與翁山蘇姬交談 訪問緬甸時與翁山蘇姬交談

2011年11月30日,希拉蕊克服了歐巴馬內政部門的反對首次訪問緬甸,開啟對這個尚未與美建交的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性訪問,這是美國國務卿50多年來第一次造訪此地。希拉蕊會見了緬甸領導人以及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並力圖支持2011年緬甸民主改革。

2011年11月10日,希拉蕊在夏威夷檀香山發表演說,亞太地區將是“美國今後外交戰略的重心”,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這是歐巴馬政府“亞洲軸心戰略”的核心部分。

敘利亞內戰期間,希拉蕊和歐巴馬政府最初試圖說服時任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通過改革,然而在2012年8月10日阿薩德政府開始血腥鎮壓上升暴力事件,希拉蕊和歐巴馬政府要求阿薩德辭去總統職務。美國政府與幾個國家一道,向反阿薩德政府武裝和在敘利亞工作的人道主義團體提供非致命性武器援助。

2012年3月,希拉蕊在美國國務院發布了第一份有關性別的政策檔案《美國國務院促進性別平等以實現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目標政政策指南》。

2012年5月,希拉蕊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2012年9月4日-5日,應外交部長楊潔篪邀請,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訪華。此訪是希拉蕊2012年內第二次訪華。在南海、釣魚島等熱點問題升溫之際,希拉蕊此訪備受關注。希拉蕊·柯林頓訪華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國務委員戴秉國將分別會見她。

2012年9月11日,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遇襲,造成四名美國人死亡(包括駐利比亞大使),希拉蕊在事件中的角色備受質疑,一直受到共和黨的批評。並由此引發了“郵件門”事件,成為她2016年競逐總統過程中糾纏不已的夢魘。

2012年9月24日,希拉蕊代表美國和歐盟12個創始國家一起,發布了《平等未來夥伴關係》。每個創始國家都承諾在政策、法律和監管改革中拓寬婦女的經濟機會,增加婦女在地方、州和國家層面的政治和公民參與。其中,多邊利益枚關方包括聯合國婦女署、世界銀行和重要的企業、非政府機構等。

2012年12月底,希拉蕊因之前在家中暈倒導致輕微腦震盪,並於30日因出現血栓而入院治療。而早在2011年3月,希拉蕊就曾表示自己不會再擔任下一屆國務卿。

2013年2月1日,希拉蕊·柯林頓卸任美國國務卿。

2013年02月8日,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公布的民調顯示,前國務卿希拉蕊支持率達61%,成為2013年美國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

在擔任國務卿4年間,希拉蕊是美國歷史上出訪國家最多的國務卿。她一共出訪了112個國家,飛行里程將近100萬英里,有時甚至需要在一天內趕赴幾個會議,四年期間她與各國和地區領導人會面大約1700次,花在路上的時間長達350多天,在飛機上度過的時間約100天。美國《時代》周刊稱希拉蕊的精力是個傳奇。

二度參選總統

選前活動

2013年11月2日,希拉蕊推出名為“打破玻璃天花板”(No Ceilings)新計畫,表示將審視女性和女孩權利進展,並開闢一條道路,讓女性完全參與經濟和社會事務。

2014年9月24日,希拉蕊宣布,“柯林頓全球倡議”項目將撥款6億美元幫助全球各地女孩接受中學教育。

2014年6月10日,希拉蕊回憶錄《艱難抉擇》正式出版,美媒稱透露競選心意。

2015年3月9日,希拉蕊及其女兒切爾西·柯林頓與梅琳達·蓋茨共同發布世界女性權益報告《打破天花板》,報告指出女性在多個從業領域仍是“少數群體”。希拉蕊表示,該報告能夠起到“警示作用”。

2015年4月,希拉蕊辭去柯林頓基金會董事會職務。

2015年4月12日,希拉蕊在Twitter發影片,正式宣布參選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這將是她第二度逐鹿白宮寶座。 她在競選視頻中稱:“每一天,美國民眾都需要一個捍衛者,而我希望成為那位捍衛者。” 希拉蕊宣布參選後,共和黨炮火齊開。僅僅1分鐘後,共和黨最有力的潛在競選人傑布·布希發布一條推特:“我們必須比希拉蕊幹得好。” 希拉蕊的照片即被放在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網站首頁的最顯著位置,但照片被加上“禁入”標誌,並寫著“阻止希拉蕊當選”。

黨內初選

2015年6月13日,希拉蕊在紐約羅斯福島發表首場競選總統重要演講。

2015年12月,希拉蕊宣布客串喜劇中心頻道2016年2月17日開播的《大城小妞第三季》。

希拉蕊宣布贏得提名 希拉蕊宣布贏得提名

2016年2月1日,美國民主黨總統選舉首場預選在愛荷華州舉行黨團會議,希拉蕊首戰以微弱優勢擊敗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

2016年2月27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民主黨初選結果,希拉蕊大勝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進一步擴大黨內領先優勢。此前希拉蕊已取得愛荷華州和內華達州兩站的初選勝利,但在新罕布夏州初選中敗於桑德斯。

2016年3月1日,希拉蕊在阿拉巴馬、阿肯色、喬治亞、麻薩諸塞、田納西、德克薩斯和維吉尼亞這7個州得票領先,在黨內處於領先地位。

2016年3月8日,希拉蕊·柯林頓贏得密西西比州初選,卻意外輸掉密西根。

2016年3月15日,希拉蕊在佛羅里達、北卡羅來納、伊利諾伊、俄亥俄與密蘇里州全部取勝,成為了本輪“超級星期二”選舉的最大贏家。

2016年4月20日,希拉蕊在紐約州初選勝出,終止7連敗。

《洛杉磯每日新聞》頭版‘希拉蕊締造歷史’ 《洛杉磯每日新聞》頭版‘希拉蕊締造歷史’

2016年4月28日,希拉蕊對特朗普直接攻擊自己能獲勝全因她是女人做出了回擊,在“女性牌”成為美國政治熱門話題後,希拉蕊的競選網站商店推出實體的“女性牌”。在軟體公司Qualtrics一次問卷調查中,有2/3的特朗普支持者認為,社會正在變得過於軟弱和女性化。

2016年6月7日,希拉蕊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戰中獲勝,將創造歷史,成為美國大選歷史上首位獲得主要政黨提名的女性。

2016年7月22日,希拉蕊宣布選擇維吉尼亞州參議員蒂姆·凱恩為競選搭檔。

2016年7月28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費城舉行第二天會議,各州代表依次在大會上公布其黨代表投票的結果。希拉蕊很快取得超過提名門檻所需的2383票,順利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在11月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對壘,爭取入主白宮。她也成為美利堅合眾國240年歷史上首位獲得主要政黨提名的女性總統候選人, 開創美國民主政治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6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選舉
候選人民選得票得票率承諾代表人票超級代表票總代表票結果
希拉蕊·柯林頓16,914,72255.2%2,2195432,762
伯尼·桑德斯13,206,42843.1%1,832481,880

總統大選

2016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希拉蕊在全國民意測驗中遙遙領先於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 7月初,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對她的“郵件門”事件進行調查後,希拉蕊和特朗普在主要民調中受到了密切關注。2016年7月5日,FBI局長詹姆斯·科米宣布,他將不建議對拉里提起聯邦刑事指控,但他批評希拉蕊及其助手處理高度機密信息時“極其粗心大意”。 7月下旬,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後,特朗普以3到4個百分點的全國民調優勢取得了領先,這是他首次領先於希拉蕊,儘管以歷史標準衡量他的支持率小幅上升。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後,希拉蕊以7個百分點的全國民調優勢反彈。 在8月初的全國民意調查中,她重新獲得了顯著領先。

2016年9月26日,美國大選候選人希拉蕊和特朗普進行首場總統電視辯論,美國主流輿論認為希拉蕊取得首場辯論勝利。

2016年10月9日,總統候選人希拉蕊與特朗普進行第二場電視辯論,民調顯示希拉蕊在辯論中獲勝。

2016年10月19日,總統候選人希拉蕊與特朗普進行第三場電視辯論,多數美國媒體認為希拉蕊成為了最終辯論的贏家。

2016年10月28日,FBI重啟對希拉蕊“郵件門”調查,民調顯示希拉蕊的領先優勢正急劇下降。美國媒體普遍認為,距總統大選投票日還有11天,此事料將對希拉蕊的選情造成重大影響,或將創造“十月驚奇”。

2016年10月31日,美國媒體30日公布總統大選投票前9日的民調結果,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受電郵案的影響,僅領先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1個百分點。據報導,一周前,希拉蕊還大幅領先特朗普12個百分點。

2016年11月6日,距美國總統選舉日僅剩2天,FBI決定維持其7月首次調查後的結論不變,即沒有證據顯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及其助手有意違反法律,不向美國法務部建議就“郵件門”事件起訴希拉蕊。

2016年11月9日,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揭曉,特朗普贏得足夠的選舉人票(270票),取得本屆大選勝利。當日凌晨,希拉蕊致電特朗普,承認在美國總統選舉中失敗。 但事實上希拉蕊的民選得票大幅度領先了特朗普,因美國大選特殊的選舉人團制度導致選舉人票落後。

2016年美國大選過後,經過一個多月的計票,美境內所有州都已開票完成。結果顯示:希拉蕊所拿下的民選得票比特朗普多了280萬張。 該數據得到了美國50個州及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政府的證實。希拉蕊是美國歷史上第五位贏得普選但輸掉選舉的總統候選人,也是迄今普選領先優勢最大的敗選總統候選人。 她是第一位在美國總統大選全民投票中贏得多數民眾選票的女性。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選舉
政黨總統提名人民選得票得票率選舉人票結果
民主黨希拉蕊·柯林頓65,853,51648.2%227
共和黨唐納德·特朗普62,984,82546.1%304

選後活動

2016年11月16日,希拉蕊出席了華盛頓兒童保護基金舉辦的一場慈善活動,這是她敗選演講後首次公開露面。

2016年12月9日,希拉蕊在美國國會山呼籲美國國會關注社交網路假新聞,這是她敗選後第二次公開露面。有些觀察員尤其是媒體行業的觀察員認為,選舉期間流傳的各種關於希拉蕊的陰謀論可能動搖了很多選民的態度,導致他們最終將選票投給了特朗普。

2017年1月6日,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聯邦調查局和美國國家安全局三大情報部門公布一份最新解密報告,指認俄羅斯總統普京是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干預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選情,並輔佐時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幕後黑手”。

2017年1月20日,希拉蕊以前第一夫人身份和她的丈夫前總統比爾及女兒切爾西一起參加了特朗普的總統就職典禮。希拉蕊在她的Twitter賬號上寫道:“我今天來到這裡,是為向我們的民主和它的永恆價值致敬。我從未停止相信我們的國家和它的未來。”

2017年4月6日,在紐約舉辦的全球婦女峰會上,希拉蕊說她將不再謀求公職。 5月15日,希拉蕊宣布成立一個名為“共同前進”的政治行動委員會,目標是“推動在上次選舉中贏得6600萬張選票的進步理念”。該組織將致力於發動對抗特朗普的運動,支持新的候選人參與民主選舉,並為其他進步組織提供資金援助。 9月12日,希拉蕊新書《發生了什麼》(What Happened)在美國發售。 9月18日,希拉蕊在華盛頓特區舉辦售書活動。隨後,前往加拿大以及美國部分地區展開巡迴推介,舉辦售書活動 。

2018年3月11日,希拉蕊受到印度歷史上著名的霍爾卡(Holkar)王朝後代理察·霍爾卡的邀請,抵達印度進行為期3天的私人訪問 。4月21日,出席芭芭拉·布希的葬禮 。

為政措施

教育改革

1983年,阿肯色州第一夫人希拉蕊領導阿肯色州的教育改革,內容包括:增加教育經費;進行強制性的教師水平測試;把學校班級人數限制在20-25人之間;提高畢業要求;為中國小生提供更多的顧問等。1894年,她提出阿肯色州第一個學齡前兒童的親職教育規劃。經過她的努力,阿肯色州的教育有了真正的、持久的變化。

1993年~2001年,第一夫人希拉蕊參與或者推動《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1997年收養與安全家庭法案》、《1999年寄養照顧獨立法案》、《2000年關於兒童和青少年》等一系列關於兒童收養改革的法案。

2005年7月,參議員希拉蕊推出《家庭娛樂保護法案》,旨在防止兒童受到充滿色情和暴力的電子遊戲的侵襲。

醫改改革

1997年,第一夫人希拉蕊促進全國兒童計畫免疫,並鼓勵全國老年婦女進行乳腺Ⅹ線攝影,由聯邦醫療保險提供覆蓋範圍。 她還致力於調查一種影響海灣戰爭退伍軍人的疾病的報告,該疾病後來被稱為海灣戰爭綜合症。 《兒童醫保法案》成為《歐巴馬醫改計畫》的一部分後,至今為美國多達800萬兒童提供醫療保險保障。

中東風暴

2002年10月,參議員希拉蕊投票支持發動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開始後,希拉蕊前往伊拉克和阿富汗訪問當地駐紮美軍。希拉蕊注意到戰爭的部署正在消耗常規和後備力量,她提出了一項法案,以增加8萬士兵擴大美國正規軍的規模,來緩解緊張局勢。 希拉蕊支持保留和改善對駐紮伊拉克的美國後備軍人的健康福利,並且遊說反對關閉幾個軍事基地。

在2009年期間關於阿富汗戰爭的內部討論中,希拉蕊站在軍方提出的“阿富汗增兵”的建議上,推薦增派4萬軍隊,並沒有設定撤軍截止日期;她壓倒了副總統拜登的反對,但最終支持歐巴馬的妥協計畫,增派3萬名士兵,並為全面撤軍設定時間表。

2010年1月4日,國務卿希拉蕊宣布美國將對伊朗實施外交孤立和國際制裁,最終成功促成2015年《關於伊朗核計畫的全面協定》的行動。

2011年,在總統內部顧問團就是否發起獵殺本·拉登的內部討論中,國務卿希拉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她堅決要求總統歐巴馬實施獵殺拉登計畫。 在關於2011年伊拉克問題的內部討論中,希拉蕊主張在伊拉克保留1至2萬的剩餘兵力,但最終在伊拉克審議《美國駐軍地位協定》談判失敗後全面撤兵。 在利比亞戰爭中,希拉蕊誘使卡扎菲親信逼宮造反,利用美國的盟友推翻卡扎菲政權, 並敦促儘快活捉或者幹掉卡扎菲。

敘利亞內戰期間,希拉蕊和歐巴馬政府向反阿薩德政府武裝和在敘利亞工作的人道主義團體提供非致命性武器援助。 在2012年中期,希拉蕊與時任中情局局長戴維·彼得雷烏斯將軍制定了一項計畫,進一步加強反對派的武器和訓練敘利亞反政府武裝,但這一提議遭到了白宮的否決,白宮官員不願捲入衝突,並擔心隱藏在反政府武裝中的極端分子可能會把武器轉向其他目標。

重返亞洲

希拉蕊 希拉蕊

2009年7月,希拉蕊在泰國首都曼谷高調宣布“美國回來了”。從此至今,美國“ 重返亞洲”就成為最普遍的國際政治語言。

2011年11月,希拉蕊實現了對緬甸的訪問,這是50年來美國國務卿首次到訪緬甸,美緬關係就此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撬動了東南亞地區中美影響力的微妙變化。

2012年7月,在希拉蕊最長的一次外交出訪中,實現了其任內第三次訪問越南,同時她還訪問了蒙古、寮國這兩個此前從未去過的國家。

希拉蕊的這一系列“破冰之旅”被視為美國“重返亞洲”的重要戰略步驟。

婦女權益

2009年7月,希拉蕊宣布國務院啟動《四年度外交與發展審議報告》機制,它將社會性別納入美國外交與發展工作,保護和賦權婦女女童是美國外交政策和安全的關鍵;在可持續經濟發展、糧食安全、全球健康、氣候變化、民主和治理、人道援助中投資婦女和女童;確保將婦女融入預防衝突的努力。

2010年4月28日,希拉蕊建立國務卿婦女和女童國際基金會。全球婦女事務辦公室為41個國家的基層非政府組織提供小額贈款,並與有關基金會和集團結成合作夥伴,以支持提升全球各地婦女和女童地位的創新努力。

希拉蕊 希拉蕊

2010年9月,國務卿希拉蕊推動成立“全球清潔爐灶聯盟”。希拉蕊在她任期內倡導的一項事業是在開發中國家推廣清潔爐灶,以促進更清潔和環保的食品製備,並減少傳統爐灶所產生的煙霧對婦 女的危害。

2011年11月30日,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澳大利亞國際開發署(AueAID)、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訊業集團GSMA以及Visa信用卡公司聯合開展的一個合作項目,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陸克文(Kevin Rudd)共同宣布了這項為期三年的計畫,旨在提高開發中國家婦女的手機擁有率。

2012年3月,希拉蕊在美國國務院發布了第一份有關性別的政策檔案《美國國務院促進性別平等以實現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目標政政策指南》。《指南》強調,“在歐巴馬總統和柯林頓國務卿的領導下,美國對全世界婦女女童的地位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並提出“計畫與預算發展’,“規劃、檢測和評估”,以及“管理和培訓”三個方面的關鍵機制。同時,提高全球婦女和女孩的地位正式成為美國外交官述職的必需內容,美國將動用“任何可行的手段”來支持這個重要事業。

2012年9月24日,希拉蕊代表美國和歐盟12個創始國家一起發布《平等未來夥伴關係》。每個創始國家都承諾在政策、法律和監管改革中拓寬婦女的經濟機會,增加婦女在地方、州和國家層面的政治和公民參與。其中,多邊利益枚關方包括聯合國婦女署、世界銀行和重要的企業、非政府機構等。

LGBT權益

2004和2006年間,希拉蕊投票反對聯邦的同性婚姻修正案。

2011年12月6日,希拉蕊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發表了一篇有關美國人權政策的長篇演講。希拉蕊強調,同性戀的權利同婦女權利和爭取種族平等的權利一樣,均屬普世人權。 她強調,美國將提倡LGBT權利和對國外LGBT群體的法律保護。

對華政策

希拉蕊·柯林頓 希拉蕊·柯林頓

2007年,希拉蕊在11月/12月一期的《外交》雜誌雙月刊(提前出版)上撰文,集中闡述外交政策主張。美國媒體認為,希拉蕊這篇名為《21世紀的安全與機遇》的文章基本上反映了當前美國民主黨關於對外政策的主流

觀點。其主要觀點為:同時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與敵人談判並加強與盟友的關係;處理貧窮和疾病等威脅國際體系穩定的問題;重視實務而非意識形態等。
希拉蕊非常重視中美關係,在文中多次提到中國,並主張採取對華接觸政策。主張美國必須通過經營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和縮小分歧的方式,說服中國加入國際機構和支持國際規則。

相關著作

紀錄片

希拉蕊與歐巴馬演講 希拉蕊與歐巴馬演講

2013年7月30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宣布,為美國前“第一夫人”、前國務卿希拉蕊拍攝紀錄片。CNN稱,將為希拉蕊拍攝一部紀錄電影,以詳實呈現她的職業生涯與人生。電影將由奧斯卡得獎導演兼製片人查爾斯·佛格森執導,2014年上映。電影院公開發行之後, CNN也會播出這部紀錄片。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也宣布要以希拉蕊為主題,拍攝一部四小時長的影集,好萊塢影星黛安·蓮恩將扮演希拉蕊,播出日期會在2016年總統選戰前。

出版新作

出版時間作品原稱中文翻譯
1996It Takes a Village: And Other Lessons Children Teach Us《舉全村之力:培養健康、快樂、活潑的孩子》
1998Dear Socks, Dear Buddy: Kids' Letters to the First Pets《親愛的襪子,親愛的巴迪:孩子們給第一寵物的信》
2000An Invitation to the White House: At Home with History《白宮的邀請:與歷史同住》
2003Living History《親歷歷史:希拉蕊回憶錄》
2014Hard Choices《艱難抉擇》
2017What Happened《發生了什麼》

個人生活

希拉蕊開始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先後在多次總統選舉中為共和黨出力。她藉此機會發展人脈,結識了很多名人政要,為實現自己日後的遠大目標奠定了基礎。

1975年,希拉蕊與比爾·柯林頓結婚,育有一女。 結婚初時,希拉蕊拒絕改從丈夫姓氏,仍堅持自稱“希拉蕊·羅德姆”。在當時普遍保守的阿肯色州,此舉明顯過於激進,被認為是缺乏傳統家庭觀念的表現,也對比爾·柯林頓的政治前途產生了負面影響。權衡利弊之後,希拉蕊最終讓步,從此真正成為了“希拉蕊·柯林頓”。

希拉蕊與柯林頓 希拉蕊與柯林頓

1998年萊溫斯基事件揭露後,希拉蕊與比爾·柯林頓的婚姻狀態一度成為全美關注的焦點。不少支持者敦促希拉蕊同柯林頓離婚,但她最後選擇妥協。她的決定保護了她自己和比爾·柯林頓的政治前途,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她一向提倡的女權主義理想。

2010年7月31日,希拉蕊的女兒切爾西·柯林頓與馬克·梅茲文斯基在阿斯托莊園舉行了婚禮 。

2012年12月15日,希拉蕊因胃部病毒感染脫水暈倒,撞到頭部造成腦震盪。

2014年9月26日,希拉蕊的女兒切爾西在社交網路上公布自己的女兒夏洛特·柯林頓·梅茲文斯基(Charlotte Clinton Mezvinsky)降生了。

2016年6月18日,希拉蕊的女兒切爾西在推特宣布自己的兒子誕生,並將孩子命名為“艾丹·柯林頓·梅茲文斯基”(Aidan Clinton Mezvinsky)。

參演電視劇

上映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合作演員
2016-02-17大城小妞第三季客串

人物榮譽

年代榮譽
1969年5月31日 韋爾斯利學院歷史上第一個在畢業典禮上發言的學生
1977年2月 羅斯律師事務所第一個女律師
1979年 羅斯律師事務所第一位女性合伙人
1981年 美國法律服務公司第一個女性負責人
1983年 阿肯色州年度最佳女性
1984年 阿肯色州年度最佳母親
1987年-1991年 美國律師協會婦女職業委員會第一任主席
1987年-1991年 第一位沃爾瑪公司女性董事
1988年-1991年兩度被評為“全美100位最具影響力律師”
1992年11月4日 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第一夫人
1992年11月4日 美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第一夫人
1992年11月4日 第一個在白宮西翼擁有辦公室的第一夫人
1993年-1994年連續兩年蟬聯“美國人最尊敬的女性”
1996年1996年格萊美“最佳朗誦專輯”獎
1997年-2000年連續四年蟬聯“美國人最尊敬的女性”
2001年1月3日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聯邦參議員
2001年1月3日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公職的第一夫人
2005年2月13日德國新聞工作者協會“2004年度媒體大獎”
2008年1月8日第一位在美國主要政黨總統選舉初選中贏得州初選勝利的女性
2008年6月第一位在美國主要政黨總統選舉初選中贏得多數民眾選票的女性
2009年1月21日美國歷史上的第三位女國務卿
2009年1月21日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政府內閣任職的前第一夫人
2011年3月31日2011年最受美國歡迎的政治人物
2012年9月《福布斯》 “2012全球最有權勢15對眷侶”
2013年02月8日2013年美國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
2013年10月15日埃爾頓·約翰愛滋病慈善基金會“創始人獎”
2014年05月10日並列“最受美國人民敬佩的第一夫人”
2016年7月28日 美國首位獲得主要政黨提名的女性總統候選人
2016年11月第一位在美國總統大選全民投票中贏得多數民眾選票的女性
2016年12月10日2016年“全球年度女性領袖榜單”
2002年-2016年連續15年蟬聯“美國人最尊敬的女性”
2010年-2016年連續6年名列《福布斯》“全球最具權力女性榜"

爭議事件

班加西領館遭襲事件

2012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J.克里斯多佛史蒂文森J. Christopher Stevens及另外3名使館工作人員在利比亞班加西遭火箭彈襲擊身亡。

2015年參加班加西事件的聽證會 2015年參加班加西事件的聽證會

2014年1月15日,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稱,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襲事件,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報告顯示,在未能防止襲擊事件上,美國國務院與情報界都有責任。

2015年10月22日,希拉蕊·柯林頓在國會接受共和黨議員領導的眾議院班加西調查委員長達11小時的質詢,全身而退。

2016年6月28日,美國眾議院班加西事件特別委員會公布了一份長逾800頁的班加西事件調查報告,指責美國政府尤其是軍方在駐班加西領館遇襲案中反應遲緩、安保鬆懈,未能阻止悲劇發生,但沒有明確指出時任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事件中有任何新的過失。

捐款事件

2015年3月,美國柯林頓基金會官員透露,在希拉蕊擔任美國國務卿期間,該基金會收到了來自7家外國政府的數百萬美元捐款,其中一項捐款違反了與歐巴馬政府達成的道德規範協定。

2015年3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為其基金會接受外國政府捐款辯護,他承認基金會確實接收過來自其他國家的資金,但這些錢都用於人道主義項目,並且都花在了刀刃上。

郵件門

2015年3月4日,美國國務院官員透露,希拉蕊·柯林頓在2009年至2013年擔任國務卿的四年里沒有政府電子郵件賬戶,只使用個人電子郵件賬戶來處理政府事務,這可能違反了要求政府官員之間的通信應作為機構檔案加以保留的聯邦政府的規定。

2016年7月5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宣布,他將不建議法務部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擔任國務卿期間使用私人電子郵件系統處理公務郵件的行為提起聯邦刑事指控。美國法務部長林奇表示,法務部將依據聯邦調查局以及正在調查此事的檢察官的建議行事。

2016年10月2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致信國會,FBI發現了一些與“郵件門”調查相關的郵件,因此將重啟調查。

2016年11月6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決定維持其7月首次調查後的結論不變,即沒有證據顯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及其助手有意違反法律,不向美國法務部建議就“郵件門”事件起訴希拉蕊。

人物評價

《生活》:希拉蕊是她那個時代及其價值觀的象徵。

《福布斯》:希拉蕊不僅是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也是美國政治史上最重要的女性。

希拉蕊 希拉蕊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希拉蕊重新建立和激活了美國在小布希時期已經疏遠了的與合作夥伴的關係。

《紐約時報》:強勢,但並不總是機敏。

第44任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當我角逐總統,她是我的有力支持者,後來又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務卿。希拉蕊會是一位好總統。” “沒有任何一個人,不管是我還是比爾,能夠比希拉蕊更有資格成為美國的總統。”

時政記者馬克·蘭德勒:“一位堅韌不拔的外交官和一個自詡為團隊合作者,但有時會遭受挫折的人,一個在政治外交上為美國得分,但也得罪了不少外國政要的人。不過對於她對工作的投入,有著再清楚不過的數字作證明:任職國務卿期間,她用401天走訪了112個國家,行程近100萬英里。”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束後,美國《名利場》雜誌盛讚希拉蕊是“從總統候選人到遊蕩在外的民間英雄”;《紐約時報》稱她是“擁有熟悉面孔的全新的民間英雄”,“在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被擊倒後,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重歸平靜”;《時代》周刊將希拉蕊列為2016年度第二人物,評語為“普選的贏家,留下複雜的遺產”,同時將希拉蕊比作“美國的摩西”。

世界各地傑出女性

自古以來世界各地都有著各個領域的傑出女性人物,他們給當地乃至世界都有著其不同的貢獻,有帶領人民走出困苦走向解放的,也有在科研中創造出新的奇蹟為科學界增添璀璨的,還有影響一代影視文化的等等等等,女性在當今社會中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對每一位女同胞都表示尊敬,對每一位傑出的女性都舉目敬仰,在此任務中讓我們一起為世界各地的傑出女性搭建一個展示其風采的“舞台”吧。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政治人物分類導航

政治人物一般認為是指從事或積極投入政治的人,其動機可能是私人利益、政黨或國民利益。
國家元首歷史人物軍事人物第一夫人
政治家共產黨人物 國民黨黨員全球美女政客

2010全球“最有權勢女性”榜Top10

2010年10月6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最有權勢女性”年度榜單,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榮膺榜首,人氣歌手Lady Gaga也被列入前10。其中,中國上榜女性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孫亞芳,位列90位。
第一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
第二名:美國卡夫食品CEO——艾琳·羅森菲爾德
第三名:美國著名《奧普拉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
第四名:聯邦德國第一位女總理——安格拉·默克爾
第五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
第六名:美國百事可樂CEO——英德拉·努伊
第七名:美國音樂“小天后”——Lady Gaga
第八名: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CEO——蓋爾·凱利
第九名:美國搖滾天后歌手——碧昂斯·諾里斯
第十名:美國脫口秀節目《TheEllenDeGeneresShow》主持人——艾倫·狄珍妮絲

盤點美國第一夫人

任務簡介:美國第一夫人由於地位的特殊性,往往備受關注。早在2004年初,美國總統大選還沒開始,老百姓們就開始篩選起準第一夫人來了:在民主黨候選人的賢內助中,克里夫人當過聯合國譯員,迪安太太是醫生……誰是下一屆第一夫人的最佳人選,人人心中都有桿秤。這桿秤雖說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歷屆第一夫人也許會是一個很好的參照。她們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人格魅力,不僅讓當時的美國民眾銘記在心,也值得白宮將來的女主人們效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