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JohnFitzgeraldKennedy)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布魯克萊恩。愛爾蘭裔甘迺迪家族族長,金融家約瑟夫·甘迺迪(曾任駐英大使)的次子。194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41年至1945年在海軍服役,並獲得獎章。1947年至1953年期間連任三屆眾議員。1953年進入參議院。50年代後期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1958年連任參議員。1960年1月宣布競選總統,以微弱多數擊敗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森,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當選總統,也是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總統。
1963年11月22日,他到達拉斯市為爭取連任做準備活動時遇刺身亡。
曾獲普利茲獎。1963年12月被授予總統自由勳章。
約翰·甘迺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軍船員,因而獲頒紫心勳章。在他總統任期內的主要事件包括:豬灣事件、古巴飛彈危機、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戰爭的早期活動以及美國民權運動。
在針對美國總統功績的排名中,甘迺迪通常被歷史學家列在排名的中部偏上的位置,但他卻一直被大多數美國民眾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早期經歷
早年生活
約翰·甘迺迪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布魯克萊恩,父親約瑟夫·派屈克·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 Sr.)和母親羅斯·菲茨傑拉德·甘迺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於1914年10月結婚,共育有子女九人,四男五女,甘迺迪是次子。
甘迺迪的一生都在與各種疾病做著鬥爭。在三歲生日前三天,他患上了惡性猩紅熱。1930年秋天開始,他患上了一種無法確診的疾病,後來確診為愛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這種疾病使得他的內分泌發生紊亂,免疫力降低。
甘迺迪在他五歲的時候進入愛德華奉獻學校(Edward Devotion School)學習,1922~1924年期間,他在那裡學習幼稚園到三年級的課程。
1924年,七歲的甘迺迪和他九歲的哥哥小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Joseph Patrick Kennedy, Jr.)被送入德克斯特學校學習。後來甘迺迪又被送到位於康乃狄克州瓦林福德(Wallingford)的坎特伯雷寄宿學校繼續學習、生活。
學習經歷
1935年秋季,他請求插班學習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但是遭到了該學校的拒絕。後來,他的父親經過努力,安排他於11月初入學。由於疾病纏身,他只堅持到12月就中斷了學習。
1936年7月,甘迺迪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並被順利錄取。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他曾兩度到歐洲訪問。
1937年夏季,他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法國和英國旅行。探詢羅斯福政府新政下的美國的發展和歐洲的發展的情況、納粹德國與法西斯義大利是否使人們擔憂會再次爆發歐洲戰爭等問題。
1939年春季,他再次訪問了倫敦和羅馬等地,並從教皇庇護十二世那裡領受了聖餐。在這兩次訪問的間隙,他還於1938年7月大學二年級畢業後到達倫敦,利用暑假時間在美國大使館工作,並於假期結束後返回美國,參加哈佛大學三年級課程的學習。
1940年6月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了國際關係榮譽學位。
1940年9月,甘迺迪到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學習。以便在加利福尼亞州恢復身體健康。他的研究生課程(只學了一個學期,到1940年12月)理應為商務和國際金融,但他仍然對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十分感興趣。
健康問題再次導致他於1941年初回到美國東部,忙於找人撰寫他父親的回憶錄。
軍旅生涯
1940年秋季,甘迺迪成為第一批被選定加入美國陸軍的青年。由於他被史丹福大學錄取學習1940~1941年的課程,因此他要到學年結束的時候才會被徵召。在1941年春季,他在體檢時未能被陸軍、然後是海軍的軍官預備役學校錄取,這中間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背部、結腸和腹部的疾病問題。
甘迺迪於1941年10月以海軍少尉的身份到海軍情報局外國情報處工作,成為一名情報資料傳遞人員,他的工作是核對並總結來自國外情報站的報告,用於海軍情報局的資料彙編。
1942年7月海軍批准了甘迺迪的出海請求,安排他到芝加哥西北大學一個分部的海軍學校學習。甘迺迪的願望是要指揮一艘魚雷艇(即PT艇,patrol-torpedo)。
1943年3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國和日本政治激烈交戰的索羅門群島的征程。成為PT-109艇的艇長。6月,甘迺迪的船被派往新喬治亞東南的拉塞爾群島,7月被派往位於戰區中部的新喬治亞西部的隆巴里島。8月1日,他的船前往布萊克特海峽參與攔截一個躲過美國驅逐艦攔截的日本船隊。
1943年8月2日,甘迺迪的船參加了攔截一個日本船隊的夜間攻擊任務。在戰鬥中,他的PT-109艇被日本驅逐艦天霧撞成兩截後沉沒,船上兩人喪生,十一人落水,包括甘迺迪在內的六人抓住了漂在水面上的船殼,並將另外五名者領回到漂浮的魚雷艇殘骸處。在經歷了七天艱苦逃生後,所有艇員在不到24小時裡都被送到了倫多瓦島接受治療。甘迺迪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出的勇氣和決心使他成為了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人物,並先後獲頒二戰紫心勳章、亞洲·太平洋戰役獎章、二戰勝利紀念章、海軍勳章以及海軍陸戰隊勳章等諸多獎章。
由於身體上面的原因,他於1944年初回到美國就醫,其間在邁阿密魚雷艇基地當教官。
1945年3月1日,他的名字上了美國海軍退役人員名單,僅僅幾個月之後,日本就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2002年5月一個由國家地理學會組織的探險隊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找到了據說是PT-109艇的殘骸。
政治生涯
早期任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甘迺迪進入美國政壇(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哥哥小約瑟夫·甘迺迪在英國戰場上執行任務時不幸犧牲,而他哥哥是全家寄予厚望、將來要培養成美國總統的人選。這樣一來,家人都將維護家族名聲的重任寄托在了甘迺迪的身上)。1946年,他參加了眾議院選舉。在那一年的選舉當中,民主黨的形勢不容樂觀,自1930年以來首次失去了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但甘迺迪的表現卻依然不錯,由於麻薩諸塞州的國會眾議員詹姆士·柯利(James Michael Curley)將出任波士頓市長,在國會中留出了一個空缺,經過努力,甘迺迪在競選中獲得了勝利。
1947~1952年,眾議員
1947年1月,甘迺迪到華盛頓特區上任。當時恰逢民主黨經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全國上下開始擔心共產主義威脅的時候,而且哈里·杜魯門總統當時也受到了猛烈的抨擊。
在眾議院裡,他反對塔夫托-哈特利勞工法(即哈特利提案),發起國家退伍軍人住房會議。1948年11月他再次當選眾議員。此間,他提出過低房租公共住房和援助公私立學校的議案,建議削減對非洲和近東地區的浪費性援助。
1952~1960年,參議員
1952年他以“甘迺迪將為麻薩諸塞做的更多”(Kennedy Will Do More For Masschusetts)為口號參加了參議院席位的競選,並戰勝了勢頭強勁的對手亨利·洛奇(Henry Lodge)贏得了一個麻薩諸塞州參議員席位,在總計2 353 231票中領先洛奇70737票,兩人的得票率為51.5%:48.5%。
在成功當選參議員後,甘迺迪的首要考慮是要建立一個辦公室,以滿足他為之服務的麻薩諸塞州的需要。而甘迺迪將進入參議院視為他獲得更高權力的一個跳板是個不爭的事實。
1955年9月,在德懷特·艾森豪總統心臟病發作,傳言他不可能競選連任的情況下,甘迺迪計畫獲得1956年副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並成為他擔任8年副總統的前奏,然後是1964年競選入主白宮,而到那時,他剛剛47歲。但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田納西州的參議員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獲得了副總統候選人的黨內提名。競爭提名失敗後,甘迺迪於1956年~1957年間制訂了一項戰略,以照顧到民主黨在民權問題上的各個派別,在1956年,圍繞陪審團庭審修正案(Jury Trial Amendment)的爭論引起了相當的關注,而甘迺迪投票表示支持陪審團庭審。
1953年9月12日,甘迺迪與傑奎琳·李·布維爾(Jacqueline Lee Bouvier)在羅德島州結婚,他們的結合被描寫為“年度名人婚姻”。
從1953年7月開始,他的背部疾病開始嚴重,在1954年4月進行的一次X光檢查中顯示,他的第五節腰椎已經斷裂。10月21日,他做了一個長達3個多小時的手術,將一個金屬盤插進了腰椎里以固定脊椎骨,但由於插入的金屬盤被感染,1954年2月的又一次手術將它取出。甘迺迪一直休養到當年5月才返回參議院。在這段時間及其後的近兩年時間裡,甘迺迪數次面臨生命危險,曾先後四次接受了天主教的臨終禱告。1956年他發表了一篇有關自己脊背外科手術的文章《我的病中體會》(What My Illness Taught Me),最後定名為《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書中講述了美國歷史上8位著名參議員的職業生涯,該書出版後成為全美暢銷書,並在1957年獲頒普利茲傳記文學獎,但一直有觀點認為該書為他人代寫。
甘迺迪家族對麥卡錫主義的支持
自從1950年之後,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與甘迺迪家族的交往日漸頻繁,麥卡錫在成為參議院的焦點人物之前就與甘迺迪的父親老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老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曾花費數千美元的資金支持麥卡錫,並在後來成為了他主要的支持者之一。20世紀40年代之後,老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常常在自己位於海厄尼斯港(Hyannis Port)的別墅:里與麥卡錫共渡周末。而且麥卡錫曾經追求過甘迺迪的四妹帕特·甘迺迪(Patricia Kennedy Lawford)。
在1952年的參議院競選當中,老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與麥卡錫達成了一筆交易:麥卡錫在麻薩諸塞州的投票中支持民主黨候選人,而約翰·甘迺迪則不會在國會關於譴責麥卡錫主義的表決時投票支持該決議。1953年,甘迺迪的父親又要求麥卡錫聘請約翰·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Robert Francis Kennedy)為自己的高級職員。
1954年9月,在經過了9天的聽證之後,國會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建議“譴責”麥卡錫破壞參議院規則。當年12月2日,參議院以67:22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這一譴責。而在民主黨中,惟一一個沒有投票反對麥卡錫的(更確切地說,沒有就此問題投票的)是約翰·甘迺迪。
1960年,他在一次為自己的辯解中說:“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是個十全十美的人。我見過大多數人犯過的錯誤。麥卡錫的事情?我當時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處境。我的弟弟在為麥卡錫工作。”但甘迺迪後來十分後悔自己的決定,因為他沒有同民主黨夥伴和參議院的大多數人一起譴責麥卡錫的這一不光彩行為成了此後一個長期的政治遺留問題。事實上,在1954年7月,在陸軍聽證會結束的時候,即參議院第一次考慮公開譴責麥卡錫的時候,甘迺迪準備通票反對他。
總統大選
甘迺迪相信,由於他的年輕、天主教的信仰、來自民主黨內領導人的有限支持以及自己身體方面的疑問,都表明他無法在1960年有把握地競選總統。事實上,甘迺迪覺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能力的表現。雖然在美國歷史上曾有一小批候選人在不到50歲董事會入主白宮,但還沒有誰在43歲就登上總統寶座。在威廉·麥金萊總統遇刺後,西奧多·羅斯福繼任了總統職務,但他在1904年競選連任的時候已經46歲了。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只有一位天主教徒競選過總統——1928年的阿爾·史密斯(Al Smith),並且他慘敗在赫伯特·胡佛的手下。
儘管如此,甘迺迪仍宣布他有意在1960年大選中競選美國總統。
甘迺迪在麻薩諸塞州成功連任參議員以及自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以來在全國範圍內越來越大的知名度,使他成了許多人心目中1960年總統競選的有吸引力的候選人。他的活力被看作是應對蘇聯挑戰、經濟蕭條、種族隔離和“雜亂無章的美國生活”的優勢。1957年,全美各地邀請他進行演講的邀請函多達2500多份,而他同意在47個州做144場演說,平均兩天一場。1958年初,他每星期收到的此類邀請函平均達100份。民主黨在48個州的領導人大都表示甘迺迪是個很有可能參加競選的人物。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的1220名代表中有409人支持甘迺迪參加1960年總統競選。在對甘迺迪有所認識的所有潛在選民里,有64%的人相信他具有當總統的背景和經驗。
儘管甘迺迪取得了廣泛的支持,但畢竟他太年輕,國會中的民主黨人在總統候選人提名問題上將他排在第四位,列在林登·詹森、阿德萊·史蒂文森和密蘇里州參議員斯圖爾特·塞明頓之後。傾向於讓他競選副總統。甘迺迪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他曾說過:“我沒有興趣競爭副總統,我的興趣是競選總統。如果我要當選總統,我就會在1960年成功。如果我這次不成功,那么我可能要等上8年時間,那時會出現一些新的面孔,而我就會靠邊站。”為了抵抗阻礙他的勢力,甘迺迪在一開始便公開否認自己是個候選人。在民主党進行的初選中,他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和德克薩斯州參議員林登·詹森 。到1959年秋季,儘管甘迺迪還沒有宣布參加競選,但他已經啟動了緊張而疲憊的日程安排,奔波於全國各地,在形形色色的場合向規模不等的人群發表演講。提高甘迺迪的支持率是贏得勝利的關鍵,為
此,他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放棄了在參議院的工作,擔任了競選運動的經理。並立刻於1959年10月底在海厄尼斯港別墅里召開了17位主要人員參加的會議。1960年1月2日,星期六,甘迺迪在參議院秘密會議廳里向300名支持者正式宣布競選總統。4月5日,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選中,甘迺迪獲得了56.5%、總計476 024張選票,為該州57年來候選人在初選中獲得的最多票數。而且甘迺迪在10個地區中贏得了6個地區的多數票,從而贏得了該州60%的大會代表。5月10日,甘迺迪在西維吉尼亞州取得了60.8%:39.2%的壓倒性勝利,戰勝了休伯特·漢弗萊,此後10天內,甘迺迪又在馬里蘭州以70%:17%擊敗了韋恩·莫爾斯,在俄勒岡州同樣以51%:32%取勝。到此時,甘迺迪已經是第七次大獲全勝,打通了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道路。但形式並不就此一片樂觀。林登·詹森於6月5日宣布參加總統競選,並就麥卡錫問題等話題公開抨擊甘迺迪。7月13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甘迺迪獲得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儘管林登·詹森在這之前對他進行過中傷,但甘迺迪仍然邀請他加入競選隊伍,成為副總統候選人。
在1960年11月8日舉行的大選中,甘迺迪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戰勝了尼克森。當天夜裡,雖然根據已經統計出的選票情況表明,甘迺迪可以充分肯定自己已經獲得了勝利,但由於在賓夕法尼亞州、密蘇里州、伊利諾州、明尼蘇達州、密西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數字十分接近,無法做出決斷,因此他拒絕宣布獲勝。
第二天上午他起床後,他獲知已經贏得了這六個州的勝利。事實上,加利福尼亞州還在混戰之中。並且最終倒向了尼克森,但這已經無關大局。直到中午,最終結果傳來之後,他才肯定取得了勝利。尼克森的新聞秘書發表了承認失敗的聲明後,甘迺迪才同意以當選總統的身份與媒體見面。
在總計6883.7萬張選票中,甘迺迪的優勢極其微弱,只有118 574票。尼克森的支持者幾乎在選舉結果揭曉的同時指責說,甘迺迪取勝的原因是伊利諾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選票欺詐行為所致。但這種指責無法得到證實。而且尼克森公開採取高姿態,拒絕置疑選舉結果。
當選總統
約翰·甘迺迪相信,由於他的年輕、天主教的信仰、來自民主黨內領導人的有限支持以及自己身體方面的疑問,都表明他無法在1960年有把握地競選總統。事實上,甘迺迪覺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能力的表現。雖然在美國歷史上曾有一小批候選人在不到50歲的時候會入主白宮,但還沒有誰在43歲就登上總統寶座。在威廉·麥金萊總統遇刺後,西奧多·羅斯福繼任了總統職務,但他在1904年競選連任的時候已經46歲了。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只有一位天主教徒競選過總統——1928年的阿爾·史密斯(AlSmith),並且他慘敗在赫伯特·胡佛的手下。儘管如此,甘迺迪仍宣布他有意在1960年大選中競選美國總統。
甘迺迪在麻薩諸塞州成功連任參議員以及自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以來在全國範圍內越來越大的知名度,使他成了許多人心目中1960年總統競選的有吸引力的候選人。他的活力被看作是應對蘇聯挑戰、經濟蕭條、種族隔離和“雜亂無章的美國生活”的優勢。1957年,全美各地邀請他進行演講的邀請函多達2500多份,而他同意在47個州做144場演說,平均兩天一場。1958年初,他每星期收到的此類邀請函平均達100份。民主黨在48個州的領導人大都表示甘迺迪是個很有可能參加競選的人物。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的1220名代表中有409人支持甘迺迪參加1960年總統競選。在對甘迺迪有所認識的所有潛在選民里,有64%的人相信他具有當總統的背景和經驗。
儘管甘迺迪取得了廣泛的支持,但畢竟他太年輕,國會中的民主黨人在總統候選人提名問題上將他排在第四位,列在林登·詹森、阿德萊·史蒂文森和密蘇里州參議員斯圖爾特·塞明頓之後。傾向於讓他競選副總統。甘迺迪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他曾說過:“我沒有興趣競爭副總統,我的興趣是競選總統。如果我要當選總統,我就會在1960年成功。如果我這次不成功,那么我可能要等上8年時間,那時會出現一些新的面孔,而我就會靠邊站。”
為了抵抗阻礙他的勢力,甘迺迪在一開始便公開否認自己是個候選人。在民主党進行的初選中,他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和德克薩斯州參議員林登·詹森。到1959年秋季,儘管甘迺迪還沒有宣布參加競選,但他已經啟動了緊張而疲憊的日程安排,奔波於全國各地,在形形色色的場合向規模不等的人群發表演講。提高甘迺迪的支持率是贏得勝利的關鍵,為此,他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放棄了在參議院的工作,擔任了競選運動的經理。並立刻於1959年10月底在海厄尼斯港別墅里召開了17位主要人員參加的會議。
1960年1月2日,星期六,甘迺迪在參議院秘密會議廳里向300名支持者正式宣布競選總統。4月5日,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選中,甘迺迪獲得了56.5%、總計476024張選票,為該州57年來候選人在初選中獲得的最多票數。而且甘迺迪在10個地區中贏得了6個地區的多數票,從而贏得了該州60%的大會代表。
1960年5月10日,甘迺迪在西維吉尼亞州取得了60.8%:39.2%的壓倒性勝利,戰勝了休伯特·漢弗萊,此後10天內,甘迺迪又在馬里蘭州以70%:17%擊敗了韋恩·莫爾斯,在俄勒岡州同樣以51%:32%取勝。到此時,甘迺迪已經是第7次大獲全勝,打通了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道路。但形式並不就此一片樂觀。林登·詹森於1960年6月5日宣布參加總統競選,並就麥卡錫問題等話題公開抨擊肯尼迪。1960年7月13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甘迺迪獲得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儘管林登·詹森在這之前對他進行過中傷,但甘迺迪仍然邀請他加入競選隊伍,成為副總統候選人。
甘迺迪的天主教徒身份一直被認為是能否公正履行總統職務的一大疑問。就這一問題,甘迺迪於1960年9月12日,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美國的太空城)對一群新教牧師進行的一次公開演說中作出了明確答覆:“我不是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我是民主黨的候選人,只是恰好還是個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務上我不是代表我的教派——教派也不代表我。”(IamnotCatholiccandidateforPresident.IamtheDemocraticParty'scandidateforPresidentwhohappensalsotobeaCatholic.IdonotspeakformyChurchonpublicmatters—andtheChurchdoesnotspeakforme.)
在這次演說中,他還強調,相比於宗教信仰,1960年的大選中還有很多更加關鍵的問題。因為戰爭、飢餓、愚昧和絕望是沒有宗教界限的,並且懇求用宗教的寬容心服務於國家的安康。這次演說暫時抑制住了圍繞宗教問題的喧囂聲。
取得最後勝利
在1960年11月8日舉行的大選中,甘迺迪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戰勝了尼克森。當天夜裡,雖然根據已經統計出的選票情況表明,甘迺迪可以充分肯定自己已經獲得了勝利,但由於在賓夕法尼亞州、密蘇里州、伊利諾州、明尼蘇達州、密西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數字十分接近,無法做出決斷,因此他拒絕宣布獲勝。
第二天上午他起床後,他獲知已經贏得了這六個州的勝利。事實上,加利福尼亞州還在混戰之中。並且最終倒向了尼克森,但這已經無關大局。直到中午,最終結果傳來之後,他才肯定取得了勝利。尼克森的新聞秘書發表了承認失敗的聲明後,甘迺迪才同意以當選總統的身份與媒體見面。
在總計6883.7萬張選票中,甘迺迪的優勢極其微弱,只有118574票。尼克森的支持者幾乎在選舉結果揭曉的同時指責說,甘迺迪取勝的原因是伊利諾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選票欺詐行為所致。但這種指責無法得到證實。而且尼克森公開採取高姿態,拒絕置疑選舉結果。
甘迺迪之所以能夠獲勝,是有著諸多原因的,但主要的原因在於:
1.大選年出現的經濟萎縮。
2.民眾對美國失去應對蘇聯威脅的能力的擔憂。
3.甘迺迪的個人魅力和尼克森在電視辯論中的欠佳表現。
4.林登·詹森在贏得南方7個州(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羅萊納州、南卡羅萊納州、德克薩斯州)方面提供的幫助。
5.民主黨內部的團結一致和強有力的支持。
6.黑人選民的大力支持。
7.少數民族選民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天主教徒,但遠非僅限天主教徒的支持(尤其體現在紐約、布法羅、芝加哥、紐瓦克、費城、匹茲堡等大城市)。
8.尼克森在競選過程中提出的不明智的允諾。
遭遇暗殺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在副總統詹森陪同下到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訪問。12時30分,甘迺迪乘坐一輛敞蓬汽車遊街拜會市民,行至一個拐彎處時(美茵街,Main Street),埋伏的槍手向他開了槍,子彈命中頭部,送往醫院後很快不治而亡。數小時後,李·奧斯瓦爾德被警方抓獲,初步認定為刺殺總統的嫌疑犯;但此人僅兩天后亦被槍殺,使案情趨於複雜化。
林登·詹森宣誓就任總統後下令組成以最高法院院長沃倫為首的調查組。
槍聲響起1963年11月已經就任三年的甘迺迪在內政和外交上表現傑出。他不僅成功處理了上任之初一直困擾美國政府的"古巴飛彈危機"、"柏林危機",緩和了緊張對峙的美蘇關係,而且他對國民採取的溫和扶助的政策深得民心,也因此贏得了越來越多美國人的愛戴和支持。面臨1964年的新一屆總統大選,甘迺迪為了幫助所在的民主黨開展競選活動募集資金和為謀求連任做準備工作,計畫了這次達拉斯之行。
為了讓熱情的達拉斯市民一睹總統夫婦的風采,甘迺迪所乘的林肯轎車沒有安裝防彈罩,市民如願以償地看到了他們心中的總統,卻也將他無情地暴露在了刺殺者的槍口前。中午12:00,總統車隊以每小時15公里的緩慢速度駛入達拉斯市,市民對總統的到來表現出極高的熱情。總統車隊先是由迪利廣場入口進入了休斯敦大街,接著左轉行至埃爾姆大街,12:30:30正當甘迺迪和妻子傑奎琳向市民頻頻揮手致意的瞬間,一顆急速飛至的子彈深深嵌入了甘迺迪的喉嚨,緊接著是致命的第二顆,這一次它擊中了甘迺迪的後腦,頓時腦漿四濺,鮮血流滿全身。
幾分鐘之後,甘迺迪便躺在了手術台上,但由於傷勢過重,最終於美國中部時間13點搶救無效而亡。另據為甘迺迪做最後儀式的牧師透露很有可能在去往醫院的路上,總統就已經死了。
真兇出現奧斯瓦爾德的罪犯檔案照。此時他已是眾矢之的,儘管他一再聲稱自己是無辜的。至於那個殺害甘迺迪的兇手,達拉斯警方在刺殺事件發生80分鐘後在一個電影院裡將其逮捕歸案。兇手名為李·哈維·奧斯瓦爾德,是教科書倉庫大廈的一名員工。與此同時,警方還在槍殺事件不久於教科書倉庫大樓六層發現了一支6.5mm×52mm的義大利產卡爾卡諾M91/38手動來復槍,外加一顆軍火序列號為C2788的子彈。它與現場發現的子彈類型相同,且槍上粘有奧斯瓦爾德的部分指紋。兇手當天晚間即被轉至警察總署接受審訊,然而就在審訊後的第三天,奧斯瓦爾德竟在有70名警務人員押送的情況下,被一個名叫傑克·盧比的夜總會老闆槍殺在警察總署門前,而兇手的動機竟然是“要向全世界展現猶太人的膽量”。在刺殺事件的7天之後,由繼任總統詹森任命的調查謀殺事件的沃倫委員會成立了。10個月之後,委員會呈上了一份近20萬字的調查報告,得出結論稱:“暗殺總統純屬奧斯瓦爾德的個人行為,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有人幫助奧斯瓦爾德制定謀殺計畫或組織其實現。”
到此為止,甘迺迪遇刺案仿佛已經真相大白,然而,沃倫的調查報告並未讓眾人信服,事實上這起謀殺事件中的重重疑點,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廣泛猜測。一個後來成立的官方調查委員會-眾議院遇刺案特派委員會,從1976年到1979年再次對總統遇刺案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取證,並得出結論認為,奧斯瓦爾德刺殺甘迺迪絕不是個人行為,甚至奧斯瓦爾德的兇手身份都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疑點重重JIMMARR曾寫文聲稱,在甘迺迪被刺殺後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這種巧合的機率為十萬萬億分之一。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殺。然而該種列表過於牽強,例如它包括了甘迺迪的一名情婦,紐奧良的市長及空軍一號的勤務員(均與暗殺案沒有關係),而當眾議院調查委員會去信給倫敦周日時報詢問如何得出十萬萬億分之一的機率時,編輯部回信說這是一個錯誤,當時他們認為在計算的是"沃倫調查委員會成員15名在三年中死亡的機率。
一年後,調查組提交報告(即著名的《沃倫報告》)認為整個事件全是李·奧斯瓦爾德一人作案。美國民眾普遍表示不相信這個結論。此後數年,民間有很多人士嘗試調查此案,並出版了相當數量的暢銷書。在層出不窮的結論中,古巴政府、中央情報局甚至副總統詹森都曾被列為主要懷疑對象。按照當局的說法,《沃倫報告》將會保密至公元2047年。當局表示要待所有當事人也過世後才公開。
遇刺案再出新說法許多對甘迺迪暗殺事件的官方解釋不滿的陰謀論者都曾提出證據,證明甘迺迪總統當時曾被擊中兩次,且兩次的子彈來自不同方向。
據一部新的紀錄片稱,是美國特工處的一名特工意外地開了這一槍。這部名為《甘迺迪:證據確鑿》的紀錄片稱,1963年11月22日,在甘迺迪乘坐豪華轎車行駛在達拉斯街頭時,特工處的特工喬治·希基就坐在他後面的一輛車裡,並意外開了槍。
紀錄片稱,為了保住特工處———其主要任務就是保護在任和卸任的美國領導人———的顏面,相關機構掩蓋了這一事實,也留下了許多一直讓人懷疑的疑點。
新的紀錄片是基於澳大利亞警探科林·麥克拉倫的工作,他對甘迺迪暗殺事件展開了四年的調查。
麥克拉倫稱,在甘迺迪被暗殺的前一天晚上,希基和特工處的同事們曾外出聚會。
麥克拉倫還說,使問題更加複雜的是,他發現的證據表明,希基沒有充分接受如何使用AR-15步槍的訓練。他當天早晨攜帶的正是這種步槍。
麥克拉倫認為,在暗殺者開槍以後,希基也拿出了槍。由於車隊突然停下來,希基意外地扣動了扳機,子彈直接擊中甘迺迪的頭後部。
麥克拉倫說,他相信AR-15里的子彈與暗殺者李·哈維·奧斯瓦爾德所用的子彈不同。他認為這正是擊中甘迺迪的兩顆子彈彈道特點不同的原因。
負責調查甘迺迪遇刺案的沃倫委員會1964年稱,奧斯瓦爾德是暗殺事件中唯一的槍手。
葬禮
在貝蒂斯海軍醫院驗屍之後,甘迺迪的遺體為了準備葬禮而運回了白宮的東大廳並放置了24小時。在刺殺事件後的星期日,被美國國旗掩蓋住的靈柩被送到國會大廈以供公眾悼念。從早上一直到深夜,成千上萬的公眾前來悼念這被嚴密看守著的棺材。來自超過90個國家的代表(包括蘇聯),參加了在11月25日(當天是他兒子小約翰·甘迺迪三歲的生日)舉行的葬禮,其中包括8位國家元首、10位總理(首相)以及大批各國政府要員。
1963年11月25日,美國國會圓形大廳,前來向甘迺迪致以最後敬意的人超過25萬。上午11:00,覆蓋著星條旗的靈柩從大廳中移出,放置在由4匹馬拉的靈車上,首先前往白宮,然後前往聖馬修斯大教堂(St.Matthew'sCathedral),最後被送到了阿靈頓國家公墓並被安葬在一個特製的地下墓穴里。當天全球在電視機前收看葬禮現場直播的人有數億之多。
貢獻
就職
約翰·甘迺迪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
甘迺迪於1961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他在就職演說中對國際事物給予了極大關注。他呼籲美國民眾承擔起更多的義務,做出更大的犧牲。
甘迺迪的就職演說與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第一次就職演說被並稱為20世紀最令人難忘的兩次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總計1355個單詞的演說成為激勵型語言和呼籲公民義務的典範之作。
甘迺迪從當選之後就開始考慮就職演說,他不想在演說中偏激地指責當前事務,也不喜歡重新闡述有關於冷戰的陳詞濫調、論述一些有可能加劇美蘇緊張關係的有關共產主義威脅的問題。他希望用詞可以激起和平的希望,確定一個新時代的樂觀基調。
雖然有來自社會各界的建議和許多記者、好友、作家、陌生人提供的草稿和眾多的資料,最終的講稿卻是由甘迺迪親自撰寫的。他想使講稿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圖,顯然他達到了這一目的。
“我要讓每一個國家,無論他們對我們抱著善意還是敵意,我們將付出所有代價、擔負所有責任、面對所有艱難、支持所有朋友,對抗所有敵人,來確保自由的生存與成功。……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只有少數世代有幸擔負起在最危急關頭時捍衛自由的使命。我對這樣的責任毫無畏懼,當仁不讓。我不相信我們其中任何人願意與其他民族或其他世代交換處我們目前所處的地位。我們所付出的精力、信仰和忠誠將照亮我們的國家及為國效勞的人民,而它所發出的光芒也能真正照亮全世界。”
在演說中,他呼籲全人類團結起來,共同反對專制、貧困、疾病和戰爭,他在演說中提到的:“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一下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麼。”(Asknotwhatyourcountrycandoforyou,askwhatyoucandoforyourcountry.)更是成為了美國總統歷次就職演說中最膾炙人口的語句之一。在他的就職演說後,約有75%的美國民眾認可了新總統。這表明甘迺迪平穩地渡過了權力交替期。
內閣組成
由於甘迺迪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是組織和結構,而是人,所以在他的內閣組成中存在著幾個顯著的特點:1.內閣成員的年輕化。甘迺迪內閣中的重要組成成員的平均年齡不足50歲。
2.注重選拔人才。內閣中的每一名要員都曾接受過高等教育,工作能力較強。
3.沒有濃厚的黨派色彩。在甘迺迪的內閣中,出任財政部長和國防部長這兩個重要職務的克拉倫斯·道格拉斯·狄龍和羅伯特·麥克納馬拉都是共和黨成員。
4.大膽任命親屬擔任重要內閣職務。甘迺迪在對他的裙帶關係的一片反對聲中,仍任命自己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為法務部長。
最高法院任命
甘迺迪提名以下法官至美國最高法院:拜倫·懷特(ByronRaymondWhite)-1962年
阿瑟·戈德堡(ArthurJosephGoldberg)-1962年
國內政策
甘迺迪在國內政策方面提出了眾多計畫,如:改善城市住房條件、發展教育事業、改革稅收制度、修改農業計畫、保護和發展天然資源、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反對種族歧視、給黑人以公平權利等。但這些計畫在實施過程中大都遭到了來自各方的重重阻礙,尤其是國會。到1963年7月,美國媒體在評論甘迺迪的內政計畫實施情況時指出:政府開支已經達到940億美圓,1963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70億美圓,黃金儲備量下降到了自1939年來的最低點。大規模減稅的議案和給予黑人公平權利的議案被拖延再三,直到1964年甘迺迪遇刺身亡後才獲得通過。修改農業計畫、援助公立學校法案和其他一些議案,也紛紛擱淺或被迫放棄。
經濟政策
甘迺迪在其任期內廢止了一些苛刻的財政方針,放鬆了貨幣政策以保持低利率,從而鼓勵經濟成長。這個舉措之後被當做20世紀70年代經濟問題的組成部分而受到批評,因為政府龐大的開銷助長了通貨膨脹。在1962年,甘迺迪提出了總額為1000億美圓的年度財政預算,在1961年,甘迺迪任期內的第一個年度預算導致產生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非戰爭、非經濟衰退引起的財政赤字。
對外政策
甘迺迪總統的對外政策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不對有可能會傷害美國的那些國家的武裝力量進行支持和幫助,不提供武器給共產主義國家,不提供核武器給中東國家。”
禁止核試驗條約
由於長時間受到放射性污染和核武器擴散的威脅,甘迺迪推動了一項“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條約中禁止在地面、大氣層以及水下進行核試驗,但是並不禁止在地下進行試驗。美國、英國和蘇聯是最初的簽約國。甘迺迪於1963年將這份條約寫入法案。
支持太空計畫
謝爾蓋·赫魯雪夫回憶說甘迺迪分別在1961年6月和1963年秋兩度與他父親尼基塔商討在太空計畫方面的合資事宜。在早先,蘇聯在太空探索方面遙遙領先於美國。甘迺迪與1961年5月25日在議會發表了演說:“首先,我深信我們的國家將在這個十年結束前完成一個目標,即讓太空人登錄月球並安全反回。沒有任何單一的航天計畫會比這個更能是人類振奮,也沒有任何計畫比此對遠程宇宙探索更重要。也沒有任何計畫像登月一樣昂貴且充滿挑戰。” 在與赫魯雪夫的第二次會談中,他勸說蘇聯人成本分攤是有益的且美國人在太空項目上穩步前進。美國發射了一顆同步地球衛星並在議會通過了超過250億的預算給阿波羅計畫。赫魯雪夫同意了合作在1963年晚期,但甘迺迪在協定付諸實施前被刺。1969年7月20日,甘迺迪遇刺差不多六年後,美國人最終登上了月球。
甘迺迪家族
甘迺迪的曾祖父是愛爾蘭威克斯福德人,1848年逃荒到了美國的波士頓。祖父生於1862年,他在波士頓開了一家酒吧兼營銀行業,還參與當地的政治活動,當過麻薩諸塞州的議員。
父親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JosephP.Kennedy,Sr.)於1888年生於波士頓,是一位成功的商人。1912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後從事銀行業。1914年在波士頓東區哥倫比亞信託銀行當總經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伯明罕造船公司下屬的一個分廠任副總經理。一戰結束後投資股票賺了大錢,成為百萬富翁。後到好萊塢經營電影製片業。1930年回到波士頓。對參與地方政治始終有著強烈的興趣。等到他娶了波士頓市長的女兒,便開始進入當地政治的核心圈子。
1932年美國大選時,他支持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34年他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新成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1937年又主持海事委員會,不久後出任美國駐英國大使。他對阿道夫·希特勒在歐洲的暴行雖然表示過不滿,但極力反對美國參戰。1940年11月,在一片反對聲中辭去大使職務。1960年美國《幸福》雜誌把甘迺迪家族列為美國第十二大家族,估計擁有資產2~4億美元。
政治,似乎永遠是甘迺迪家族血液中不可缺少的東西,而這種傳統似乎從甘迺迪第一代就形成了。老約瑟夫·甘迺迪和露絲共生有4男5女,其中當空軍飛行員的老大29歲時飛機失事不幸殉職,其餘的3個兒子都步入政壇,成為顯赫一時的政治人物,其中老二約翰先做參議員,後當總統,登上了美國政治的頂峰,老七羅伯特作過參議員、法務部長,最年輕的愛德華也是一名參議員。甘迺迪家族有26人活躍在美國政界。
家族成員家族:甘迺迪家族
父親:老約瑟夫·P·甘迺迪(1888年9月6日-1969年11月18日),美國駐英國大使
母親:羅絲·菲茨傑拉德·甘迺迪(1891年-1995年01月22日),美國駐英國大使夫人,波士頓市長約翰·F·菲茨傑拉德之女
配偶:傑奎琳·甘迺迪(1929年7月28日-1994年5月19日),美國第一夫人
哥哥:約瑟夫·甘迺迪(1915年7月25日-1944年8月12日)
妹妹:羅斯瑪麗·甘迺迪(1918年9月13日-2005年1月7日)
凱薩琳·阿格尼絲·基克·甘迺迪·卡文迪許(1920年2月20日-1948年5月13日),哈廷頓侯爵夫人
尤妮斯·瑪麗·甘迺迪(1921年7月10日-2009年8月11日)
帕特里夏·甘迺迪(1924年5月6日-2006年9月17日)
瓊·安·甘迺迪(1928年2月20日-),美國駐愛爾蘭大使
弟弟:羅伯特·甘迺迪(1925年11月20日-1968年6月6日),美國法務部長。他是民主自由派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8月25日晚去世,享年77歲。
愛德華·甘迺迪(1932年2月22日-2009年8月25日)
女兒:卡羅琳·甘迺迪(1957年11月27日-),美國駐日本大使
兒子:小約翰·甘迺迪,1960年11月出生,1999年7月18日因飛機失事遇難。
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二世(1960年11月25日-1999年7月16日),《喬治》雜誌創始人
小姨子:李·拉齊維爾(1933年3月3日-),波蘭拉齊維爾王妃
妹妹--尤妮斯·甘迺迪·施賴弗,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特奧會)創始人,在美國芝加哥發起並舉辦第一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2009年8月11日去世,享年88歲。
家族成員死於非命半個世紀以來,仿佛受到一種神秘的詛咒,這個發跡於新英格蘭的家族一直在死亡和成功中間起伏,始終被一連串的飛來橫禍、非意外死亡以及各種醜聞所纏繞。在甘迺迪家族的連番厄運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1963年約翰·甘迺迪總統被暗殺。此前,1944年他的哥哥、曾被父親寄予厚望的家族長子約瑟夫,在二戰中死於飛機失事。1968年,他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在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過程中被暗殺。1999年,約翰·甘迺迪唯一倖存的兒子小甘迺迪飛機失事,連同妻子和妻妹一起墜機而亡。此外,車禍、吸毒、強姦指控等都不斷困擾家族的其他倖存成員。從1941年開始到1999年,已有近10位“甘迺迪”死於非命。
甘迺迪總統遇刺後,擔任法務部長的羅伯特·甘迺迪成了甘迺迪家族的當家人。1968年羅伯特決定參加總統競選,甘迺迪家族似乎有可能再產生一位總統。不幸的是在一次公眾集會上,有個年輕人對他頭部開槍,羅伯特死在醫院中。兇手是個叫瑟漢的巴勒斯坦難民,他討厭羅伯特強烈的親猶傾向。三個哥哥死於非命,愛德華·甘迺迪碩果僅存。但在1969年7月發生的一件意外事件斷送了他的前程。一天晚上他開車帶著漂亮的金髮姑娘科佩克內小姐回旅館,在過一座小橋時汽車沖入河中。愛德華逃生,姑娘卻死在車中,而且愛德華報案還很不及時。這一事件損害了甘迺迪家族的名譽,也使得愛德華不得不放棄競選總統。本來這個家族最後的希望都寄托在小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身上。他儀表堂堂,很有人緣,有在政治上振興甘迺迪家族的實力。可是小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死在了空難事故中,這差不多是斷絕了甘迺迪家族最後的指望。或許多災多難的甘迺迪家族只能把重新崛起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有關人遭厄運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與甘迺迪家庭有關聯的其他家族的人也跟著遭受厄運。至今,許多希臘人都相信,在甘迺迪總統的遺孀傑奎琳·甘迺迪和希臘船王亞里士多德·奧納西斯成婚後,便把專屬於甘迺迪家族的詛咒引入了希臘望族。他們指出,這位年輕的美國寡婦初次遇上奧納西斯時,一切看來風平浪靜。但與傑奎琳成婚後,奧納西斯名下有4艘輪船發生了嚴重的事故。7年後,原本身體不錯的奧納西斯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相繼去世,家族的生意也元氣大傷。
家族詛咒甘迺迪家族的詛咒,深為家族成員所恐懼。在甘迺迪家族中,羅伯特·甘迺迪最先萌生了所謂“家族的詛咒”的念頭。1963年,在哥哥約翰·甘迺迪總統遭暗殺以後,羅伯特·甘迺迪開始閱讀古希臘悲劇以從中尋求安慰。他的傳記作者托馬斯這樣寫道:“羅伯特發現了傲慢的性格與命運的關係。他開始懷疑甘迺迪家族是否在行為上有過激的方面,性格上是否過於無所畏懼。他在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一段話下面作了標記。希羅多德是這樣說的:‘所有的傲慢自大終將收穫飽含淚水的苦果。神將因為人的過分傲慢讓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甘迺迪之女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女兒卡羅琳·甘迺迪曾表示,她有意填補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蕊出任國務卿後留下的職位空缺,接任參議員。卡羅琳雖貴為前總統之女,但向來行事極為低調,以至外界對這位昔日“第一千金”了解並不多。英國《衛報》蒐集到卡羅琳成長過程的一系列老照片,揭開了這位前總統女兒的神秘面紗。
紀念
在甘迺迪遇刺後,人們為了紀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許多地方:紐約艾德威爾德國際機場(NewYorkIdlewildInternationalairport)在1963年12月24日被正式更名為約翰·F·甘迺迪國際機場,大多數人都習慣把那裡簡稱為“JFK”(該機場的三字母代碼)。
美國國防部將一艘於1964年10月22日下水服役的航空母艦命名為甘迺迪號航空母艦(USSJohnF.Kennedy)。
196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普利斯坦特山(PleasantHill)開設的一所成人教育高等學校被定名為約翰·F·甘迺迪大學(JohnF.KennedyUniversity)。
為紀念甘迺迪,位於華盛頓特區,還在興建中,並於1971年正式向公眾開放的的美國全國文化中心被更名為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JohnF.KennedyCenterforthePerformingArts)。
位於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在1963年底被更名為甘迺迪角(CapeKennedy),但是在1973年,那裡又被恢復了原有的名稱。
1963年11月,位於卡納維拉爾角的發射操作中心(LaunchOperationsCenter)被更名為約翰·F·甘迺迪航天中心。
美國財政部發行了五千萬枚鑄造有甘迺迪頭像的50美分硬幣,但因為民眾要把它作為紀念品珍藏起來而致使其無法在市面上保持經常流通。
加拿大將一座羅伯特·甘迺迪曾經攀登過的山峰命名為甘迺迪山(MountKennedy)。
英國在倫尼米德地方簽訂大憲章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片草地中劃出三英畝來作為甘迺迪聖壇。
美國世界復康基金將其捐款興建,於1967年啟用,位於香港南區沙灣的一所肢體傷殘學校學校命名為甘乃迪中心(TheJohnF.KennendyCentre)。
全美各地的各種委員會都一致通過改變地名的方法來表示對甘迺迪總統的敬意,致使有不計其數的“甘迺迪公路”、“甘迺迪機場”、“甘迺迪中學”、“甘迺迪大街”等地名出現。
死亡之謎
鏡頭回放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攜同夫人傑奎琳剛剛參加完一次競選活動來到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當甘迺迪的車隊徐徐拐入榆樹街時,突然聽到“砰!砰!”兩聲槍響,隨後又是數聲,與前兩聲夾雜在一起,隨著槍聲先後響起,只見甘迺迪的身體隨之猛地向後倒去,倒在了傑奎琳的膝上,從此告別了人世。
疑點重重
當時,美國公眾有點不敢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他們迫切想知道究竟是誰刺殺了他們心目中年輕有為的總統。
根據美國官方當時公布的材料,在事發後不到48小時,中央情報局就在達拉斯市抓獲了一名“嫌疑犯”———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但可疑的是,美國並沒有對他提起訴訟,也沒有對他進行認真的審訊。
不久,這名刺殺甘迺迪的重要嫌疑犯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人槍殺。
美國官方宣布,李·哈維·奧斯瓦爾德是刺殺甘迺迪的惟一兇手,是他致命的兩槍擊中了甘迺迪的要害部位,導致了甘迺迪的身亡。至此,甘迺迪遇刺一事便被美國官方束之高閣。
美國公眾相信,奧斯瓦爾德的被抓和被槍殺只不過是官方的一個掩人耳目的騙局而已,根本不能令人信服。但由於當時的一些目擊證人都先後神秘地死去,關於甘迺迪遇剌內幕便成了人們心中永遠的謎。
遇刺內幕已有36個版本
一項網路調查顯示,在過去40年裡,關於甘迺迪遇刺的內幕至少有36種不同的版本。
有人認為,時任副總統的詹森對甘迺迪遇刺一事難逃干係,說這件事本質上就是一場政治陰謀;也有人認為,甘迺迪遇刺與古巴卡斯楚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此種種……但至今沒有一種版本真正令人信服。
新書作者查考解密檔案
美國著名作家布拉德·奧利里和西摩參考了解密的甘迺迪時期的政府檔案,並仔細研讀了由前蘇聯克格勃提供的調查報告。此外,這兩名作者還從一家法國法院得到了當時一名法國目擊者接受美國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調查所作的證詞。因此,新書《死亡的三角地帶》從新視角向讀者展示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新書的作者還獲得了被解密的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些檔案。檔案披露,當時有著黑社會教父之稱的博納諾斯出面僱傭了兩名殺手:傑克·魯比以及奧斯瓦爾德的叔叔,由這兩人上演了一場假裝開槍擊斃奧斯瓦爾德的“戲”,令奧斯瓦爾德在人間“蒸發”。檔案顯示,中央情報局當時認為,只要他們公開宣稱的殺人兇手“意外身亡”,就可以避免美國公眾在這個問題上抓住不放,一些真相也可就此被鎖進歷史的抽屜。
與南越吳庭艷
1955年10月,由美國中情局支持的吳庭艷當上了“越南共和國”(南越)總統,實際上就是南越反共集團的頭領。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庭艷集團對南越進行了令人髮指的殘暴統治,激起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憤慨。
對吳庭艷的做法,甘迺迪也有耳聞,他暗中指示有關人員調查吳庭艷集團的執政情況。其間,南越還爆出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件:1963年5月,吳庭艷派兵干涉古都順化佛教徒的佛事活動,多名和尚被開槍打死。6月11日,佛教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和尚在西貢鬧市街頭自焚身亡。後來又有一些和尚相繼效仿。此事一出,極大地震驚了美國政府。甘迺迪親自致信訓斥吳庭艷,警告他不要亂來,但得意忘形的吳庭艷根本聽不進去。
甘迺迪政府開始反思美國在越南走的這一步棋:為什麼他們扶持的南越政權這樣慘無人道,還要搞宗教滅絕這種殘暴的恐怖活動。沉思之後的甘迺迪猛然醒悟,必須儘快在南越“換馬”,否則後患無窮。他下令中情局,著手“解決”吳庭艷。
1963年11月1日,美國政府為挽救敗局,策動了南越的軍事政變。次日中午,吳庭艷被政變軍隊亂槍打死在某個街角。此後,甘迺迪政府決定從越南撤軍,但他的這一決定還沒有來得及被執行,甘迺迪便於11月22日在達拉斯街頭遇刺身亡。
是吳庭艷的餘黨對甘迺迪採取了報復行動?這種說法僅為笑談而已。
阻止調查意圖
美國黑社會頭目博納諾斯曾向當時負責調查甘迺迪遇刺事件的沃倫調查委員會承認,他與甘迺迪遇刺一案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沃倫調查委員會卻始終沒有對他進行詢問。
此外,約翰·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傳記的作者都承認,羅伯特·甘迺迪曾經秘密阻止沃倫調查委員會調查甘迺迪之死的真相。而且,甘迺迪的大腦曾有一段時間“不翼而飛”。後來證實,是一名美國海軍上將把它偷了出來,由人做了手腳後又重新放回,而這名幕後指使者就是羅伯特·甘迺迪。原因很簡單,甘迺迪家族不敢揭露殺害甘迺迪總統的秘密,他們擔心這個家族三兄弟的許多子女的安全。
社會生活
甘迺迪與他的妻子傑奎琳相比其他的總統和第一夫人都更加年輕,而且他們廣受歡迎。他們的影響方式與歌星、影星更加類似,照片經常登上時尚雜誌的封面,甘迺迪還是1961年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第一夫人傑奎琳購置了許多家具和藝術品,並把白宮所有房間翻修一新。
在白宮草坪之外甘迺迪添置了幼稚園、游泳池和樹屋。傑奎琳很少允許為孩子們照照片,但當她不在時總統會允許白宮攝影師塞西爾·斯托頓去拍攝孩子們的照片。最受歡迎的照片包括一張小約翰在總統辦公桌底下嬉戲的照片。
甘迺迪總統十分喜歡流行文化。
人物評價
約翰·甘迺迪在任期間是美國歷史上支持率最高的總統。
甘迺迪的遇害引發了公眾對他深深的懷念。在一次民意調查中,1000名美國人中有30%認為此案應被列為20世紀頭號犯罪案件。如今,雖然這一事件過去已經40多年了,但是美國人仍然將甘迺迪評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五位總統之一。在1975年進行的一次蓋洛普民意測驗(Galluppoll)為總統排名的調查中,52%的答卷人將甘迺迪排在首位,位居林肯和羅斯福之上。
1985年時,他仍然位居第一位,支持率達56%。
1982年,2000名學者被邀請來將美國總統分別按照相當偉大、偉大、優秀、一般、較差和失敗的標準進行評分,甘迺迪排名第13位,屬於優秀類別的底部。
在“蓋洛普二十世紀最令人敬佩的人物”中約翰·甘迺迪排名第三〔僅次於小馬丁·路德·金和特里薩修女〕
1999年2月總統日上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人們認為林肯是最偉大的一個總統,並列排在第二位的是華盛頓、甘迺迪、里根和柯林頓。
2000年時,甘迺迪名居排名榜首,其後是林肯、羅斯福和里根。同年10月,78位歷史學家、政治和法律領域的權威學者在一項相當重視總統任期長短的調查中,將甘迺迪排在第18位,屬於優秀類別的底部。
2001年,有關里根90歲生日的報導中,將里根提到了排名的首位,甘迺迪排名第二,林肯排名第三。
美國總統
任次 | 任職時間 | 總統姓名 | 所屬黨派 | 備註 |
1 | 1789~1797年 | 喬治·華盛頓 | ||
2 | 1797~1800年 | 約翰·亞當斯 | 聯邦黨 | |
3 | 1801~1808年 | 托瑪斯·傑弗遜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4 | 1809~1816年 | 詹姆斯·麥迪遜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5 | 1817~1824年 | 詹姆斯·門羅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6 | 1825~1828年 | 約翰·昆西·亞當斯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7 | 1829~1836年 | 安德魯·傑克遜 | 美國民主黨 | |
8 | 1837~1840年 | 馬丁·范布倫 | 美國民主黨 | |
9 | 1841年 | 威廉·哈里森 | 輝格黨 | 1841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泰勒繼任。 |
10 | 1841~1844年 | 約翰·泰勒 | 輝格黨 | |
11 | 1845~1848年 | 詹姆斯·波爾克 | 美國民主黨 | |
12 | 1849~1850年 | 扎卡里·泰勒 | 輝格黨 | 1850年7月病死,由副總統菲爾莫爾繼任。 |
13 | 1850~1852年 | 米勒德·菲爾莫爾 | 輝格黨 | |
14 | 1853~1856年 | 富蘭克林·皮爾斯 | 美國民主黨 | |
15 | 1857~1860年 | 詹姆斯·布坎南 | 美國民主黨 | |
16 | 1861~1865年 | 亞伯拉罕·林肯 | 美國共和黨 | 1865年4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
17 | 1865~1868年 | 安德魯·詹森 | 美國共和黨 | |
18 | 1869~1876年 | 尤里塞斯·格蘭特 | 美國共和黨 | |
19 | 1877~1880年 | 拉瑟福德·海斯 | 美國共和黨 | |
20 | 1881年 | 詹姆斯·加菲爾德 | 美國共和黨 | 188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阿瑟繼任。 |
21 | 1881~1884年 | 切斯特·阿瑟 | 美國共和黨 | |
22 | 1885~1888年 | 格羅弗·克利夫蘭 | 美國民主黨 | |
23 | 1889~1892年 | 班傑明·哈里森 | 美國共和黨 | 是1841年任總統的威廉·哈里森的孫子。 |
24 | 1893~1896年 | 格羅弗·克利夫蘭 | 美國民主黨 | |
25 | 1897~1901年 | 威廉·麥金萊 | 美國共和黨 | 190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羅斯福繼任。 |
26 | 1901~1908年 | 西奧多·羅斯福 | 美國共和黨 | |
27 | 1909~1912年 | 威廉·塔夫脫 | 美國共和黨 | |
28 | 1913~1920年 | 伍德羅·威爾遜 | 美國民主黨 | |
29 | 1921~1923年 | 沃倫·哈定 | 美國共和黨 | 1923年8月病死,由副總統柯立芝繼任。 |
30 | 1923~1928年 | 卡爾文·柯立芝 | 美國共和黨 | |
31 | 1929~1932年 | 赫伯特·胡佛 | 美國共和黨 | |
32 | 1933~1945年 | 富蘭克林·羅斯福 | 美國民主黨 | 1945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遠親。 |
33 | 1945~1952年 | 哈利·S·杜魯門 | 美國民主黨 | |
34 | 1953~1961年 | 德懷特·艾森豪 | 美國共和黨 | |
35 | 1961~1963年 | 約翰·甘迺迪 | 美國民主黨 | 1963年11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
36 | 1963~1968年 | 林登·詹森 | 美國民主黨 | |
37 | 1969~1974年 | 理察·尼克森 | 美國共和黨 | 1974年8月因水門事件辭職。 |
38 | 1974~1976年 | 傑拉爾德·福特 | 美國共和黨 | 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後,福特繼任為總統。 |
39 | 1977~1980年 | 吉米·卡特 | 美國民主黨 | |
40 | 1981~1988年 | 羅納德·里根 | 美國共和黨 | |
41 | 1989~1992年 | 喬治·布希 | 美國共和黨 | |
42 | 1993~2000年 | 比爾·柯林頓 | 美國民主黨 | |
43 | 2001~2008年 | 喬治·沃克·布希 | 美國共和黨 | 是第41屆總統喬治·布希之子。 |
44 | 2009~2016年 | 歐巴馬 | 美國民主黨 | 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