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美國國務卿是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但是其地位要比普通的內閣部長高,是所有內閣成員中的首席,位於美國總統繼任順序的第四位,排在美國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和美國參議院臨時議長之後。2013年2月1日,提名已獲得確認的約翰•克里將與希拉蕊•柯林頓進行職務交接,成為美國新一任國務卿,接替希拉蕊掌舵美國外交。未來4年,他將成為除美國總統外,最為世界熟悉的美國官員。
歷史
美國國務卿設立於獨立之初的1789年。在美國的三權分立中,總統代表最高行政權力,國會則代表立法權力。為防止在外交上出現“兩權分立”、相互掣肘,當時的眾議員麥迪遜於1789年5月19日提出議案,政府應設外交部和外交部長一職,因此國務卿相當於外交部長。
活動
美國的國務卿是世界上獨有的一個職位,從其主要從事的活動看,相當於一國的外交部長,但根據美國憲法,一、國務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長,即首席部長,不同於有些國家外長並不是首席部長,二、執掌國璽,總統辭職要向國務卿提交辭呈。三、一些聯邦事務公告檔案由總統和國務卿聯署,也就是說不僅僅限於外交事務。
任命
國務卿由總統任命(經參議院同意),並對總統負責,是僅次於正、副總統的高級行政官員;是總統外交事務的主要顧問,內閣會議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首席委員。國務院設有副國務卿、政治事務副國務卿、協調安全援助計畫副國務卿,以及副國務卿幫辦、助理國務卿等官員。但最初的國務卿主要是忙國內的事。其職責包括參與制定、發布、保管國內的法律法令,為國內行政部門的人事任命做公證,保管國會的各類書籍和檔案等。後來隨著美國的不斷發展,外交活動日益增多,國務卿才真正轉向外交。迄今為止,美國已有67屆國務卿,首任國務卿是托馬斯·傑斐遜(ThomasJefferson),現任國務卿是約翰·克里(JohnKerry)。
地位
美國國務院為美國最龐大的官僚機構之一,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務院於1789年9月由美國外交部改組而成。在政府各部中居首席地位。職責
美國國務卿是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但其地位比普通的內閣部長高,位於美國總統繼任順序(即美國總統被罷免後繼承總統職務的人)的第四位。他的職責是:1、保存及使用美國國璽2、與外國代表處理及協調國際事務
3、作為美國總統對國際事務的首席顧問
4、協調、指揮及監督美國政府整體海外事務(部分軍事行動除外
中國與美國的體制不同,但美國國務卿可以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為同一級別的官員。亦有不同。
有人說美國國務卿是政府首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根據總統制,美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都是美國總統。而中國的國家元首是國家主席,政府首腦是國務院總理。
還有部分人看到國務卿是美國國務院的最高領導者而認為其是政府首腦。
其實國務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腦,不過美國國務院可不是中國國務院,美國國務院是管理美國政府的外事機構。所以相當於中國的外交部這樣而已。
代理國務卿
如果現任國務卿在任職期間辭職,那么按美國法律規定,副國務卿就將暫行代理國務卿職務,直到總統和參議院通過新的國務卿任命為止,這和美國副總統在總統不能履行職責時代為執行總統職務的制度頗為相似。歷任名單
姓名 | 任期 | 總統 | ||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 |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 喬治·華盛頓 | ||
埃德蒙德·蘭道夫(Edmund Randolph) |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 喬治·華盛頓 | ||
蒂莫西·皮克林(Timothy Pickering) |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 ||
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 | 1800年6月13日–1801年2月4日 | 約翰·亞當斯 | ||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 托馬斯·傑斐遜 | ||
羅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 |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 詹姆斯·麥迪遜 | ||
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 |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 詹姆斯·麥迪遜 | ||
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 |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 詹姆斯·門羅 | ||
亨利·克萊(Henry Clay) |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 約翰·昆西·亞當斯 | ||
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 |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 安德魯·傑克遜 | ||
愛德華·利文斯頓(Edward Livingston) |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 安德魯·傑克遜 | ||
劉易斯·麥克萊恩(Louis McLane) |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 安德魯·傑克遜 | ||
約翰·福塞斯(John Forsyth) |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 安德魯·傑克遜,馬丁·范布倫 | ||
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 |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 威廉·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Abel Parker Upshur) |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 28日 | 約翰·泰勒 |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 |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 約翰·泰勒 注1 | ||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 |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注1 | ||
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John Clayton) |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 扎卡里·泰勒, 米勒德·菲爾莫爾 | ||
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 |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 米勒德·菲爾莫爾 | ||
愛德華·埃弗里特(Edward Everett) |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 米勒德·菲爾莫爾 | ||
威廉·勒尼德·馬西(William Learned Marcy) |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 福蘭克林·皮爾斯注1 | ||
劉易斯·卡斯(Lewis Cass) |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 詹姆斯·布坎南 | ||
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Jeremiah Sullivan Black) |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 詹姆斯·布坎南 注1 | ||
威廉·亨利·西華德(William Henry Seward) |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 亞伯拉罕·林肯,安德魯·詹森 | ||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Elihu Benjamin Washburne) |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 ||
漢密爾頓·菲什(Hamilton Fish) |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注1 | ||
威廉·麥克斯韋爾·艾弗爾特(William Maxwell Evarts) |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 拉瑟福德·B·海斯注1 | ||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James Gillespie Blaine) |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 詹姆斯·加菲爾德, 切斯特·A·阿瑟 | ||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Frederick Theodore Frelinghuysen) |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 切斯特·A·阿瑟注1 | ||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Thomas Francis Bayard) |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 格羅弗·克利夫蘭注1 | ||
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James Gillespie Blaine) |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 班傑明·哈里森 | ||
約翰·沃森·福斯特(John W. Foster) |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 班傑明·哈里森 | ||
沃爾特·昆廷·格雷沙姆(Walter Quintin Gresham) |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 格羅弗·克利夫蘭 | ||
理察·奧爾尼(Richard Olney) |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 格羅弗·克利夫蘭 注1 | ||
約翰·謝爾曼(John Sherman) |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 威廉·麥金萊 | ||
威廉·魯福斯·戴伊(William Rufus Day) |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 威廉·麥金萊 | ||
約翰·海伊(John Hay) |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 威廉·麥金萊,西奧多·羅斯福 | ||
伊萊休·魯特(Elihu Root) |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 西奧多·羅斯福 | ||
羅伯特·培根(Robert Bacon) |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 西奧多·羅斯福(Philander C. Knox) | 1909年3月6日–19 13年3月5日 | 威廉·霍華德·塔 夫脫 注1 |
威廉·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 |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 伍德羅·威爾遜 | ||
羅伯特·蘭辛(Robert Lansing) |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 伍德羅·威爾遜 | ||
班布里奇·科爾比(Bainbridge Colby) |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 伍德羅·威爾遜 | ||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 |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 沃倫·G·哈定,卡爾文·柯立芝 | ||
弗蘭克·B·凱洛格(Frank Billings Kellogg) |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 卡爾文·柯立芝, 赫伯特·胡佛 | ||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 |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 赫伯特·胡佛 | ||
科德爾·赫爾(Cordell Hull) |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 ||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Edward Stettinius Jr.) |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 ||
詹姆斯·伯恩斯(James Byrnes) |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 哈利·S·杜魯門 | ||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 哈利·S·杜魯門 | ||
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 |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 哈利·S·杜魯門 | ||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 |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 德懷特·艾森豪 | ||
克里斯蒂安·赫脫(Christian Herter) |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 德懷特·艾森豪 | ||
迪安·臘斯克(Dean Rusk) |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 ||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William Pierce Rogers) |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 理察·尼克森 | ||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 |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 ||
塞魯斯·萬斯(Cyrus Vance) |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 吉米·卡特 | ||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Edmund Sixtus Muskie) |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 吉米·卡特 | ||
亞歷山大·黑格(Alexander Meigs Haig,Jr.) |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 羅納德·里根 | ||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George Pratt Shultz) |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 羅納德·里根 | ||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James Addison Baker III ) |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 喬治·H·W·布希 | ||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Lawrence Sidney Eagleburger) |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 喬治·H·W·布希 | ||
沃倫·克里斯托夫(Warren Minor Christopher) |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 比爾·柯林頓 | ||
馬德琳·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 娘家姓Marie Korbel) |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日 | 比爾·柯林頓 | ||
科林·盧瑟·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 |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 喬治·W·布希 | ||
康多莉扎·賴斯(Condoleezza Condi Rice) |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2月20日 | 喬治·W·布希 | ||
希拉蕊·黛安·羅德姆·柯林頓(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 | 2009年1月21日-2013年2月1日 | 貝拉克·歐巴馬 | ||
約翰·福布斯·克里 | 2013年1月29日-2016年12月13日 | 貝拉克·歐巴馬 | ||
雷克斯蒂勒森 | 2016年12月13日- | 特朗普 | | |
除了這些標註的總統以外,從上一任總統卸任到下一任宣誓就職期間,國務卿可以暫時代理總統職務,但時間不得超過8天。
代理列表
姓名 | 任期 |
約翰·傑伊(John Jay) | 1790年3月4日 – 1790年3月22日 |
蒂莫西·皮克林(Timothy Pickering) | 1790年8月20日 – 1795年12月9日 |
查爾斯·李(Charles Lee) | 1800年5月13日 – 1800年6月5日 |
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 | 1801年2月4日 – 1801年3月4日 |
列維·林肯(Levi Lincoln) | 1801年3月5日 – 1801年5月1日 |
約翰·格拉海姆(John Graham) | 1817年3月4日 – 1817年3月9日 |
理察·魯什(Richard Rush) | 1817年3月10日 – 1817年9月22日 |
丹尼爾·布倫特(Daniel Brent) | 1825年3月4日– 1825年3月7日 |
詹姆斯·漢密爾頓(James A. Hamilton) | 1829年3月4日 – 1829年3月27日 |
雅可夫·馬丁(Jacob L. Martin) | 1841年3月4日 – 1841年3月5日 |
休·史文頓·萊格(Hugh Swinton Legaré) | 1843年5月9日 – 1843年6月20日 |
威廉·德里克(William S. Derrick) | 1843年6月21日 – 1843年6月23日 |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Abel Parker Upshur) | 1843年6月24日 – 1843年7月23日 |
約翰·尼爾森(John Nelson (lawyer)) | 1844年2月29日 – 1844年3月31日 |
查爾斯·麥吉爾·康拉德(Charles Magill Conrad) | 1852年10月25日 – 1852年11月5日 |
威廉·亨特(William Hunter) | 1853年3月4日 – 1853年3月7日 |
威廉·亨特(William Hunter) | 1860年12月15日 – 1860年12月16日 |
威廉·沃頓(William F. Wharton) | 1892年6月4日 – 1892年6月29日 |
威廉·沃頓(William F. Wharton) | 1893年2月24日 – 1893年3月6日 |
埃德溫·富勒·尤赫爾(Edwin Fuller Uhl) | 1895年5月28日 – 1895年6月9日 |
阿爾維·阿迪(Alvey A. Adee) | 1898年9月17日 – 1898年9月29日 |
弗朗西斯·盧米斯(Francis B. Loomis) | 1905年7月1日 – 1905年7月18日 |
羅伯特·蘭辛(Robert Lansing) | 1915年6月9日 – 1915年6月23日 |
弗蘭克·波爾克(Frank L. Polk) | 1920年2月14日 – 1920年3月12日 |
約瑟夫·克魯(Joseph C. Crew) | 1945年6月28日–1945年7月3日 |
弗里曼·馬修斯(H. Freeman Matthews) | 1953年1月20日 – 1953年1月21日 |
利文斯頓·T·默爾錢特(Livingston T. Merchant) | 1961年1月20日 – 1961年1月21日 |
查爾斯·歐斯蒂斯“奇普”·波倫(Charles Eustis "Chip" Bohlen) | 1969年1月20日 – 1969年1月22日 |
肯尼斯·拉什(Kenneth Rush) | 1973年9月3日 – 1973年9月22日 |
菲利普·哈比卜(Philip C. Habib) | 1977年1月20日 – 1977年1月23日 |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Warren Minor Christopher) | 1980年4月28日– 1980年5月2日 |
戴維·紐森(David Newsom) | 1980年5月2日– 1980年5月3日 |
理察德·庫珀(Richard N. Cooper) | 1980年5月3日 |
戴維·紐森(David Newsom) | 1980年5月3日– 1980年5月4日 |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Warren Minor Christopher) | 1980年5月4日–1980年5月8日 |
沃爾特·約翰·斯托塞爾(Walter John Stoessel, Jr.) | 1982年7月5日 – 1982年7月16日 |
麥可·H·阿莫科斯特(Michael H. Armacost) | 1989年1月20日 – 1989年1月25日 |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Lawrence Sidney Eagleburger) | 1992年8月23日 – 1992年12月8日 |
阿諾德·李·坎特(Arnold Lee Kantor) | 1993年1月20日 |
富蘭克·威斯納(Frank G. Wisner) | 1993年1月20日 |
著名國務卿
托馬斯·傑斐遜
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獨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國第一任國務卿,第二任副總統和第三任總統。他前後從事政治活動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英雄。傑斐遜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主張人權平等、言論、宗教和人身自由。他起草的《廢止限嗣繼承法規》,沉重打擊了從英國帶到美洲的封建主義殘餘。他起草了《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規》,並使這一法規在州議會獲得通過,實現了政教分離。擔任國務卿期間,組建民主共和黨,為日後的兩黨制奠定了基礎。傑斐遜任總統期間,美國從法國人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地區,使美國領土擴大近一倍。他還派遣遠征隊西行,使美國的西部邊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執政期間進行過一些民主改革,領導了反對親英保守勢力、爭取保持資產階級民主的鬥爭,起了積極和進步作用,為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準備了條件。
傑斐遜好學多才,興趣廣泛。他是土地測量師、建築師、古生物學家、哲學家、音韻學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他還對數學、農藝學和建築學,甚至提琴等感興趣。人們稱他是天資最高、最多才多藝的美國總統。傑斐遜一生著述很多,涉及問題廣泛,後人為紀念他而出版了他的文集,共20卷,傑斐遜作為美國資產階級民主派傑出代表,與華盛頓和林肯齊名。
約翰·昆西·亞當斯
約翰·昆西·亞當斯小亞當斯從小就被訓誡要樹立人生信念,要成為一代偉人,成為國家的法律、自由和宗教的守衛者。小亞當斯從11歲開始隨出使談判的父親輾轉歐洲,14歲作為翻隨美國外文團赴俄國談判。20歲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出使歐洲多年,熟悉歐洲事務。1817年門羅總統上台以後,小亞當斯被任命為國務卿,任職八年,曾協助起草《門羅宣言》,解決與英國的許多糾紛,從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羅里達,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國務卿之一”。1825年,小亞當斯當選為總統。
小亞當斯入主白宮之時,美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高歌猛進的大發展時期。但落後的基礎設施大大制約了繁榮的腳步。小亞當斯經過深思熟慮,感到如不打破這一瓶頸,國家就不可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展基礎設施的龐大計畫,決定由聯邦政府出資興建高等級公路和運河網路。這個計畫提出後,獲得了國會的批准。任期滿後,連任了九屆國會議員。1848年,小亞當斯因腦溢血逝世。
亨利·克萊
亨利·克萊(HenryClay,1777年4月12日-1852年6月29日)美國參眾兩院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與演說家之一。輝格黨的創立者和領導人。美國經濟現代化的倡導者。他曾經任美國國務卿,並五次參加美國總統競選。儘管均告失敗,但他仍然因善於調解衝突的兩方,並數次解決南北方關於奴隸制的矛盾維護了聯邦的穩定而被稱為“偉大的調解者”,並在1957年被評選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五位參議員之一。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GeorgeCatlettMarshall,1880年12月31日賓夕法尼亞州尤寧敦-1959年10月16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國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他於1901年畢業於維吉尼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任陸軍參謀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幫助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謀劃策,堅持先攻納粹德國再攻日本,為美國在二戰的勝利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他退役。退役後的他曾參加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談判。他在1947—1949年曾任美國國務卿,在1950—1951年任國防部長。他提出過“歐洲復興計畫”(馬歇爾計畫),並因為此計畫改善了西歐戰後經濟水平而於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FosterDullers),出身於美國華盛頓的一家教會家庭。畢業於普林斯敦和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在紐約律師事務所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其叔叔(時任國務卿)的助手參加重要國際會議。1944年起為共和黨外交政策主要發言人,1950~1952年任美國國務卿的顧問。1953年1月至1959年4月任國務卿。對共產主義和冷戰持強硬態度。他是“馬歇爾計畫”、“北大西洋公約”的主要制定人。著有《戰爭或和平》一書。美國共和黨人。二戰後,多次代表美國政府出席國際會議。1950年任杜魯門政府顧問。1953~1959年任美國國務卿。他在國際活動中,推行“戰爭邊緣”“大規模核報復”以及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抑制政策。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費爾特市。猶太人後裔。1938年移居美國。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1943年至1946年在美國陸軍服役。195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52年獲文學碩士、195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至1969年任哈佛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班執行主任、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69年至1974年任尼克森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69年至1975年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73年至1977年任國務卿。此後在喬治敦大學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國廣播公司顧問、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阿斯彭學會高級研究員等職。1982年開辦基辛格“國際諮詢”公司並擔任董事長。1983年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1983年至1984年任美國中美洲問題兩黨全國委員會主席。1986年9月任美印委員會主席。1987年3月任美國—中國協會兩主席之一。他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
馬德琳·奧爾布賴特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MadeleineKorbelAlbright,1937年5月15日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第二次大戰時,她和家人在倫敦。她的父親是外交官兼學者,曾任捷駐南斯拉夫大使。10歲時在瑞士上學並改名為馬德琳。1948年她父親在聯合國負責印度和巴基斯坦問題委員會任職。1948年後,由於其父被控從事顛覆國家的活動,而要求全家在美國政治避難獲得批准。移居美國後,奧爾布賴特在麻薩諸塞州的韋爾斯利大學學習新聞和政治學,1959年畢業。她還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奧爾布賴特曾喬治敦大學國際事務學教授,是該校國家政策中心主任,專門研究美國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關係。1976年進入政界,任參議員埃德蒙·馬斯基(緬因州民主黨人)的工作人員。1978年出任吉米·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在布熱津斯基手下負責與國會的聯絡工作。1981年裡根擔任總統後轉入學術界,著有《波蘭:政治變化中新聞界的作用》。1983年到喬治敦大學任教,講授外交課程。1989年出任民主黨全國政策中心主席。現為喬治敦大學埃德蒙·A·沃爾什外交服務學院教授。
1993年1月—1997年1月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在其任期內,爆發的盧安達大屠殺事件中,其代表美國的一系列不作為甚至阻撓聯合國干涉的行為,客觀上縱容了胡圖族極端分子的殺戮,造成了嚴重的後果。1997年1月出任國務卿,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
通曉英語、捷克語、波蘭語、俄語和法語。1959年她畢業後三天即與約瑟夫·奧爾布賴特結婚,1982年離婚。有三個女兒。
科林·盧瑟·鮑威爾
科林·鮑威爾(ColinPowell)1937年4月5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任職美國陸軍35年,升至四星上將。里根時期任國家安全顧問。從1989年10月到1993年9月30日,鮑威爾將軍在喬治·布希總統和比爾·柯林頓總統兩屆政府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第十二任主席。2001年1月,鮑威爾被喬治·W·布希總統任命為國務卿。科林·鮑威爾是美國歷史第一位黑人國務卿。
學歷:紐約市立大學地理學學士;喬治·華盛頓大學商業管理碩士。
鮑威爾將軍是一位傳奇式的軍人。這位成長於貧民區的非洲移民的孩子由於家境貧寒,一邊上學,一邊打工,替人扛包,拖地板。長大後,在紐約市立學院上學時參加了後備軍官訓練團,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直到成為最高軍事長官、四星上將。前任總統布希(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在任)是他從政以來服務過的第四位總統。
其他著名的國務卿還包括詹姆斯·麥迪遜、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詹姆斯·布坎南、亨利·劉易斯·史汀生、詹姆斯·伯恩斯、詹姆斯·貝克、希拉蕊·柯林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