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亨利·西華德

威廉·亨利·西華德

威廉·亨利·西沃德(William Henry Seward,1801年5月16日-1872年10月10日),美國律師、地產經紀人、政治家,曾任紐約州州長(1839年~1843年)和美國國務卿(1861年~1869年)。以激烈反對奴隸制、美國內戰時期阻止外國政府承認南部聯邦而著稱。他還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擴張分子,美利堅太平洋帝國構想的積極鼓吹者和實踐者,他奠定了美利堅太平洋帝國的基礎。不僅對當時美國的亞太政策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而且對以後美國的亞洲太平洋政策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他也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務卿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威廉·亨利·西華德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20年畢業於聯邦學院。1822年獲律師資格並在紐約州奧本開業。1830-1834年任州參議員。1839-1843年任紐約州州長。1849-1861年任聯邦國會參議員,輝格黨左翼領袖。反對美國的黑人奴隸制;反對與奴隸主妥協的1850年妥協案和1854年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1861年在亞伯拉罕·林肯總統時期任國務卿。協助林肯在內戰中處理對外關係。1865年與林肯同日遇刺,但受傷未死。傷愈後,在詹森總統任內繼續任國務卿,支持總統反對激進共和黨人。1867年與俄國談判購買俄屬北美,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1869年離職。1872年10月10日死於美國紐約州卡尤加郡奧本 。

從參議員到州長

1801年5月16日生於紐約州奧蘭冶縣佛羅里達,是塞謬爾·西華德博士和瑪麗·詹寧斯之子,在佛羅里達接受基本教育之後,進入紐約州戈申的霍爾學院,1816年進入聯合學院,1820年畢業後學習法律,1823年獲得律師資格,1824年10月24日和合伙人的女兒結婚,生有三子二女。

1824年與紐約州輝格黨的創始人瑟洛·威德相識,由於威德的關係,1830年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任內支持安德魯·詹森總統的銀行政策,1833年謀求連任失敗,1838年在威德支持下競選紐約州州長成功,並在1840年連任,堅持內部改良,即使遇到1837年的經濟恐慌和隨之而來的蕭條也未動搖,他謀求建立允許天主教徒自由的學校受到很大批評,他拒絕了維吉尼亞州要求引渡逃亡黑人的要求。1842年他沒有追求連任而是選擇當律師以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態。

1849年他作為輝格黨當選為代表紐約的美國參議員,以後連續連任到1861年。1854年和大多數輝格黨人一起參加了反對奴隸制的共和黨。他1850年就反對參議員亨利·克萊的大妥協案,主張加利福尼亞無條件的成為自由州,在1850年3月11日的著名演講中,他斷言將《逃亡奴隸法》強加給北方是不可能的,奴隸制在聯邦境內應通過自願而逐步消除,否則聯邦就會解體,就是內戰。在1856年的堪薩斯爭端中,他主張堪薩斯成為自由州,他宣稱,有關奴隸制的鬥爭是兩種敵對力量之間的一場不可遏制的鬥爭,1860年他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遭到一部分人反對,他轉而支持林肯。

內戰中的國務卿

1860年12月8日,當選總統林肯任命他為國務卿,20天后,西華德接受了這項任命,儘管他不喜歡財政部長薩蒙·波特蘭·蔡斯和郵政部長蒙哥馬利·布萊爾。第二年3月4日,他就任國務卿。他自認為是政府中的強人,幻想能代替政府處理國家政務,在4月1日《給總統的幾點建議》中,他甚至要求林肯把總統的某些權利下放給國務卿。

11月8日,美國軍艦攔截了英國郵船“特倫特”號, 囚禁了兩名赴英國活動的南方聯盟特使。11月20日,英國外交部提出正式抗議,就在中立國船隻上發生的暴行提出抗議,要求美國放人和道歉,賠償損失,限七日內答覆。為避免歐洲國家干涉美國內戰,他請求林肯總統釋放了被俘的兩名特使。他還訓令駐歐洲使節展開組織歐洲國家承認南部聯盟的活動。並利用俄羅斯帝國鎮壓波蘭起義後在歐洲的孤立,爭取到俄國兩隻艦隊在1863年訪問紐約和舊金山,造成美俄結盟的意向。

西華德巧妙的利用奴隸制令人反感的問題,來減輕英國和法國對美國北方的反感。儘管他最初曾要求延遲《解放宣言》的發表,但他在運用這項宣言對英國和法國施加了強大的輿論壓力。

西沃德抗議英國為南部同盟建造的“阿拉巴馬號”巡洋艦擊沉了65艘美國商船,要求英國必須賠償,最終致使英國賠償了600萬美元。

1861年10月,英國、法國和西班牙以墨西哥延期支付債務為由,出兵干涉墨西哥。西華德對此提出抗議,認為是對墨西哥人民不可剝奪權利的侵犯,也是對門羅主義的蔑視。1862年4月,英國和西班牙因故撤軍,法國拿破崙三世卻自我感覺良好,不斷增兵。並在10月表示要調停美國內戰。為西沃德嚴辭拒絕。1863年6月,法軍攻入墨西哥城,並扶植馬克西米連大公為墨西哥皇帝,西華德嚴詞抗議,並得到美國國會的支持。1866年美國內戰結束後,西沃德陳兵5萬於邊境,再次抗議法軍的行動,並下最後通牒要求法軍撤退,拿破崙三世最後於4月21日回電,法軍將分三次撤軍。

刺殺風波

林肯被刺的前兩三天,布斯幾乎天天酩酊大醉,他以前的那個陰謀組織支離破碎,只剩下佩因、赫羅爾德和阿茨羅德了。4月14日中午時分,他去福特劇院取郵件,無意中看到海報上說,林肯和格蘭特將出席晚上的節目,布斯一陣狂喜,立即召集死黨實施他們的最後計畫:阿茨羅德去刺殺副總統詹森,佩因和赫羅爾德去刺殺日漸康復的國務卿西華德,布斯自己去刺殺總統。

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阿茨羅德喝醉了酒臨陣退縮,根本沒有去刺殺詹森。佩因和赫羅爾德倒進行得不錯,他們摸到了西華德家外面,由赫羅爾德守在馬車上接應,佩因直接進了西華德家,他拿著一包藥,這也是早就策劃好的。西華德的兒子告訴佩因,他的父親正在睡覺,現在還不能吃藥。但是佩因堅持要送藥進去,小西華德感到此人不可理喻,命令他立即滾蛋。由於害怕被看穿陰謀,佩因立即掏出了手槍,對準小西華德的頭部就是一下,可惜子彈不知咋的,竟然瞎火。佩因趕緊握緊槍,用槍托猛砸小西華德的頭,可憐的小西華德頭骨被打裂了。掃除了門外的障礙,佩因從包裹里抽出一把大刀衝進了西華德黑暗的臥室,這時他才發現臥室里除了西華德還有西華德的女兒和一個男護士。男護士見勢不妙,立即跳將起來沖向佩因,佩因掄起大刀就把他的前額砍破了,而西華德的女兒在驚嚇之餘也被佩因打暈了過去。

佩因衝到西華德的床邊,一刀一刀地猛刺國務卿。這時,西華德的另一個兒子聽到聲響也沖了進來,不料被手持兇器的佩因在前額劃了一刀,並且砍傷了手。佩因感到此地不宜久留,於是迅速離開臥室,跳下樓梯,在樓梯上他又撞見了一個倒霉的國務院信使,佩因一不做,二不休,把這信使又砍傷了。直到逃到大門前,狂奔的佩因不停地尖叫:“我瘋了!我瘋了!”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所有遭到佩因襲擊的人最後都康復了,而且西華德在林肯死後的詹森總統任期里還繼續做他的國務卿。

太平洋帝國

西沃德是“19世紀美國帝國主義的中心人物。”西沃德擴張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太平洋帝國的構想。所謂太平洋帝國,簡單說就是以亞洲、太平洋為中心的商業帝國。西沃德認為,美國的領土擴張完成之後,下一個目標應是太平洋和遠東地區。擴張的方式主要是商業擴張而不再是領土擴張,擴張的手段是貿易而不是武力。因為“戰艦決不是能被派往國外的最成功的使節。”

西沃德的太平洋帝國思想源於他對商業的崇拜和對太平洋地區價值的認識。西沃德認為,商業是“一個國家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和“文明進步、帝國擴張的主要力量。”美國要想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必須控制世界的貿易,因為“政治霸權隨著商業優勢而來。”因而建立一個擁有商業霸權的帝國成為西沃德一生苦苦追求的目標。他認為,美國處於歐洲和亞洲之間這樣一個有利的地位,它“必須控制海上帝國——唯一真正的帝國”。美國真正的目標應是“世界的商業”——這是世界性的帝國,因而他敦促美國人為成為“最大的海洋帝國而奮鬥。”

在西沃德的心目中,這個商業帝國的中心應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他認為:“太平洋上的貿易和商業就是世界的貿易和商業。”“太平洋和它的海岸島嶼以及海外的廣大土地”將成為“這個世界更偉大未來的主要舞台”。1853年在參議院的一次演說中,他告誡他的參議員同事們,對帝國的競爭“不是在美國大湖區,也不在大西洋沿岸,不在加勒比海、地中海、波羅的海和大西洋,而是在太平洋及其島嶼和周邊的大陸”。美國的競爭對手和競爭者“在東方那些大陸和海洋上,在那裡已能找到他們競爭的戰利品了”。故此,西華德主張美國應控制亞洲的市場。如果此舉能成功的話,美國一定能成為“現存各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並且比已存在的國家都強大。”把美國的權利擴張到“大平洋並且控制東方發達的商業”,這種強大就有了保障。因此他認為美國應“從歐洲的殘留影響和偏見中完全解放出來,並代之以用美國的觀念和影響去改造旭日最早升起之地(指亞洲)的憲法和風俗。”

西沃德太平洋帝國的構想是對以往美國擴張思想的總結和發展。控制太平洋及其貿易的野心是由早期從事對華貿易的商人喚起的,“從那個時候起,這個野心被政治家們不斷的發揚著,他們相信,美國權勢擴張的當然場所在太平洋而不在大西洋。”傑斐遜派遣克拉克和劉易斯沿密西西比河到太平洋沿岩探險,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發展太平洋貿易。1819年與西班牙籤定《橫貫大陸條約》,美國堅持將邊界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岩,再次表現了對太平洋的關心。40年代美國的領土擴張浪潮中更是注入了鮮明的海洋因素,控制太平洋貿易和商業的野心成為擴張的主要動力之一。有的美國學者甚至認為,如果把美國與歐洲西向亞洲的歷史性擴張聯繫起來,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的獲得可以看作是“長期尋求‘通往印度的道路’的完成,由此一個偉大的商業帝國可以在亞洲商業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西華德太平洋帝國的構想正是在40年代美國領土擴張完成的基礎上形成的。在西華德的商業帝國思想中,商業是中心,美國和亞洲是兩個基本點,太平洋是連線兩個基本點的中軸線,目標是從亞洲獲取商業利潤。正是西沃德的太平洋帝國的構想才使他成為“新太平洋歷史上新太平洋時代的先知先覺者。”

西華德為實現其太平洋帝國的構想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使加利福尼亞加入聯邦而努力。在西沃德眼裡,加利福尼亞是太平洋帝國的一個重要起點,“是年輕的太平洋皇后,”“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比這更偉大的帝國基礎了。”1850年3月11日,西沃德在參議院關於接納加利福尼亞加入聯邦的討論時說,他確信:“世界上的商業、社會和政治運動,在“朝著加利福尼亞的方向”發展。因此,他贊同儘快接納加利福尼亞加入聯邦,即使是作為一個蓄奴州也在所不惜,儘管西華德強烈反對奴隸制,但和奴隸制比較起來,他認為“唯一的巨大危險就是可能忽視太平洋沿岸新地區的犯罪。”

西沃德還大力支持佩里對日本的遠征行動。在參議院就該問題質詢時他說,應質詢的問題是:“並不是為什麼要派遣遠征隊,而是以前為什麼沒有派遣。”當時西沃德那種急不可待的心情可見一斑。

安德魯·詹森政府時期,擔任國務卿的西沃德還從沙俄手裡購買了阿拉斯加。購買阿拉斯加是西沃德建立商業帝國構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867年3月30日,美俄簽訂購買條約後,西沃德曾得意洋洋地說,美國取得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就等於“向亞洲伸出了一隻友誼之手”,就可以把中日兩國的貿易吸引到美國方面來,西沃德的支持者也聲稱,對阿拉斯加的購買,將使美國“在太平洋獲得和英國在大西洋一樣完整的商業和海上霸權。

西華德的蠢事

1861年美國內戰,歐洲國王們派兵分裂美國,林肯想到這些國王的宿敵俄國,於是派出特使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求救,基於各方考量,未經宣戰俄國艦隊在1863年9月開進紐約港,它們的出現造成英法的猶豫為林肯扭轉局面贏得了時間,內戰結束後為支付俄國艦隊720萬美元的費用,美國政府頗費一番周折,因為憲法沒有授權總統支付外國政府的戰爭費用,當時的總統詹森與俄國達成了以購買俄國阿拉斯加的土地來支付戰爭費的協定,當時的國務卿就是西華德。

1867年3月,他以總價720萬美元的價格俄羅斯手中買下了阿拉斯加美俄公司的主權(陸地面積148萬,海洋23萬),這是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積最大的一筆交易,而且平均單價每英畝才二分錢。現在看來,這簡直是一筆划算到家的買賣,但是在當時這樁買賣當時被許多美國人詬病,把阿拉斯加譏諷為“西華德的冰櫃”、“西華德的愚行”。可是他講了一句話,他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

實際上,由於中間人(一名俄國人)受賄,俄國沙皇政府沒有實收720萬美金,美國人也沒有按照講好的及時付金子,而是拖延,付一張支票了事。這個俄奸後來被人離奇的殺害了。美國人付錢的一個理由是之前俄國派出遠洋艦隊到美國海域解救美國,並犧牲了人力和物力,美國當時分文未付。俄國人從阿拉斯加撤退時候,瘋狂捕獵近海動物,據傳鮮血染紅了峽灣。

隨著金礦的發現及石油的發掘,美國人也了解到阿拉斯加的重要性。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阿拉斯加戰略及經濟的關係,在1959年,將阿拉斯加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隔年夏威夷升格為第50個州)。現今,許多航空公司還藉由阿拉斯加的機場從亞洲飛往美國東岸,這比直飛還節省很多飛行時間與燃料。

儘管如此,1867年10月18日美國星條旗第一次在阿拉斯加飄揚起來。 然而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聯邦政府並不太在意這塊最新的版圖,只是1877年在SITKA設立了一個稅收機構,掌管阿拉斯加約153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大約40,000的居民。直到發現黃金,情況才有了改變。

總得來說,這件事上,美國可以說得到了莫大的好處,不但保住了國家,又賺到了那么大一片土地,而且還是分文未付;而俄國則是損失慘重,勞師動眾去了美國,卻什麼都沒得到,最後還丟了一大片土地,怪不得,俄國人離開時,瘋狂的獵殺近海動物呢!

週遊世界渡餘生

西沃德生性樂觀,興趣廣泛,博學多才,是美國當時最富吸引力的人物,離開政府後,西沃德週遊世界,是第一位週遊世界的美國重要人物。並在他的著作《週遊世界》中敘述了他的冒險過程。後來,西沃德回到紐約的奧爾巴尼,並在此渡過了他的餘生,葬在福特山公墓 。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