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

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

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John Middleton Clayton(1796年 - 1856年),美國著名政治家,律師,農藝家。在扎卡里·泰勒總統時代任美國國務卿,在他漫長的政治生涯中經歷了從輝格黨向共和黨轉變的過程。

基本信息

出眾的律師

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 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

1796年7月24日,約翰 ·克萊頓出生於德拉瓦州薩塞克斯縣達哥斯博羅。其移民始祖於十七世紀下半葉來自英倫三島,在東海岸短暫逗留後,輾轉來到了德拉瓦。在約翰的父親詹姆斯·克萊頓和母親薩拉·米德爾頓這一代時,最終定居在德拉瓦州的米爾福德。在那裡,父親精心地照料他的農場,並且熱心於公眾事務,關注時局政事。約翰自幼酷愛讀書,喜愛文藝復興時代的經典作品,對《聖經》過目成誦並有自己的見地。父母的特點集中在他身上得到延續,他才思敏捷,儀表堂堂,並且口才極佳。

良好的家教使約翰在學校讀書時展現了出眾的才華和紮實的功底。1812年,他進入耶魯大學攻讀。鑒於對法學的摯愛和著迷,他從耶魯畢業後開始系統地研習法律。1819年11月,克萊頓經考試進入律師界,開辦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他辦案的數量和勝訴率都相當高,很快就靠自己的實力打出了一片天地,在律師界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在名利雙收之際,他於1822年成婚,新娘名叫薩拉·安·費希爾。

顯赫的議員

在十九世紀初期成長起來的青年人與開國時期的那一代人差異是巨大的。與克萊頓同齡的年輕人更加看重的是現實,對於國家民族的關注似乎淡漠了許多。步入社會初期,克萊頓主要關注的是自己的業務和家庭,大概是由於他在律師界的名聲太大,使他在1824年被推選為德拉瓦州議員,從此步入紛紜複雜的政壇。由於在約翰·昆西·亞當斯與傑克遜的鬥爭中選擇了支持前者,因此克萊頓不自覺地捲入了黨派政治。起初,他是一名輝格黨人,並成為該黨的一位地方領導人。後來,順應歷史發展的大潮,他同廣大黨人一道進入了共和黨。 1828年,克萊頓在國會參議員競選中獲得成功,初入國會克萊頓充滿了朝氣和闖勁,他目光犀利,看問題常常有獨到見解,很快就博得了同人的首肯和讚賞,他的意見越來越受到重視或被直接採納。

克萊頓支持為合眾國銀行發放特許證,認為政府應顧及經濟的繁榮和穩定。1831年,根據他提供的調查材料,總統對郵政總署進行了機構改革。在當時政壇上進行的國家主義與州權主義的鬥爭中,克萊頓的態度是鮮明的,他堅定地站在國家主義者一邊,主張維護聯邦的權力和統一。但他不贊成政府的強硬的經濟政策,主張維護北部工商業者的利益。由於他的努力和影響,使安德魯·傑克遜總統簽署了克萊提出的以十年的時間逐漸減稅的關稅法。

19世紀30至40年代,克萊頓大部分時間在聯邦參議院任職,以求實敬業而贏得了更大的聲譽。在脫離政壇的間隙階段,他都是在德拉瓦的律師行中繼續執業,了斷了許多件棘手的案子。他還十分熱衷於園林藝術,像父親那樣勤於耕作與栽培,把自己的莊園經營得十分出色。

儒雅的閣僚

在議會和內閣中,克萊頓既是一位有獨立見解的政治家,同時也很善於協調關係。例如,他一貫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與其他國家的爭端,但只要政府採取了行動,他一般都給予支持,侵墨戰爭就是一例。在1848年大選中,他審時度勢,支持他認為最有希望的扎卡里·泰勒當選總統,並由此當上了國務卿。他的這一舉動開罪了多年好友亨利·克萊,但他仍設法與克萊保持私人之間的聯繫。大概正是由於這種變通性和原則性的巧妙結合,使他能夠勝任國務卿一職。

克萊頓也是“天定命運”觀念的信奉者,與當時大多數美國人一樣,認為上天給美國人安排了這么好的生存環境,目的是讓他們在這裡建設一個民主、富裕的國度,並把這種制度擴展到其他各國,拯救那裡的生靈。以此作為外交政策的出發點與歸宿,國務卿克萊頓與泰勒總統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外交事務中並不是諸事順遂。

克萊頓妥善地解決了古巴問題。在許多美國人看來,取得古巴是他們天賦使命的一部分。起初,美國政府希望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取這個富庶美麗的島嶼,但遭到了老牌殖民列強西班牙帝國的堅決抵制。古巴的民族運動高漲起來後,部分領袖人物希望藉助美國的力量實現古巴的獨立,其中的一部分人與美國的擴張主義者聯合起來,試圖用武力“解放”古巴。這些行動遭到了一向主張用談判方式解決爭端的克萊頓的反對和阻止,他主張:與其草率地行動,不如耐心地等待時機。

由於泰勒總統經常干預國務院的工作,使克萊頓很難實現自己的一些構想,所以他的外交工作並不是很成功,特別是與一些歐洲國家的關係搞得很僵。但在促進美國與世界各國發展貿易方面,克萊頓取得了一些成績。

約翰·克萊頓塑像 約翰·克萊頓塑像

美英關係歷來是美國外交戰略的重點。美墨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爭奪加劇,英國搶先占領了聖胡安河口。為了解決衝突,克萊頓作為美方的首席代表,在華盛頓與英國政府代表進行了艱苦細緻的談判,於1850年4月簽署了著名的《克萊頓-布爾沃條約》。條約規定,美英雙方均享有使用中美洲運河的同等權利。這一條約遭到了民主黨激進的擴張主義者的抨擊,他們認為該條約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平心而論,該條約化解了美英衝突,迫使大英帝國同意美國與它分享中美洲的商業利益,這對於美國是大有裨益的。這一條約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其中許多內容後來變成了現實,克萊頓一直把它視為自己的外交傑作。

1850年,南方與北方的鬥爭再掀高潮,克萊、韋伯斯特等政治家四處奔走,呼籲為維護聯邦而實行妥協。克萊頓也支持妥協,並為此做了一些工作,但未等妥協案出台他就離職了。

1850年7月9日,泰勒總統在任期中病逝。不久,克萊頓與內閣的其他六位部長一道集體辭職,新任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全部更換了內閣成員。克萊頓離任國務卿後回鄉隱居。克萊頓晚年忍受著孤獨與疾病的困擾,妻子與兒子都先他而去,嚴重的腎病折磨得他身心交瘁。1856年11月9日克萊頓病逝。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