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門羅

詹姆斯·門羅

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1758年4月28日—1831年7月4日),美國第5任總統,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威斯特摩蘭縣(Westmoreland County,Virginia),出身在蘇格蘭移民的小農場主家庭,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是農場主。詹姆斯·門羅就學於維吉尼亞州的威廉瑪麗學院,中途輟學參加獨立戰爭。1782年被選入維吉尼亞議會,1790年選入美國參議院,1794年任駐法公使,1799—1802年任維吉尼亞州長,1803年任駐英公使。1811年任國務卿,1816年當選總統,1820年連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詹姆斯·門羅詹姆斯·門羅
1823年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國外交政策方針,世稱《門羅宣言》或“門羅主義”。門羅對內強調國家意識,對外大力開拓疆土,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831年7月4日,詹姆斯·門羅在紐約去世。
1758年4月28日,門羅降生維吉尼亞州的韋斯特木蘭郡的門羅濱。童年時期,門羅在附近牧師辦的學堂里上了四年學,拉丁語和法語都學的很好。1774年門羅16歲時進入了維吉尼亞著名的學府——威廉與瑪麗學院讀書。
門羅生活的年代,正值北美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動盪時期。
1776年,門羅與該校的3名教員和25名學生一起,投筆從戎,參加到反英鬥爭之中。入伍後,門羅在維吉尼亞州陸軍第三團任中尉,鏇即參加哈勒姆高地、懷特平原和特倫頓戰役。他在特倫頓戰役中擔任部隊的前鋒,因肩部負傷,被送進醫院。門羅傷愈後升任上尉,重返戰場。
1777至1778年先後投入布蘭第萬、日耳曼鎮、蒙默思等重要戰役,屢立戰功。
華盛頓很賞識門羅的愛國熱情,於1779年任命他為維吉尼亞州的軍事委員。就在此時,門羅結識了當時維吉尼亞州的州長傑斐遜。傑斐遜立即提拔他為中校,委派他到南方去蒐集軍事情報。
1785年,27歲的門羅與17歲的伊莉莎白·科特萊特結婚,有一子二女。

從政經歷

1780年,門羅在傑斐遜的指導下鑽研法律。
1782年,24歲的門羅被選為維吉尼亞州的眾議員,併兼任州長行政會議的成員,參與州內重大事務的決策。
1783至1786年,門羅當選為美國邦聯國會議員,先後參加第四、第五和第六次大陸會議,向大會提出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提案,成為國會內一個嶄露頭角的活躍人物。
1784年3月,門羅代表維吉尼亞州向國會提出了解決西部土地問題的提案。獨立戰爭爆發後,各州對西部土地的權益紛爭不己。門羅建議在西部地區成立臨時政府,統一管理西部土地。大陸會議接受了門羅以及其他州一些代表的意見,通過了相應的決議。邦聯政府相繼在1784、1785和1787年頒布3個土地法令,從而比較妥善地解決了西部的土地糾紛。
1785年,門羅向國會提出了加強邦聯政府權力的提案。他建議由邦聯政府管理全國商業,以加強中央的邦聯政府。國會對這一提案曾進行“長期的、認真的”討論。門羅的提案最後沒有被接受,但它“無疑促進了1787年美國聯邦政府的成立。”
門羅還以議員身份越過美國西部的阿勒格尼山脈,視察西部地區,於1786年寫了一份調查報告,論證美國在密西西比河有自由通航的權利,向當時控制密西西比河航行權的西班牙提出公開挑戰。
在國會任期滿後,門羅在維吉尼亞州弗雷德里克堡當律師,1787年被選為維吉尼亞州眾議院議員,1788年當選為維吉尼亞州批准聯邦憲法的州代表會議成員,1790年當選為美國參議院議員。
門羅在討論批准憲法的會議上,根據希臘和德國等國家的歷史經驗,反對聯邦政府權力的“過份的集中”。他說如果權力過份集中,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必然會發生尖銳矛盾。他堅決反對總統為終身職務,主張舉行定期選舉。
從1787年起,美國就批准憲法問題分裂成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門羅積極支持以傑斐遜為首的、反對批准憲法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當時稱之為反聯邦黨,以抗衡漢密爾頓為首的、擁護批准憲法的資產階級保守派,當時稱之為美國聯邦黨。
1794年,美法關係趨於緊張。華盛頓政府為對法國表示親善,任命門羅為駐法公使。門羅赴法後,門羅發表了反對暴政、支持法國革命的激昂慷慨的演說,其後並說服法國政府釋放了美國著名的革命家托馬斯·潘恩和法國革命家拉法耶特的夫人。
門羅在法國的過激行動引起了國內聯邦派的不滿。聯邦政府指責他“超越職權”,1797年把他調回美國。
1799年當選維吉尼亞州長。
在他擔任州長之後,1800年8月30日,門羅派兵鎮壓了在維吉尼亞州亨瑞克郡爆發的、由加爾瑞爾領導的黑人起義。門羅平息了這場動亂,許多黑人遭到逮捕,35人被處死。
1800至1801年的總統大選中,傑斐遜擊敗了屬於聯邦黨的前總統約翰·亞當斯,當選為美國總統。
1803年,門羅被傑斐遜任命為特使,前往法國,協助駐法公使羅伯特·利文斯頓向法國購買路易斯安那。
1803年4月30日,門羅和利文斯頓同法國簽訂了一個條約和兩個協定,其中規定法國將路易斯安那全部賣給美國。
同年7月,門羅擔任美駐大不列顛常任公使。門羅在任內同英國進行關於強制徵募美國海員和扣押美國船舶的談判。因為從1804年起,英國自恃海軍艦隊的強大,無理阻撓美國與歐洲大陸的貿易,經常攔截美國船隻,劫捕水手。1806年,門羅同英國正式簽訂條約。但條約中沒有寫上關於禁止英國強制徵募美國海員及扣押美國貨物和船舶賠款的規定,忽視了政府給他的訓令。傑斐遜聞訊後非常氣憤,1807年將他調回美國。
門羅回國後仍然積極從事政治活動,1810年春,他被選為維吉尼亞州眾議院議員。是年冬,他再次當選為州長。11個月後即擔任麥迪遜政府的國務卿。在同英國進行第二次獨立戰爭前夕和戰爭進行期間,門羅承擔了指導美國外交事務的繁重任務。
1814年9月,麥迪遜任命門羅為陸軍部長,負責指揮對英戰爭。門羅組織軍民,抵禦了英軍的侵犯。美國和英國終於在俄國的調停之下,於1814年聖誕節前夕簽訂了《根特條約》。
第二次獨立戰爭後,門羅的政治威望大為提高。在1816年的總統競選中,門羅擊敗了聯邦黨候選人魯弗斯·金,當選為總統。
1819年通過簽訂《拉什-巴戈特條約》使美國獲得佛羅里達。
1820年簽署“密蘇里妥協案”。1820年出任維吉尼亞大學董事。
1821年,門羅再度當選總統。
1823年提出“門羅主義”。
1823年12月2日,門羅根據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草擬的要點,向國會提出咨文,詳述美國對於歐洲列強幹涉美洲事務的立場和態度,這就是“門羅宣言”。

晚年經歷

1825年3月3日,門羅第二次總統任期屆滿,卸任後偕夫人回維吉尼亞故鄉定居。
1829年出席為修改而“門羅宣言”召開的國民大會。
1830年9月23日,門羅夫人因中風逝世,給門羅以極大打擊。安葬完夫人之後,他幾乎一文不名,他的所有資產都耗費殆盡。只得搬到二女兒在紐約的家中,依靠女兒生活。當時的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任命他的二女婿為紐約郵政局局長,這份薪俸保證了他一家的生活。
為了掙錢,他只得寫書換取稿費。他的貧困狀態終於感動了美國國會,他們批准給予他在任總統期間的補償費3萬美元,連同他的賣地進賬只夠還清門羅的舊債,卻無法彌補他清貧的生活。
1831年,最後的家——橡樹莊園被他賣掉了,到此,他成為地道的無家可歸者。
當年7月4日,他在女兒家因心臟衰竭離開了人世,終年73歲,成為死於國慶日的第三位前總統。

為政舉措

概況

詹姆斯·門羅詹姆斯·門羅
門羅就任總統後,首先物色一批國內最有影響的人物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內閣班子,並與他們和睦相處,歷經8年之久,共同制訂和推行了美國政府的國內外政策。

內政

門羅在政治上堅持推行折衷調和的方針。在第二次獨立戰爭中,聯邦黨由於反戰投降,不得人心。但少數聯邦黨人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煽動新英格蘭各州的一部分聯邦分子要求脫離聯邦。門羅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團結聯邦派,曾週遊南北,同各派政治頭目交換意見,陳述聯合之利,分裂之害。經他奔波遊說,兩派沒有公開決裂,並在一定範圍內趨於合作,開創了美國歷史上的“和睦時期”。
爾後,門羅又以同樣的方針處理了美國南部和北部各州的矛盾。
1819年,南部和北部各州為增加參議員的代表名額,在密蘇里州加入聯邦問題上發生爭吵。南部各州主張密蘇里州以蓄奴州加入聯邦,北部各州主張密蘇里州以自由州加入聯邦。
在門羅的敦促下,南北兩方在1820年達成了“密蘇里妥協案”,即規定密蘇里作為蓄奴州加入聯邦,同時讓麻薩諸塞州劃出緬因州作為自由州加入聯邦。以此為例,規定今後凡有一個自由州加入聯邦,必須同時有一個蓄奴州加入聯邦。法案還進一步規定,今後西部土地在北緯36度30分以南為蓄奴州;該線以北則為自由州。這是一次南北兩種社會制度衝突明朗化的表現,同時,它也使北方資產階級和南部種植園奴隸主達到了暫時的妥協和休戰。
門羅在經濟上執行保護和發展國內資本主義的政策,他堅決執行1816年通過的新稅法,提高進口稅,防止外國特別是英國工業品湧入國內市場。同時,他鼓勵推廣先進技術,大量發行科普刊物,各大城市建立科學講座制度,加速了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發展的進程。他還撥出巨款擴建橫貫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直達伊利諾斯州的坎伯蘭國家公路;開鑿連線哈得遜河、大西洋與大湖的阿瑞運河,溝通東部工業區和西部農業區,促進了向西部的大規模移民。

外交

在外交上門羅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版圖。
1818年初,門羅致函美軍將領安德魯·傑克遜出兵東佛羅里達。傑克遜立即派兵從西班牙手裡奪取了這一地區。翌年2月,西班牙被迫簽訂亞當斯—奧尼斯條約。
門羅在擴大美國版圖後,隨著美國國力的增長,制定了新的拉丁美洲政策,向歐洲各國列強提出了全面挑戰。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拉丁美洲地區掀起了民族獨立的風暴。西班牙帝國日暮途窮,已無法控制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阿根廷等國家相繼獨立。
“神聖同盟”企圖干涉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俄羅斯帝國想擴張它在北美西北海岸的殖民勢力,而英國則出於在拉美的巨大商業利益,圖謀在中南美地區擴張。
1823年,英國外交大臣喬治·坎寧致函門羅,提議英美結盟,聯合干預拉丁美洲事務,反對“神聖同盟”插手。門羅接到來函,迅即與前總統傑斐遜和麥迪遜商議。兩位前總統都贊同與英國聯合採取行動,但遭到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的反對。門羅最後採納了亞當斯的意見,決定由美國單獨行動,反對歐洲列強幹涉美洲事務。

人物思想

門羅主義
門羅總統最富影響力的政治成就是1823年在其向國會提出的國情咨文中,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在已經獲得,並維持自由獨立情況下的美洲大陸各國,今後不得被任何歐洲列強當做將來的殖民對象”,反對任何歐洲國家干涉美洲事務,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門羅主義”。“門羅主義”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成為美國對外,特別是對拉丁美洲外交的行動指南。
孤立主義
詹姆斯·門羅當政時的美國和平穩定、繁榮昌盛、版圖擴大,因而贏得了“和諧時代”的美名。同時,詹姆斯門羅也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對美利堅合眾國的外交事業主要體現於他的《就職演說辭》和《門羅宣言》中。作為傑斐遜的門徒,他承繼和發展前任者們主要是傑斐遜的的外交思想,孤立主義的外交思想。
美國自獨立戰爭以來實行的是孤立主義外交。它的核心思想是不捲入歐洲的政治紛爭。
詹姆斯·門羅繼承了這一外交準則,“我國與他國之間保持中立,是政府採取的最嚴謹公正明智的選擇。我們不向一方提供援助,更不會讓一方享有特權而對另一方有不平等的待遇。並且我們也盡政府的權利,執行各項法律,禁止以非法武裝對付另一敵對國家”。
“由於雙方都有這一平等權利,我們一律接納雙方的船隻使用我們的港口。他們享有同等權利購入或輸入武器、軍火和其他補給品,並都有權出口戰爭爆發前制定的法律所允許的所有物品;我國公民也與雙方進行平等的貿易、彼此的貿易同樣受到我們政府的保護”。
“歐洲的動盪不安的局面在加劇,開戰的可能性有增無減,戰火在任何地區都可能點燃,我們將無法預料戰火可能波及的範圍。我們如能安全不被捲入戰爭威脅局面里實屬萬幸,如果在公正的條件下,我們應儘量和其它國家保持友好的關係,我感到沒有任何理由導致我國和其他國家發生衝突,除非是他國侵犯了我國沿海的權利。對於歐洲發生的戰爭與分歧,不管擴展到什麼程度,我們都將保持中立”。
孤立主義不捲入一切歐洲事務,不同任何國家結盟,這是從美國的國家利出發作出的明智選擇,是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考慮而制訂的外交策略。
“至於今後美國可能適宜對各方保持保種態度,我毫不猶豫地認為,仍遵守以前的中立政策,從目前西班牙政府的立場改變及尚未結束的談判(這一談判是應西班牙議會的請求,並為各殖民地所接受),便可想像,他們的分歧將在各殖民地提出的條件下得到圓滿解決。如果繼續下去,美國將本著維護自身榮譽和利益的前提,積極去應付這種局面”。
“在歐洲國家的戰爭中,在與歐洲國家本身有關的事情中,我們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做也不符合我們的政策。只在我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或嚴重威脅的時候,我們才怨恨侵害或準備防衛”。
“在西班牙與這些新政府之間的戰爭中,我們在宣布承認這些新政府的同時也宣布了中立;我們遵守了而且將繼續遵守中立,但如情勢改變,屆時經由美國政府當局的判斷,為了它們安全的需要,美國方面亦作相應的改變”。
因此,孤立主義是與美國的國家實力和國家利益結合在一起的,具有很大的伸縮性。美國以後之所以從一個大西洋的濱海共和國發展成為一個橫貫大陸的“西洋國家”,之所以通過對墨西哥的戰爭獲取德克薩斯等土地,都正是根據美國“安全的需要”所作出的“相應的改變”。
門羅奉行的孤立主義外交思想即使美國避免了捲入歐洲各國的軍事政治糾紛,同時又使美國不失時機地發展了該國的經濟軍事實力。
尤其是門羅宣言中體現的“兩個世界”思想,更是把孤立主義向前推進了一步:在地域方面,它把整個美洲大陸作為獨立於歐洲之外的對象而不只限於美國;在思想制度方面,把“將君主制度擴大到美洲看作是對美國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也就是說,既不允許歐洲列強在美洲擴大其領地,也不允許歐洲列強在美洲擴大其制度。
再者,從態勢上來說,孤立主義是美國晝避免被動地捲入歐洲的戰爭與政治,而門羅主義則是美國主動地反對歐洲列強對美洲的干涉與滲透。
當然,門羅宣言在反對歐洲干涉美洲事務時,並沒有否定更沒有限制美國自身對美洲大陸領土的要求和對美洲大陸事務的干預。
《門羅宣言》中體現的領土擴張思想使愈來愈多的人相信北美大陸注定是美國的領土,美利堅應在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陸領地上建立起一個民族國家。這一思想迅速發展成“天定命運”的擴張主義口號,更加速了大陸的領土的擴張。《門羅宣言》的宣布表現了上升時期美國資產階級的大無畏精神。
美洲大陸的外交思想
發表於1823年的《門羅宣言》在表明“對於現存的任何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或屬地我們未曾干涉過而且將來也不干涉”的同時,也莊嚴宣告,“在已經獲得並維持自由獨立情況下的美洲大陸各國,今後不得被任何歐洲列強當作將來的殖民對象”;“任何歐洲列強凡以壓迫它們,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們的命運而進行的干涉,只能認為是對合眾國不友好的態度的表現”。
這裡可以看出門羅主義一方面保持了孤立主義的“基本核心”,即維持“孤立”,不捲入歐洲事務,另一方面確立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大陸的外交思想。《門羅宣言》繼承了不捲入歐洲事務的孤立主義,並進一步要求把歐洲勢力排斥出美洲大陸。為了擺脫歐洲列強的干涉與控制,建立自由、獨立的共和政體。
《門羅宣言》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詹姆斯·門羅的“美洲大陸”思想:
第一,以鞏固與擴大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為藉口排擠歐洲勢力。
《門羅宣言》提出了“君主制的舊世界”和“共和制的新世界”兩個概念,指出兩者在實質上是不同的,神聖同盟把舊世界的君主制度擴大到美洲是“對我們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
在詹姆斯·門羅看來,共和政體是美國繁榮昌盛的根本所在,是人類歷史上最完善、最先進的社會制度。“沒有哪一屆政府在接任之初象本屆這樣吉星高照,也沒有哪一屆政府在組建之初便享有本屆這般輝煌。縱觀世界各國歷史,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沒有一個國有象美國這樣發展神速,沒有一個民族象美國人民這樣富裕、歡樂。
展望未來,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會感到由衷地喜悅,因為我們的國家制度日益完善,無需重大的改革。我們今後的偉大任務就是捍衛我們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特徵”。“在我們整個國家和各洲的政體中,我們已排除了所有不斷損害體制核心和共和政體的缺點”。“而在我們這個偉大國家裡,人民是唯一的主權者,隨著代議制的改進,並在為自由、開明和有效的政府的所有目的所需的最大範圍內,人民的權利移到民意代表團和民意代表手中,而且絲毫無損於人民的主權。整個政體都是民選的,主權完全操縱在人民手中,而且每一政府部門的每一官員都從人民那裡獲得權力,他們的行為要為人民負責。”“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的體制不久將達到至善的程度,各部門的運轉也將展示出高度的秩序與和諧,以此博得文明世界的欽佩和尊敬”。
詹姆斯·門羅對於共和政體的無比熱愛和膜拜,促使他竭力維護其自由、民主的共和制度。因此,門羅宣告美洲這一新世界各獨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歐洲舊世界各國是基本不同的,這是兩種不同的區域,因此每一方都不應該把自己的政治制度、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每一方都應自行克制,避免干涉另一方的內部事務。“神聖同盟各國的政治制度……同美洲的政治制度是大不相同的。……我們認為歐洲列強方面把它們的政治制度擴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區的企圖對於我們的和平和安全都是有危險的”。
第二,確立了非干涉、非殖民的原則。
反對歐洲列強幹涉美洲內部事務的原則是“門羅宣言”製造者們的一貫主張,也是美洲各獨立國家至為關心的問題,傑斐遜的基本信條是:“決不允許歐洲列強幹涉西半球的事務、,“要把歐洲列強的勢力從美洲大陸趕出去,不允許它們對我們各國事務進行干涉”。
但是,使非干涉的思想具體化為美國的對外政策是由歐洲神聖同盟干涉拉丁美洲事務的謠言引起的。
1814年維也納會議重建了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國際關係體系,會上,戰勝國俄、普、奧組成了以復辟封建君主制度和殖民制度為宗旨的“神聖同盟”,1818年法國也尾隨加入。
當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取得勝利,開始建立一系列共和制民主國家時,法、俄便以神聖同盟的名義策划進行干涉,法國企圖將拉美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俄國想乘機擴大他在美洲的領地。
歐洲神聖同盟的反動政策不僅對拉美各國的獨立是嚴重的威脅,而且也威脅著美國的利益和安全。是屈服於歐洲大國的壓力,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的頂住大國的壓力當時確實是對年輕的美利堅共和國的一次嚴峻的考驗。門羅總統廣泛徵求各方意見,克服了搖擺不定的態度,“關於南美洲,我認為那個地區的事務實質上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歐洲國家對這一地區特別是對西班牙現有殖民地的干涉就等於對我們事務的干涉”。
門羅宣告:“對於那些已經宣布獨立並保持獨立的政府,它們的獨立是我們經過深思熟慮以後在公正的原則上予以承認的,任何歐洲列強為了壓迫它們或以任何其他方式控制它們命運對它們進行干涉,那么這種干涉只能被我們看作是對美國不友好的表示”。歐洲列強幹涉美洲事務的目的就是要使美洲國家順到原告的殖民狀態,重新變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因此,非干涉原則與非殖民原則是一致的。“今後歐洲任何國家均不得把美洲大陸業已獲得並保持獨立自由的國家當作將來殖民的對象”。
《門羅宣言》雖然沒有經過國會以決議的形式批准,但在客觀上抵制了神聖同盟武裝鎮壓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阻止了復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意圖,因而受到了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歡迎。但另一方面,門羅宣言也暴露了美國侵略拉丁美洲的企圖,把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禁臠。它打著“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使美洲和歐洲“脫離接觸”,實際上是要把美洲國家作為美國的勢力範圍。
門羅主義宣布後,美國政府始終打著這一旗號,反對歐洲國家侵入拉丁美洲,同時把它作為自己干涉和侵略拉丁美洲的有力工具。此後,門羅主義就一直成為美帝國主義對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導方針。美國以“保護者”自居,終於把拉丁美洲變為自己的後院。因此,門羅主義可以說是美國早期推行擴張主義政策的重要標誌。
擴張領土的戰略目標
擴張領土與爭取獨立是北美獨立戰爭的兩大目標,同時,擴張領土也是排斥歐洲勢力的強有力手段。
門羅採用了這一有效手段,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版圖。
1818年初,門羅致函美軍將領傑克遜出兵東佛羅里達。傑克遜立即派兵從西班牙手裡奪取了這一地區,翌年2月,西班牙被迫簽訂亞當斯―奧尼斯條約。
增強國防的思想
美國雖然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共和制的政治制度,但是美國人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而西方列強無時不在尋找機會對美國及美洲國家進行軍事干涉,妄圖恢復昔日的殖民體系。
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危險使門羅充分認識到建立一支強大軍隊的必要性,尤其是對於從事商業、漁業和航海業的美國人民,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要有必要。“我們也不能對外來的危險掉以輕心。就對他國命運的經驗而言,美國可能再度捲入戰爭”。“為了保證我們免受外來的侵略,我們要加強沿海和內陸邊境的防禦”。“我們陸海軍力量的發展要適度,但要在必要時足以擔當重任——陸軍要守護我們的要塞……在戰時,隨著戰事的擴大,國家的海軍力量就能對戰事造成影響,因而,在和平期間就應加以適當的訓練和培養。實際上,海軍的貢獻不僅在於是國防的輔助力量,而且也是困擾敵方的有力工具,能夠迅速結束戰爭”。
詹姆斯·門羅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指出:人民是抗擊外敵入侵的堅強後盾。“敵人的侵犯可能難以應付,陸海軍即使願意符合政府的原則,或維持美國的局勢,也無法阻擋得住。在此情況下,我們就得求助於廣大民眾。因此,將人民組織訓練起來,以備一時戰亂之需,這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這樣的組織,美國將對外來侵犯無所畏懼”。依靠廣大人民來增強國防力量,並藉此提高美國的外交強度,是門羅為美國的武力外交開了先河。

家庭成員

彭斯·門羅:詹姆斯·門羅的父親,他是一個比較富裕的種植園主,同時也學到了木匠的手藝。1766年,他與喬治·華盛頓等維吉尼亞人一起號召抵制英國商品,保護殖民地的利益。1774年去世,那時詹姆斯·門羅才16歲。
伊莉莎白·瓊斯:詹姆斯·門羅的母親,她有威爾斯人的血統,生於維吉尼亞州的喬治王縣,受到過很好的教育。
伊莉莎白·巴克納夫人:詹姆斯·門羅的姐姐。
斯彭斯·門羅:詹姆斯·門羅的弟弟,年輕時夭折。
安德魯·門羅:詹姆斯·門羅的的弟弟,在維吉尼亞州阿爾伯馬爾縣。
約瑟夫·瓊斯·門羅:詹姆斯·門羅的的弟弟,曾是維吉尼亞州諾森伯蘭縣的地方法院的文員,在門羅任總統時,是門羅的私人秘書,在密蘇里定居。
伊莉莎白·科特萊特:詹姆斯·門羅的妻子。
伊萊扎·門羅:詹姆斯·門羅的長女,1786年12月出生於維吉尼亞州,畢業於法國巴黎坎潘夫人女子學校,配偶為喬治·海,1835年去世,享年49歲。
J·S·門羅:詹姆斯:門羅的長子,1799年5月出生,1801年9月28日去世。
瑪麗亞·赫斯特·門羅·古文納:詹姆斯·門羅的次女,1803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畢業於華盛頓特區私立學校,配偶為塞繆爾·勞倫斯·古文納,1850年去世,享年47歲。

人物評價

托馬斯·傑斐遜:剖析他的靈魂的深處,發現沒有一個污點。
約瑟夫·斯托里法官:共和國的樸素的傳統觀念正迅速地消失,公眾的興趣越來越滿足於取悅他們的種種炫耀的行為,然而,門羅先生依然保持著他的簡樸而和藹的風格。從任何方面來看,他都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記者、政治領袖卡爾·舒爾茨:門羅先生是眾多占據高公務職位的、可敬的平庸之才中的一個。
亨利·克萊:夢羅先生當然以全票再次連任,但是他對國會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軍人出身的美國總統

美國總統

任次任職時間總統姓名所屬黨派備註
11789~1797年喬治·華盛頓
21797~1800年約翰·亞當斯聯邦黨
31801~1808年 托瑪斯·傑弗遜民主共和黨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41809~1816年 詹姆斯·麥迪遜民主共和黨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51817~1824年 詹姆斯·門羅民主共和黨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61825~1828年約翰·昆西·亞當斯民主共和黨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71829~1836年 安德魯·傑克遜美國民主黨
81837~1840年 馬丁·范布倫美國民主黨
91841年 威廉·哈里森輝格黨 1841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泰勒繼任。
101841~1844年 約翰·泰勒輝格黨
111845~1848年 詹姆斯·波爾克美國民主黨
121849~1850年 扎卡里·泰勒輝格黨 1850年7月病死,由副總統菲爾莫爾繼任。
131850~1852年 米勒德·菲爾莫爾輝格黨
141853~1856年 富蘭克林·皮爾斯美國民主黨
151857~1860年 詹姆斯·布坎南美國民主黨
161861~1865年 亞伯拉罕·林肯美國共和黨1865年4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171865~1868年 安德魯·詹森美國共和黨
181869~1876年 尤里塞斯·格蘭特美國共和黨
191877~1880年 拉瑟福德·海斯美國共和黨
201881年 詹姆斯·加菲爾德美國共和黨188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阿瑟繼任。
211881~1884年 切斯特·阿瑟美國共和黨
221885~1888年 格羅弗·克利夫蘭美國民主黨
231889~1892年 班傑明·哈里森美國共和黨是1841年任總統的威廉·哈里森的孫子。
241893~1896年 格羅弗·克利夫蘭美國民主黨
251897~1901年 威廉·麥金萊美國共和黨190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羅斯福繼任。
261901~1908年 西奧多·羅斯福美國共和黨
271909~1912年 威廉·塔夫脫美國共和黨
281913~1920年 伍德羅·威爾遜美國民主黨
291921~1923年 沃倫·哈定美國共和黨1923年8月病死,由副總統柯立芝繼任。
301923~1928年 卡爾文·柯立芝美國共和黨
311929~1932年 赫伯特·胡佛美國共和黨
321933~194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民主黨
1945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遠親。
331945~1952年 哈利·S·杜魯門 美國民主黨
341953~1961年 德懷特·艾森豪 美國共和黨
351961~1963年 約翰·甘迺迪 美國民主黨1963年11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361963~1968年 林登·詹森 美國民主黨
371969~1974年 理察·尼克森 美國共和黨1974年8月因水門事件辭職。
381974~1976年 傑拉爾德·福特 美國共和黨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後,福特繼任為總統。
391977~1980年 吉米·卡特 美國民主黨
401981~1988年 羅納德·里根美國共和黨
411989~1992年 喬治·布希 美國共和黨
421993~2000年 比爾·柯林頓 美國民主黨
432001~2008年 喬治·沃克·布希 美國共和黨是第41屆總統喬治·布希之子。
442009~2016年歐巴馬 美國民主黨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