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出身
托馬斯·傑斐遜出生於富足興旺之家,在十名手足間排行第三(有兩名小產)。父親名彼得·傑斐遜,為農民兼測量員,在維吉尼亞的阿爾伯馬爾縣擁有一座名為沙德維爾(Shadwell)的農場;母親珍·倫道夫(Jane Randolph),為艾夏姆·倫道夫(Isham Randolph)與珍·羅傑斯(Jane Rogers)之女,彼得·傑斐遜(Peter Jefferson)之表親。艾夏姆是在英國倫敦城東的沙德維爾教區教堂(Shadwell Parish church)結的婚。托馬斯·傑斐遜的雙親皆為世居維吉尼亞的移民家庭。
彼得·傑斐遜在宅第為大火所毀後,舉家遷至業吉嶺(Edge Hill)。該嶺以17世紀時,幫助約翰·李伯內(John Lilburne)發展政治事業的英國內戰第一場戰役而得名。傑斐遜之妹露西(Lucy)嫁予查爾斯·李伯內·路易斯(Charles Lilburne Lewis),並將一個兒子命名為李伯內;而弟弟倫道夫也將一個兒子命名為李伯內。
幼年
1752年,傑斐遜受教於蘇格蘭教士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所經營的學校,年僅九歲時即開始學習拉丁文、古希臘文、以及法文。
1757年,十四歲的傑斐遜喪父,他繼承了約五千英畝(約20平方公里)的土地及數十名黑奴。傑斐遜在所繼承的土地建造自宅,該地其後名為蒙蒂塞洛。
父喪後,傑斐遜在1758年至1760年間,受業於由博學的詹姆斯·毛瑞(James Maury)教士所開設的學堂。學堂位於弗雷德里克斯堡教區,距沙德維爾(Shadwell)12英哩(19公里)。傑斐遜寄宿於毛瑞家中,接受古典教育(classical education),並研習歷史與自然科學。
其父臨終囑其受充分古典教育,從摩萊學希臘、拉丁文,閱讀作品方法;不虛度光陰;1752-1757年在吐卡霍附近多佛教會學校學拉丁、希臘、法文;1757年父逝世後入摩萊國小,結識詹姆士·摩萊、達布尼·卡爾、約翰·沃克、詹姆斯·麥迪遜;上山打獵、騎馬、散步、拉小提琴。
寒窗
1760年3月25日,傑斐遜入學威廉斯堡的威廉與瑪麗學院哲學系,自1760年起至1762年止,為時兩年。傑斐遜追隨威廉·史莫(William Small)教授,研究數學、形上學、與哲學。史莫引導充滿熱情的傑斐遜接觸不列顛實證主義者們的著作,包括約翰·洛克、弗蘭西斯·培根、以及艾薩克·牛頓。(傑斐遜後稱其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三個人”("three greatest men the world had ever produced"))。
據聞傑斐遜的學院生涯為每日讀書15小時,隨身攜帶希臘文法書,法文精熟,練習小提琴,喜好塔西佗與荷馬的著作。
操律師業
傑斐遜在學院中曾為神秘的扁帽俱樂部(Flat Hat Club)之一員,學院現今的學生報紙即以此俱樂部為名。他在1762年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轉而跟隨良師兼益友喬治·威勒(George Wythe)學習法律,於1767年取得維吉尼亞州的律師資格。
1767年,傑斐遜在維吉尼亞獲得律師資格。在威廉斯堡設辦事處,對法律理論、實際認識深刻,辯論具說服力,尊重簡潔,樸實,坦率,論證有力的雄辯;反對以修辭、詞藻取勝、反對誇誇其談、喋喋不休、裝腔作勢的演說。七年律師生涯處理1000餘宗案件,1770年為黑白混血兒塞繆爾·霍維爾辯護;1771年法庭對基督教會管轄問題而聞名,這時思想上形成宗教自由的理論。
律師職業加種植場收入可觀,富而不淫,1769年在小山蒙蒂塞洛上建宅。1770年2月1日夏德威爾家火災,書籍盡毀,2年後又增為1250本。
政治生涯
1769年傑斐遜當選為維吉尼亞議會議員,1773年與派屈克·亨利等人成立維吉尼亞通訊委員會,進行反英鬥爭。
1774年,傑斐遜於維吉尼亞的城鎮自治議會(House of Burgesses)中執法。他於1774年寫下英屬美州民權概觀( A Summary View of the Rights of British America),引領維吉尼亞地方議會走向國會。這本小冊成為美國人對英國殖民者們辯駁時的有力論據,促進美國人走向獨立自主,標示著傑斐遜為愛國者中思想最深刻的辯士之一。
1776年9月,傑斐遜回到維吉尼亞,並獲選入新成立的維吉尼亞州代表議會(Virginia House of Delegates)。傑斐遜於其任期中銳意改革州內法制體系,以使維吉尼亞成為民主的一州。他於三年間起草了126條法案,包括廢除長子繼承權、建立宗教自由、並使司法體系現代化。
1778年,傑斐遜的“知識大幅普及散播法案”("Bill for the More General Diffusion of Knowledge")促成其母校的連串學術改革,包括美國各大學中第一個成立的選修制度。
傑斐遜於1779年至1781年年間任維吉尼亞州州長,在1780年以州 長的身分監督維吉尼亞州治由威廉斯堡遷移至里奇蒙。他不斷在威廉與瑪麗學院中呼籲教育改革,包括全國首創由學生自治的榮譽法則(honor code)。
1779年,在傑斐遜的指示下,威廉與瑪麗學院委任喬治·威勒為美國各大學中首位法學教授。因對改革的進程不滿, 傑斐遜後來創立了 維吉尼亞大學 ,為美國第一所與宗教學說完全無關的高等學院。
維吉尼亞兩次在傑斐遜主政期間遭英軍入侵。傑斐遜本人幾遭奇襲夏洛茨維爾的英軍騎兵縱隊所俘,但終能脫身。民情因政府無力禦侮而激憤不已,從而幾乎毀了傑斐遜的政治前途;但在約克鎮之圍後,民憤逐漸平復。
傑斐遜於1785年至1789年間作為外交使節駐在法國,而無法參與合眾國憲法會議(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他其後雖逐漸支持這部新憲,卻仍認為新憲法因缺乏權利法案而有缺陷。
1789年9月傑斐遜出任美國第一任國務卿,是他組建了美國國務院。在任期間與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經濟和外交等方面的施政方針上發生分歧。
1793年底辭去國務卿職務,建立和領導 民主共和黨 ,與漢密爾頓領導的 聯邦黨 相抗衡,對日後美國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影響 。
在1796年總統選舉中,傑斐遜得票數僅次於約翰·亞當斯而當選副總統。截至目前為止, 傑斐遜為唯一擔任過美國副總統後又選上總統,且任滿兩個任期者。
1800年總統競選時,傑斐遜擊敗總統亞當斯而當選美國第三任總統。人們稱傑斐遜的勝利是1800年革命,因為他標誌著聯邦主義的衰敗和共和主義的興起。
他上任以後,立即廢除了令人生厭的許多聯邦法令。在兩屆總統任內廢除了前屆亞當斯政府所頒布的《歸化法》、《客籍法》、《敵對外僑法》和《鎮壓叛亂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權利。積極推行向西擴展的政策。
在傑斐遜任職期間,他派人赴法國談判,以期購買紐奧良和西佛羅里達。當時,拿破崙正同英國作戰,急需戰爭經費,便答應了條件,出售了從密西西比河到洛基山山脈的一大片土地。這宗地產交易,經過討價還價,終於以3美分一英畝的價格成交,史稱“購買路易斯安那事件”。 這一宗買賣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
與此同時,傑斐遜還派梅里韋瑟·劉易斯與威廉·克拉克遠征隊對1800年美國的西北地區進行了勘察。
1805年3月4日,傑斐遜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並簽署法律禁止從國外輸入奴隸 。
他前後從事政治活動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英雄。傑斐遜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主張人權平等、言論、宗教和人身自由。他起草的《廢止限嗣繼承法規》,沉重打擊了從英國帶到美洲的封建主義殘餘。他起草了《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規》,並使這一法規在州議會獲得通過,實現了政教分離。
傑斐遜任總統期間,美國從法國人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地區,使美國領土擴大近一倍。他還派遣遠征隊西行,使美國的西部邊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執政期間進行過一些民主改革,領導了反對親英保守勢力、爭取保持資產階級民主的鬥爭,起了積極和進步作用,為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
創建大學
傑斐遜卸任總統職務後仍持續活躍於公共事務中。他投入大部分的心力以成立一所新的高等院校,專於解除教會對校務的影響,使學生可專心致力於他所大學所無法提供的新天地中。在一封1800年由他寄給約瑟夫·普里斯特利的信函中,表明他在真正建立一所大學前已為此思考了數十年之久。
他的夢想於1819年因維吉尼亞大學的成立而實現,州議會批准每年撥款1,500美元以供興學之用。該校於1825年開始招生時,是第一所提供學生全部選修課程的大學(儘管首屆僅有30名學生入學);而校區則是當時北美洲最大的建築案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該校校園以圖書館為中心,而非教堂。其實,原案中根本就沒有包含校園禮拜堂在內。傑斐遜生前常邀訪學校師生職員至家中,艾德加·愛倫·坡為當時的訪客之一。
維吉尼亞大學經設計為州內最高學府。傑斐遜的看法認為,州內居民皆可經由單一共同的評斷標準入學。
逝世
傑斐遜逝於1826年7月4日,當日為獨立宣言通過五十周年紀念日,與約翰·亞當斯同日去世。傑斐遜生前因創校而債務沉重,美國各地曾捐輸約 $16,000美元以幫助這位前總統,但不足以助其清償債物與醫療費用。
傑斐遜552英畝(223公畝)的產業於1831年在蒙地沙羅的一次拍賣會上,以美金 $7,000元售予詹姆斯·巴克禮(James T. Barclay)。1836年,巴克禮將地上物連同218英畝(88公畝)的土地以 $2,700轉售給美國海軍的尤瑞亞·李威中尉。李威中尉後來買下周圍的土地及屋內家具陳設,他因而獲稱“蒙地沙羅的救星”。李威中尉於1862年因而去世,遺囑中將蒙地沙羅捐贈給美國政府作美國內戰為海軍遺孤的學校。
托馬斯·傑斐遜身後葬於其蒙蒂塞洛的產業上,其墓志銘由他在生前自行寫就。他堅決要求,墓碑除銘刻自己所撰寫的句子外,“一個字也不要多”。他葬於家族的墓地中。他為自己設計的墓石上刻有以下謙遜的墓志銘:“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的起草人,《維吉尼亞宗教法案》的起草人,維吉尼亞大學的創建人埋葬於此 。
主要成就
•第一次巴巴利戰爭(1801-1805)
•路易西安納購地(1803)
•馬伯里訴麥迪遜案(1803)
•成立奧勒岡屬地(1804)
•副總統伯爾叛國案(1805)
•1804年土地法
•批准美國憲法第二十修正案(1804)
•路易斯與克拉克探勘(1804-1806)
•1805年成立路易西安納屬地(後更名為密蘇里屬地)
•特挺奎德斯自民主共和黨中分離而出。
•Embargo Act of 1807年禁運法案,企圖與拿破崙戰爭中的交戰國中止貿易關係以令美國的中立國地位獲得尊重。
•1808年廢除國內奴隸貿易。
在傑斐遜任職期間,他派人赴法國談判,以期購買紐奧良和西佛羅里達。當時,拿破崙急需戰爭經費,便答應了條件,出售從密西西比河到洛基山山脈的一大片土地。這宗地產交易,經過討價還價,終於以3美分一英畝價格成交,史稱“購買路易斯安那事件”。這宗買賣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
同時,傑斐遜還派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隊對美國的西北地區進行了勘察。他廢除國產稅,重視發展農業,維護民族經濟。
1805年3月4日,傑斐遜再次當選美國總統。
1807年簽署禁運法案,與拿破崙戰爭中的交戰國中止貿易關係以令美國的中立國地位獲得尊重。
1808年宣布禁止奴隸貿易。
1809年,傑斐遜在功成名就後隱退回到了蒙蒂塞羅,住進了自己設計的房屋。晚年致力於研究建築工程、哲學、古生物學和自然科學。還制定出一套大、中、小三級教育制度。
1812~1825年,親自籌劃並建成維吉尼亞大學,擔任了該校第一任校長。
生活情趣
發明家托馬斯
他在維吉尼亞州的家,成為旅遊參觀的熱點。到這個地方參觀過的人,都會對這位大政治家的小玩藝兒留下深刻印象。這位一輩子從政的人,是一個興趣廣泛,極喜歡自己想出一些新鮮玩藝兒的人。他家客廳的雙開大門,兩扇門會同步轉動開閉,是他自己在地板下安裝了連動兩個門軸的裝置。地下室廚房裡做好的飯菜,通過升降梯送到樓上餐廳,這個裝置我們在飯店裡司空見慣,卻是傑斐遜第一個搞出來的。
他改造了自己家牆上的鐘。裝上了一個垂直移動的指針,用來指示星期幾,可以說是世上第一個日曆鍾。他一輩子寫下大量書信文稿,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複寫紙,他是使用一個特殊的複寫裝置,能夠一次得到兩份一模一樣的書寫稿,所以他寫的信,自己都有一份底稿。
他大半輩子的時間搞政治,曾經出使法國,後來還當了8年總統,經常出門。他發明了一個手提式的寫字檯,提在手裡是個手提箱,放下一架就是一個寫字檯,翻開來就是他自己喜歡的紙,小抽屜里有墨水瓶,鵝毛筆,還有削鵝毛筆的小刀。側面的抽屜里有他日常用的小用品,還有一個政治家必用的封蠟和封印。總之,箱子雖小,當年一個紳士在書房裡需要的東西卻樣樣俱全,不管到了什麼地方,他都有自己需要的東西了。這樣一個小箱子,兩百年前就相當於今日功能齊全的手提電腦。
思考與啟迪
傑弗遜和華盛頓總統,是對創新發明非常重視的第一代開國者。在美國革命的動盪歲月里,兩個人都沒忘記抽空向英國和歐洲大陸訂購花種、菜子,寫信給家裡關照不要錯過了播種新品種的季節。
當華盛頓擔任美國第一任總統的時候,他請傑斐遜擔任國務卿。那個時候,世界上最強大的是英國,製造業中心在英國和歐洲大陸,美國只是偏遠落後的農林產品輸出地,向歐洲出口棉花,木材,菸草,大米,羊毛,幾乎所有工業製品都從歐洲進口。
第一代美國領袖知道,雖然美國有資源,但是如果它不製造,它就永遠不是一個強國。誰製造誰強大,是工業革命時代的鐵律。為此,美國必須廣羅技術人才,有人才才會有自己的製造業。從此開創了美國特別優待技術人才的傳統。至今為止,美國人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美國必須是全世界給人才以最好條件的地方。什麼地方給人才的條件比美國好,美國肯定會提出更好的條件,超過那個地方。
1790年,華盛頓就任總統的第二年,他就讓傑斐遜儘快確立專利保護制度。就在華盛頓總統任內,傑斐遜一手操辦,美國通過了保護創新和發明的專利法,從此美國成為世界上保護創新最嚴格的地方。很簡單,這就是美國為人才提供的最好的條件 。
興趣與活動
興趣
傑斐遜是深具造詣的建築師,他將英國在輝格黨權貴中廣受歡迎的帕拉第奧式建築帶入美國,因而對後世的美式建築風格影響深遠,此種風格與共和黨對於市民美德與政治自由的啟蒙思想有關。傑斐遜所設計的蒙蒂塞洛自宅聲名遠播,宅內有自動門、首次面世的鏇轉椅、及許多傑斐遜自己發明的便利裝置。左近的維吉尼亞大學是美國唯一一所由總統所創建的高等學府,其教案與建案全由傑斐遜一手包辦。時至今日,蒙地沙羅與維吉尼亞大學已共同成為美國境內僅有的四處文化世界遺產之一。傑斐遜對維吉尼亞州議會山莊的建築設計亦有貢獻,該建築以法國南部尼姆(Nîmes)的古羅馬式廟宇——方堂(Maison Carrée)為原型。傑斐遜的建案開啟了美國後續的聯邦式建築風潮。
傑斐遜的的愛好之一是考古學,可追溯至幼年時所接受的訓練。傑斐遜有時被尊為考古學之父,以表彰他在發展文物發掘技術上的角色。當他於1784年在自家產業內發掘出一處印地安人墳冢時,並未依循當時的一般性作法─即不斷下挖,直至文物出土為止──而是在墳冢上開出僅可容身的缺口,以便入內研究。
傑斐遜頗為喜愛自家的魚塘。魚塘呈缽型,深約三英呎(一米),用以留置他所捕獲的水族。該魚塘今已重建,位於蒙地沙羅西邊。傑斐遜好品酒,曾於駐法國時(1784年─1789年)廣游歐洲各大產酒區,並運送佳釀回鄉。並曾作出廣為人知的大膽宣言:“我們可以在美國釀出與歐洲多樣風味相捋的佳釀,不會是一模一樣,但無疑是相同的甘美”。蒙地沙羅曾經廣植葡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歐洲品種的釀酒葡萄。全部葡萄後來皆未能倖免於美洲原生種的葡萄疾病。
他於1812年寫就的國會議事初步( A Manual of Parliamentary Practice)至今仍持續使用中。
華盛頓特區連同國會圖書館於1814年遭英軍焚毀後,傑斐遜將個人藏書提供給國家。國會慨然接受,撥款$23,950元以收購其價值五萬元的6,487部藏書,為國家的大圖書館奠基,亦部分抒解傑斐遜之財務困境。時至今日,國會圖書館網站上的聯邦立法資訊名為托馬斯,以表彰其貢獻。
他另身兼美國哲學學會會長,任職多年 。
多面手
傑斐遜好學多才,興趣廣泛。他是土地測量師、建築師、古生物學家、哲學家、音韻學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他還對數學、農藝學和建築學,甚至提琴等感興趣 。
政治理念
傑斐遜對美國的願景為以農立國,耕者有其田,恰與約翰·亞當斯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代表的聯邦黨看法相對立。漢密爾頓展望美國成為商業與製造業國家,被視為美國卓異主義之父的傑斐遜則衷心相信美國的獨特性與無窮潛力。也就是說,傑斐遜自信滿滿地認為,美國這樣地廣人稀的國家足以避免他所憂懼的,歐洲式階級對立與工業化。
傑斐遜受多名歐洲啟蒙思想家的見解影響極深,其政治原則來自約翰·洛克(尤其是不可轉讓之權利(inalienable rights)與人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與托馬斯·潘恩的常識。政治學家將傑斐遜的思想擬之於與其同時的盧梭傑斐遜相信,人皆擁有“某種不可轉讓之權利”。也就是說,無論政府是否存在,人所擁有,不可創造、奪取、或轉讓的基本權利永存。傑斐遜對於自由的解釋最受重視,他將之定義為“正當的自由為,在其他人據相同權利劃定之範圍內,依我等之意願暢行無礙。我並未加述“合法範圍內”,因律法通常不過是專制獨裁者之意圖,而律法的確就是這樣侵犯個人權利。”("rightful liberty is unobstructed action according to our will within limits drawn around us by the equal rights of others. I do not add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law’,because law is often but the tyrant’s will, and always so when it violates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因而,對傑斐遜來說,政府不僅不能“創造”自由權利,反而有可能侵犯個人自由。而適切自由的範圍並非由法律所規定,而是止於他人有相同權利之處。傑斐遜認為,適切的政府不僅要防止個人侵害群體中其他人之自由,也要自我限制以防削弱個人自由。
傑斐遜經由成功廢止維吉尼亞的長子繼承權實現他對平等的承諾。此法規定唯長男可繼承所有家族土地。他在一封1785年寫給麥迪遜的書信中解釋其觀點:
“我的確了解,均分地產不切實際,但土地分配的極度不平等造成了許多人的不幸。對於產業的再分割,立法機構就算立再多的法條也不夠,只是讓分割過的土地以人類的自然天性代代相傳。將土地由所有子孫、所有兄弟姐妹、乃至其他具有親戚關係者,均分繼承,為精巧而可行的法案。減輕地產分配的不公平性的另一重意義為避免賦稅征及過低之點,並可以幾何級數增收大面積土地的賦稅。目前的土地法,對鄉村野地或無業窮人的天賦權利皆大有侵害。地球經賜予作為人們工作與生活的共有蓄積。我們若以工業化為適切,並加以獎勵,便必須照顧被排除在職場之外者;若否,則應歸還其於地球上工作的基本權利。我們的社會,要讓所有無業者找到無主荒地以耕種並付適切地租還為時過早,但儘可能讓所有人不致連一小塊地都沒有則非是。小地主是國家最珍貴的部分。”
傑斐遜相信,人生而有分辨是非善惡的道德觀,以與他人相處─即無論是否自我約束,人生而了解他人之天賦權利。他甚至相信,天賦的道德感足以信賴,而小規模的無政府社會因此可以運行良好。他曾在若干場合中闡述印地安人的無政府社會之管理:
他在《致凱靈頓上校的信》中寫道:“我確信,這些(印地安)無政府社會內的一般民眾,較之於歐洲各國政府治下者,享有更大程度的滿足。”傑斐遜相信,無政府主義“與大規模的人口扞格不入。”。他因而倡議,美國僅能因“人民同意接受治理”,而在擴張後的版圖上建立政府。
在美國獨立宣言的草稿中,傑斐遜在序文內寫道:
“吾等認為,以下事實神聖不容否認:人生而平等且獨立自主;平等而生並取得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維持生活、自由、與對幸福的追求。為達此目的,於人民之中建立之政府,經受治理者之同意而司法。任何型式的政府,若壞此標的,則人民有權改組或廢棄之,並另立本諸前述原則所組織而成之新政府型式,一如人民應以最大努力追尋安全與幸福。”
傑斐遜對“受治理者之同意”著墨極深。他相信,個人不能因過去世代的作為而受到包含債務與法規在內的道德束縛。他說道:“沒有任何社會可制訂永久性的憲法或法律,地球永屬生活於其上之世代。”他甚至計算出他所認為適切的法定周期:“因而所有的憲法,以至所有律法,自應於19年後屆滿失效。若行使更長久的時間,則成為強迫性,而非權利性的作為。”傑斐遜所估計出的19年來自當時的預期壽命表,他所認為這就是個人有能力作自我表達的“成熟”年齡。。傑斐遜也呼籲消除國債。他相信當前的世代毋須在道義上償還前人之負債。他說道,承擔這樣的債務為“慷慨作為,而非權利上的問題。”
傑斐遜極為擁護州權(States' rights),其於1798年之維吉尼亞和肯塔基決議(Virginia and Kentucky Resolutions)中,訂下敵視聯邦擴權之基調,尤其值得注意。然而,他的若干外交政策實際上反而擴充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在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中,以不成文的聯邦權力兼併一大塊外國土地,連同居住其間的法籍與義大利居民。他行使禁運法案,卻因與外交政策牴觸而失效,顯示聯邦政府在有戰爭之虞時,可以強大武力作為後盾,介入地方層級事務以控制貿易往來。
對司法的觀點
傑斐遜雖為受過訓練的律師,但從未在法庭中感到自在。他認為法官應為技術性專家,不能設定政策。他譴責最高法院於1801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一案中的判決為違反民主,但無法在國會中取得足額支持以提出憲法修正案來駁回該判決。他持續司法違憲審查(judicial review)的說法:
“以法官為一切憲政疑義之最高仲裁者之說法十分危險,任何釋憲的法官皆可置我等於寡頭獨裁之下。我們的法官既與常人一般正直,亦無逾常人。法官們對黨派、權力、與自身特權之偏好,亦無異於人,其格言為 boni judicis est ampliare jurisdictionem─“廣為管轄即正義”。他們的權力最是危險,因其為終身職,且不如其他部門一般對選民負責。依憲法設立的法庭,非以交付予任何弊端隨時發生、成員專制的黨派;而是更明智地令其所有部門平等共治。”
對新聞自由的觀點
傑斐遜在1787年表示:“民意是我們政府的基礎,所以首要目標是維護這一權利。如果由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對宗教自由的觀點
傑斐遜於1800年曾遭政敵指稱為無神論者、宗教之敵,但傑斐遜在宗教方面著作頗豐,而大多數為其立傳者皆同意傑斐遜為為自然神論者,即18世紀晚期當時歐洲知識份子一般所抱持的觀點。羅馬天主教的神學領袖艾佛略·杜勒斯樞機主教(Avery Cardinal Dulles)曾說:“傑斐遜在威廉與瑪麗學院的生涯中,以法蘭西斯·培根、艾薩克·牛頓、約翰·洛克為三位智慧典範。而在數名教授的影響下成為自然神論的哲學家。”杜勒斯總結道:
總而言之,傑斐遜之成為自然神論者,是因為他信奉獨一的上帝、信從天命、相信天行有常與死後的審判,而非信服於超自然。傑斐遜視基督教為自然宗教的最終解釋,以耶穌基督為無與倫比的道德導師,因而成為基督教徒。他拒絕信仰正統基督教,也拒絕相信教義中所稱,基督為上帝之子的肉身,為命定救主等觀點。傑斐遜的宗教信仰差不多就是當時的美國式自然宗教。
傳記作家彼得森(Peterson)總結傑斐遜的神學觀點如下:
首先,基督教各教派的教義不合情理,因而不足為憑,但卻以之剝奪了祭司的聖禮、儀式、與教條,以之重新解釋歷史實證之光與人類的經驗;又以不足採信,而基督徒理應遵守之聖經式宇宙觀,取代篤信科學者的宇宙觀。其次,道德感毋須神明之認可或激勵,毋須訴諸六合之外,說不定甚至毋須訴諸對天堂之盼望與對地獄之恐懼,基督教之天啟偉業因而翻落至塵世中。
傑斐遜持續使用自然宗教式之字彙描述造物主,而美國獨立宣言中使用的也是諸如“造者”("Creator")、“自然界之造物主”("Nature's God")等詞句。傑斐遜進一步相信,此造物主以“生活、自由、與追尋幸福”等數種不可轉讓之權利塑造人性。就其於革命前居法的經驗,他深切疑慮,(天主教)牧師們與主教們為無知的反動勢力。
傑斐遜受英國國教派哺育成長,該教派時為維吉尼亞之法定宗教,是唯一由政府資助的教派。傑斐遜於革命前為地方上的教區代表,在當時為具公職身分之職位。他稍後表明,大致上同意其友約瑟夫·普里斯特利之上帝一位論。傑斐遜在一封致俄亥俄州先驅者的信中寫道:“我甚感欣喜,此一疑信自便,得神庇佑之國度,不向政教任何一方作道義上的妥協。真神僅只一位,此一真理業已復甦;而我確信,合眾國內所有青年,最終定成一位論之信徒。”
傑斐遜不相信耶穌之神性,但十分尊崇耶穌之道德教誨,視之為“自然神論之宗旨,及上帝之特質之義理,用以改革修道院猶太人(prior Jewish)之道德學說,以達理性、正義、與慈愛之標準,並諄諄教誨對將來國度之信仰。”"
一如眾自然神論者,傑斐遜不相信神跡。他自製的簡要版福音書中,大部分僅有他所認可之耶穌之道德哲學。這本傑斐遜版聖經於其身故後發行。
“此文書(傑斐遜版聖經)證明我乃‘真基督徒’,即耶穌的教導之信徒,不同於稱‘我’為異教徒並‘自’稱為基督徒與布導家的柏拉圖派學者們,其於作者未曾目睹口說之處抽取獨有之教條。”
傑斐遜對基督教作了許多批判。一些著名的觀點如下:
“我最近已經檢查了世界上所有所知的迷信,在我們特有的基督迷信中我沒發現贖罪這一特點。他們都是建立在神秘傳說之上。百萬計的無辜男女,因為基督教的勸導,被焚燒、折磨、處罰和禁閉。這種威權的作用何在?讓一半人成為傻瓜,另一半成為偽君子,去支持地球上的欺詐和謬誤。”
“基督教的神是三個頭的妖魔,殘忍、報復心重、反覆無常。如果一個人想要更多了解這個狂怒的、三頭畜牲般的神,這個人只需要看聲稱做它僕從的人們的器量。他們總是在這兩類人中:白痴和偽善者。”
“總有一天,所謂耶穌以上帝為父,在處女的子宮中神秘誕生的說法,將與彌涅耳瓦從朱比特的腦中誕生的說法一樣,被視為寓言。”
“基督教是曾經照射人類的體系中最不正當的體系。”
傑斐遜深受自然權利學說的影響。他早在1770年就公開說過:在自然法則下面,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後來他在《英屬美利堅權利概觀》中又談到自然權利。尤其在1776年他草擬的《獨立宣言》原稿中,他對自然權利作了正面的闡述:“我們認為下面這個真理是神聖的和無法否認的:人人生下來就是平等和獨立的,因而他們都應該享有與生俱來的、不能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的保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所以馬克思在致美國總統林肯的信中曾經指出:《獨立宣言》是第一個人權宣言。
洛克曾經說過:“每一個人都被自然賦予某種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利。”很顯然,傑斐遜的那句名言脫胎於洛克的學說,但他做了一個原則性的改動:洛克站在新貴族立場竭力維護私有財產制度,而傑斐遜打破了洛克的局限,把人民渴望自由和平等權利的要求反映到自然權利學說中來,這樣,自然權利學說便被賦予民主主義色彩,成為為民主服務的理論根源,從而也創造性的發展了這個學說。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時, 傑斐遜正任駐法公使。當時他的摯友拉斐德為法國國民會議起草了一部“人權宣言”,在列舉人民的自然權利時,傑斐遜建議把“財產權”刪掉,另外加上“生命權、享有自己的勞動果實的權利、發揮個人才能的權利、追求幸福的權利以及抵抗壓迫的權利”。
總之,精神的自由、平等是傑斐遜最關心的,而宗教信仰自由是精神自由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他為宗教自由的實現而進行了不懈的鬥爭,“1778年他向維吉尼亞議會提出宗教自由法案,並獲得通過,他頗為自豪,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之一” 。
外貌與性格
外貌特徵
傑斐遜身高六呎二吋半(189厘米),體型修長健壯;臉部輪廓稜角分明,氣色十分紅潤,發色金赤,間雜淡褐;灰色眼珠;晚年衣著隨便,不修邊幅。“通常,他會懶洋洋地歪坐著,”據參議員威廉·麥克雷觀察,“一邊肩膀比另一邊高。”他不注意外表,怎么舒適怎么穿,時常將不同時期的穿衣風格混合在一起。當英國駐美公使安東尼·梅里拜訪傑斐遜的時候,他大吃一驚,看到這位最高行政長官“身著便服,腳穿拖鞋,肥大的馬褲、外套和內衣看起來邋裡邋遢;不修邊幅,看似疏於打扮而實際上是特意這樣裝束的 。
他的身體一直很好,但遭到失敗打擊的時候,會感到劇烈頭痛,有的時候會持續幾個星期。晚年時患風濕病。從1786年起,右手留下殘疾(見“婚姻結束後戀愛史,瑪麗亞·科斯威”) 。
性格特徵
“雖然有點冷淡、矜持,”拉羅什富科·利昂庫爾公爵這樣評價傑斐遜先生,“但體現出一種溫和、從容和樂於助人的品性。與他談話令人如沐春風。” 傑斐遜待人坦率,平易近人,但他的內心世界卻難以攻破,這使得傳記作家們非常頭疼。他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充滿了好奇心。他詳細記錄了蒙蒂塞洛的植物生長和天氣狀況,這體現出他對結構和秩序的熱愛。雖然從政多年,但他從未學到一般認為政界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兩種品質:厚臉皮和誇誇其談的本事。他對於公眾的批評高度敏感,在小圈子裡富有個人魅力,但在大庭廣眾之間所做的演講卻絲毫沒有感染力。他經常是在聽眾聽力所及的距離內輕聲細語 。
人物評價
傑斐遜是美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的思想家,他所創造出來的博大精深的民主思想體系帶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他是18世紀啟蒙思想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對一切壓迫,仇視君主制和貴族特權。他最反對暴政,為防止暴政的出現,他設計出周密完善的機制,並且把普及教育和發展教育看作是防止民主蛻化為暴政的最重要的手段。他最珍視自由,他把自由列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然權利之一;他特彆強調思想自由,反對任何鉗制,束縛思想自由的東西,不管它是教會還是政府。他對於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主張消滅貧困,反對社會不平等。他重視人的尊嚴,重視人的價值;在他看來,人的生命安全,人的自由及人的幸福是目的,財產不過是手段,甚至政府也是手段。
他說:“關懷人的生命安全及幸福,而不是破壞他們,應該是一個良好的政府的首要的、唯一的正當的目的。”他所謂幸福,不但包括物質生活的豐富舒適,而且也包括高尚雅致的健康的精神生活。他反對自私自利、爾虞我詐、互相殘害的人際關係,他渴望看到的是一個重情誼、互相愛護的富有人情味的人際關係。傑斐遜的民主主義是人文主義的民主主義,他的思想帶有明顯的“非資本主義”傾向。
傑斐遜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作為人民的公僕,作為國家領導人,他表現出許多高貴的品質。無論是當州長也好,當總統也好,他都沒有個人榮耀感,沒有權力欲,更沒有想利用職權地位謀求私利,他只是感到個人責任加重了。如何克盡職責,如何為人民謀福利,如何維護民主,是他優先考慮的問題,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他雖然是一位學者、思想家,一旦從政,他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實際工作中去,扎紮實實地從事具體工作,真正做到夙興夜寐、宵衣旰食。他反對擺官架子,反對講排場。在任總統期間,他提倡平民作風,把前任總統的各種各種君主制殘餘一掃而光。他以平等的態度待一切人,在內閣裡面,他從不以長官自居,從不獨斷專行。
作為國家元首,他以維護民主為己任,遵紀守法,一切按照憲法規定辦事,從來不讓行政機關凌駕於人民代表機關之上。他清正廉潔、以身作則、禁絕苞苴。終其一生,他從未參加任何投機活動,並且認為參加這類活動是一種恥辱。
他不玩弄政治陰謀,不勾心鬥角,一切光明正大。
他一生勤奮不已,自強不息,退休後仍不休息,急公好義,關心國事,特別熱心於教育事業,為了創立維吉尼亞大學,他耗盡了心血。
傑斐遜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人民公僕 。
在夏洛茨維爾,有一座傑斐遜親自設計建造的莊園——蒙蒂塞洛(Monticello)。這座舉世聞名的莊園位於一座小山頂端,外圍綠樹蔥鬱,並有碧波一潭,深秋時節,樹葉則如一組色階,錯落出由紅至黃的各種色彩。莊園的主建築採用多利安式的門廊,白色的圓頂以及低矮的紅磚為主體的搭配,配合著周邊的碧草、紅葉、藍天,充分體現了傑斐遜富有詩意的想像力。不過據記載,傑斐遜曾將該莊園稱作“偏僻的寺院”,表示沒什麼可炫耀的。然而今天,這座“偏僻的寺院”卻早已成為美國人的精神聖地。
真正讓傑斐遜驕傲的,則是位於蒙蒂塞洛不遠處的維吉尼亞大學了。卸任總統之後,傑斐遜致力於推動美國的教育事業。他不僅大力推動維吉尼亞大學的建立,還親自規劃了校園的建築風格。他大量使用古羅馬風格的建築,並在其中有所革新,認為這才能體現美國人民主與創新的精神。與牛津、劍橋、哈佛等大學截然不同,維吉尼亞大學拒絕哥德式的尖頂,而以雪白小巧的亭樓為主。樓與樓之間的間距很大,給人一種開放自由之感。亭樓之間大都有白色圓柱連成一條條走廊,與開闊的綠地相輔相成。校園主樓TheRotunda模仿古羅馬的萬神廟,是整個學校的核心。
1976年,美國建築學會將其評為美國建國200年中最讓人驕傲的建築。如今,這個被傑斐遜本人稱作“學術村”的校園建築群,已經成為世界各地大學建築的範本。
蒙蒂塞洛莊園與維吉尼亞大學共同於198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許多歷史建築相比,這兩處建築群並沒有值得炫耀的悠久歷史。“世界遺產”的榮譽與其說是給建築本身的,不如說是給那種“人人平等”的價值觀的。歷史寧可記住這樣一些僅僅存在了兩百年的建築,而忽略掉很多比其存在時間久遠得多的遺蹟,足以說明,“老東西”本身是毫無意義的,“老東西”所體現出的價值才是人們保護它真正的理由 。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美國總統
任次 | 任職時間 | 總統姓名 | 所屬黨派 | 備註 |
1 | 1789~1797年 | 喬治·華盛頓 | ||
2 | 1797~1800年 | 約翰·亞當斯 | 聯邦黨 | |
3 | 1801~1808年 | 托瑪斯·傑弗遜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4 | 1809~1816年 | 詹姆斯·麥迪遜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5 | 1817~1824年 | 詹姆斯·門羅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6 | 1825~1828年 | 約翰·昆西·亞當斯 | 民主共和黨 |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
7 | 1829~1836年 | 安德魯·傑克遜 | 美國民主黨 | |
8 | 1837~1840年 | 馬丁·范布倫 | 美國民主黨 | |
9 | 1841年 | 威廉·哈里森 | 輝格黨 | 1841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泰勒繼任。 |
10 | 1841~1844年 | 約翰·泰勒 | 輝格黨 | |
11 | 1845~1848年 | 詹姆斯·波爾克 | 美國民主黨 | |
12 | 1849~1850年 | 扎卡里·泰勒 | 輝格黨 | 1850年7月病死,由副總統菲爾莫爾繼任。 |
13 | 1850~1852年 | 米勒德·菲爾莫爾 | 輝格黨 | |
14 | 1853~1856年 | 富蘭克林·皮爾斯 | 美國民主黨 | |
15 | 1857~1860年 | 詹姆斯·布坎南 | 美國民主黨 | |
16 | 1861~1865年 | 亞伯拉罕·林肯 | 美國共和黨 | 1865年4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
17 | 1865~1868年 | 安德魯·詹森 | 美國共和黨 | |
18 | 1869~1876年 | 尤里塞斯·格蘭特 | 美國共和黨 | |
19 | 1877~1880年 | 拉瑟福德·海斯 | 美國共和黨 | |
20 | 1881年 | 詹姆斯·加菲爾德 | 美國共和黨 | 188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阿瑟繼任。 |
21 | 1881~1884年 | 切斯特·阿瑟 | 美國共和黨 | |
22 | 1885~1888年 | 格羅弗·克利夫蘭 | 美國民主黨 | |
23 | 1889~1892年 | 班傑明·哈里森 | 美國共和黨 | 是1841年任總統的威廉·哈里森的孫子。 |
24 | 1893~1896年 | 格羅弗·克利夫蘭 | 美國民主黨 | |
25 | 1897~1901年 | 威廉·麥金萊 | 美國共和黨 | 190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羅斯福繼任。 |
26 | 1901~1908年 | 西奧多·羅斯福 | 美國共和黨 | |
27 | 1909~1912年 | 威廉·塔夫脫 | 美國共和黨 | |
28 | 1913~1920年 | 伍德羅·威爾遜 | 美國民主黨 | |
29 | 1921~1923年 | 沃倫·哈定 | 美國共和黨 | 1923年8月病死,由副總統柯立芝繼任。 |
30 | 1923~1928年 | 卡爾文·柯立芝 | 美國共和黨 | |
31 | 1929~1932年 | 赫伯特·胡佛 | 美國共和黨 | |
32 | 1933~1945年 | 富蘭克林·羅斯福 | 美國民主黨 | 1945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遠親。 |
33 | 1945~1952年 | 哈利·S·杜魯門 | 美國民主黨 | |
34 | 1953~1961年 | 德懷特·艾森豪 | 美國共和黨 | |
35 | 1961~1963年 | 約翰·甘迺迪 | 美國民主黨 | 1963年11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
36 | 1963~1968年 | 林登·詹森 | 美國民主黨 | |
37 | 1969~1974年 | 理察·尼克森 | 美國共和黨 | 1974年8月因水門事件辭職。 |
38 | 1974~1976年 | 傑拉爾德·福特 | 美國共和黨 | 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後,福特繼任為總統。 |
39 | 1977~1980年 | 吉米·卡特 | 美國民主黨 | |
40 | 1981~1988年 | 羅納德·里根 | 美國共和黨 | |
41 | 1989~1992年 | 喬治·布希 | 美國共和黨 | |
42 | 1993~2000年 | 比爾·柯林頓 | 美國民主黨 | |
43 | 2001~2008年 | 喬治·沃克·布希 | 美國共和黨 | 是第41屆總統喬治·布希之子。 |
44 | 2009~2016年 | 歐巴馬 | 美國民主黨 | 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