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皮克林

蒂莫西·皮克林

蒂莫西·皮克林(Timothy Pickering,1745年7月17日-1829年1月29日),美國政治家,聯邦黨人,曾任美國郵政部長(1791年-1795年)、美國戰爭部長(1795年)、美國國務卿(1795年-1800年)、美國參議院議員(1803年-1811年)和美國眾議院議員(1813年-1817年)。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皮克林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塞勒姆,176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早年曾擔任律師,後來加入了大陸軍,在獨立戰爭中表現卓著。建國後在華盛頓內閣任職,他的主要政績是加強了美國的海軍力量。在政治上,他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堅定支持者,擔任國務卿期間曾與漢密爾頓密謀反對政府政策,後被約翰·亞當斯總統解僱,當時國務卿的權力要遠遠大於今天,而皮爾林的被解僱,在當時對時局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對他持敵視態度,他不得不外出謀生甚至當過小農場主。但他是一個堅強和不甘寂寞的人,在友人的幫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經過了兩年的沉寂,他又逐漸振作起來。

簽名 簽名

聯邦議員、餘熱1802年,皮克林重回政治舞台,但經歷十分坎坷,個人事業和政治生涯不斷經歷失敗,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一年後終於進入了參議院。此時的國會已今非昔比,聯邦黨人的勢力迅速萎縮,皮克林從一開始就是以少數派領袖身份出現在參議院的,充分顯示出了保守主義的政治傾向和十足的韌勁。期間,他繼續堅持已經過時的聯邦主義原則,是敢於公開質疑傑斐遜政府的一些重大決策(如購買路易斯安納等)的少數議員之一。

從參議院卸任後,皮克林又當選聯邦眾議員,仍堅持其一貫政治主張,並反對對英宣戰,指責政府的行為損害了國家的商業利益,具有親法傾向。雖然是議會中的少數派,但其政治聲譽迅速回升。

在晚年,皮克林又回到了生養他的家鄉,致力於麻薩諸塞州的法制建設。退休後閒居家中,著書立說,成果頗多。其中《寫給美國人的信》等是他的代表作,書中回顧了獨立以來美國的經歷,並對其聯邦保守主義觀點做了全面闡述。

1829年1月4日,蒂莫西·皮克林病逝於家中,享年八十三歲。

人物生平

TimothyPickering

美國第3任國務卿1795~1800

1745年7月17日出生於麻薩諸塞的塞勒姆

176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

1768年進入麻薩諸塞律師界

1775年與馬莎·布蘭登小姐結婚

任麻薩諸塞埃塞克斯縣法院法官

1776年任麻薩諸塞議會議員

1777年~1780年參加大陸軍

先後任戰爭與軍火委員和軍需部成員

1785年~1788年定居費城

任賓夕法尼亞州議員參加制憲運動

1791年~1795年先後任美國郵政部長陸軍部長

1795年出任美國第3任國務卿

1800年被免去國務卿職務

1803年~1812年反對對英戰爭先後任聯邦參議員

1803年~1817年麻薩諸塞州行政會議成員和聯邦眾議員

1829年1月4日病逝

蒂莫西·皮克林,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的政治活動家。早年追隨華盛頓將軍參加獨立戰爭。進入政界後站在聯邦黨人一邊。陸軍部長任內保護西北邊境印第安人的安全,協助建立西點軍校,增強海軍實力。國務卿任內,在外交上有親英傾向,主張準備可能發生的對法戰爭,與漢密爾頓密謀抵制政府的對法和解政策,事泄被解職。

哈佛、軍旅生活

1745年7月17日,蒂莫西·皮克林出生於麻薩諸塞殖民地。父親叫蒂莫西·皮克林(與傳主同名),是一位紳士兼商人,在政壇上很活躍。皮克林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家鄉度過的。後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大學的生活緊張而愉快。皮克林最喜歡的科目是法律,其次是軍事和歷史,各科成績均為優秀。

皮克林志向高遠,卻一向踏實穩健,他決心從最基層的工作乾起,一步步登攀人生的高峰。返回家鄉的第一年就進入縣政府做了一名小職員。在此期間,他不僅勤勉敬業,而且還利用業餘時間艱苦自學,取得了律師資格。青年皮克林身材高大,面龐清瘦,給人一種少年老成的印象,加上他才華橫溢,因此很快得到地方政府重視,讓他負責當地民兵的組織和訓練等工作。此後,他的軍銜不斷攀升,從上尉直至升為上校,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

就在皮克林步入社會的這幾年裡,北美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與其北美殖民地的矛盾迅速激化,隨著英國高壓政策的加強,反對殖民壓迫的鬥爭一浪高過一浪。在這一時期,皮克林站在了革命鬥爭的第一線,成了一名積極的革命者和宣傳鼓動家。由於他在大學裡曾研究過軍事戰略等科目,應麻薩諸塞民兵領導之邀,他寫了一本民兵軍事訓練教材,在北美曾廣泛使用。

皮克林的婚事是由父母操辦的 在不滿二十歲那一年,他與同縣的馬莎·布蘭登小姐結婚。布蘭登是個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溫柔敦厚,理家有方,兩人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即使在皮克林仕途坎坷之時,他的家庭里也始終充滿和諧平靜的氛圍。

初入政壇時期,皮克林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二十一歲時就入選了州議會。此時,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宣傳鼓動方面,寫過一些宣傳反英獨立思想的小冊子。但年輕氣盛的皮克林一直希望到戰火紛飛的戰場上為民族解放事業效力,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不久,他毅然投筆從戎,來到喬治·華盛頓將軍的軍中作戰。由於皮克林作戰勇敢,精明幹練,又善於思考問題,深受華盛頓的賞識,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777年親筆信 1777年親筆信

在軍隊中,皮克林忠實地跟隨華盛頓南征北戰,先後參加過特倫頓、日耳曼敦和約克鎮等重要戰役,均有傑出表現。作為華盛頓的得力助手,皮克林在大陸軍中的職位雖然不算高,但總是被安排在重要的崗位上,如他曾擔任華盛頓的副官,長期在戰爭部工作等。

隨著戰爭的結束,華盛頓退隱,皮克林結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他原想去商界一展才華,但通過實踐證明,自己並不具備經商的才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發現自己所熱愛的仍然是政治。制憲會議之後,批准憲法的政治活動漸入高潮,為他重返政壇提供了契機。

州議員、陸軍部長、國務卿

1788年,皮克林在賓夕法尼亞的批准憲法鬥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由於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展示了政治才幹,皮克林同年當選為該州議員。此間,他參加審理了各種各樣的議案,其中他最關注的還是該州的法制建設問題。但此時,他始終考慮的是如何進入聯邦政府。後來,還是他的老上司華盛頓總統為他提供了一個機會。

1790年,華盛頓派皮克林作為特使,去賓夕法尼亞平息白種人與當地印第安人的劇烈衝突。皮克林圓滿完成了這一使命,不僅息事寧人,而且與該地區的印第安人訂立了一個協定,旨在永久性地解決當地白種人與土著居民的矛盾衝突。此事得到了華盛頓的讚賞,不久,他便被委以郵政部長之職,要知道,這一職位通常是獎賞給為總統競選立下殊勞的親信的。在四年任職期間,皮克林工作勤奮,業績突出,是一位稱職的政府官員。同時,他還繼續處理一些有關印第安人的事務。此後,他改任陸軍部長。

陸軍部長任內,他在保護西北邊境印第安人的事務上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政策,在加強軍隊的近代化建設和培養軍事人才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在當時,有關海軍的事務也歸屬陸軍部。在督辦海軍方面,他作出了傑出貢獻,此時期製造出的一批快速帆船在第二次獨立戰爭中表現極為出色。但皮克林的眼光並沒有停留在陸軍部長的位子上,他還有更高的政治追求。因此,他成了華盛頓總統最堅定的追隨者,其聯邦主義傾向日益明顯,經常猛烈抨擊傑斐遜及其民主共和黨人。他還是政府的國家銀行和工業化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1794年,美英陷入戰爭危機,國內對英戰爭的呼聲空前高漲。美國政府派遣約翰·傑伊與英國人談判,雙方簽訂了《傑伊條約》。該條約使美國避免了與英國交戰,但由於許多人認為美國做出的讓步太大,因此在國內受到嚴厲批評。在國務卿倫道夫的勸說下,華盛頓暫時沒有簽署。但後來英國轉來了截獲的法國公使富歇的公文,公文中說倫道夫與富歇之間有一筆金錢交易,而倫道夫接受的金錢則被用於國內的黨爭。公文措辭含混,似乎被塗改過。皮克林迅速請回在家休假的華盛頓,揭露了倫道夫的陰謀,結果,不僅使華盛頓批准了《傑伊條約》,而且迫使倫道夫辭去國務卿一職。

在挑選倫道夫的繼任者的時候,華盛頓遇到了一些麻煩,有幾位合適的人選拒絕受命。最後,華盛頓接受了漢密爾頓的建議,任命了一位品格高貴的二流人物充任國務卿,他就是蒂莫西·皮克林。但皮克林在政界的聲譽也因此遭受損害。

皮克林是內閣中的漢密爾頓派,主張實行親英外交。雖然也對英海軍在公海上強征美國海員表示強烈憤怒,但對法國大革命及其原則表現出的敵意是根深蒂固的。在亞當斯政府時期,美法關係急劇惡化,政府派出一個使團訪法以解決分歧。但法國外交部長未出面接見使團,而是派出幾個說客誘使使團向法國行賄,而後才能談判,遭到法方拒絕。訊息傳回美國引起軒然大波,對法作戰的呼聲高漲。皮克林亦鼓動亞當斯總統對法宣戰。他還針對所謂的美法 準戰爭 問題大做文章。後來,他進行了針對亞當斯總統的密謀活動,以抵消總統的對法和解政策。亞當斯了解了這一內幕後做出了強烈反應,痛斥了皮克林的背叛行徑,要求他辭職。皮克林對此表示了抗議,並說自己不能放棄三千多美元的年薪。亞當斯最終解除了他的職務。

皮克林被解職還有另外一個背景:亞當斯總統原來對皮克林就不太滿意,只是看在華盛頓的面子上才留用了他。1799年華盛頓去世之後,亞當斯開始著手整頓他的內閣,皮克林在清理之列。縱觀美國的前十位國務卿,皮克林和後來的羅伯特·史密斯是最弱的兩位,他們被解職的主要原因也有相似之處冒犯了總統。

離職後的皮克林曾十分消沉,生活也一度貧困潦倒。由於當地律師界中的頭面人物對他持敵視態度,他不得不外出謀生甚至當過小農場主。但他是一個堅強和不甘寂寞的人,在友人的幫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經過了兩年的沉寂,他又逐漸振作起來。

聯邦議員、餘熱

1802年,皮克林重回政治舞台,但經歷十分坎坷,個人事業和政治生涯不斷經歷失敗,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一年後終於進入了參議院。此時的國會已今非昔比,聯邦黨人的勢力迅速萎縮,皮克林從一開始就是以少數派領袖身份出現在參議院的,充分顯示出了保守主義的政治傾向和十足的韌勁。期間,他繼續堅持已經過時的聯邦主義原則,是敢於公開質疑傑斐遜政府的一些重大決策(如購買路易斯安納等)的少數議員之一。

從參議院卸任後,皮克林又當選聯邦眾議員,仍堅持其一貫政治主張,並反對對英宣戰,指責政府的行為損害了國家的商業利益,具有親法傾向。雖然是議會中的少數派,但其政治聲譽迅速回升。

在晚年,皮克林又回到了生養他的家鄉,致力於麻薩諸塞州的法制建設。退休後閒居家中,著書立說,成果頗多。其中《寫給美國人的信》等是他的代表作,書中回顧了獨立以來美國的經歷,並對其聯邦保守主義觀點做了全面闡述。

1829年1月4日,蒂莫西·皮克林病逝於家中,享年八十三歲 。

蒂莫西·皮克林 蒂莫西·皮克林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