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鎮

富陽鎮

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是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運輸中心。全鎮轄區面積205.2平方公里,是富川第一大鎮。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圖)富陽鎮富陽鎮

富川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湘、桂、粵三省交界的都龐、萌諸兩嶺余脈之間,東連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南部鐘山縣,西與恭城縣接壤,北與湖南省江永縣相連。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美麗的碧溪湖畔,清澈的富江河從縣城中心流過,縣城西距桂林市190公里,南距梧州市220公里,到廣東省廣州市380公里,207國道、20161省道經過富川。距富川不遠的桂林市梧州市都建有大中型機場,可達世界各地。規劃、設計中的洛陽——湛江鐵路東線經過富川,即將進入施工階段。縣內各鄉鎮交通連成一片,長途直撥、行動電話及英特網直通全世界各國和地區。

富川位於東經115度5分——111度28分,北緯24度37分——25.9度9分,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均氣溫為19℃,年極端最高溫度38.5℃,極端最低溫度-3℃,全年≥10℃的活動積溫為6072℃,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700毫米,年相對濕度75%。境內土地寬廣肥沃,全縣已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為163.87萬畝,尚未利用的宜墾耕地24.98萬畝。農作物以水稻、烤菸、玉米、花生、黃豆為主,是自治區商品糧基地和廣西最大的春烤菸生產基地。烤菸生產占廣西三分之一以上。經濟林有馬尾松、濕地松、油桐、毛竹、油茶等;果木林有棗、柑橙、柿、桃、李等,是自治區油茶基地和廣西最大的蜜棗加工生產集散地。富川水草豐茂,草場寬廣,也是自治區發展水牛的重要生產基地。水產養殖業更是歷史悠久,前景廣闊,境內5.8萬畝水面的龜石水庫,近年來,引進銀魚放養獲得成功,銀魚養殖將成為我縣一項新的支柱產業。地下礦產品種多,儲量大,主要有錫、鎢、鐵、錳、石材等,可謂資源富縣之稱譽。種植的水果、糧食,養殖的畜禽、淡水魚遠銷歐、美、亞。其中最著名的是富川水牛蜜棗臍橙銀魚、桂花魚被列為廣西基地縣,臍橙獲全國同類產品金獎。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古老的瑤鄉煥發了青春,在黨的領導下,富川各族人民不懈努力,瑤山富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譜寫出了壯麗的新篇。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由1995年的89153萬元增加到2000年的11468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80年翻2.8番。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行政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的目標。縣城沿江商住小區、園藝場商住小區開發初具規模,商住樓鱗次櫛比。全縣13個鄉鎮和縣城開通程控電話、無線尋呼和移動通訊,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2萬門。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經自治區有關部門驗收達標,110千伏送變電工程全面啟動。農業產業化勢頭良好,整個農村經濟生機勃勃。

富川山水秀麗,風情濃郁。有聞名遐邇的富川八景旅遊名勝;被譽為“小桂林”的秀水風光;鳳溪民族風情晚會;山水之腴的川岩;古樸雄偉、布局嚴謹的古明城;飽經滄桑、古色古香的回瀾風雨橋和靈溪廟;碧波蕩漾、風光旖旎的碧溪湖等。她的風景各異,令人流連忘返,是中外遊客心往神馳的旅遊勝地。

自然資源

(圖)富陽鎮富陽鎮

富川縣位於東經 115°5′—111°28′,北緯24°37′—25.9°9′,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均氣溫為19℃,年極端最高溫度38.5℃,極端最低溫度—3℃,全年≥10℃的活動積溫為6072℃;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700毫米,年相對濕度75%;土地肥沃,富川以沙壤土和紅壤土為主,P、K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高。屬都龐嶺山脈、海拔1000——1870米的西嶺山,自北到南,貫穿整個富川的西部;東南部是萌渚嶺山脈余脈;中部是平地,海拔250米。

全縣擁有耕地28萬畝,其中水田18萬畝,旱地10萬畝。縣境內礦產、水電、森林等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錫、金、鉛、銻、、磷、稀土、鐵、花崗岩等30多種,其中藏量豐富的有鐵、錫、銅 、錳、花崗岩等十多種。富川的土地資源十分豐富;宜種經濟林荒山200平方公里;宜種水果和其他農作物荒坡地30萬畝;宜養淡水魚水面19萬畝。縣內主要河流有富江河、白沙河流經廣西賀州、廣東封開匯入珠江;秀水河流到湖南省。富川縣是珠江與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地之一。

行政劃分

轄:新永、仁升、陽壽、鳳凰、城東、馬鞍山、新建7個社區;鞏塘、獲慶、鐵耕、沙汪、朝陽、羊公、竹稍、茶家、新壩、木榔、山寶、西屏、社三、黃龍、江塘、大圍、澇溪、洋溪18個村委會。

農業發展

(圖)富陽鎮富陽鎮

該鎮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工作重點,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稀、效益好的經濟作物,突出發展優質、高效種養農業,培植了臍橙、早柑、反季節蔬菜、優質稻、優質煙、瘦肉型豬、奶水牛等特色經濟和主導產品,農業科技園、“噸糧田”、“萬元田”的建設產生了良好效益。優質稻、名優水果、高效養植、經濟林、精細蔬菜、優質煙等六大農業基地和一村一品的經濟格局基本形成。

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大力發展優質水果種植和瘦肉型豬養殖兩大主導產業,水果品種主要有:早熟柑、南豐蜜桔、紐荷爾臍橙等,現已種植3200多畝,掛果1200多畝。

招商引資

(圖)富陽鎮富陽鎮

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廣泛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效。今年1至5月,全鎮新上項目9個,契約投資總額達1.539億元。

該鎮班子領導,利用外出考察、學習、掛職等機會廣交朋友,向外界大力宣傳該鎮豐富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同時,在管理、稅收、廠房租賃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外商提供優質服務,讓客商“築巢安居”。

該鎮引資8600多萬元建成了總面積1.85萬平方米的富龍集貿市場,引進浙江老闆投資500多萬元,建立鐵耕立體養殖基地及鞏塘種蛋鴨養殖基地,刺激了附近村民及周邊鄉鎮民眾開發養殖業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全鎮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引進資金2600多萬元,建成了富陽鎮新建路住宅開發區以及老站商貿住宅開發區,推進了該鎮的城鎮化進程。除此之外,該鎮還引資興建了慶隆冶煉廠黃龍臍橙種植基地、木榔臍橙開發種植基地等3個項目。

榮譽稱號

(圖)富陽鎮富陽鎮

2005--2006年,分別榮獲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1750’工程先進鎮”、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鄉(鎮)”、市“經濟發展十佳鄉(鎮)”、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市“招商引資十強鄉鎮”、市“科普工作先進集體”、自治區“民政工作先進鄉鎮”、“廣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鎮”、“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先進集體”。

經濟發展

(圖)富陽鎮富陽鎮

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立足優勢資源,堅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企業化並舉,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為主線,以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為載體,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突破口,紮實工作,實現了全鎮經濟跨越式發展。上半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0110萬元,同比增長27.48%,財政收入430.4萬元,同比增長15.2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00多元,同比增長7.53%。

該鎮加強對企業的指導、監督、管理和服務工作,努力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營造良好投資環境。上半年,該鎮共引進企業項目9個,契約資金達1.539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5880萬元,其中引資8600萬元建辦富龍集貿市場;引資1240多萬元建辦慶隆矽錳合金冶煉廠等,新增大型個體私營經濟32家,全鎮已發展個體私營經濟1655家,從業人員6850多人。

新農村建設

(圖)富陽鎮富陽鎮

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堅持“大力投入,全面鋪開,重點打造”的思路,在竹稍、鐵耕兩個為重點的6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了有新突破和新面貌。

在竹稍新農村,該鎮主要是進行了舊村改造,共拆除舊村老房28間,拆除面積達3210平方米;建成占地1055平方米的戲台及標準的燈光球場;建成32米長的文化長廊;戶與戶之間的道路全部實現硬化;改造修建3條1050米農田灌溉三面光引水渠,栽植綠化樹1200株;新建村讀書室40多平方米,村衛生室40多平方米,並對水、電、廁、圈等進行全面整改。全村實現了通水泥路,房前屋後綠化,廁所、垃圾、堆肥定點合理,畜禽圈養,村容村貌整潔在

在鐵耕新農村,建好了“富(石)路--鐵耕”水泥路1.3公里;新建了青年小廣場、宣傳欄和休閒桌椅及其它配套設施;拆除了小廣場周邊低矮的房屋,騰出1080平方米用於新村部和籃球場建設;全村建成沼氣池202座,對202座廁所進行衛生改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古道尋蹤

富川雄鎮古明城

(圖)富陽鎮富陽鎮

秦代的嶺南新道"瀟賀古道",漢朝的交通命脈"楚粵通衢",唐宋元明清以來的富川驛道,皆自湖南的永州(今零陵)、道州、謝沐(今江永)而來,經馮乘(今富川)、古富川(今富川、鐘山)由水陸兩路直達賀州再至古蒼梧(今廣東封開),推動了嶺南地區的人口、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廣西的富川古明城富陽鎮作為名揚遐邇的古道名城,在秦漢以來的歷史發展中有著非常顯著的地位,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意義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研究古道文化,開發旅遊資源,富陽鎮是一個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

富川古稱馮乘,富江也叫臨水。它在夏、商、周時為荊州南越之域,春秋戰國時屬楚國管轄,後漢、三國時被劃入孫權、周瑜的吳國版圖之中。瀟賀古道、楚粵通衢、富川驛道始終經道州、江永、麥嶺、清山口(葛坡)由富陽鎮經過。據考證,最早時臨水(富江)岸有小村,古城有兵訊,稍後馮乘縣治移到富陽的矮石,古城成為較大的商埠(鹽埠)。古富川的縣治在鐘山,富陽鎮成小商街建驛站,接待歷朝歷代經古道南下賀州、古蒼梧的官吏及信使,直到明朝洪武年間,富陽鎮方立城池,成為富川縣治,故一些專家學者據此稱富陽鎮為"古明城"。

清乾隆版《富川縣誌》記載:"今城創始於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舊志雲,洪武二十八年徙縣治守御千戶所,二十九年築城富川。初縣無城,是年征蠻將軍韓觀疏請,知縣張廷始建,百戶余達,千戶汪成、王禮、劉信相繼竣事。"據此推算,富陽鎮立城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被稱為"古道名城"的富陽鎮,位於富川瑤族自治縣都龐嶺余脈的西屏山下,富江上游得瞭高嶺旁。作為富川縣治,它於明洪武二十九年從鐘山遷徙至此地建城時初為夯土高牆,名曰土城。明萬曆年間方改之為青磚護砌的高牆,有城壕,過水,深六尺有三。護城之牆周長六百三十四丈(2113、3米),高一丈八尺(6米),牆頂寬八尺(約2、7米),設有防禦垛口九百零九個。城東西相距500米,南北距600米,總面積0、3平方公里。城外有護城壕,南隅有古塔"砥柱中流",塔下有慈雲寺,與城北之蟠龍山和城東之馬鞍山遙相對峙,形成天然屏障,巡護城郭,是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古城。

富川古明城是廣西極難得的保留較完整的古縣城遺址之一,幾百年來已經過8次重修。城以"十"字對稱,設有四門出入:東曰昇平,南稱向日,西為泰定,北名迎恩,瀟賀古道(楚粵通衢、富川驛道)自北門入而從南門出。城之四門始為青磚建造,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又易磚為大青方石砌築,都有城樓,稱之為"雄鎮"。"鎮"有內外之分:內"鎮"有鯉魚石、眼眉石、茫鞋石、鴛鴦石;外"鎮"有響鼓石、接龍橋、偃月井、花月塘。四個城門俱為大方青石構築,門頂高6、6米,周長51米,每塊大青方石長約1、8米,高0、58米,厚1、02米。每座城門由831塊至896塊整齊平滑的大青石塊砌成。門牆內窄外寬,各門頂上均有城樓(俗稱箭樓),雕欄飛檐,堅固結實,雄偉壯觀。

四座城門的造型大同小異,都有中門。門道高5、1米,寬4米,縱深14、7米,城門的中道門居中部分,有兩扇鐵木結構的嚴厚大門。銅釘鐵葉,舉行門環,大門扇上方的樓廓有暗道與城門外15米長的地道相通,可上可下,攻守齊備,進退自如。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立於此地,仿佛置身於萬里長城之下,激情洋溢,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壯志豪情由然而生。

城門樓閣,也極有特色。它由8根高6米、直徑30厘米的木柱支撐。青磚綠瓦,紅柱飛檐,氣象肅穆莊重。大廳寬敞明亮,城樓涼爽宜人,登樓遠眺,寺塔風景,水色山光,盡收眼帘,使人胸懷開闊,心曠神怡,一向是遊人觀光賞景的好去處。此外,城內還築有"四漏"、"九井"、"四塘"的設施。"四漏"是指每座城門,在進城的右側地下,都築有一條高1、5米、寬0、8米的地下通道。它有兩用,平時作城堡的排水道,戰時作軍事行動的通道。風雲變幻,世事滄桑,現"四漏"已僅剩一"漏"。"九井"、"四塘"是指城內的水井和池塘,作蓄水用。若城堡被圍,有這"九井""四塘",一年半載特不用驚慌。如今,這"九井""四塘"尚存"三井""二塘"。

四個城門由兩條十字花街連線,這些花街皆由鵝卵石鋪成,呈龜背形,街道寬約1、5米,與秦瀟賀古道、漢楚粵通衢的路面寬度、形狀相同,稱秦漢以來的馬拉驛車可直達貫穿東西、南北的城門而進退出入。街面用鵝卵石鑲嵌有象徵錢財、富貴的金錢圖案,象徵幸福、光明的太陽圖案。更有意思的是其中還鑲嵌有條幅放射線形的車輪圖案,一些祠堂、門樓、寺廟的大門兩旁還立有半圓形石墩(形似半個車輪)、圓形石鼓(戰鼓)。一些專家、學者將之稱為古道文化遺存。先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後人,他們到富川建城立居是乘車沿古道遷徙而來,歷經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還經過經過不少的生死戰鬥才得以成功。他們鑲車輪、立戰鼓,就是要兒孫後輩牢記他們遷徙立城、創建家業的這段不平凡的經歷,發揚他們的精神像他們一樣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

城內街道,皆呈"井"字型布局。街旁兩邊的明代古居,雕窗飛檐,古色古香,典雅壯觀。各條街道接見由神樓,俗稱"燈樓",也叫"子精樓"。由眾人推舉的"燈頭"輪流管理。每年農曆正月初十到十五為元宵節,街人不論貧富,凡是生了男孩的都要往"子精樓"上送一盞繪有各式圖文、寫有新生兒名諱、精心製作的花燈。近年來,隨著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就是那些生了女孩的人家,也要理直氣壯地往燈樓上送去一盞蓮花燈。"子精樓"正月初十上燈,正月十五下燈,元宵燈節是富陽鎮最隆重最熱鬧的民間傳統節日。到時各街燈樓花燈呈彩,人聲鼎沸,熱鬧異常。街上龍獅薈萃,朝拜燈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著新衣,邀親朋,賞花燈,看大戲,笑聲一陣接一陣,把個富陽鎮故名城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古道名城富陽鎮,它是閃爍在桂東瑤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富川28萬瑤漢各族人民的驕傲!隨著海陸絲綢之路的考察研究活動的深入展開,它的神秘面紗正在慢慢被揭開,其人文史料價值,正在不斷地體現和受到人們的重視。

鄉土人情

(圖)富陽鎮富陽鎮

蝴蝶情歌韻瑤鄉

富川瑤鄉山水秀麗,民風淳樸,瑤家兒女特別喜愛唱山歌。他們抒情言志,平時唱,節日唱,歌唱黨的領導,歌唱新生活,歌唱真摯的愛情,把富川瑤鄉變成了歌的海洋。在富川瑤族自治縣中南部以古城蓮山為中心的村村寨寨,散布著不少通行梧州土語(方言)的平地瑤聚居地。聚居於這些村落的平地瑤人,因在日常生活中通行當地獨特的一種方言土語"梧州話",同時他們又都自稱是"梧州人",故這部分瑤人即被稱為"梧州瑤"。據舊縣誌記載,自明嘉靖以來,"梧州流民"多起多批進入富川這一地域與當地"撫瑤"結盟而居,相互通婚,形成了不少"半瑤僮、半梧州流民"的平地瑤村。這一梧州方言土語聚居區的瑤漢人民善紡織,愛撈蝦,團結親善,最盛行唱山歌。每到二月八會期和三月三歌節,他們便精心打扮,成群結隊的聚集在一起坐歌堂,唱山歌。以歌會友,以歌定情,山歌已成為架設在他們心間的一座聖潔的感情橋樑。他們唱的民族山歌主要有《蝴蝶歌》、《留西拉咧》、《依拉咧》、《哭嫁歌》等。因為這些山歌都是用"梧州話"演唱的,故此被泛稱為"梧州歌"。這其中,最著名的民歌要數《蝴蝶歌》了。

《蝴蝶歌》因其同一歌詞在歌中輪輪層層地反覆出現,故民間亦稱之為《輪層歌》,它與《留西拉裂》都是富川瑤鄉古城、蓮山一帶梧州瑤村盛行的兩種同聲二重唱歌曲。在這一帶瑤村,凡節日會期、婚嫁喜慶、禮儀交往等公眾聚會活動,男女老少都喜好用各類相應的歌詞來配唱這兩種"梧州歌"曲調,特別是《留西拉咧》,最為普及。每年正月初六、二月八會期、三月三歌圩、中秋節賞月,都是這裡的瑤人傳唱這類"梧州歌"的集聚期。例如:春二三月,山林吐翠,嫩筍破土,此村瑤家姑娘相邀結伴到彼村山林尋筍,彼村瑤家小伙子便乘機結夥前來盤歌問答,承傳友情,傾吐愛慕相親之意,於是雙男雙女便用《蝴蝶歌》或《留西拉裂》的曲調採用一主一叢、一唱一和的同聲二重唱形式互相對唱起來。曲調清麗,詞句優美,令人難忘。若其中有雙方中意者,即彼此互用山歌盟誓表達心跡,互贈信物作為表記,幾經往來相親相悅亦可定情,直到洞房花燭夜雙方匹配成夫妻為止。

《蝴蝶歌》的曲調清麗優美,婉轉悠揚,悅耳動聽,實為"梧州歌"中之精品。它的歌詞結構多為七言,聯結四句成為一首。有時第三句後要擴充一個五字句,以強調歌手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歌詞的內容多為抒情表意,或表達歌者對愛情、幸福的執著與嚮往,或表達歌者對時代、環境、人和事的褒獎與讚譽。它節拍柔麗,抑揚頓挫,裊娜悠遠,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蝴蝶歌》有長短之分,長《蝴蝶歌》以第三句唱詞的長垛句形成鏇律上的長垛唱腔為主要特徵,與規整的七言四句的短《蝴蝶歌》相區別。長《蝴蝶歌》為歌母,一般多在重要的集會、活動中演唱;而短《蝴蝶歌》卻因其曲調簡潔明快,詞句靈活可變,多被實用於男女對唱交友定情,因此比較流行。《蝴蝶歌》襯詞繁多,它不僅要使用《留西拉咧》中的一些襯詞,而且在正詞和襯詞之間,還要再加上一個"的"字如將"留西拉咧"唱作"留的西拉的咧"。每二、四句歌詞唱完,另外還要再擴充一大段快速的襯詞疊句,如"蝴的蝶"、"黃的蜂"之類,故歌手們稱此歌為《蝴蝶歌》(也稱為《蝴的蝶歌》、《蝴蝶蜂歌》)。由於《蝴蝶歌》的詞曲結合多採用"字多聲少"的行腔方法,故全曲歌腔悠揚婉轉,甜潤無比,一氣呵成。兩部歌腔常構成大二度、三度、四度等和聲音程,特別是每一樂句的終止處,更是甜腔悠悠,餘音裊裊不絕,繞心纏肺的令人陶醉其間,終生難忘。在明快活潑、極富流動感的鏇律中,洋溢著瑤族歌手對美好生活、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體現出他們真純熱情的愛情觀、人生觀。

《蝴蝶歌》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音部韻律形式,博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的重視和讚譽。一九八二年《蝴蝶歌》及其歌手曾被指名邀請參加全國部分省(區)多聲部民歌座談會,受到與會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和好評。它和平地瑤的《喇格哩》都曾出席過中央級的有關藝術表演和多次參加自治區藝術節及民族藝術活動表演,《蝴蝶歌》的鏇律也曾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定時播音的樂曲之一。它還被有關藝術院校編入大學音樂教材,在國內外的民族歌壇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難能可貴的一席之地,成為專家學者們研究民族音樂的珍貴實例,富川瑤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聖潔的明珠。

蘆笙長鼓舞翩躚

(圖)富陽鎮富陽鎮

蘆笙長鼓舞是富川瑤族獨有的民族舞蹈,一般在富川瑤族祭祀盤王、還盤王願等大型節日和祭祀活動中所用。富川瑤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具有強烈團結、進取意識的民族,它的舞蹈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樣,是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而誕生的。富川瑤族的蘆笙長鼓舞經歷了最初的由無意識向有意識審美舞動的進化過程。它是融"巫"、"祭"、"娛"為一體的集體祭祀舞,對加強民族團結、發展富川瑤族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據考證,富川的瑤族居民的祖先,隋唐時期由會稽山、千家峒及浙江一帶沿瀟賀古道搬遷到富川縣境內居住。故此,他們的生活習俗都還有古道遺存的痕跡。如婚喪、年節、食宿等方面,與湖南、廣東、省內布努、白褲瑤的內容大同小異。即使是蘆笙長鼓舞,也與八步區土瑤的長鼓舞、湖廣苗族的蘆笙舞在內容、形式上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只不過是富川的蘆笙長鼓舞集這兩種舞蹈的精華融匯入自身的特色,編創出這種瑤鄉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

富川過山瑤喜跳三十六套做屋長鼓舞和七十二套趕羊長鼓舞,把瑤族築房建屋及盤王獵羊喪生、兒女殺羊制鼓、擊鼓為盤王報仇申冤等過程痛快淋漓地展現出來。而平地瑤卻喜歡跳蘆笙長鼓舞,與過山瑤所跳的長鼓舞同出一源,只不過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長鼓、蘆笙、小鑼這些樂器和它們的演奏形式、內容。

富川瑤族的蘆笙長鼓舞,亦是瑤族為祭祀盤王而演跳的一種宗教性民族舞蹈,從中仍可看到"叩槽為號"的痕跡。在師公的引動下,舞隊中二至八人的純真少女,在音樂的伴奏下,身著五彩民族服裝,揮動霓裳長袖,翩翩起舞,跳著美女雙雙,將敬仰和祝福奉獻給盤王,以求人興財旺,安康於世,從中仍然可見瑤民族原始圖騰崇拜的影子。農曆十月十六夜,師公事先挑選出來的四個純潔少女授予長鼓後,寨中盛裝的村民便抬著用竹木和彩紙紮成的大花轎,抬著豐盛的供品,繫上象徵瑤家聖地"千家峒"的特大稻穀、牛角,到盤古廟前焚香燒紙,請神接福,師公和手執長鼓的少女在蘆笙、竹笛和小鑼、長鼓的音樂伴奏下,先拜"九州",請神還願,以表達後人對先祖虔誠至尊的心情。蘆笙長鼓舞除師公和伴舞的少女外,一般由兩人執蘆笙,兩人執小皮鼓,兩人執小鑼,拜神後圍跳,三個或更多的大長鼓在旁邊圍著,由六個壯漢用砂包邊舞邊擊打,竹笛在旁邊吹奏邊呼號,節拍和諧,音樂悅耳,舞姿優美動人。此舞在祭祀活動中,一般至少十二人跳,象徵時而姓瑤人,多可至四十八、六十四人群跳。人不論幾多,但必須成雙。現有的蘆笙由六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制成,內裝自製的響銅簧片,可奏出六個音,大小長鼓藉以泡桐木為原料,內中挖空,兩頭大中間小,蒙上羊皮或牛皮彩繪而成。大長鼓因鼓身長鼓皮厚,為加強音響效果而在鼓內裝上簧紙助響。歷史上的大小長鼓均用羊皮作鼓皮,但現在大多數瑤寨中都有用牛皮精緻萊蒙鼓的。現存的大小長鼓初步考證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大頭口徑30多厘米,小頭口徑25厘米,鼓身長240厘米,重達十多二十公斤。小長鼓一般長56厘米,兩連線埠徑9厘米,且鼓身繪以象徵性的圖案點綴,古樸美觀,十分好看。蘆笙長鼓舞既是祭祀性儀式,也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它也常與"羊角舞"、"銅鈴舞"、"繡球舞"、"採茶舞"等民間舞蹈擇其相間而舞,與之相得益彰,引人入勝。

富川瑤族蘆笙長鼓舞情節生動,舞姿剛健粗獷,曲調鏇律寬廣、優美、抒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舞蹈動作七十二套又叫七十二變,經過長期的歷史變革,至今在富川瑤鄉的各個舞隊中還保留得比較完整的有十多套,經常表演的有九套:一、頭拜上四拜(又名頭拜鼓);二、美女雙雙;三、坐堂齊;四、竹雞爬泥;五、左邊七;六、五足尖;七、三人舞;八、堂堂上;九、東北鼓。這些舞蹈動作不但體現了富川瑤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保留著古老淳樸的藝術風格和散發強烈的泥土芳香,它與它的道具長鼓和蘆笙一樣,成為富川瑤族世代流傳並引以為自豪的民族藝術瑰寶。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瑤族人民用趕廟會吹笙擊鼓、歌舞笙簫等方式來祈求始祖盤王顯靈,降福呈祥,庇佑瑤鄉民眾風調雨順,世代昌榮。但是千百年來瑤族人民仍然擺脫不了流離遷徙、受盡欺凌壓迫的厄運。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民族政策像陽光一樣普照瑤鄉,瑤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蘆笙長鼓舞也獲得了新生。富川瑤族蘆笙長鼓舞隊多次赴邕晉京參加全國、全區的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一一獲獎並得到各級領導的讚譽和親切接見。這不但使富川的蘆笙長鼓舞飲譽海內外,為富川縣瑤族人民爭了光,而且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瀟賀古道對瑤鄉的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及推動、傳播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