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塢山豆腐皮q:產於浙江省富陽縣受降鄉東塢村,在浙江、上海 、江蘇一帶,尤在佛教界中久負盛名。系以大豆為原料,經剝殼、浸豆、掏豆、磨豆、煮漿 、過濾、加熱、揭皮、晾乾、收卷、整理等工序製成。薄如蟬翼,輕似絹紗,油潤光亮,不 易霉變,有金衣之稱。其蛋白質量高達48~54%,並含脂肪與多種胺基酸,為製作高級素菜 的重要原料。產地水質優良,清澈純淨的礦泉水,含雜質極少,而礦物質含量高,水溫冬暖 夏涼,為理想的生產用水。產地古時有九庵十三寺,佛教興盛,山民多製作豆腐皮供僧尼食 用,由於產品品質優異及寺院相互傳播,東塢山豆腐皮名氣愈著,供應範圍擴展至杭州、寧波、上海、蘇州各大寺院,明代被列為貢品。新中國成立前全村90%人家從事豆腐皮生產, 技藝世代相傳;建國後集中生產,統一供應,產量及質量大幅度提高,並在風景點設立專櫃 。本品於1984年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除供佛寺素食需要外,並銷於蘇、杭等地賓館。
歷史
受降鎮東塢山村人世世代代經營著豆腐皮生意。關於東塢山豆腐皮,據說已有1300多年歷史。傳說,唐僧從西天取經歸來,皇帝設素宴招待,特地派使臣南下杭州,採擷東塢山出產的豆腐皮。東塢山古時有九庵十三寺,佛教興盛,山民多製作豆腐皮供僧尼食用,由於產品品質優異及寺院相互傳播,東塢山豆腐皮名氣愈著,供應範圍擴展至杭州、寧波、上海、蘇州的各大寺院,明代被列為貢品。
東塢山豆腐皮廠的少東家劉逸群是聞著豆香長大的,在他小時候,村里家家戶戶經營豆腐皮作坊。劉逸群關於作坊最早的記憶,就是屋子中間擺著四口平底鍋,圍著鍋子四周掛著金燦燦的豆腐皮。劉逸群說,由於是手工製作,豆腐皮的產量並不高,一天大約能做20多斤。
劉逸群說,父親劉苗根每天凌晨三點起床,挑著做好的豆腐皮,翻過村後的小山,花兩個半小時走到杭州。大約五六點時,父親就到了杭州的農貿市場,叫賣起自家豆腐皮。
“三口風”成就獨特豆腐皮
1999年,東塢山豆腐皮廠發生過一次大變動。原本東塢山62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做豆腐皮,但那年村里一下子關停了所有的小作坊,只留下加工條件好的7個大戶。東塢山豆腐皮廠是留存下來的其中一家。那時,他們已擁有了自己的商標“東塢山”。
經過整合後,東塢山村的豆腐皮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並很快打開了市場。劉苗根和他的手藝也在此時傳了開去。
做豆腐皮,中間的工序有十來道。劉苗根說,在用石磨磨豆、去殼、渣漿、吹風、刮漿、烘乾等獨特的工序中,製作的絕招要數“三口風”。當豆漿乳汁在鍋邊初皺時,沿鍋口微微地吹一圈,這是“微風”,使皮初步成形,接著吹“頭口風”,一條兩尺來長的竹篾條隨風跟上,順勢將皮挑起,輕輕貼在竹棒上,緊接著吹“二口風”,藉助風勢,將竹蔑條抽出,豆腐皮就留在竹棒上,再吹“三口風”,將皮鼓起,好似肥白的魚肚一樣,乘勢用竹篾刮掉多餘的豆漿,使皮勻而薄。
靠著這“三口風”,加工出來的豆腐皮薄如蟬翼、輕似絹沙,每公斤足有240張,非常適合烹製各種菜餚,也使得東塢山的豆腐皮與眾不同。
製作技術與時俱進
幾年前,劉逸群和弟弟接過了老父親的班。對於東塢山豆腐皮的獨特之處,他有著另一層理解。他說,由於東塢山溪源於高聳入雲的大德嶺山,終年水清如鏡,含豐富的礦物質,內聚力強,稍帶甜味,使得這裡的豆腐皮味道都不一樣。“東塢山外面跟裡面做出來的豆腐皮味道都不一樣”。
劉家兄弟試圖在先輩已取得的成功上更進上一層樓。事實上,他們也做到了。這些年來,他們一直試圖改進東塢山豆腐皮的工藝。豆腐皮的製作和烘乾,最開始是用柴火來控溫和烘乾的,但那會有種煙燻味,不久後改用煤餅、白碳,但仍有煤味、碳味。為讓豆腐皮沒有怪怪的味道,東塢山豆腐皮廠通過幾次技改,採用蒸氣控溫、烘乾的方式,解決了煙味殘留問題,質量大幅提高,並在全村的豆腐皮廠推廣使用。
儘管他們仍認為,最好的東塢山豆腐皮還是應該手工製作出來的,但如果想要傳承下去,對製作工藝進行技改是作為“老字號”的“東塢山”品牌要生存與發展下去的唯一路徑。
盤點浙江省特產
盤點浙江省特產。浙江小吃品種繁多,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條件,發揮江南食品資源豐盛的優勢,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小吃點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