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萬市,公元1072年宋時首建鎮制,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由原南新、南安併入萬市,地處富陽、臨安、桐廬三縣區交匯點,胥高公路斜貫全鎮,東接杭千省道,北經臨安市玲瓏街道通杭徽高速。縣道線萬牧公路西通臨安市潛川鎮,南通桐廬縣分水鎮,集鎮距富陽中心50公里 ,距杭州主城區68公里,鎮域總面積155.1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萬,轄1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其中富陽市級中心村2個(彭家村、羅宅村),“富春山居美麗村”精品村1個(新民村)。現有耕地面積18279畝,其中水田面積 14910畝。水產品養殖面積1425畝,綠化造林4891.05畝,封山育林94416畝,水果種植面積1303.5畝,茶園面積1174.5畝。是浙江省興林富民示範鄉鎮、浙江省銀杏之鄉、浙江省生態鎮、杭州市衛生強鎮、杭州市食品安全示範鄉鎮和杭州市土地流轉十佳鄉鎮。
建置沿革
鎮名由來 明代,南安有貞女萬月娘出資興建石拱橋,時稱萬壽橋,後改稱萬氏橋。到清代和民國時期,水上交通靠竹筏,裝載貨物的竹筏,逆葛溪而上,至萬氏橋卸貨,生意人便在這裡開店,形成市場,因“市”與“氏”同音,故改稱萬市橋,鎮名便由橋名而得。
唐代為分水縣東境。五代時,屬臨安縣。宋太平興國六年(981),置南新縣,縣城在今橋頭村。宋熙寧五年(1072),廢縣為鎮,屬新城縣。明、清和民國時期是南新、南安和寧善鄉各一部分;民國後期為龍門鄉和古城鄉。1950年,萬市鄉、田源鄉、畫龍鄉、南新鄉、橫山鄉、太平鄉6鄉,均在現轄區內。
1958年10月,新登縣建立新登公社,轄地為萬市耕作區。未幾,新登縣與桐廬縣合併。1959年,改稱新登公社萬市生產大隊,洞橋生產大隊併入。1961年7月,新登公社撤銷,建立萬市公社,洞橋大隊析出;12月改隸富陽縣。1984年3月,復稱萬市鄉,次年10月改建為鎮。1992年5月撤擴並時,南新、南安兩鄉併入萬市鎮。
1979年,田畈村試行分田到戶。1980年後,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3月,萬市復建鄉。1985年10月,改為建制鎮。1988年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1989年,潭高公路鎮內段擴建為8.5米寬國家三級油路。1992年1月,電視地面衛星接收站建成;5月,南安、南新兩鄉併入萬市鎮。1996年,鎮內私營企業杭州鸛山西服有限公司所產的鸛山牌西服獲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稱號。1998年,開通程控電話;全鎮工業產值首破億元關;實行殯葬改革,全面推行遺體火化;鎮中學三並一工程正式啟動。
城鎮建設
萬市集鎮建設確立以萬市中心集鎮建設為主,帶動南新彭家、南安羅宅兩個小集鎮同步發展,以功能齊全,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布局合理為原則,進一步突出富陽區西北山區中心鎮和三縣區交界結合部中心鎮地位。集鎮總體規劃已經區政府批准實施,集鎮人口規模至2020年12000人;現集鎮上建有中學1所,國小3所,幼稚園3所。同時建有鎮文化活動中心和電影院、標準化敬老院、市辦人民醫院、鎮辦預防保健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金融、保險、郵政、電信、移動通訊、客運車站、農貿市場、各類超市等服務機構,同時建有公安、交警、法庭、法律服務等司法機構和路政、國稅、地稅、財政、工商、衛生防疫、土管、城建等職能管理機構。集鎮功能齊全、商店雲集、環境整潔,賓館、飯店、網咖、影劇院、歌舞廳等多功能休閒娛樂場所一應俱全。
公共事業
萬市鎮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教育資源整合基本到位,學校硬體建設基本完成。鎮上建有中學1所,在校中學生1379人:中心國小1所,並在原南新、南安鄉政府所在地建附屬輔導國小各1所,共有在校小學生1448人,中小學生入學率均達100%。有幼稚園3所,入園幼兒429人。全鎮以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萬市人民醫院)為中心,建立防疫保健所和3家衛生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17個村衛生室,初級衛生保健普級率100%;自來水普及率達75%。參加農村醫療統籌22008人。建有鎮文化活動中心、電影院,電子閱覽室、圖書室3個,書院1家,籃球場和健身點、桌球室10個;對全鎮有線電視進行安裝、改造、升級,有線電視覆蓋率100%,入戶率98%,全鎮人民可以收看到30多套清晰的電視節目;每年組織舉辦各類民眾體育、文化活動20多場次。固定電話用戶6470戶,網際網路用戶900戶。
生態環境保護
萬市鎮大力開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和整治力度,關停了所有小煤礦和有污染的氧化鐵、傳統立窯水泥生產線,有污染的企業一律不準進入工業功能區以免造成新的污染源;關停了所有土製石灰生產線,22家鍛造企業和18家礦粉企業都能嚴格安要求達標排放。建造了3個垃圾焚燒爐,每個自然村都建設垃圾箱,配備專職垃圾清運人員,生活垃圾設施焚燒處理。全面開展生態村鎮建設,復綠關停廢棄的礦山礦洞,並在萬市鎮、彭家鎮、羅宅鎮三個小集鎮和白石、眾緣等村進行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試點。2007年10月通過杭州市生態辦公室專家組對創建“杭州市生態鎮”的考核驗收。
內設機構
黨政綜合辦公室
負責綜合協調、政策調研、文秘、檔案、計畫、信息、保衛、保密、接待、會務和機關事務後勤保障等工作,組織草擬綜合性報告、規範性檔案;組織擬訂和監督實施各項規章制度,落實便民措施,督查機關效能;負責鎮機關幹部和村、企事業單位幹部管理、監督及考核的日常工作;承辦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歸口管理和協調鎮機關人大、紀檢(監察)、組織、宣傳、統戰、人民武裝、人事、離退休幹部管理、關心下一代工作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工作。
村鎮建設辦公室
負責貫徹執行上級有關村鎮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編制並落實村鎮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交通道路建設規劃;依法做好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搞好村鎮基礎設施建設;負責交通道路、供水、綠化、環境衛生和村容鎮貌管理工作;承辦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計畫生育辦公室
負責貫徹執行上級有關人口和計畫生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負責研究擬訂人口和計畫生育年度計畫,並組織實施;負責人口和計畫生育的目標管理與宣傳教育工作;負責有關生育對象的審核、報批等工作;負責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工作;承辦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綜合治理辦公室(增掛司法所、信訪室牌子)
負責貫徹執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負責鎮、村兩級治保調解網路組織建設,檢查、督促、考核各村、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的落實情況;負責抓好法制教育,廣泛開展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和治安防範工作,及時調處各類矛盾糾紛,做好民眾來信來訪接待處理和市長公開電話受理工作;負責防範和處理邪教日常工作;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負責企業內保工作和歸正人員的幫教工作,強化社會治安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承辦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財政統計辦公室
負責編制預算內外和自籌資金預決算方案,制訂並落實年度財政工作計畫和各項財務管理制度;負責管理和監督機關事業單位的財務活動;負責組織和協調統計工作,執行國家和地方統計報表制度;配合上級統計部門和監察、法務部門查處統計違法案件;承辦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經濟發展辦公室(增掛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環境保護辦公室牌子)
負責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農業、農村工作和工業、商貿、旅遊、公交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負責制訂並落實農業、企業發展規劃和勞動就業規劃,指導農村土地承包、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監督管理農民負擔;負責農田基本建設的規劃實施,農業生產新技術和農業機械推廣套用及生產資料的組織協調,做好農作物病蟲測報和動物防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負責水政管理、水土保護和河道資源的管理以及防洪、抗旱工作;負責林政和植樹造林工作。
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
負責貫徹執行上級有關民政、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科技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負責教育、科技、衛生工作;負責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建設和管理;負責做好兵員徵集、現役軍人家庭優撫、退伍軍人安置、殘疾人就業安置、救災救濟、扶貧濟困、社會保障、地方標誌設定、殯葬管理、新型合作醫療實施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工作;負責老年人、孤兒等特殊群體權益保護的管理工作;指導、管理社會福利企業;承辦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經濟狀況
工業經濟
萬市鎮工業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並正朝著從弱到強的方向發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萬市鎮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石灰石、方解石、石煤、重晶石、磷石等資源優勢,興辦了以生產石灰、水泥、礦粉為主的鄉鎮企業,成為省內外石灰、礦粉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到上世紀末,萬市鎮80%的鄉鎮企業是從事三塊石頭加工的企業,80%的工業產值來自三塊石頭,80%務工人員從事三塊石頭的開採與加工,石頭經濟成為全鎮經濟的主支柱。
進入新世紀,隨著資源的枯遏,以及由礦山開採引發的安全事故、環保問題日漸突出,萬市鎮黨委政府帶領人民以調整最佳化工業經濟結構為舉措,全面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大力扶持勞動密集型、安全環保型、科技創新型的工業企業,並加大了礦山企業的整治力度,關停了所有的石煤礦,整治、改造、提升石灰生產企業,建立了一區兩塊的工業功能區,使萬市鎮礦山企業產值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15%,而以五金鍛造、輕紡玩具為特色的塊狀經濟結構進一步凸現。
2007年萬市鎮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1.92億元,產效率98%。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達到15家,實現外貿供貨值1.79億元,其中自營出口交貨值1830萬美元。
農業經濟
萬市鎮山多田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丘陵區,有山林面積18萬畝,占鎮行政總面積80.4%,占全市山林面積的十分之一,是浙江省林業生產基地,是富陽區重點林業鄉鎮之一,森林覆蓋率80%。
萬市鎮原以生產稻穀、大小麥、大豆、玉米、油菜籽、茶葉、蠶繭、木竹及其製品等農產品為主。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以來,萬市鎮黨委、政府帶領廣大幹部民眾,圍繞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的思路,積極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立了各類種植業、養殖業基地。大力實施“一村一品”規劃和“五萬工程”(即萬畝山核桃、萬畝竹筍、萬擔蠶繭、萬頭山羊、萬盆樹樁盆景),組建了山核桃、竹筍、山羊、樹樁盆景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形成了知名度較高的白果、山核桃、食用筍、高山西瓜、花生、板栗、楊梅、豆製品、樹樁盆景、土雞、山羊等經濟特產,並註冊了“峰奇”、“楊佳”、“龍翔”、“野樁”、“寒泉”、“春之味”、“浮雲”等20多個農產品商標。
2000年1月萬市鎮被省林業廳命名為“銀杏之鄉”,“楊佳牌”白果多次被“省農博會評為優質農產品”,楊家白果基地被認定為“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2005年被評為“富陽市知名產品”。大青村被杭州市授予“都市農業專業村”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海平食品有限公司、龍羊豆製品廠等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先後列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龍翔”牌豆製品被評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最暢銷產品”,2007年7月25日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權並於2007年11月28年通過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QS認證。以了岸村為中心的樹樁盆景基地生產的樹樁盆景以造型別致,名貴高檔的質量遠銷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深受顧客青睞。2007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7918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213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018萬公斤。
發展優勢
萬市鎮雖是富陽的邊陲鄉鎮,但離臨安杭州較近,距杭州市區1小時車程,是富陽區一個獨有的視窗,接受大城市輻射時間快、力度強,區位優勢明顯,又有五金鍛造和輕紡加工產業方面的基礎和生產經驗和能力,加上大、中城市實施“退二進三”戰略的良好機遇,為萬市打造“新興產業強鎮”的區域塊狀經濟品牌,加快工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前提條件。
萬市鎮屬杭州城區農村,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各類效益農業基地建設成效明顯,山核桃、銀杏、豆製品、樹樁盆景、山羊等農產品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又有“青牛雪霽”、“北宋石佛”、“多福寺”、“仙洞鳴泉”、“寒泉”、“風洞”等名勝;馬嶺古“城牆”、“方坑古石橋”等古蹟,楊家銀杏秋景、高樹堂松景等自然風光及“弘道書院”等現代文化建築,加上農民勤勞、熱情、好客,有強烈的發展欲望,為萬市發展現代農業,打造“山區特色名鎮”的區域經濟品牌,建設城郊休閒特色新農村創造了極好的發展機遇。
工業園區
中學三並一工程正式啟動 三並一工程即將鎮內的鎮中、南新中學、南安中學合併成一所新中學。該工程被富陽市十二屆人代會一次會議列入議案。根據規模辦學和創教育強鎮要求,一期工程教學辦公大樓於11月28日正式動建。總工程量為4幢樓(綜合樓、教學樓、實驗樓和禮堂)8963平方米,地下室1642平方米,所需資金1000餘萬元,資金以財政補助和自籌相結合解決。按計畫工程分步實施,一期工程建築面積3364平方米,地下室687平方米,造價200餘萬元。富陽市委、市人民政府、市教委從扶持山區發展教育事業出發給予支持,鎮人民政府多方籌集基建經費,並於9月18日召開捐資助學動員大會,籌集資金近30萬元。(詳情請進:三並一工程)
富陽順達橡塑材料廠 是萬市村的私營企業,原來以石粉粗加工為主,經外找聯營、內抓管理,企業穩定發展,成為鎮內加工精細石粉的首家企業。1988年,投入50萬元擴建廠房510平方米、增添設備投入150萬元後,不僅能生產325~800目重質碳酸鈣,還能生產1000~6000目重質超微細碳酸鈣,1000~6000目漿料重質超微細碳酸鈣和500~6000目重質活性碳酸鈣。為萬市鎮石粉加工行業向精細發展帶了個好頭。(詳情請進:富陽順達橡塑材料廠)
1998年初,田畈村規劃發展千畝山核桃基地。2月13日,富陽區領導帶領有關部門專家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土質進行考察和論證,並認可了發展規劃。田畈村立即動工劈山整地22.43公頃,種上山核桃苗17700株,計投工3500餘個,合計投資13萬元。6月,市林業局專門組織人員驗收該基地,認為首批22.43公頃山核桃基地符合要求。(詳情請進:山核桃基地)
人文特色
特色樹樁盆景
萬市鎮山區多樹樁,農戶栽培樹樁盆景已有10多年的歷史,收到較好經濟效益,盆景園也逐年發展起來。以集鎮為中心村,萬市村、中源村、田畈村、了岸村、新民村等村的農戶建成規模不等的盆景園20多個。造型以蘇派技藝為基礎,吸收其他流派之長,自具特色。盆景銷往浙江各地及上海、無錫、蘇州、廣東、福建等地。年銷售額20萬元左右。
白果
白果又名銀杏,其果實和樹葉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還可用作工業原料。富陽早在明清時期就有種植,萬市鎮是富陽白果的主要產地,大部分集中在楊家村和白石村,有銀杏、佛手、梅核3個品種。銀杏雌雄異株,自然生長需要幾十年才能結果,且產量較低。改革開放後,富陽區把白果生產列入星火計畫,實施人工分株繁殖,採用掛花授粉,生長期僅需10年左右,產量也大有提高。至1998年底,萬市鎮種植白果36公頃,投產面積23公頃,年產白果40噸左右。
楊家村
楊家村,與桐廬縣印渚鎮相鄰,總面積866.67公頃,山和坡地占95%,耕地僅66.67公頃,其中水田53.67公頃,全村農戶408戶,1289人,培植白果是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1998年,年人均收入3437元。原有野生白果樹(銀杏樹)700多株,樹齡均在500年以上。白果是村所產的傳統乾果,其中1994年產鮮果近10萬公斤,收入50餘萬元。農戶重視發展這一傳統產業,1991~1992年,新種植白果樹苗3000株。1994年,新增13000株,發展20公頃新基地。在林業部門指導下,農戶掌握了使白果樹提前產果、增加產量等一系列新的栽培技術。每年蘇北、山東、長興等地商家專程到村採收白果,楊家村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白果村。
田森林
田森林,1958年出生,南安大青村人,中專文化程度。1984年,任村委會主任。他帶領全村300多人,歷時5年,建成古羊嶺水庫電站,造福子孫。1997年,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範。大青村106戶人家分布在30多座大小山上,由於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嚴重,制約了村的經濟發展。劈開古羊嶺,建成集防洪、灌溉、發電、生活用水為一體的水庫,為大青人多年的渴望。為建水庫,田森林毅然放棄個體運輸業,賣掉年收入五六萬元的汽車,帶領村民艱苦創業,建造水庫電站。1995年10月,古羊嶺終於建造起高25米、長70米的蓄水大壩,庫容13萬立方米,穿越崇山峻岭的渠道1500米。並安裝上15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於1996年5月正式併網發電。正常年景發電收入10餘萬元;還為大青與鄰村900餘人、1000餘畝農田提供了穩定的飲用和灌溉水源。
仙洞鳴泉
仙洞鳴泉為古新城八景之一,位於南安洞山村,俗稱洞山洞,又謂靈隱洞。洞分左右:左為旱洞,洞頂鐘乳石下垂;右為水洞,洞內流出泉水,清澈可鑑,由於洞壁迴響,聽似水流聲澎湃不絕,故稱仙洞鳴泉。明崇禎九年(1636)農曆十月初三,明代旅行家徐弘祖遊覽此地,在《徐霞客遊記》中有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