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沿革和現狀
我校現為富陽市六所市屬普通高級中學之一。她的前身為富陽縣第三初級中學,創辦於一九五八年,校址選在翠竹掩映、青山環抱的大源鎮四季塢。一九六零年增辦富陽師範,“文革”期間改為“五七”工農兵學校。一九七二年始辦大源高中,正式定名為富陽縣(市)大源中學。
教育理念
四十七年來,我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成果纍纍,學校已培養出初、高畢業生12400餘名,自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為大中專院校輸送了2600多名合格新生。據不完全統計,校友中有中高級職稱400餘人,在國內獲得博士、博士後學位的17人,留學國外和學成歸來的有10餘人,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母校爭了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學校黨支部書記、副校長何泰康同志被評為全國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受國務院邀請參加“全國文教群英會”。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是富陽縣重點中學,七八年被授於富陽縣“紅旗學校”稱號。其間,學校的體育教學成績突出。體育教師商永法被評為“省優秀教師”,“全國傳統體育項目學校”省級先進工作者。學校被省教育廳、省體委授於《國家體育鍛鍊》先進單位,校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富陽縣先進黨支部”。一九九三年三月,市教育督導室對我校進行了辦學水平合格督導評估,確定我校為合格普通中學。
特產教學
一九九四年開始,市教育局確定我校進行“2+1”分流改革試點。根據當時本地區鋁合金加工業發達的現狀,在高三年級開設了機械專業。普高學生在高二結業會考結束後,一部分進入升學預備班,為升入高校做準備。一部分為就業做準備,進入職教班。由於職高班教育質量優異,幾年實踐中,輸送了一大批技術人才,深受用人單位歡迎。一部分職高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被保送或推薦入高校深造。良好的發展趨勢使“2+1”分流模式能比較順利地進行。一九九九年以來,學校順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潮流,拓展學生髮展的渠道,開設了普高升學預備班,而後,又先後開設了機械、電子電工、計算機、文秘、美術、體育、外貿等多種班級,採用“大班小課制”模式組織教學,取得了升學、就業雙豐收的成績。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和學校實際,開始探索根據學生個人志向、社會需要相結合,寬口徑、多渠道培養人材的路子,逐步構建“分層教學、普職互融、綜合發展、體現特色”的辦學模式。二00三年六月,經省教育廳核准認定為省三級重點綜合高中。
師資力量
我校現有36個班級,在校學生1784名,平均班額49.6名。全校有教職工139人,師生比為1:12.8。專任教師123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18人,占專任教師96%,專任教師中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60人,占專任教師的48%;高級職稱11人,占專任教師的8.9%。校級領導5人:校長兼書記1人,副書記1人,副校長3人,平均年齡41歲,其中4人獲高級職稱,1人獲中級職稱,3人達到教育管理本科學歷並參加研究生課程班進修,現已結業;5人獲校長培訓合格證書。領導班子團結、稱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創業精神。學校占地面積82866平方米(124.3畝);生均占地46.4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5553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14.3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為——平方米,教學用房符合要求。建有400米的環形標準田徑場。文理科教學儀器、音、體、美設施和電教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己達到省三級重點普通高中規定標準。
學校榮譽
學校現在獲得的榮譽和稱號有:杭州市文明學校;杭州市文明單位;富陽市首批行為規範達標學校;富陽市文明單位;“富陽市精神文明建設研究會”常務理事單位;富陽市安全保衛先進集體;富陽市“綠色學校”;富陽市藝術教育基地;富陽市優秀黨支部;富陽市基層工會工作先進集體;2004年“杭州市人民滿意學校”。 學校檔案室被認定為省幹部人事檔案管理達二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