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三國
黃武五年(226) 析富春部分縣地置新城縣,為新登建縣之始。黃武七年(228) 。
晉
太康十年(289) 復置新城縣,屬吳郡。旋廢,併入富春縣。鹹和九年(334) 復置新城縣。
南北朝
陳·禎明元年(587) 十一月,分吳郡置錢唐郡。又改富春郡為富陽縣,與新城同屬錢唐郡。
隋
開皇九年(589) 廢錢唐郡,置杭州。廢富陽縣、新城縣,併入錢唐縣,屬杭州。大業三年(607) 改杭州為餘杭郡。復置富陽縣、新城縣,同屬餘杭郡。
唐
武德七年(624) 廢新城縣併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 又復置新城縣,遂定
五代十國
後梁·開平元年(907) 為避太祖父朱誠諱,改新城為新登,縣名始於此。後梁·貞明五年(919) 析新登縣鳳翥鄉隸安國縣(臨安縣)。
北 宋
太平興國三年(978) 復改富春為富陽,次年復改新登為新城。太平興國六年(981) 析臨安地(原屬分水縣之南新、寧善、新登、廣陵、桐峴五鄉)置南新縣。熙寧五年(1072) 廢南新縣改為鎮,併入新城縣。
南 宋
建炎三年(1129) 康王南渡,以杭州為行在所,富陽、新城兩縣隸臨安府
元
至正二十一年(1361) 遷揚州江淮行省於杭州,稱江浙行省。富陽、新城兩縣隸江浙行省。
清
光緒九年(1883) 8月,英國傳教士首次在新登縣城開設禮拜公所。光緒十六年(1890) 10月,法國傳教士在新登設立第一所天主教堂。宣統二年(1910) 富陽縣劃為1城13鄉,新城縣1城1鄉。為基層自治單位,始選城鄉董事、鄉佐、議員。縣政府始設民治職。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 廢府設道,富陽、新城兩縣同屬錢塘道。民國3年(1914) 新城改名為新登縣。民國38年(1949)4月29日,中共金蕭工委、支隊部決定,撤銷原游擊區劃建制,成立接管縣為名稱的辦事處。江南縣接管富陽縣,江北辦事處接管新登縣。5月04日金蕭支隊江北辦事處及江北獨立大隊進駐新登縣城,新登縣宣告解放。新登縣隸屬臨安專區,下屬6個區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3年1月21日,撤銷臨安專區。次月,新登縣直屬省人民政府管轄。1958年10月1日,新登縣18個鄉鎮並建為縣級新登人民公社。10月初,併入桐廬縣。1961年8月10日,恢復富陽縣建制。原富陽、新登兩縣行政區域和桐廬縣賢德公社(原屬新登縣,於民國18年(1929)新登縣招賢、招德兩鄉劃歸分水縣)原合併重置富陽縣新登至1958年撤縣建鎮
行政區劃
包括現杭州市富陽區萬市,洞橋,胥口,永昌,新登,淥渚六鎮。
地理環境
於今浙江西北部的杭州市富陽區,總面積629平方公里。富春江北岸,天目山脈東麓,總面積(943,169畝),耕地面積約占14%,屬於山區丘陵地。
風景名勝
聯魁塔
位於新登鎮南賢明山北高峰,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塔高23米,六面九層,古樸雄威。“古城塔影”為新登八景之一。
聖園碑林
位於新登中學校內。1985年10月建成,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園內共立明、清、民國時期碑刻25方,內容分為學碑、寺廟碑、祠碑、墓碑、禁碑等。有反映羅隱生平業績的《雞鳴山記》,有明南京工部右侍郎方廉墓碑,有刻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的宋儒范氏《心箴碑》和程子《動箴碑》 。
著名人物
新登地靈人傑,以詩文稱著於世者代有其人。如唐代施肩吾、羅隱。是大量歷史文化名人的故鄉。
許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隋時官直謁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到了唐代,為著作郎,兼修國史。不久貶為洪州司馬,後多次調職至給事中。復修史,遷太子右庶子。高宗即位,提拔他為禮部尚書。歷任侍中、中書令、右相,死後謚曰繆。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編詩二十七首。
許遠(709—757)唐代名臣,字令威,高宗宰相許敬宗的玄孫,杭州新城人。歷仕侍御史、睢陽太守,安祿山造反後,與張巡協力守睢陽城,後失去外援,被俘殺害。逝世後,經歷代加封,與張巡並稱“雙忠”,在中國各地被廣泛地奉祀為神,在閩南,泉州安溪人奉其為鄉土保護神之一。
凌準(公元752——808)字宗一,新登鎮東山塢人,系東吳大將凌統之後 。其父士燮,唐肅宗時任睦州學正,移居新登,後遷國子監司業,曾為柳宗元學師,《柳河東集》收有《凌助教蓬屋題詩序》一文,道其廬“棟宇簡易,僅除風雨,蓋大江之南,其舊俗也”,即指東山塢故居。準少好學,以孝悌聞於鄉里。《鹹淳臨安志》載:“其故居當在縣西五十步,宅有老桂。”《嘉靖縣誌》記有下溪書舍,位於縣南南津渡口,即為凌準讀書之處。及冠,思謀建功立業,於是上書宰相自薦。召之屬對,日試萬言,盡展其才,遂擢為崇文館校書郎。期間,參閱了大量古籍,學問大增,著有《後漢春秋》二十餘萬言,《彬志》二卷以及《六經解圍》《儀禮注》《人文集》等
袁不約[唐](約公元八三五年前後在世)字還朴,新登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末前後在世。長慶三年,(公元八二三年)登進士第。太和中,以平判入等調官。李固言在成都,闢為幕官,加檢校侍郎。不約著有詩集一卷。生平事跡散見羅隱《東安鎮新築羅城記》、《雲溪友議》卷中、《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詩紀事》卷六〇等。名句“愁聲秋繞杵,寒色碧歸山。”(《秋深》)“送將歡笑去,收得寂寞回”(《客去》),張為取入《詩人主客圖》。《全唐詩》存詩4首
施肩吾(公元780——861),字希聖,號東齋,杭州新城招賢招德鄉人(因民國18年(1929)新登縣招賢、招德兩鄉 短暫劃歸分水縣,故有分水一說),今富陽區洞橋鎮賢德。中唐時著名詩人和作家,青年時期曾與同鄉詩友徐凝結成東林詩社。東林,位於新登城西三十五里的廣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優美,五代時建有隱居院,後改淨嚴寺,明清時改建中堂寺。東林詩社的詩大都失傳,《道光新登縣誌》僅留施肩吾《游東林》一首:火輸烈烈采雲浮,才到東林便是秋,有客可人來未暮,松風幾沸碧山頭。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詩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
杜稜(生卒年未詳),字騰雲,新城(今富陽區新登)人,唐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王郢叛亂,盜賊蜂起。時杭州刺史董昌組織諸縣鄉兵,建立八都軍,自任都指揮,以錢鏐副之。杜棱任東安都將,保衛鄉里。亂平,錢鏐驅董自代,杜稜傾心事之。中和初,潤州(今江蘇鎮江)牙將劉浩逐刺史周寶,擁戴薛朗為帥。杜稜奉命與成及、阮結一起征討,逐劉浩,擒薛朗,升任常州制置使。大順二年(891年),錢鏐為防止淮南楊行密南侵,命杜稜築東安城以自衛。杜稜勘察地形,因山為城,環城鑿河,未及一載而竣工。乾寧二年(895年),董昌叛亂。楊行密助昌,遣所部田頵、安仁義猛攻東安,以搗吳越腹地。杜稜據城堅守。時城中缺水,杜稜發動軍民掘井得泉,軍心大振。率眾奮戰,斃淮南兵盈千。因功升任行軍司馬。杜稜累官至潤州刺史。卒後,新城百姓建杜公祠,春秋致祭。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後均佐吳越以功名顯。
杜建徽(864—950年),字延光,五代新城(今富陽區新登)人。杜稜幼子。少強勇,有大志。及長,從父于軍中。唐中和年間,杜稜任常州制置使,乃以東安兵屬建徽。楊行密來攻,杜建徽率部馳救,未及境而城已下。杜稜見其部伍整飭,甚器重之。每從征戰,杜建徽單衣入陣,所向披靡,因有“虎子”之稱。天復二年(902年),淮南降將徐綰叛亂,進逼杭州。杜建徽自新城入援。徐綰據城焚木拒之,杜建徽命士卒持火鉤鉤木,越城而入,敵軍大潰。次年,睦州刺史陳詢起兵叛錢鏐。杜建徽系陳姻親,錢鏐頗具戒心,使馬綽窺其意向。杜建徽以為“陳氏自屬背義,而向結姻婭,見疑固當。但已致書勸諭,日後方明我心耳。”及陳詢兵敗,其屬吏持杜建徽致詢之書來降。錢鏐閱書不勝嘉嘆。錢鏐為吳越王后,拜杜建徽為左丞相,封鄖國公。建徽年逾八十,尚能騎射。嘗於廣場中擊球,興酣,前中箭鏃竟從臂中飛出,人皆壯之。卒後,贈太師,謚威烈。許廣淵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許廣淵,有一首充滿禪意的《廣福院》詩,詩曰:“溪光山色照天晴,開豁襟懷遠眼明。每日風清生竹韻,有時雨過沸灘聲 。夷猶水上漁舟逸,奮迅檐前燕翼輕。珍重老僧無個事,生觀群動競經營。
姚興(?―1161年),又名姚叔興,臨安府新城縣人,宋朝將領。姚興有勇力,善武藝,官都統制王權所部統制。紹興三十一(1161年),金完顏亮南侵,兵至和州(今安徽和縣境)尉子橋。姚興率三千人抗擊,寡不敵眾。而王權置酒仙宗山上,擁兵自衛,不問姚興勝敗。姚興衝突陣中,擊殺金兵近百人,終以援軍不至,力戰而死。朝廷為之立祠,以表其忠。寧宗朝追贈襲慶軍節度,開府儀同三司;又頒《褒封姚興詔》,贊為“剛毅不群,慷慨自許”,“久在兵間”,“大勇過人”。完顏竟亦以詩吊之,有“獨立孤軍將姓姚,一身忠孝為南朝”之句。今龍羊區槎源塢猶存姚開府墓址。
方廉(1514~1583) 字以清,號雙江,浙江新城坊郭(今富陽區新登鎮)人。少時勤奮好學,文思敏捷,每逢考試均名列前茅。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登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沈坤榜進士。歷任江西南康府推官、禮部祠祭司主事等職。秉性耿直,辦事不枉不縱,以廉潔幹練名重一時。禮部尚書徐階保薦其出任松江府知府。
周雄(1188~1211),字仲偉,新城人(今杭州市富陽區淥渚鎮)。生於南宋淳熙戊申15年(公元1188年)三月初四,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四月初卒。享年二十四歲。“周雄”是孝道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者,他具有崇高的榮譽和威望。鑒於周雄不平凡的孝道事跡,歷史上宋、元、明、清四朝共有六位皇帝,十一次聖旨封贈,分別為:宋端午二年封翊應將軍。嘉熙元年威助忠烈大將軍。淳佑四年封翊應侯。寶佑二年賜輔德廟額。寶佑五年賜封助順侯。鹹淳七年封正烈侯。鹹淳十年封廣靈侯。元大德二年封廣平侯。明朝加封顯靈王。清雍正三年封運德海潮王。道光三年加封顯佑春秋官。所有聖旨保管,存放於大孝坊牌樓頂端石刻聖旨的中空處,合攏後風雨不入,可惜毀於“文革”。八百年來,周雄譽滿四海,明文遐邇。更有四朝六皇十一次賜封,前所未見。中國地大物博,在孝道文化傑出的典範中,象周雄那樣的榮耀和在橫直待遇,至今未發現有其二者,也許是知識的限制未發現吧!
王潤德新城縣松溪人(一說城西學士街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進士,仕至光祿寺卿。立朝剛正,不畏權貴。建文中,齊泰議“消藩”,李景隆戰“靖難”軍,又敗。潤德上書彈劾,因而行罪,囚於詔獄,偕其次子王蘭同時被殺,棄市。袁璞明《永樂新城志》,原名《新城志稿》。永樂初,本縣人袁璞以進士官禮部主事,雅好讀書著述。時值成祖詔搜殘存簡冊,名輯《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於是悉心求索,得宋遺編,手自謄錄,而增益其所聞見,成書曰《新城志稿》,待梓不果。見之者以為事多簡略,其書終亦不待。
馮紱來新城人,清順治時江寧知縣,辨誤雪冤,士民稱頌,著名《雪冤錄》。
汪文津清初新城人。自幼稟賦聰慧,攻讀經史。稍長,改習武藝。與汪文鋐系同胞兄弟同城章其元系明崇禎武進士,明魯王朱以海召為游擊將軍,與清軍戰於錢塘,有“大刀將”之稱。清順治時,息影田園。章與汪家往來甚密,文津兄弟遂拜他為師。章課以“五經”、“戰策”之學;武術則從“章家短打”入門,以打熬氣力為先;又命他兄弟二人經常操作農活,以養成刻苦耐勞之習慣。然後,教以騎射。文津騎黑馬、文鋐騎黃馬,每日於城南馬道上往來馳騁。當時城中里巷有言:“汪家兄弟學騎射,黑馬、黃馬奉日來。”其父認為此系兩子將來必成大器的讖語,名其樓為“奉日樓”。此後,文津兄弟又學習長拳三十二勢、梨花槍、雙刀、鞭、鐧諸技。
潘成年(1721—1784),字怪亭,清新城(今富陽)人。父潘襄,字掄英,乾隆初年恩貢生,博學工文,屢試第一。潘成年生而英敏穎異,幼即嗜學。稍長,作詩撰文,援筆立就。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南巡,成年以秀才應帝面試,列入二等,受文綺荷包之賜。適遭父喪,例不授職。潘成年耿直敢言,又重名節,因而遭縣吏誣陷,被捕解,至富陽,乘機脫逃。時常州錢維城侍郎督學兩浙,素善成年,遂為營救昭雪。又見成年猶困秀之籍,有意提拔。潘成年竟避嫌不參加考試。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中舉人。潘成年生平所作甚多,但不自珍惜,隨作隨棄,傳世遂少。今僅新登舊志乘中存其《新城雜詠》20首,以及題詠風景若干篇,並皆通俗而又清新,不同凡響。
徐時敦字厚齋,號少菴。性孤峭,體不逾中人,而博聞強記,才筆清贍,為吾邑鹹、同後黌宮之曙星。少時,因被寇,游松、滬間,與江南文學士切磋,故其為文有陽湖宗派。貢成鈞後,歸里教授諸生,俱有法程,邑中知名士,先後俱出其門。尤留心掌故,抉隱探幽,有所得輒紀之,雖璅聞逸事不遺焉。吾邑士有功文獻者,明永樂朝凌參議志,著《東安志》、《新城志》;清羅欲繡著《縣誌補輯》。時敦實踵其美,而才識猶突過之。所著有《閒雲自怡錄》、《少菴筆記》、《蒭蕘志略》。歿無子,所著詩文多散佚無傳,士論惜之。
周 廷儒(1909~1989)中國地貌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地理學報》副主編等職。30年代初,曾到大理及雞足山進行野外工作。還參加嘉陵江考察隊;參加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團;參加華南地貌考察。他與施雅風、陳述彭撰寫的《中國地形區劃草案》首次提出中國地形三大區劃分的思想。在中蘇合作新疆綜合考察工作中任中方地貌組組長,與人合作編寫了《新疆地貌》一書。重建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自然地帶和自然區。徐玉蘭漢族,越劇表演藝術家,生於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東安舞台科班學花旦,後改老生。1939年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她改唱小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19日,地點在上海老閘戲院,當時是與施銀花搭檔。1947年9月組玉蘭劇團。與王文娟合作始於1948年。1952年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10月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以《西廂記》獲演員一等獎。1954年起加入上海越劇院。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廂記》、《春香傳》、《紅樓夢》、《追魚》、《西園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