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兔熱病(tularemia)又稱土拉菌病或鹿蠅熱,是一種人獸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淋巴結腫大,皮膚潰瘍,眼結膜充血、潰瘍,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
本病於1907年由Mortin在美國發現,1921年Francis命名為土拉菌病。中國青海、新疆、西藏、黑龍江等省區曾有病例報導。
病原學
土拉桿菌是一種微小(0.3~0.7×0.2μm)、無活動力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在培養基上可具多形性,在組織內可形成莢膜。在一般培養基中不易生長,常用血清一葡萄糖一半胱氨酸培養基及血清一卵黃培養基。菌型可分為:1.美洲變種(A型),能分解甘油,對家兔毒力強;2.歐洲變種(B型),不分解甘油,對家兔毒力弱。本菌具有三種抗原:①多糖抗原,可使恢復期患者發生速髮型變態反應;②細胞壁及胞膜骯原,有免疫性和內毒素作用;③蛋白抗原可產生遲髮型變態反應。土拉桿菌在自然界生存力較強,但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加熱55~60℃、10分鐘即死亡,普通消毒劑可滅活,但對抵溫、乾燥的抵抗力較強。在屍體中能生存133天。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自然界百餘種野生動物、家畜、鳥、魚及兩棲動物均曾分離出土拉菌,但主要傳染源是野兔、田鼠。羊羔和1-2歲幼羊感染後也可作為傳染源。人傳染人未見報導。
(二)傳播途徑 主要為直接接觸,昆蟲叮咬以及消化道攝入傳染。亦可由氣溶膠經呼吸道或眼結合膜進入人體。本菌傳染力強,能透過沒有損傷的黏膜或皮膚,所以人類在狩獵、農業勞動、野外活動及處理病畜時要特別注意。
(三)易感人群不同年齡、性別和職業的人群均易感。獵民、屠宰、肉類皮毛加工、鹿鼠飼養、實驗室工作人員及農牧民因接觸機會較多,感染及發病率較高。本病隱性感染較多,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再感染者偶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較多病例發生在夏季。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病原菌經不同途徑侵入人體後即循淋巴管進入附近淋巴結,引起淋巴結炎症和淋巴結腫大,在局部繁殖的細菌部分被吞噬細胞消滅,部分則從淋巴結進入血循環,侵入全身各組織,其中肝、脾、淋巴結、骨髓等網狀內皮系統攝菌尤多。土拉桿菌在組織中大量生長繁殖,並釋放出內毒素,導致臨床症狀的發生。臨床症狀恢復後,還有部分患者在淋巴結或骨髓中長期帶菌。
病理變化可見局部淋巴結充血、腫脹,鏡檢可發現漿液性浸潤和淋巴組織增生,病灶中心有壞死和化膿,稱為原發潰瘍。隨著病情進展或慢性化,肝、脾和淋巴結髮生繼發性炎症,表現為結核樣肉芽腫形成。肉芽腫由上皮細胞構成,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包圍,中心往往發生壞死和化膿。但肉芽腫無出血現象,是別於鼠疫的重要標誌。
臨床表現
潛伏期1~10日,平均3~5日。
大多急劇起病,突然出現寒戰,繼以高熱,體溫達39~40℃,伴劇烈心痛,乏力,肌肉疼痛和盜汗。熱程可持續1~2周,甚至遷延數月。肝脾腫大、有壓痛。由於本菌的侵入途徑較多,臨床表現多樣化,可分為下列類型:
(一)潰瘍腺型 最多見,約占75~80%,主要特點是皮膚潰瘍和痛性淋巴結腫大。與兔有關的患者皮損多在手指和手掌。蜱媒傳播的患者皮損多在下肢與會陰。病原菌入侵1~2日後,在侵入部位發生腫脹與疼痛,繼而出現丘疹、水皰和膿皰。膿皰破潰後形成潰瘍,潰瘍呈園形或橢園形,邊緣隆起有硬結感;周圍紅腫不顯著,伴有疼痛,有時有黑色痂皮。依潰瘍部位不同,發生相應處的淋巴結腫大。常有肱骨內上踝、腋下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二)腺型 僅表現為局部淋巴結腫大而未見 皮膚病 損,約占5~10%。腺腫以腋下或腹股溝多見,可大如雞卵,開始疼痛明顯,以後逐漸減輕。多在1~2月內消腫,也有於3~4周時化膿而破潰,排出乳白色膿液,無臭,膿汁外溢可達數日不愈。
(三)胃腸型主要表現為腹部陣發性鈍痛,伴噁心、嘔吐、頸、咽及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偶致腹膜炎 。(四)肺型 出現上呼吸道卡他症狀,咳嗽、氣促、咳痰及胸骨後鈍痛,重者伴有嚴重毒血症狀。肺部陽性體徵少,胸部X線示支氣管肺炎 。偶見肺膿腫、肺壞疽和肺空洞。肺門淋巴結常有腫大。
(五)傷寒型 約占5~15%,起病急,劇烈頭痛,寒戰、高熱、體溫可達40℃以上,熱程1~2周,大汗,肌肉及關節疼痛,肝脾腫大,常有觸痛。偶有瘀點、斑丘疹和膿皰疹 。
(六)眼腺型少見,表現為眼結合膜充血、發癢、流淚、畏光、疼痛、眼瞼嚴重水腫、角膜潰瘍及嚴重的全身 中毒 症狀。
(七)咽腺型病原菌經口侵入,可致扁桃體及周圍組織水腫發炎,並有小潰瘍形成,偶見灰白色壞死膜,患者咽痛不明顯,但可致頸、頜下淋巴結腫大和壓痛。
診斷
(一)流行病學資料 注意職業特徵。
(二)臨床表現 如皮膚潰瘍、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潰瘍等。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多數在正常範圍,少數病例可升達12×109~15×109/L,血沉增速。
2.細菌培養以痰、膿液、血、支氣管洗出液等標本接種於含有半胱氨酸、卵黃等特殊培養基上,可分離出致病菌。但血培養的陽性率一般較低。3.動物接種 將上述標本接種於小白鼠或豚鼠皮下或腹腔,動物一般於1周內死亡,解剖可發現肝、脾中有肉芽腫病變,從脾中可分離出病原菌。
4.血清學試驗凝集試驗套用普遍,凝集抗體一般於病後10~14日內出現,可持續多年,提示近期感染,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的抗體滴度升高4倍有診斷意義;反向間接血球凝集試驗,具有早期快速診斷特點;免疫光抗體法,特異性及靈敏度較好,亦可用於早期快診。
5.皮膚試驗 用稀釋的死菌懸液或經提純抗原製備的土拉菌素,接種0.1ml於前壁皮內,觀察12~24小時,呈現紅腫即為陽性反應。主要用於流行病學調查,亦可做臨床診斷的參考。
鑑別
本病應與鼠疫、炭疽、鼠咬熱等皮膚病灶和腺腫鑑別。此外,本病還應與恙蟲、傷寒、類鼻疽、皮膚型孢子絲菌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相區別。
治療
抗菌藥物廣泛套用後,本病病死率已由30%降至1%以上。
一般治療和對症治療,飲食應有足夠熱量和適當蛋白質,肺炎病例宜給氧,腫大淋巴結不可擠壓,無膿腫形成,應避免切開引流,可用飽菌治療 首選鏈黴素,成人1g/日,分2次肌注,療程7~10日。鏈黴素 過敏 者可採用四環素類藥物,亦可用於復發再治療,成人2g/日,分4次口服,療程10~14日。合併 腦膜炎 者可選用氯黴素,成人1.5~2.0g/日,靜脈給藥,療程10~14日,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妥布黴素必要時亦可採用。多種抗菌藥物聯合套用似無必要。
預防
強調個人防護,採用皮膚劃痕法接種減毒活菌苗,接種1次,免疫力可維持5~7年,口服減毒活菌苗及氣溶膠吸入法也可採用;加強對守獵活動的防疫監督,對受到污染的環境和物體實施衛生防疫措施;防止對水源、肉類、毛皮製作和加工過程的污染;避免蜱、蚊、虻等吸血節肢動物和嚙齒類動物叮咬。
應強調個人防護,預防接種尤為重要。一般採用減毒活菌苗皮上劃痕法,疫區居民應普遍接種,每5年複種一次,每次均為0.1ml,可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口服減毒活疫苗及氣溶膠吸入法也有採用者。
疫區居民應避免被蜱、蚊或蚋叮咬,在蜱多地區工作時宜穿緊身衣,兩袖束緊,褲腳塞入長靴內。剝野兔皮時應帶手套,兔肉必須充分煮熟。妥善保藏飲食,防止為鼠排泄物所污染,飲水須煮沸。實驗室工作者須防止染菌器皿、培養物等沾污皮膚或黏膜。
應結合疫區具體情況開墾荒地、改進農業管理,以改變環境,從而減少嚙齒類動物和媒介節肢動物的繁殖。
病人宜予隔離,對病人排泄物、膿液等進行常規消毒。
併發症
隨著病情進展或慢性化,肝、脾和淋巴結發生繼發性炎症,表現為結核樣肉芽腫形成。縱隔炎,肺膿腫和腦膜炎是罕見的併發症
盤點最可怕的生化武器
我們的世界中存在很多知名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生化戰爭也就是利用它們摧毀敵人。20世紀上半葉,德國和日本使用了生化武器:炭疽膿皰。美國、英國和俄羅斯也紛紛開始了生化武器的研發。今天,根據1972年的生化武器公約和日內瓦議定,生化武器被禁用。然而即使一些國家早已銷毀了庫存的生化武器,並停止了研究,但威脅依然存在。 |